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相关因素,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5年10月~2009年5月的76份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6例ADR涉及药物品种33个,抗菌药物引起ADR的比例最高(占36.84%);静脉滴注给药方式导致的ADR比例最多(占74%);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占56.58%).结论:应高度重视ADR报告和监测工作,提高临床安全用药意识,加强合理用药教育,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我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1月~2017年12月上报的522份ADR报告,按照患者基本情况、给药途径、药物种类、临床表现、反应分级及转归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22例报告中发生ADR的患者中女性略多于男性,其中≤10岁的患者最多(30.46%);静脉滴注是引起ADR的最主要给药途径(97.70%);药品以头孢菌素类占比最高(41.18%);单品种以注射用左氧氟沙星(13.03%)所致的ADR最多;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62.64%)。结论临床应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抗菌药物ADR的监测工作,加强临床合理用药,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3.
汪慧芳  江佳  赵心同 《中国药房》2014,(26):2457-2459
目的:探讨我院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1-2012年上报的抗菌药物致ADR 547例进行回顾性研究,统计、分析患者性别、年龄、ADR分级、ADR转归、ADR涉及药品、给药途径、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结果:ADR发生集中在4150岁年龄段,女性比男性发生ADR的比例高;新的、严重的ADR分别占总数的0.73%、5.12%;其中,静脉滴注367例(占67.09%),口服给药153例(占27.97%);左氧氟沙星引发ADR比例最高(占23.40%);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34.90%)和消化系统损害(占27.84%)为主。β-内酰胺类是引起严重ADR的主要抗菌药物。结论:抗菌药物致ADR影响因素较为复杂,医务工作者应加强对抗菌药物应用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4.
丁海燕  王浩 《中国医药》2007,4(1):526-527
目的 了解我院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加强临床医师用药安全意识,减少ADR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对我院2003年10月至2008年6月587例ADR报告按发生ADR的患者年龄分布、引起ADR的药物种类、ADR的类型及主要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87例ADR中,60岁以上患者发生ADR的比例最高,有187例(31.86%);抗菌药物引起的ADR最为多见,为250例(42.59%);ADR涉及器官/系统分类及临床表现中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多,为284例(48.38%);发生ADR患者中,给药途径为静脉给药者426例(72.57%),口服给药者为161例(27.43%).结论 加强ADR的监测,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注意合理给药方法 ,加强老年儿童患者用药后的观察,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丁海燕  王浩 《中国医药》2008,4(1):526-527
目的 了解我院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加强临床医师用药安全意识,减少ADR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对我院2003年10月至2008年6月587例ADR报告按发生ADR的患者年龄分布、引起ADR的药物种类、ADR的类型及主要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87例ADR中,60岁以上患者发生ADR的比例最高,有187例(31.86%);抗菌药物引起的ADR最为多见,为250例(42.59%);ADR涉及器官/系统分类及临床表现中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多,为284例(48.38%);发生ADR患者中,给药途径为静脉给药者426例(72.57%),口服给药者为161例(27.43%).结论 加强ADR的监测,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注意合理给药方法 ,加强老年儿童患者用药后的观察,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丁海燕  王浩 《中国医药》2009,4(1):526-527
目的 了解我院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加强临床医师用药安全意识,减少ADR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对我院2003年10月至2008年6月587例ADR报告按发生ADR的患者年龄分布、引起ADR的药物种类、ADR的类型及主要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87例ADR中,60岁以上患者发生ADR的比例最高,有187例(31.86%);抗菌药物引起的ADR最为多见,为250例(42.59%);ADR涉及器官/系统分类及临床表现中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多,为284例(48.38%);发生ADR患者中,给药途径为静脉给药者426例(72.57%),口服给药者为161例(27.43%).结论 加强ADR的监测,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注意合理给药方法 ,加强老年儿童患者用药后的观察,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丁海燕  王浩 《中国医药》2006,4(1):526-527
目的 了解我院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加强临床医师用药安全意识,减少ADR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对我院2003年10月至2008年6月587例ADR报告按发生ADR的患者年龄分布、引起ADR的药物种类、ADR的类型及主要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87例ADR中,60岁以上患者发生ADR的比例最高,有187例(31.86%);抗菌药物引起的ADR最为多见,为250例(42.59%);ADR涉及器官/系统分类及临床表现中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多,为284例(48.38%);发生ADR患者中,给药途径为静脉给药者426例(72.57%),口服给药者为161例(27.43%).结论 加强ADR的监测,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注意合理给药方法 ,加强老年儿童患者用药后的观察,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掌握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对114例ADR报表分别从报告人、患者年龄、药物种类、给药途径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老年患者发生的ADR较多,占57.9%(66例);抗感染用药引起的ADR最多,占68.4%(78例);静脉滴注的给药方式引发的ADR最为常见,占92.1%(105例);ADR临床表现以消化系统最为常见,占47.4%(54例).结论 ADR监测工作应常抓不懈,以避免或减少ADR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特征,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汇总我院2011年至2013年收集的抗菌药物ADR报告128份,分别从ADR来源、患者年龄及性别、给药途径、药物品种、ADR主要临床表现、ADR的因果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128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中,老年人所占比例最高(59例,46.09%),女性多于男性(71例,55.47%),头孢菌素所占比例最高(51例,39.84%),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68例,53.13%),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44例,34.38%)。结论要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重视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和上报工作,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经济、合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桂东人民医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为抗菌药物的临床安全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统计方法从患者基本情况、给药途径、药物种类、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临床表现及ADR的严重程度等统计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桂东人民医院2019年上报国家不良反应中心的抗菌药物ADR报告173份。结果 173份抗菌药物ADR报告中,女性患者略多于男性患者;61~80岁患者发生率最高(42.20%);静脉滴注是引发抗菌药物ADR的主要给药途径(94.22%);涉及抗菌药物ADR的药物种类中头孢菌素类占比最高(29.48%),其次为喹诺酮类(22.54%);ADR主要累及器官和(或)系统为消化系统(36.60%),其次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30.93%);新的ADR共17例(9.82%),严重的ADR共27例(15.60%)。结论医院应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ADR监测工作,规范化使用抗菌药物,以降低ADR发生率,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本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规律以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本院2008~2010年收集的773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内容包括患者性别及年龄、不良反应发生时间、累及器官或系统分类及临床表现、不良反应严重程度等。结果本院ADR涉及药物主要为抗感染药物和循环系统用药,分别占46.31%和15.91%;给药途径以静脉用药为主(64.81%);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和消化系统损害最常见分别占46.00%和17.58%。结论应加强ADR监测工作,加强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以降低临床用药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医院抗菌药物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0年至2013年呈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抗菌药物ADR报告431例,根据患者性别、年龄,抗菌药物种类、剂型、给药途径,ADR临床表现、等级及转归情况、关联性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31例ADR中,患者男251例(58.24%),女180例(41.76%);ADR多发生于年龄1 d至10岁儿童和61岁以上老年人群体;涉及抗菌药物共12类别和58个品种,以头孢菌素类为首(38.05%),其次为青霉素类(22.51%)和喹诺酮类(19.26%);给药剂型以粉针剂为主,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比例最高(95.36%);最常见的ADR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57.96%);引起ADR最多的单种药物为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9.74%)。结论临床应用抗菌药物时,应严格遵照指导原则和相关规定的要求,加强对其ADR的监测,以保证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该院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因素、一般规律及特征,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2010年收集整理的159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Excel电子表格和手工筛选,按患者年龄、性别、药物种类、给药途径、ADR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由抗菌药物导致的ADR最多,共69例占43.40%;静脉滴注方式引起ADR 99例占62.26%.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普遍,共81例占50.94%.结论 临床应重视ADR报告和监测工作,特别应注意观察老年人用药过程,同时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或减少ADR的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及分布情况,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2月我院收集的105例ADR病例报告。结果 105例ADR报告中,50岁以上较多,占55.24%(58/105);静脉给药引起的ADR占80.95%(85/105);ADR涉及药品种类以抗菌药物为主,占43.81%(46/105),中药制剂次之,占21.90%(23/105);ADR所涉及的器官和(或)系统损害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最为多见,占42.86%(45/105)。结论应重视ADR的监测工作,尤其是抗菌药物和中药制剂,尽可能降低或避免ADR的发生,保证临床合理、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15.
李芹格  刘丽娟 《中国药房》2007,18(23):1811-1812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对我院2006年收集的110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报告人以医师、药师居多,分别占总例数的60.0%和36.4%;口服给药方式导致不良反应的例数最多(占47.3%);导致不良反应的药品以抗菌药物最多(占52.7%);ADR临床表现主要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占41.8%)。结论:应加强ADR监测,提高临床安全用药意识,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我院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情况及一般规律.方法 对我院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上报的315例ADR报告,按患者的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品类别、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15例ADR报告中涉及的药品共11类70种,其中抗感染药物引发的ADR最多,有139例(占44.1%);其次是中药注射剂58例(占18.4%);静脉给药引发的ADR例数最多,有263例(占83.5%);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有145例(占46.0%).结论 临床应重视和加强ADR监测和上报工作,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7.
2004~2007年44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黄璞  陈华庭  伍三兰 《医药导报》2009,28(7):950-952
目的 了解院内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规律和特点, 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 , 对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2004年~2007年446例ADR报告进行汇总统计分析. 结果446例ADR中, 抗菌药物引起的ADR居首位, 占81.61%; 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伤最为常见, 占总例数的50.83%; 严重的ADR占14.13%; 由静脉给药引起的ADR最多, 占95.96%. 结论应继续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 以减少和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促进合理用药和保障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本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本院2012年收集的144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性别、给药剂型、ADR涉及药品种类、涉及器官或系统以及具体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本院144例ADR中,抗菌药物引起的ADR最为多见,占43.1%,其次为心血管系统用药,占20.8%;给药剂型以注射剂最为常见,占84.0%;临床表现以皮肤损伤为主,占47.9%。结论应重视ADR报告,加强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事件发生,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9.
我院105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我院2012年1-12月上报国家ADR监测中心的1 056例ADR报告为对象,对其一般情况、给药途径、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 056例ADR报告中,年龄≥60岁的患者发生ADR比例最高(355例,占33.62%);静脉给药引起的ADR最多(986例,占93.37%);引起ADR最多的药物为抗菌药物(434例,占41.10%),其次为中药注射剂(288例,占27.27%);ADR损害类型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460例,占43.56%)。结论:临床应加强ADR的监测与上报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20.
《中国药房》2015,(17):2361-2363
目的:了解我院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2014年6月上报国家ADR监测中心的121例抗菌药物致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涉及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累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1例抗菌药物致ADR报告中,≥61岁患者发生ADR最多,占23.14%;静脉滴注是引发ADR的主要途径,占80.99%;涉及10类抗菌药物,共26种药,以头孢菌素类居多(占53.72%),其次为青霉素类(占11.57%);ADR累及器官/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占47.37%。结论:临床使用抗菌药物应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及自身状况,结合皮试和药敏试验,加强ADR监测等,是减少ADR发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