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人工耳蜗植入后对侧耳联合使用助听器对声调识别的影响;同时探讨人工耳蜗开机时间、康复训练时间、听障儿童的学习能力等因素对声调识别的影响。 方法 选择3~7岁的人工耳蜗植入儿童27例,采用《言语听觉反应评估》(EARS)中的“封闭式声调测试”作为测试材料,分别单独使用人工耳蜗(CI)和在人工耳蜗对侧耳联合使用助听器(CIHA)在安静和噪声两种环境下进行声调识别的测试,使用SPSS 17.0对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无论在安静环境还是噪声环境下,CIHA的声调测试成绩均优于CI,此优势在噪声环境下更明显;人工耳蜗开机时间、康复训练时间较长者声调测试成绩均优于较短者;听障儿童的希-内学习能力测试结果学习能力DIQ≥100与DIQ<100者声调测试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建议听障儿童人工耳蜗植入后对侧耳联合使用助听器,但助听器需要优化和调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植入人工耳蜗儿童和配戴助听器儿童在语音识别、声调识别及语音清晰度上是否存在差异,以期为助听器及人工耳蜗术后康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55名听障儿童,其中助听器组25名,人工耳蜗组30名;采用听觉语言能力评估词表进行评估;利用SPSS 16.0对评估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听障儿童的韵母识别率显著高于声母识别率(t=3.505,P=0.001);助听器组韵母识别率显著高于声母识别率(t=3.672,P=0.001);人工耳蜗组韵母识别率与声母识别率无显著性差异(t=1.517,P=0.135);人工耳蜗组的声母识别显著高于助听器组(t=3.508,P=0.01);两组儿童的韵母识别、双音节词声调识别及语音清晰度之间无显著差异(均P>0.05);人工耳蜗组和助听器组的语音清晰度变异系数均大于20%,离散程度较大。结论听障儿童的康复教学应重视声母识别训练,同时关注个体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此项研究比较了佩戴助听器和植入人工耳蜗的听障儿童的交流能力。研究对使用不同放大措施的听障儿童进行言语识别和语言评估,并对使用人工耳蜗的听障儿童进行了康复效果的纵向比较。评估实验组为39例佩戴助听器的儿童,裸耳纯音听阈平均为78.2dB HL,对照组为117例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的儿童,术前纯音听阈平  相似文献   

4.
植入人工耳蜗与配戴助听器儿童的音位对比识别难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植入人工耳蜗与配戴助听器的儿童声母和韵母音位对比识别的异同点和难点,为制定听觉言语康复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对23名配戴助听器儿童、17名植入人工耳蜗儿童采用声母和韵母音位对进行音位对比识别评估,应用难度分析法对得分进行分析.结果 当人工耳蜗儿童重建听阈与配戴助听器的儿童的助听听阈平均值基本一致时:①87对声母中共有38对音位对难度基本一致,占总数的43.7%;在声母音位对识别难点方面,人工耳蜗儿童共有27对"较难",12对"很难",配戴助听器的儿童共有28对"较难"、11对"很难";其中,两类儿童卷舌音与非卷舌音声母难度一致性达100%.但两类儿童相同方式不同部位、送气音与不送气音、相同部位不同方式音位的一致性均在40%以下;②92对韵母中两类儿童共有43对音位对难度基本一致,占总数的46.7%;在韵母音位对识别难点方面,人工耳蜗儿童共有21对"较难",两类儿童前鼻音与后鼻音韵母音位对难度的一致性高达66.7%,两类儿童相同结构相同开口音位时的一致件最低,仅达27.8%.结论 在声母和韵母音位对比识别方面.植入人工耳蜗的儿童与配戴助听器的儿童的识别难度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配戴助听器的儿童声母识别难点主要与"f"有关,而人工耳蜗儿童识别的难点主要与"s"和"t"音相关的音位对有关.两组儿童韵母识别难点多数与鼻韵母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对使用人工耳蜗和助听器的语前聋儿童的言语识别能力的比较研究,为人工耳蜗植入适应证提供参考.方法实验对象包括18例人工耳蜗植入和40例配戴助听器的先天性语前聋儿童,先在自由声场测试双耳裸耳听阈,根据装置使用时间和平均裸耳听阈值分组,测试并比较使用人工耳蜗和助听器的语前聋儿童封闭项的声母、韵母、单音节词识别率.结果人工耳蜗植入时间≥2年组儿童的韵母、声母和单音节词识别率明显高于<2年组患者.助听器使用时间≥2年组的各测试项识别率与<2年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装置使用时间<2年的语前聋儿童,人工耳蜗植入者的各测试项识别率均明显高于平均裸耳听阈>100 dB HL的助听器使用者,与平均裸耳听阈≤100 dB HL的助听器使用者的各测试项识别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装置使用时间≥2年的语前聋儿童,人工耳蜗植入者的各测试项识别率均明显高于平均裸耳听阈>90 dB HL的助听器使用者,但与平均裸耳听阈>70 dB HL但≤90 dB HL的助听器使用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极重度语前聋儿童人工耳蜗植入后能获得比助听器使用者更好的言语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6.
处于言语发育期的儿童,听力损伤将直接影响其语言能力的发展.感音神经性听力损伤是不可治愈的,助听器和人工耳蜗可以进行有效的听力补偿或听力重建,为听障儿童带来了福音.但助听器和人工耳蜗与人耳的功能仍有差距,听障儿童配戴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后还需要接受专业的听觉言语康复训练.在康复训练过程中,不可以忽略FM无线调频系统,它可以帮助听障儿童听得更清楚,听障儿童只有在"听清楚"的基础上,才能"说明白".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于2008年开始为在训聋儿提供FM无线调频系统服务,笔者通过临床使用及文献学习,对该系统有了进一步了解,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本刊讯 为贯彻落实中央精神,满足广大贫困听障儿童迫切的康复需求,中央财政出资资助贫困家庭听障儿童配戴助听器、植入人工耳蜗。这是中央财政首次出资对人工耳蜗康复项目进行救助,也是对残疾人进行救助单人次标准最高的一次。为进一步提高公众对植入人工耳蜗可以重建听力、切实改善重度听障儿童康复状况的认识,普及听力障碍预防与康复知识,  相似文献   

8.
听障儿童连续语音能力早期干预的个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利用自编的连续语音训练材料对听障儿童进行干预,以提高其连续语音能力。方法采取单一被试研究方法,分别对1名植入人工耳蜗和1名配戴助昕器儿童干预前后的评估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植入人工耳蜗儿童基线期和干预期数据呈极显著差异,配戴助听器儿童基线期和干预期数据呈显著差异。结论通过针对性训练,听障儿童的连续语音能力得到提高,为临床康复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语前聋患者人工耳蜗植入后声调识别的特点,为编制适用于汉语的人工耳蜗言语编码策略提供参考资料。方法23名语前聋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时年龄2~18岁,均使用人工耳蜗1年以上。按人工耳蜗植入时年龄分为6岁以下和6岁以上两组,分别测试患者对一声与二声、一声与三声、一声与四声、二声与三声、二声与四声、三声与四声6种声调组合的识别能力。结果6岁以上组患者一声与二声分辨测试得分最低,与其余5种组合测试得分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声与四声分辨的测试得分最高,除二声与四声组合外,与其余4种组合测试得分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岁以下组患者一声与二声分辨的测试得分最低,三声与四声分辨的测试得分最高。6种不同声调组合测试得分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岁以下组患者6种不同声调组合测试的得分均高于6岁以上组。结论语前聋患者最易区分三声与四声之间的差别,而一声与二声之间的差异最难分辨。语前聋患者植入人工耳蜗越早,使用人工耳蜗时间越长,其声调识别能力越好。  相似文献   

10.
不同听觉干预手段对聋儿声调辨别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聋儿对声调的识别能力,以指导聋儿的言语康复训练。方法将受试对象分为3组:人工耳蜗组、助听器组和对照组。人工耳蜗组和助听器组均为双耳重度或极重度听力损失患儿。人工耳蜗组43例,其中男20例,女23例,人工耳蜗植入年龄在2.5~7岁;助听器组41例,男22例,女19例;对照组28例为听力正常儿童,男13例,女15例,年龄3~6岁。测试3组儿童对单音节词声调、扬扬格词声调的识别能力。结果人工耳蜗组对单音节词、扬扬格词声调的识别能力显著优于助听器组(P<0.01),但弱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不同的听觉干预手段对聋儿声调识别能力有影响,人工耳蜗对重度或极重度听力损失的儿童较助听器有更好的声调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和助昕器配戴儿童在声调识别方面是否存在差异;考查人工耳蜗开机时间、入园康复时间,儿童的年龄、性别等因素对声调识别是否有影响。方法采用《言语听觉反应评估》(evaluation of auditory responses to speech,EARS)中的“封闭式声调测试”作为测试材料.对61名3~6岁聋儿(其中人工耳蜗植入儿童31名,助昕器配戴儿童30名)进行声调识别的测试,利用SPSS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助昕器配戴儿童在声调识别的精确性上优于人工耳蜗植入聋儿;人工耳蜗开机时间对声调测试成绩没有明显的影响;康复时间、聋儿的年龄和声调测试成绩呈正比;聋儿的性别和声调测试成绩无关。结论助昕设备类型、康复时间、年龄等对声调识别的成绩有一定影响,这些因素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无线调频系统在改善人工耳蜗植入儿童聆听效果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儿童助听系统评估问卷(Amplification Evaluation for Children),对26名在机构康复的人工耳蜗植入儿童佩戴无线调频系统前后的聆听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对安静环境、嘈杂环境、远距离以及所有情景下的总体得分进行比较,仅使用助听设备与使用助听设备加无线调频系统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人工耳蜗植入儿童使用无线调频系统后,聆听效果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双侧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在噪音环境下的选择性听取能力。方法采用实验法,研究个案在不同信噪比条件(SNR=0,10,20)下,单,双侧耳识别双音节词和短句的能力。测试使用计算机导航系统给声。结果在双音节词识别方面,当SNR=20和SNR=10时,单、双耳的识别率都为100%;但当SNR=0时,单、双耳识别率同时下降,结果较为接近。在短句识别方面,SNR=20和SNR=10时的结果相似,但单。双耳之间的差异较为明显;当SNR=0时,单、双耳识别率同时下降,结果较为接近。结论双侧人工耳蜗提高了该儿童在背景噪声中的选择性听取技能。SNR=20和SNR=10时,单耳和双耳的选择性听取能力都没有显著差异,但双耳明显好于单耳。在SNR=0时,单耳和双耳的选择性听取能力明显下降,且双耳和单耳差异缩小。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129例极重度语前聋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声母、韵母、单音节及双音节词识别能力的评估,研究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患者的听觉康复效果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用《听力障碍儿童听觉、语言能力评估标准及方法》作为测试材料,分别测试患者的声母、韵母、单音节词、双音节词识别率,用各分项评估结果的均值代表总体听觉能力,进而研究康复时间、植入年龄、术前配戴助听器经验及性别对听觉能力的影响。结果随着康复时间的延长,听觉能力各分项得分逐渐提高(P〈0.05)。术前、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低龄组与大龄组间总体听觉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耳蜗植入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及1年,男、女组之间总体听觉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配戴助听器组与未配戴助听器组间总体听觉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耳蜗植入能提高语前聋患者的听觉能力。植入时间越长,听觉康复效果越好。植入时年龄越小,术后听觉能力进步越快。大龄语前聋患者植入人工耳蜗后听觉能力仍能获得一定的改善。术前短时间配戴助听器对于极重度语前聋患者术后听觉能力康复无明显帮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1~7岁听障儿童植入人工耳蜗后听觉言语康复进展情况。方法在标准声场对10例儿童进行人工耳蜗术后声场听阈测试。利用听障儿童听觉言语康复评估词表在开机后3.6.9、12个月分别进行听觉言语康复评估。采用希-内学习能力测试或格蕾费斯儿童精神发育测试量表进行学习能力评估。结果随着术后康复时间的增加,10名儿童的听觉、言语、学习能力评估成绩逐步提高,提高速度和幅度存在个体差异。结论人工耳蜗植入有助于重度、极重度听障儿童的听力语言康复。术后儿童听觉言语的发展受年龄、智力、耳聋病因及术前助听器配戴情况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本研究以音位对为载体,从听说两方面探讨听障儿童的听觉识别和构音语音特征,从而为听障儿童声母构音语音异常矫治提供指导.方法 对60名听障儿童声母音位对的听觉识别能力与构音语音能力进行分析,分别从听、说和听说对比3个维度对汉语普通话中的9项23对声母音位对的听觉识别和构音语音得分进行统计比较.结果 [1]9项声母音位对在听和说两方面难度分布相似,塞音与鼻音音位对、送气塞音与不送气塞音音位对的难度都较低,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音位对的难度较高;[2]23对声母音位对的听觉识别难度低于构音语音难度,被试的听觉识别平均分高于构音语音平均分;[3]听障儿童的听觉识别平均分和构音语音平均分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听觉识别能力越高,构音语音能力也相对较高.结论 听障儿童的构音语音能力落后于听觉识别能力.对听障儿童进行构音语音异常矫治时,要充分利用其听觉辨识能力,进行听说对比训练,用听带动说,以增强其构音语音康复训练的效果,提高言语听觉能力.  相似文献   

17.
It is possible for most post-lingually deaf patients to attain significant open speech recognition following cochlear implantation. In contrast, many severely-profoundly sensorineural hearing-impaired patients receive no benefit from their hearing aids, especially in situations with background noise. The aim of the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speech recognition ability in quiet and in noise of post-lingually deaf adults implanted with Combi 40/40+ cochlear implants versus severely-profoundly sensorineural hearing-impaired patients fitted with hearing aids. For this purpose, we tested two groups of patients: one that had received cochlear implants (n=22) and a group of subjects with severe-profound sensorineural hearing impairment, fitted with hearing aids (n = 15). All of the patients were tested using the Hochmaier, Schultz, and Moser Discrimination Test in quiet and noise.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demonstrate that most of our cochlear implant patients received a substantial benefit from their implant, achieving scores of 70 to 100 per cent (mean, 90 per cent) for the numbers test and 10 to 72 per cent (mean, 43 per cent) for the monosyllable test 1 year after implantation. Even in situations with background noise, scores of 1 to 99 per cent (mean, 45.65 per cent) for a signal to noise ratio (SNR) of +15 dB 1 year following the implantation improved to 7 to 95 per cent (mean, 50.7 per cent) at 2 years and 8 to 99 per cent (mean, 60 per cent) at 3 years after implantation. These results are significantly (p<0.04) superior to the hearing aid patients' scores of 1 to 64.2 per cent (mean, 26.7 per cent) for a SNR of 15 dB. The results of the present study may have clinical implications in regard to selection of candidates for cochlear implantation.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GJB2基因突变致聋患儿与非GJB2基因突变且内耳结构正常聋儿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的听觉言语康复效果.方法 对37例经C下及MRI检查排除内耳畸形的聋儿术前行GJB2基因检查,根据结果 分成A组(GJB2基因突变10例)和B组(非GJB2基因突变27例),术后随访0.5~2年,进行术后的听阈、言语识别率及言语能力评估.结果 37例聋儿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全部成功,均建立了主观听性反应.A组的声场听阈水平平均为34.41±6.12 dB HL.言语识别率平均为76%; B组的声场听阈水平平均为36.23±4.16 dB HL.言语识别率平均为79%,两组均达到平均言语康复级别二级;两组听觉及言语能力测试结果 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工耳蜗患者中GJB2基因突变率高,可能是内耳结构正常的人工耳蜗植入人群耳聋的主要致聋原因;GJB2基因突变致聋患儿与非GJB2基因突变且内耳结构正常聋儿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效果基本一致.人工耳蜗植入可作为GJB2基因突变致聋患儿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听障儿童的听觉能力发展特点.方法 对483名1~10岁听障儿童的家长实施<小龄儿童听觉发展问卷>,利用SPSS 17.0分析问卷得分.结果 ①不同生理年龄组儿童的问卷得分存在极显著性差异(F=16.063,P<0.01),听障儿童生理年龄越大,问卷得分越高;②不同听觉年龄组儿童的问卷得分存在极显著性差异(F=17.168,P<0.01),听障儿童听觉年龄越大,问卷得分越高;③人工耳蜗组儿童的问卷得分高于助听器组,差异达到极显著性水平(t=2.912,P<0.01).结论 生理年龄、听觉年龄以及助听设备类型等可能均是影响听障儿童听觉能力发展的因素;干预越早,听障儿童的听觉能力发展越接近于健听儿童.  相似文献   

20.
目的:考察3种训练方法对人工耳蜗植入儿童术后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7岁人工耳蜗植入儿童106人,其中34人接受综合感官训练法、36人接受音素辨听训练法、36人接受听觉口语训练法。采用《听障儿童听觉语言能力评估标准及方法》对所有听障儿童进行评估。结果不同训练方法对听障儿童的听觉、语言能力具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综合感官训练法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听障儿童提高语言能力,但听觉能力发展效果不佳;音素辨听训练法可促进听障儿童的细致辨听能力,但语言能力发展有限;听觉口语训练法能使听障儿童的听觉和言语能力得到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