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房纤颤(AF)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表现,预后的影响。方法:对37例AF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临床表现、CT/MRI检查结果,治疗及转归分析。结果:AF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表现以意识障碍,偏瘫,失语为主,大面积主梗塞后出血比较常见,腔隙性梗塞比较少见,预后较差,结论:AF是引起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也是影响其预的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比较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及瓣膜性心房颤动(VAF)所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ISS)分型,探讨NVAF缺血性脑卒中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收集129例NVAF及VAF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进行CISS分型,比较NVAF组(96例)及VAF组(33例)年龄、相关危险因素及CISS分型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年龄、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NVAF组主要表现为复合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的卒中(包括CS+LAA型及CS+LAA+PAD型)占60.4%,两组患者卒中CISS分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与NVAF缺血性脑卒中密切相关,可能是NVAF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一个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3.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作为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使栓塞的发生率显著增加,其卒中发生率比正常窦性心律高5.6倍。减少非瓣膜性AF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的重要措施就是抗栓治疗。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180例非瓣膜性AF患者的抗栓治疗状况,比较抗凝与抗血小板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作用,为临床抗栓疗法的选择进一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患者左心房(left atrium,LA)大小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10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18例心房颤动患者,按有无缺血性脑卒中分成两组:A组(单纯房颤组):有房颤无缺血性脑卒中;B组(卒中组):有房颤合并缺血性脑卒中。记录患者年龄、性别、合并疾病、超声心动图指标等,一般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心房颤动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结果 A组与B组比较,两组左心房大小存在显著差异(P0.05),B组LA水平明显高于A组。左心房大小、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为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左心房增大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高危因素,临床上应给予积极干预,预防恶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糖升高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预后关系。方法根据糖尿病史和首次空腹血糖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192例分为两组,高血糖组98例,血糖正常组94例。结果高血糖组单发性和腔隙性脑梗发生率明显高于血糖正常组(P<0.05),高血糖组脑卒中加重发生率明显高于血糖正常组(P<0.05)。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血糖浓度升高及糖尿病史可以作为判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情、预后评估的指标之一,同时应积极控制脑卒中后的高血糖状态,以减少缺血性脑卒中加重。  相似文献   

6.
临床上发现患脑卒中之前已有冠心病心房纤颤(NVAF)病史的患者并不少见,分析我院自1998年3月~2000年12月期间,冠心病心房纤颤并发脑卒中患者为32例(AF组),占此期间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共722例)的4.43%,并与随机选出的46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对照组)对比,发现伴心房纤颤的脑卒中患者病情较重,治疗效果差,结合文献报告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预后情况的相关探讨和研究。方法将从2004年3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60例进展性脑卒中患者与同期收治的120例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和预后情况进行实验对照统计,对经过常规基础治疗的两组病患的伴随病症与预后的关系进行分析,对比研究其预后的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伴随高血压、糖尿病及酸碱平衡紊乱的比例明显高于非进展性缺血性病患(P<0.05),继发发热和感染无明显差异(P>0.05);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病患的预后较非进行性缺血性脑卒中病患差(P<0.05)。结论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在多种基础疾病的基础上发生,其预后较差,恢复缺血区供血、防止并发症可能是改善预后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8.
<正>我国目前约有1千万心房颤动(AF)患者,AF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增加其5倍的发病率[1]。AF与缺血性卒中的严重程度,并发症的高发病率和不良预后具有明显相关性[2]。抗栓治疗是AF管理的重要措施。对AF患者进行血栓栓塞和出血风险的危险分层,对采用不同的抗栓策略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合并AF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采用危险分层后进行口服抗凝药物(OAC)治疗,观察其临床特点,影响因  相似文献   

9.
《中国医药科学》2017,(7):243-245
目的分析血尿酸在合并颈动脉斑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程中的变化,观察别嘌醇对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影响,探讨别嘌醇对这类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8月~2017年1月合并颈动脉斑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0例,并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按缺血性脑卒中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别嘌醇口服,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及三个时间点的血尿酸的变化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较高,第5、8天血清尿酸浓度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下降,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合并颈动脉斑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尿酸相关。(2)别嘌醇对合并颈动脉斑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入院时血清白蛋白水平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包括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方法选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7 d以内)的住院患者210例,均在入院次晨抽血,检查血清白蛋白水平,在入院、出院进行NIHSS评分,在入院、出院、发病后3个月、6个月进行BI评分。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评分作为临床功能缺损程度评估指标,同时进行Barthel生活指数评分,作为评价预后的主要指标。结果 21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33例(15.7%)患者进院时发现血清白蛋白低于35 g/L,入院时血清白蛋白低于正常白蛋白组的患者,入院、出院时,NIHSS高于正常组,BI低于正常组,发病后3、6个月BI都低于正常组,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的血清白蛋白水平可能导致患者神经功能差,生活能力差,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之一,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临床医药实践》2015,(3):181-184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PCI)对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0例采用介入治疗的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诊断结果分为两组,每组60例。观察组患者伴缺血性脑卒中,对照组无脑卒中史。对两组患者病例、支架植入数量、血管造影检查结果及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分析。结果:观察组糖尿病发病率、高血压发病率、肌酐水平、B型钠尿肽水平、肌钙蛋白Ⅰ水平、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冠状动脉病变位置和支架置入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为肌酐水平、ACS分型,与脑卒中史无关。结论:介入治疗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伴缺血性脑卒中疗效良好,且缺血性脑卒中史对住院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无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效果的因素。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本院收治的11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经临床检查,确诊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实施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根据m RS评分,将110例患者分为A组(预后良好,n=65)、B组(预后不良,n=45),对比两组一般资料、发病90 d病死率等,分析影响静脉溶栓治疗效果的因素。结果治疗后,出现颅内出血的有9例,其中,症状性颅内出血6例;发病后90 d,死亡6例。A组、B组在年龄、发病到治疗时间、糖尿病史、溶栓前血糖、溶栓前收缩压、溶栓前NIHSS评分等方面差异显著(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史、溶栓前血糖、溶栓前收缩压、溶栓前NIHSS评分与预后不良具有相关性。结论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效果的因素包括糖尿病史、溶栓前血糖、溶栓前收缩压、溶栓前NIHSS评分等,需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关注,治疗过程中准确识别这些高危因素,并进行有效干预,以提升静脉溶栓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杨应军  刘幼根  朱建峰  陈萍 《医药导报》2008,27(9):1075-1076
[摘要]目的探讨华法林对于老年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96例老年NVAF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8例:治疗组每日服华法林1次,调节其剂量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维持在2.0~3.0。对照组每日口服阿司匹林150 mg。观察两组缺血性脑卒中及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栓塞发生率为2.08%,对照组16.67%(P<0.05),两组出血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预防老年NVAF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华法林比阿司匹林具有更显著的效果,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就诊时间对其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0例的临床就诊资料,根据发病时间分为≤6 h组,>6 h组,分析就诊时间对2组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患者有效率83.3%,死亡率为5.6%,对照组患者有效率47.8%,死亡率为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后随访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存活率88.9%,复发率5.6%;对照组存活率76.1%,复发率1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结果显示: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心血管病史、糖尿病史、脑卒中史、并发症以及发病至就诊时间是影响脑卒中患者临床预后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脑卒中史以及发病至就诊时间与缺血性脑卒中预后具明显相关性.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就诊时间对其预后至关重要,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脑卒中史以及发病至就诊时间与缺血性脑卒中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预后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将78例经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是否出现出血转化分组,出血组共20例,无出血组共58例;根据预后情况分组,预后不良组共28例,预后良好组共50例。分组方法均为质量分组法。分析临床资料,找出影响出血转化、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单因素分析发现出血组溶栓前NIHSS分值较无出血组高,溶栓后2h NIHSS分值、溶栓后最高收缩压较无出血组高,房颤发生率较无出血组,基线APTT较无出血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平均年龄更大,溶栓前NIHSS分值、溶栓后2h NIHSS分值更高,房颤发生率、出血转化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3)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溶栓后2h NIHSS高分值、前循环梗死、溶栓后最高收缩压过高是独立危险因素;溶栓后2h NIHSS高分值、出血转化为不良预后独立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2h NIHSS分值较高、前循环梗死、溶栓后自高收缩压过高是发生出血转化独立危险因素;溶栓后2h NIHSS分值过高、出血转化是不良预后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院内合并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广东省云浮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7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院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为感染组,另选同期收治的无肺部感染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1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经单因素分析显示,感染组性别、是否合并高血压、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静脉溶栓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感染组年龄≥70岁、NIHSS评分 15分、GCS评分≤8分、伴吞咽功能障碍、气管插管 1 d、呼吸道辅助通气 3 d的占比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70岁、NIHSS评分 15分、GCS评分≤8分、伴吞咽功能障碍、气管插管 1 d、呼吸道辅助通气 3 d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院内合并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病情严重程度、气管插管、伴吞咽功能障碍等是导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现院内肺部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糖水平与病情预后的关系。方法对我院2004年1月~2009年3月经CT或MRI证实的22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按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分为血糖正常组(102例)、应激性高血糖组(65例)和糖尿病组(57例),并对各组患者患病情况和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应激性高血糖组与糖尿病组的后循环脑梗死构成比明显高于血糖正常组(P<0.01)。糖尿病组及应激性高血糖组大面积脑梗死构成比明显高于血糖正常组(P<0.01,P<0.05),应激性高血糖组好转率(23.08%,15/65)明显低于血糖正常组(56.86%,58/102)(P<0.01)和糖尿病组(49.12%,28/57)(P<0.05)。应激性高血糖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死率(16.92%)明显高于糖尿病组(12.28%)及血糖正常组(3.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糖水平可作为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情及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早期有效监测并控制血糖可降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的脑损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将56例经头部CT,MIR证实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观察组)与52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外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hs-CRP水平与急性缺血性卒中病情进展密切相关,随病情加重而升高。结论:hs-CRP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呈正相关,是急性脑梗死的一项独立危险因素,早期检测可以对脑梗死病情变化提供有用信息,是脑梗死预后的重要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9.
于会青  何斌 《河北医药》2011,33(17):2638-2639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逐年上升,致死率和致残率较高。高血糖作为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60例,按空腹血糖水平的高低分为2组,并对2组患者的临床表现与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非瓣膜病性心房纤颤并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4月~2017年10月本院收治的非瓣膜病性心房纤颤并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0例,针对入组者性别、年龄、遗传因素、血压水平、甲状腺功能、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等进行统计,行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确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高危因素。结果甲状腺功能亢进、合并高血压、存在遗传因素、低密度脂蛋白升高为非瓣膜病性心房纤颤并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及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甲状腺功能亢进,低密度脂蛋白升高者,且合并非瓣膜病性心房纤颤,其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