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治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7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论 医务人员应详细了解病史,密切观察QRS、ST-T动态变化,不可凭借一次心电图无特征性而否定AMI的可能;行心肌酶谱、肌钙蛋白等检测,即使症状不典型,根据心电图变化及酶谱也可诊断;必要时做18导联ECG和/或反复做ECG及心肌坏死标记物等检查明确诊断;提高患者及家属对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认识,以早发现和早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常规心电图(ECG)检查是急性心肌梗死(AMI,心梗)诊断、鉴别诊断及指导治疗的依据之一,而后壁AMI在ECG检查中常无典型改变,易被误诊或漏诊。现将笔者在临床检查中总结的20例后壁心肌梗死心电图早期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心电图不典型的急性心肌梗死诊断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谢扬  饶邦复 《现代医药卫生》2003,19(12):1511-1512
急性心肌梗死 (AMI)典型病例诊断并不困难 ,但不典型的AMI在临床上并不少见 ,后者易于误诊或漏诊 ,以致不能获得及时溶栓再灌注治疗 ,将严重影响病人的预后。心电图 (ECG)是诊断AMI最方便、最经济 ,也是比较准确的方法 (新出现的病理性Q波、≥2个导联出现ST段抬高诊断AMI准确性为82 %~100 % ) ,典型的ECG改变诊断一目了然。所谓典型AMI的ECG ,是缺血型改变 (T波倒置 )、损伤型改变 (ST段抬高 )和坏死型改变 (Q波或QS波 )三者综合演变的图形 ,形成坏死型Q波、ST段抬高呈单相曲线及T波倒置图形。但10 %~20 %的AMI患者 ,EC…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梗死(AMI)具有典型的发病症状和心电图改变者,及时诊断一般不难。但由于AMI的临床表现差异极大,而心电图检查在梗死的最初数小时可能正常或呈非诊断性表现。早期诊断主要靠临床判断,或动态ECG追踪,但易被临床医师所忽略,以致影响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5.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4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玉淑 《贵州医药》2009,33(6):535-536
急性心肌梗死(AM1)的临床诊断依据为:(1)典型的缺血性胸痛临床表现;(2)特征性的ECG动态演变;(3)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浓度的动态变化Ⅲ。三条中具备两条即可临床诊断。然而在临床中确有一部分病人,急性型肌梗死发生后,没有典型的临床症状或(和)没有特征性的ECG动态演变,给临床早期诊断造成很大困难,笔者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共收治不典型性急性心肌梗死45例,占收治AMI病例总数的38.2%,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方法对36例不典型心肌梗死的延迟诊断原因进行分析。结果对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及时的诊断,从而可早期给与再灌注治疗,对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至关重要。结论注意症状不典型、心电图初发不典型及心肌酶学升高不明显急性心肌梗死的特点,为早期诊断奠定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7.
心电向量图与心电图对下壁心肌梗死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电向量图(VCG)与心电图对诊断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的意义。方法以常规心电图(ECG)诊断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的标准为对照,对60例中两者诊断阳性率进行分析。结果ECG诊断符合率为71.67%;VCG诊断符合率为93.33%。二者诊断符合率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心电向量图对诊断下壁心肌梗死的敏感性明显高于ECG。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不典型心电图的特点,以提高AMI诊断率。方法选择不典型ECC改变的AMI患者30例,分析其ECG特点。结果经确诊为AMI的30例患者的心肌酶均符合AMI的酶学变化,20例无病理性Q波,有ST抬高,T波直立形成单向曲线;10例仅有非特异性ST-T改变,但心肌酶谱均有明显升高。结论 AMI患者大多数ECG都有典型的图形改变,但有不少患者AMI发生后ECG不出现典型改变,需要临床仔细鉴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首诊心电图(ECG)正常时不稳定型心绞痛预后与诊治的关系。方法对17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按就诊时检测的心电图结果分为ECG正常组(52例)和ECG缺血组(121例),将两组诊断、治疗情况及预后进行比较分析。同时根据首诊诊疗情况将ECG正常组分为误诊组(A组,17例)、治疗失当组(B组,16例)及诊疗合理组(C组,19例),比较分析A、B、C三组心绞痛危险分层、预后影响因素及预后。结果ECG正常组首诊误诊17例(占33%),其中5例发生心肌梗死;治疗失当16例(占46%),其中5例发生心肌梗死。ECG缺血组首诊即得到正确诊断及治疗,有3例发生心肌梗死。两组分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心绞痛危险分层、预后影响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心肌梗死发生,A、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首诊时心电图表现正常的不稳定型心绞痛不良预后原因主要为误诊及治疗失当。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18导联心电图(18ECG)在诊断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SPAM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本院2012年6月至2013年4月门、急诊收治的208例下壁合并SPAMI及13例单纯SPAMI患者进行分析,查找SPAMI误诊及漏诊原因。结果下壁合并SPAMI可依据12导联心电图(12ECG)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加做V7-V9导联进行确诊;单纯SPAMI的12ECG特点出现较晚且不典型。结论对高危人群常规采用18ECG背部导联部位准确及体位标准可有效、及时捕捉SPAMI心电信息,避免单纯SPAMI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11.
张强  杨丽红  乔鹏 《中国基层医药》2006,13(9):1474-1475
目的 对变异型急性心肌梗死诊断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变异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27例患者首诊均误诊,复查心电图、心肌酶学均证实为Q波型心肌梗死.根据心肌梗死定位分为:下壁8例,前壁7例,前间壁4例,广泛前壁5例,高侧壁2例,正后壁1例.结论 变异型急性心肌梗死易误诊为急腹症、脑动脉硬化、颈部疾病等,但比较其临床表现,尤其是心电图及心肌酶学有一定的动态变化,诊断中要综合分析,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30例急性心肌梗死误诊原因进行分析总结.方法 对本院门诊、急诊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30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首诊误诊及救治效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12例误诊为COPD、肺心病、气胸、急性肺栓塞等呼吸系统疾病急性发作;6例误诊为脑血管急症;6例误诊为消化道急腹症;3例误诊为牙周炎等;2例误诊为颈椎病;1例误诊为肋软骨炎.经紧急抢救,痊愈23例,死亡7例,死亡率为23.3%.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容易导致误诊,延误治疗导致患者死亡,医生应根据症状体征、ECG及血生化等结果进行综合诊断,减少误诊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两例特殊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例报道,告诫医务人员多掌握预防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知识,对突发的身体某一部位疼痛,如牙痛、咽痛、腹痛、后背痛、手痛等,一定要提高警惕,对急性心肌梗死早发现、早治疗。方法将两例以牙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例治疗、抢救的全过程如实报道。结果目前临床上以牙痛为首发症状的心肌梗死虽有个案报道,但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误诊率较高。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早发现、早治疗。医务人员要熟练掌握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特征,特别是心电图的演变过程,提高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水平,减少诊断失误,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并评价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心电图特征,为AMI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对41例不典型AMI患者的临床症状、心电图、心肌酶谱改变以及治疗与转归进行分析。结果41例患者以消化道及呼吸道症状为主者居多。有9例未见明显的ST段变化,仅见病理Q波;10例仅见ST—T缺血变化或损伤型抬高,未见病理Q波;4例延缓见梗死图形,全部为下壁AMI;3例为常规12导联无梗死图形,属于正后壁AMI;4例原梗死图形消失,V1与V2导联Q波消失,可见小r波;2例死于心力衰竭。结论AMI的临床诊断应根据临床表现及心肌酶学指标变化,并结合心电图的动态改变进行综合诊断,避免发生误诊。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异常Q波发生机制及其病理意义,以提高临床利用心电图快速诊断疾病的水平。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3月至2010年5月心电图有异常Q波的50例患者进行心电图分析。结果异常Q波是心肌梗死的一种典型心电图改变,但并不是所有异常Q波都是心肌梗死,非梗死型异常Q波各具有特征性心电图改变,可在心肌病、心肌炎、肺气肿、肺栓塞、预激综合征等患者的心电图上出现。结论心电图上出现异常Q波未必是心肌梗死,有很多非梗死性疾病也可出现异常Q波,要注意观察异常Q波的特点结合临床全面分析,并注意其动态变化,避免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急性非典型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及其急救治疗方法。方法对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本院收治的240例急性非典型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20例患者入院后出现误诊,误诊率为8.3%,其中,5例误诊为急性胃肠炎,10例误诊为急性胆囊炎,5例误诊为气胸;220例患者最终痊愈,18例患者明显好转,2例患者死亡,病死率为0.83%。结论早期的心电图以及快速的心肌酶谱检查是确定急性非典型性心肌梗死的关键,及时的治疗,能够明显降低死亡风险的发生,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心电图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6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62例患者中,有28例患者存在典型心电图表现,比例为45.2%。ST段抬高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非ST段抬高患者,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接受治疗后,有3例患者死亡,病死率为4.8%。有3例(4.8%)患者表现为心源性休克,2例(3.2%)患者为心力衰竭。结论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需密切观察其心电图变化情况,必要情况下,实施肌钙蛋白、心肌酶谱、18导联心电图检查,便于使临床疾病诊断率大大提高,为患者疾病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现场抢救急性心肌梗死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都广全 《中国医药》2009,4(8):572-574
目的探讨现场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抢救及转送医院的时机与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3月至2005年1月我院急救中心现场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66例患者包括26例下壁心肌梗死及40例其他部位梗死患者。12例现场溶栓患者血管再通8例(66.6%),其中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5例(占41.6%,包括室性期前收缩2例、加速性室性心动过速1例、房性期前收缩2例)。截至出院遗留后遗症51例,包括广泛前壁坏死性Q波13例,下壁坏死性Q波18例,前间壁坏死性Q波10例,遗留心房颤动6例,心力衰竭4例。溶栓治疗30d内无消化道出血、脑出血及皮肤大面积淤血现象出现。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和现场抢救,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和心电图判断,将有指征的患者及时转运到有条件行PCI的医院,及早进入治疗程序、恢复心肌血液灌注是争取救治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急性右室梗)的临床特征及其诊断要点,提高对其特殊性的认识。方法对61例急性右室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数理分析。结果患者多有基础疾病,如心绞痛、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多有诱因,主要由体力活动诱发;症状以心前区疼痛、发热、心悸为主,体征主要有血压降低、颈静脉充盈、三尖瓣听诊区3级以上收缩期杂音;多数患者白细胞计数升高;心肌酶谱、血清心肌肌钙蛋白-1呈动态变化。全部患者心电图均有V4R导联ST段抬高;23例行UCG检查,均表现为右心室扩大及右心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结论急性右室梗死近年来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与左心室梗死相比,其诊断和治疗有一定的特殊性,正确及时的干预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临床上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常规导联心电图表现为下壁心肌梗死、后壁心肌梗死、前壁心肌梗死者应常规行右胸导联心电图,以免漏诊。多有右心功能不全、全心室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48例予以尿激酶溶栓治疗,13例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联合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对低血压者予以扩容治疗,60例症状缓解,血流动力学稳定,1例死于全心室功能衰竭,抢救成功率较高,为9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