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研究药物肠吸收的实验方法和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
在体肠吸收实验动物模型是研究药物在肠道内吸收情况的最常用实验方法,该类方法接近体内的真实状态,能较准确地反映药物在肠道内的吸收情况。在体肠吸收实验动物模型包括肠襻法和肠灌流法。该文主要综述了这两种在体肠吸收实验模型的造模方法、优缺点以及在药物研发中应用。肠吸收模型对于阐明药物在体内的吸收机制和药物动力学有积极的作用,其也可为研发新药、新剂型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从极性原子净电荷预测药物在人体小肠中的吸收百分数和透过Caco-2单细胞层的渗透系数。方法:用分子力学MM+法得到药物分子的优化几何构型,用Monte Carlo法计算分子体积,用半经验自洽场分子轨道CNDO/2法计算原子净电荷,相关分析采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法。结果:药物分子在人体小肠中的吸收百分数和透过Caco-2单细胞层的渗透系数,均与氢键给体的原子净电荷之和(∑QH)与氢键受体的原子净电荷之和(∑QN.O)具有良好的相关性。氢键给体的正电荷和氢键受体的负电荷越多,药物分子在人体小肠中的吸收百分数和透过Caco-2单细胞层的渗透系数就越小。结论:药物在人体小肠中的吸收与其形成氢键能力密切相关。形成氢键能力弱的药物分子在人体小肠中的吸收较大。从极性原子净电荷参数预测药物在人体小肠中的吸收,具有方便快捷的优点,可用于候选口服药物的高通量筛选。  相似文献   

4.
药物肠道吸收研究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药物在肠道内的吸收程度和吸收特征是影响口服药物生物利用度的重要因素。肠道吸收研究可以预测影响药物在肠道吸收的机制与因素,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体内法(in vivo)、在体法(in situ)、体外法(in vitro)等。就目前药物小肠吸收的研究方法及其特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法莫替丁肠吸收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法莫替丁是第三代 H2 受体拮抗剂 ,对胃酸分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临床上主要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和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法莫替丁口服吸收不完全 ,生物利用度约为 37%~ 45 % [1 ]。法莫替丁极性大 ,脂溶性小 ,膜的通透性差 ,是导致生物利用度低的主要原因 [2 ]。有关法莫替丁的胃肠道吸收情况未见文献报道 ,所以探明该药物在肠管各区段的吸收特征 ,对于提高生物利用度 ,开发新制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大鼠在体肠回流法 ,对法莫替丁的吸收部位和吸收特点进行了初步探讨。1 材料和方法1.1 试药和仪器 法莫替丁原料药 (上海第六制药厂…  相似文献   

6.
肠吸收动力学是决定口服药物生物利用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中药口服制剂的开发及评价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评价药物肠吸收动力学的方法大致可分为3类:①体外试验法;②在体试验法;③体内试验法。目前中药肠吸收研究常用的实验方法为大鼠原位肠灌注模型、Caco-2细胞模型和血药浓度法;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黄酮类、皂苷类及生物碱等单一活性成分,而中药整体或复方的研究甚少。现介绍中药肠吸收动力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以及中药肠吸收研究现状,并对存在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李林  张琼  杨志建  陆阳 《医学教育探索》2011,42(11):2265-2269
目的 研究葛根素肠道吸收的机制,探讨提高其肠道吸收的方法。方法 改变实验时间、温度及药物质量浓度,考察葛根素在Caco-2细胞中的转运特性,并考察不同的吸收促进剂对其跨膜转运的影响。结果 葛根素的膜渗透性低,被动扩散是其跨膜转运的主要机制;十二烷基磺酸钠(SDS)破坏Caco-2单细胞层的完整性,提高葛根素转运;聚氧乙烯月桂基醚(Brij 35)、牛血清白蛋白(BSA)和分离乳清蛋白对葛根素转运有促进作用,但不影响Caco-2细胞的跨膜电阻(TEER);相对分子质量较高的壳聚糖通过可逆性地降低TEER,促进细胞间转运,提高葛根素的膜渗透性。结论 葛根素的膜渗透性低是口服生物利用度低的主要原因,不同吸收促进剂可通过不同机制改善其膜渗透性。  相似文献   

8.
韦长元  李挺 《广西医学》1999,(2):248-251
细胞凋亡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由于其对周围正常组织无影响,不引起炎症反应等独特性而有可能成为肿瘤等疾病治疗的一个新方向。目前认为肿瘤的发生、发展是由于细胞的增殖和凋亡失调所引起,诱导肿瘤细胞产生凋亡可以达到治愈肿瘤的目的,凋亡调节的研究正成为目前的热门...  相似文献   

9.
邓秋丽 《广西医学》1997,19(3):432-433
影响鼻腔吸收药物的因素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邓秋丽在一些滴鼻液如呋麻滴鼻液的应用过程中发现,其不仅在鼻腔局部起作用,且还有全身性的副作用。因此,人们就考虑能否利用这种“副作用”,在鼻腔进行全身性的给药。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这是可行的。由于鼻腔粘膜的特...  相似文献   

10.
表面活性剂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表面活性剂对药物吸收的影响张梅玉,解玉玲(临沂市兰山区第一人民医院)(临沂卫生学校)关键词表面活性剂;药物;吸收近年来,表面活性剂(SAA)对药物吸收的影响成为国内外药剂学领域探讨的热点,研究结果表明:SAA应用于口服制剂、栓剂、气雾剂、眼用制剂、透...  相似文献   

11.
西红花苷大鼠小肠吸收研究及油水分配系数的测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西红花苷(crocin)类化合物是西红花(Stigma croci)中的一种水溶性胡萝卜素类化合物西红花酸与不同糖结合而成的一系列酯苷,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抗动脉粥样硬化、抗心肌缺血等多种药理作用[1].本文拟研究西红花苷在小肠不同部位的吸收情况,测定西红花苷-1在正辛醇/水中的油水分配系数,从而为制备有效的西红花苷制剂提供处方依据.  相似文献   

12.
肠道菌群是定植在肠道内的庞大微生物群落。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在生物体内的新陈代谢、免疫系统发育、炎性反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疾病密切相关。随着微生物分析技术的发展,肠道菌群与呼吸系统疾病之间的关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肠-肺轴”的提出更为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和治疗手段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综述了肠道和呼吸道菌群的相关性以及与肠-肺轴之间的交互作用,重点介绍了肠道菌群与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气道过敏性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囊性纤维化、肺结核、肺癌等呼吸系统疾病之间的关系和作用机制,以期为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考察丹参注射液对格列喹酮在糖尿病大鼠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的影响,为两药的临床合用提供依据。方法 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考察丹参注射液对格列喹酮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的影响;建立原位在体肠循环模型,研究丹参注射液对格列喹酮肠吸收特性的影响。结果 糖尿病大鼠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两药合用能够显著缩短格列喹酮的达峰时间,增加最大药物浓度、药时曲线下面积,并且可以显著减少清除率。肠吸收特性实验结果显示,丹参注射液可以显著增加格列喹酮在糖尿病大鼠体内吸收速率和表观渗透系数。结论 丹参注射液和格列喹酮合用可以显著提高糖尿病大鼠格列喹酮的血药浓度和生物利用度,其原因可能与丹参注射液促进格列喹酮的小肠吸收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岩白菜素在大鼠肠道内的吸收动力学特征.方法 采用大鼠在体灌流模型,应用HPLC测定回流液和血浆中岩白菜素的含量,从吸收部位、药物浓度、pH值三方面对岩白菜素的肠吸收特性进行研究.结果 岩白菜素在0.07~0.21 mg/mL范围内的吸收具有线性动力学特征;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的吸收各不相同;在pH5.40~7.80范围内,吸收速率随pH值增大而减小.结论 岩白菜素在大鼠全肠段均有吸收,但吸收较差,其吸收呈一级动力学过程,吸收机制主要为被动扩散.  相似文献   

15.
肠黏膜生物屏障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翔  贺德   《中国医学工程》2010,(2):173-176
肠粘膜生物屏障是肠道粘膜屏障系统重要的一部分,本质上是由肠道内益生菌主导形成的微生态平衡系统。这一微生态系统与人体固有的肠道屏障系统相互协调、相互作用,保护人体肠道免于致病菌的侵袭。肠粘膜生物屏障本身的作用,及其与人体固有肠道屏障间的协同作用尚不十分清楚,本文就此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活体小肠移植手术后肠功能恢复的监测方法。方法检测血BUN、FK506血药浓度及D2木糖醇吸收试验,分析胃肠道功能情况,及时调整免疫抑制药物剂量和胃肠道内、外营养供给。结果血BUN的升高可反映肠道的出血情况,FK506血药浓度及D2木糖醇吸收试验可判断肠道功能恢复情况。结论手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是一个漫长而困难的过程,临床表现和FK506血药浓度、D2木糖醇吸收试验是监测移植肠功能的简便实用方法。  相似文献   

17.
胆固醇在肠道吸收转运过程中,尼曼-匹克C1型类似蛋白1(Niemann-Pick C1 Like1,NPCIL1)介导了胆固醇的吸收,同时有协调ATP-结合盒转运体(ATP-binding cassette,ABC)G5和ABCG8的作用;胆固醇从质膜转运到内质网,通过酰基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acyl coenzyme A—cholesterol acyltransferase,ACAT)调节胆固醇的酯化速率,进而参与合成乳糜微粒,这个过程依赖脱辅基蛋白B(apoproteinB,apoB)、微粒体甘油三酯转移蛋白(microsomal triglyceride transfer protein,MTP)和内质网跨膜激酶(IRE1)β的活性。特异的小囊泡携带这些乳糜微粒到细胞的基底外侧膜,进入淋巴系统。另外未被ACAT酯化的胆固醇一部分通过ABCG5/G8返回肠道,另一部分通过ABCAl介导出基底外侧膜进入血浆。本文就调节胆固醇吸收相关蛋白及其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WAVE2与细胞骨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胞骨架是细胞内由蛋白质成分组成的三维网架状结构,在细胞变形、细胞运动、细胞迁移等多种生命活动中的作用至关重要。近年来,WAVE2作为一种新的肌动蛋白调节蛋白,其参与细胞信号的转导,调节肌动蛋白的聚合及细胞骨架的重排,在片状伪足的形成和细胞迁移中的作用备受人们关注,已在国际上形成一个新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环孢素A(CsA)纳米脂质体在大鼠小肠的吸收行为。方法:采用旋转薄膜—超声法制备Cd纳米脂质体。采用翻转小肠囊法研究脂质体在大鼠小肠的吸收行为。结果:Cd纳米脂质体在0到9.16mg/ml的范围内有吸收饱和现象,脂质体在到达肠壁前在粘液中大量蓄积,脂质体与新山地明在小肠培养液和肠壁中的累积吸收量无显著性差异。结论:Cd纳米脂质体在小肠的吸收有饱和现象,粘液层是到达肠壁访脂质体扩散的屏障,脂质体与新山地明在小肠的吸收程度生物等效。  相似文献   

20.
ObjectiveWe investigated changes in the intestinal flora of children with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 (MPP).MethodsBetween September 2019 and November 2019, stool samples from 14 children with MPP from The Fourth Hospital of Baotou city,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were collected and divided into general treatment (AF) and probiotic (AFY)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treatment of “combined Bifidobacterium, Lactobacillus, Enterococcus, and Bacillus cereus tablets live”. High-throughput 16S rDNA sequencing was used to identify intestinal flora.ResultsIntestinal flora abundance and diversity in children with MPP were decreased. Both Shannon and Simpson indices were lower in the AF group when compared with healthy controls (P < 0.05). When compared with healthy controls, the proportion of Enterorhabdus was lower in the AF group, while the proportion of Lachnoclostridium was higher (P < 0.05). The proportion of Bifidobacteria and Akkermansia was lower in the AFY group but Enterococcus, Lachnoclostridium, Roseburia, and Erysipelatoclostridium proportions were higher. The proportion of Escherichia coliShigella in the AFY group after treatment was decreased (P < 0.05).ConclusionsThe intestinal flora of children with MPP is disturbed, manifested as decreased abundance and diversity, and decreased Bifidobacteria. Our probiotic mixture partly improved intestinal flora disord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