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幼儿发育性髋脱位髋臼前倾的三维CT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连永  赵群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5,13(17):1314-1315,1318
[目的]利用髋关节的三维CT影像,来探讨3岁以下幼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dislocationofthehip,DDH)髋臼前倾角(Acetabularanteversion,AA)的改变。[方法]对44例3岁以下单侧DDH患儿的3DCT影像资料进行分析,正常侧髋作为对照,测量髋臼的前倾角。[结果]正常侧髋臼AA为(10·0±4·7)°,脱位侧为(18·1±4·5)°,P<0·01。按年龄分组,正常侧髋臼AA:小于18个月组为(9·2±4·3)°,大于等于18个月组为(10·6±4·9)°,P=0·34。脱位侧髋臼AA:小于18个月组为(16·2±4·5)°,大于等于18个月组为(19·2±4·1)°,P=0·03。[结论]三维CT能清晰地显示幼儿DDH髋臼的形态。脱位后,髋臼前倾角明显增加,且脱位时间越长,髋臼前倾越明显。了解髋臼的前倾情况,对DDH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联合截骨术治疗大龄儿童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如何提高大龄儿童先天性髋脱位(CDH)的治愈率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1997年 5月~ 2 0 0 0年 10月我院应用髋臼成形术 +股骨转子下截骨术联合治疗大龄CDH 13例 ,获得较好疗效。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 13例 14髋 ,均为完全脱位。男 2例 ,女 11例 ,年龄 6~ 14岁。单侧 12例 ,双侧 1例。髋臼角 40°~ 6 0° ,前倾角 40°~ 90° ,颈干角140°~ 16 0°。1.2 手术方法 经髋关节前外侧入路 ,清理髋臼、剥离关节囊至髋臼前上缘。根据前倾角、颈干角的大小及脱位的程度 ,于股骨转子下短缩、旋转、内翻截骨 ,然后用 4~ 6孔钢…  相似文献   

3.
前后位X线片上髋臼杯前倾角测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证实RitenPradhan提出的髋臼杯前倾角测量方法的可靠性和可行性。方法 在标本上行人工全髋臼杯的多个角度前倾角的前后位X线摄片 ,将测量、计算的结果与实际角度进行比较 ,对实际人工全髋置换患者的臼杯前倾角进行测量和计算 ,并分析其与临床症状的关系。结果 经统计学处理 ,测量角度与实际角度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应用中发现前倾角 0°~ 33° ,平均2 1° ,1例前倾角测量值为 0° ,术后出现脱位 ,2例在术后随访中发现前倾角有明显变化 ,髋臼杯松动。结论 该方法理论依据充分 ,测量工具普通 ,计算方法简单 ,结果误差小 ,临床中可预测人工髋关节稳定性、诊断髋臼杯松动和指导临床操作 ,是一种可靠、可行和实用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后外侧和直接外侧入路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假体前倾角的差异。方法对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86例90髋采用直接外侧入路40例42髋,后外侧入路46例48髋。术中测量髋臼假体安放时的前倾角,术中髋关节屈伸角度及术后脱位发生率。结果直接外侧入路术中髋臼假体放置的前倾角为8~20°,后外侧入路中髋臼假体放置的前倾角为15~30°,术中髋关节中立位的最大屈曲角度分别为95~120°和90~110°,最大后伸角度分别为10~25°和20~35°。外侧入路组术后未出现髋关节脱位,后外侧入路组术后出现2例髋关节后脱位。结论不同手术入路对髋臼假体前倾角的放置有不同的要求,直接外侧入路中髋臼假体的前倾角应当比后外侧入路中髋臼假体的前倾角小。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外侧入路和后外侧入路两种不同入路中髋关节表面置换中假体位置的差异。[方法]72个关节中,分为两组:A组21例病人,共26个髋关节,采用Hardinge的外侧入路。B组44例,共46个髋关节,采用改良的Gibson入路,股骨头由关节后方脱出。测量的指标包括:(1)术前颈干角和术后股骨假体柄干角;(2)髋臼假体的外展角;(3)股骨假体的中心偏移距;(4)术前髋臼前倾角和术后髋臼假体前倾角;(5)股骨假体侧方中心偏移距;(6)股骨假体的侧方偏移角。[结果]股骨假体的柄干角A组为139.5°,B组为140.5°,2种入路间的柄干角无显著性差异;髋臼假体的外展角A组为37.7°,B组为44.4°;前倾角A组为21.6°,B组为15.2°。[结论]髋关节表面置换可以采用外侧入路和后外侧入路,股骨假体安放位置在两种入路中差别不大,但在髋臼假体安放时,相差显著。与后外侧入路比较,外侧入路中,髋臼假体的外展角较小,但前倾角较大。  相似文献   

6.
螺旋CT三维重建在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 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通过术前术后对髋关节前倾角及髋臼壁发育情况的观察,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3年6月至2007年6月,发育性髋关节脱位53例(61髋),男12例,女41例;左侧34例,右侧11例,双侧8例;年龄3-16岁,平均5.6岁。行双侧髋关节螺旋CT三维重建检查,测量前倾角(FNA)及髋臼壁的发育情况,与术中所见比较。采用Pemberton或Chiari骨盆截骨及股骨近端旋转截骨治疗,术后复查三维CT,测量FNA,观察新髋臼的情况,与术前进行比较。结果:53例患髋前倾角均增大,最大90°,最小35。,平均(45.6±11.4)°。正常45髋前倾角为(23.5±10.2)°。髋臼各壁不同程度发育不良,与术中所见符合。术后前倾角较术前明显降低,前倾角平均(15.6±5.8)°。髋臼对股骨头包容明显改善。结论:髋关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可以全面显示髋关节的病理形态,精确地测量FNA,对术者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术后能更直观地判断手术效果。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联合前倾角技术在成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9—2018-06采用联合前倾角技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31例(36髋)成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比较手术前后髋臼前倾角、股骨前倾角、联合前倾角及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31例均获得12个月以上随访。术后骨盆正位及髋关节侧位X线片显示假体位置及对应关系良好,无假体松动、下沉,无脱位表现。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步态均明显改善,髋部疼痛均消失,仅2例轻度跛行。术后髋臼前倾角、股骨前倾角、联合前倾角较术前明显减小,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前倾角技术应用于成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全髋关节置换术对于指导合适假体的选择、设计以及确定合适的髋臼前倾角、股骨柄前倾角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联合前倾角能够有效预防术后假体脱位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髋臼假体角度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髋臼假体安装固定角度与术后髋关节脱位的关系。方法在X线片测量236例(248髋)THA术后的髋臼外展角和前倾角,将外展角设定为〈30°、30-50°、〉50°3组,前倾角设定为〈0°、0-25°、〉25°3组。分析以上2个因素与术后髋关节脱位的关系。结果脱位组外展角平均(39±11.88)°,非脱位组为(38.98±8.65)°,两组之间外展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9);脱位组前倾角平均(12.33±14.89)°,非脱位组为(13.21±11.52)°,两组之间前倾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1)°外展角在〈30°、30-50°、〉50°不同范围的脱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倾角在〈0°、0~25°、〉25°不同范围内的脱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臼假体外展角在14~58°范围内、前倾角在-15~350范围内与THA术后脱位之间不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骨折畸形愈合后髋内翻的治疗。方法 :通过对 1 3例股骨近端骨折后畸形愈合髋内翻的患者实行股骨旋转外翻截骨内固定术。术前颈干角范围为 80°~ 1 0 0°,平均 92 .3° ;前倾角范围在 - 30°~ 1 5° ,平均 - 5°,前倾角 <0°为 7例 ,0°~ 1 0°为 3例 ,1 0°~ 1 5°为 3例 ;双下肢不等长为 1 0例 ,下肢短缩范围为 0 .6~ 6cm ,平均为 1 .8cm ;短缩 <2 .5cm为 7例 ,短缩 >2 .5cm为 3例。所有患者术后随访 1 .5~ 6年 ,比较术前术后的X线片。结果 :矫形后颈干角 >1 1 0°为 1 1例 ,平均为 1 2 4°;前倾角 1 0°~ 1 5°为 9例 ,0°~ 1 0°为 4例 ,平均 8°;术后下肢短缩畸形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双下肢不等长为 4例 ,平均短缩为 1 .2cm ,其中短缩 0 .6~ 2 .5cm为 3例 ,短缩 >2 .5cm为 1例。结论 :近端股骨骨折畸形愈合的髋内翻伴旋转和短缩畸形的患者 ,根据具体情况予以矫正内翻、旋转和短缩畸形 ,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应用CD三维矫形系统治疗脊柱侧凸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观察应用CD三维矫形系统矫正脊柱侧凸的冠状面、矢状面和轴面三维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1 996年 6月~ 2 0 0 0年 6月应用CD系统矫治脊柱侧凸 35例 ,其中先天性脊柱侧凸 1 0例 ,特发性脊柱侧凸 2 5例。术前冠状面侧凸Cobb角 45°~ 90°,平均65° ;矢状面脊柱后凸Cobb法 - 1 2°~ 61°,平均 47.5°;旋转畸形Nash Moe法为Ⅰ~Ⅲ度。结果 :术后经 1~ 4年 ,平均 2年随访 ,冠状面畸形为 1 0°~ 45° ,平均 2 4 .5°,平均矫正率为 61 .6 % ;矢状面胸椎后凸 2 0°~ 35°,平均 2 7°,旋转畸形矫正 1度 ,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CD系统具有三维矫形能力 ,矫正效果好 ,固定牢固可靠 ,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目的:明确不同固定器械在胫骨干不同骨折类型固定中的特点,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68例胫骨干骨折,行加压钢板螺钉、交锁髓内钉、单侧外固定架固定后,作临床疗效分析。结果:加压钢板固定组42例,感染5例,骨不连1例,平均愈合时间3.8个月;交锁髓内钉固定组13例,无感染及骨不连,平均愈合时间5.4个月;单侧外固定架组13例,骨不连1例,踝关节背伸受限3例,平均愈合时间4.5个月。结论:胫骨骨折交锁髓内钉固定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适用范围广,但要注意及时进行动力加压。加压钢板及外固定架固定应选择各自的最佳适应证,以达到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