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随着临床输血的发展,计算机控制、信息化管理在输血管理中的运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套系统完善规范准确的输血科信息管理系统能保证安全输血,提高工作效率,有效运用数据资源,并为临床输血管理提供安全可靠的保证。为此我院与上海齐效软件公司依据输血规章制度、医院工作特点及流程,共同开发设计了一套输血科信息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2.
王霞 《当代医学》2014,(6):17-18
目的提升输血科管理水平,促进临床安全合理有效用血。方法依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建立临床输血信息管理系统(transfusion informaion informaion system,TIS),并实现院内TI系统、LIs系统、HS系统及血液中心供血系统的无缝对接,将实验室检测结果和其他输血相关信息进行系统化整合管理,使临床用血从血液预订、出入库管理到适应症与疗效评价实现全程信息化管理。结果输血科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得到提升,临床安全合理有效用血管理初见成效。系统使用前后对比,住院人数和手术台数分别增加15.1%和70%;手术患者用血量和用血总量却分别下降了176%和53%。结论应用临床输血信息管理系统,能使输血科工作和临床用血的管理更规范、更有效,对提高输血科管理水平,促进临床安全合理有效用血,推动输血医学科学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3.
通过使用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与南方惠桥软件公司共同设计开发的输血科信息管理系统,不断摸索和完善有关管理程序,从而证明在输血管理中使用信息化技术能使输血工作更加高效准确,信息化管理能为安全用血提供强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内蒙古自治区34家申报二级或三级蒙医、中医医院输血科(血库)管理工作,了解自治区西部边远地区基层医院输血科(血库)近年来的发展和建设现状。方法:以《内蒙古自治区蒙医中医医院评价标准》(《标准》)、《内蒙古自治区蒙医、中医医院评价标准考核细则》(《细则》)中输血科的内容对全区34家蒙医、中医医院输血科(血库)分6个方面进行考核和检查,即落实《献血法》、卫生部《医疗机构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评价医院是否具备为临床提供24 h供血服务的能力、医院输血管理组织工作制度技术操作规范、掌握输血适应证和开展成份输血、临床用血登记制度和用血报批、控制输血感染方案执行情况等。结果:上述6个方面的考核达标率分别为85.8%、82.4%、69.5%、60.1%、75.1%、47.0%。结论:通过评审达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进一步规范、完善输血科(血库)管理,提升全区蒙医、中医医院输血科(血库)的管理水平,保证临床输血质量和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5.
输血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是评价医院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建立和完善医院输血管理组织体系,明确其职能和作用,加强临床用血的规范安全管理,促进输血科建设,建立输血管理的追踪检查制度,是推进临床输血科学、有效、安全的保障。  相似文献   

6.
临床输血作为临床急救及危重患者的救治常用手段,为规范临床用血,提高血制品的使用效能,本文就如何科学、合理、节约用血进行剖析,特别是通过对临床输血流程的合理科学的管理,加强输血科与临床用血科室的沟通,细化临床用血指针,规范临床用血疗效评估,持续改进临床输血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7.
唐先进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7):3771-3771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的发展、输血技术的提高、输血模式的多元化、普法工作的广泛深入开展,由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越来越多,而输血科的规范管理则是输血安全和引起医疗纠纷的先决条件。输血科在防范用血纠纷,维护医院的合法权益中,应强化法律意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业务学习,做好与临床血站、患者的沟通工作,以强化安全输血。  相似文献   

8.
浅谈规范输血管理与输血纠纷的防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的发展、输血技术的提高、输血模式的多元化、普法工作的广泛深入开展,由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越来越多,而输血科的规范管理则是输血安全和引起医疗纠纷的先决条件。输血科在防范用血纠纷,维护医院的合法权益中,应强化法律意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业务学习,做好与临床、血站、患者的沟通工作,以强化安全输血。  相似文献   

9.
曾化峰  王芙蓉 《中外医疗》2011,30(35):130-131
输血是临床抢救和治疗病人的手段之一。随着医学的发展,临床输血技术的提高,输血模式的多元化,输血科的规范管理则是输血安全的先决条件。但由于地区、医院级别的不同,输血科的建设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特别在县级医院尤为突出。笔者通过多年县级医院输血工作的管理,提出县级医院输血科建设、管理的模式的构想,借以提高输血工作的质量,安全、科学、合理、有效地进行临床输血,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适应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发展的需要,预防输血科医源性感染事件的发生。方法对输血科进行一系列改进措施:合理布局,严格功能区域划分,成立本科室医院感染督导小组,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工作人员健康档案。结果输血科的环境、设施、制度、人员等各方面的管理更加合理、规范,便于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开展,医院感染管理的水平也有所提高。结论改进输血科的管理措施,有利于医院感染管理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运用移动护理工作站完善输血管理模式.方法:依托医院数字化信息建设系统,结合护理移动平台实时监控输血管理.结果:与输血科室无缝式连接,动态观测血液输注进程、不良反应信息;减少输血护理中的手工记录与交接环节,保证输血安全.结论:提高护理效率,减少差错,实现输血系统护理流程的规范化及输血护理管理的信息化.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输血与血库管理与监控方法的讨论,选择适合医院使用的模式。在使用以ORACLE大型数据库为存储,面向对象编程工具PowerBuider9.0、C#/为开发平台的输血与血库系统基础上,设计适合本医院使用工作模式,彻底实现网络化。使用输血与血库系统,将用血申请管理、血库管理、输血前标本流转、输血管理、血液追踪与监控、血袋管理、输血前评估、用血评价分别进行管理。通过输血与血库系统对输血的各个环节进行管理,把血库到临床的业务集成管理,规范用血流程,提高用血安全,增加工作效率,实现血液在医院各环节的监管。  相似文献   

13.
加强成分输血管理杜绝不合理成分输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博  马华  管政  刘杨 《实用全科医学》2006,4(3):357-358
目的一血多用,节约血源;提高输血疗效,减少不良输血反应;最大限度地降低经输血传播的疾病发生。方法通过对我市近两年成分输血的统计分析,并与三甲医院成分输血的国家标准及先进国家成分输血的情况对比,找出目前我市成分输血中存在的问题。结果成分血使用率97.07%,超过三甲医院成分输血的国家标准,与先进国家相当;红细胞使用率44.93%,低于先进国家;新鲜冰冻血浆使用率41.33%,高于先进国家。结论加强成分输血管理,降低新鲜冰冻血浆使用率,防止新鲜冰冻血浆滥用,提高红细胞使用率,实现真正的成分输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临床输血病案中存在的问题,探讨通过加强对输血病案的管理,促进临床输血的规范化,提高临床输血的安全性,防范输血所致医疗纠纷的发生.方法 以《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为主要依据,每月随机抽查输血病案,对输血相关文书、输血适应证掌握、输血后疗效评估等进行检查,及时通报检查结果并督促整改,对严重缺陷者扣罚当月奖金.结果 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共抽查输血病案1273份,合格率84.2%;其中外科系统合格病案531份,合格率78.9%,内科系统合格病案541份,合格率90.2%,内科系统合格率高于外科系统.通过持续检查整改,合格率有明显提高,从2013年1月的59.3%上升到2014年2月的91.7%.结论 临床医生对输血病案质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够,通过对输血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加强输血病案的持续质量控制,增强医护人员对临床输血风险的认识,提高输血的安全性,防范因输血病案缺陷而引发的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15.
医院输血科(血库)是衔接供血与临床用血的重要桥梁,因此它的建设与管理至关重要。本院输血科根据卫生部颁布的相关法规,因时制宜,制定出一系列规范化的管理制度,保证了安全输血的有效实施。本文就其进行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16.
临床成分输血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临床输血管理,推广、普及成分输血;掌握成分输血的目的,坚持成分输血的原则,不断提高临床输血技术水平,使输血安全有效;不滥用血液,科学合理地使用成分输血,节约宝贵的血源,对于缓解血源的紧张状况,具有重要意义,现将成分输血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构建临床输血安全体系的设想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临床输血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建立在生物医学模式基础上的临床输血系统的各项安全措施难以遏制输血传播疾病和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杜绝输血安全事故是消除输血安全隐患的惟一出路,是构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的临床输血安全体系,首先要做好的工作是建立临床输血的伦理规范、培育安全的献血员队伍、完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的临床血液管理使用机制.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Although intraoperative cell salvage (ICS) has been widely used to reduce the demand for allogeneic blood transfusion, patients who use ICS approach still have not completely avoided chances of blood transfusion.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rate of allogeneic red blood cell(RBC) transfusion in patients receiving ICS, and to evaluate irrationality of allogeneic RBC transfusion and its risk factors. Methods Medical records of all patients associated with ICS approach from January 2013 to July 2014 wer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Theoretical hemoglobin level after reinfusion of salvaged RBC at the end of operations was estimated. Irrational transfusion was defined as initiating allogeneic transfusion with theoretical hemoglobin above 100 g/L. The clinical variables, including the surgical department, gender, age, body weight, ratio of blood loss to estimated blood volume(EBV), salvaged blood volume and preoperative hemoglobin level were subsequently compared between patients who received rational transfusion and those did not. Logistic regression was performed to identify the risk factors for irrationality of allogeneic RBC transfusion in these patients. Results Of 1487 patients with ICS approach in this study, the rate of allogeneic RBC transfusion was 31.4%(467/1487), and the rate of irrational allogeneic RBC transfusion was 26.0% (341/1313). Patients with irrational transfusion were younger (t=4.656, P<0.001), with lower body weight (t=3.910, P<0.001) and slightly lower preoperative HGB level (t=2.822, P=0.005) than those with rational transfusion, but had significantly larger salvaged blood volume (U=?10.926, P<0.001) and higher ratio of blood loss to EBV (U=?17.067, P<0.001), disregarding whether they preoperatively met anemia criteria or not (U=?1.396, P=0.163). Preoperative hemoglobin level (OR=1.975, P=0.005) and the ratio of blood loss/EBV (OR=5.392, P<0.001) we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leading to the irrational allogeneic RBC transfusion. Conclusions The irrationality of allogeneic RBC transfusion existed in ICS patients, which may be associated with the preoperative hemoglobin level and the ratio of blood loss to EBV. Determining the HGB levels before transfusion is required to avoid unnecessary blood administration. Doctors should keep their knowledge in blood management updated and improve their awareness of rational transfusion for a better patients care.  相似文献   

19.
周玉洁 《中外医疗》2013,(30):40-41
目的探讨分析去白细胞输血及常规输血患者在大剂量输血应用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该院自2010年1月-2012年5月入院需要大剂量的输血的患者132例;分成两组,观察组68例采用去白细胞输血,对照组64例选用常规输血。观察比较两组输血患者输血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相比,去白细胞输血的患者所产生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常规输血的不良反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去白细胞输血能有效的降低大剂量输血而引起的不良反应,能使患者的脏器功能得到有效的改善,在临床上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