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近年来剖官产率逐年上升,国内外医学界对此高度关注。医学研究已确认,剖宫产与自然分娩相比较,对孕妇和孩子健康都不利。现就剖宫产增加的原因,结合我科工作情况进行分析,以便在保证母要平安的前提下,合理掌握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2.
影响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变化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剖宫产是处理高危妊娠和异常分娩,挽救孕产妇和围生儿生命的有效手段,合理选择剖宫产指征,可降低高危孕妇和围生儿的病死率,近年来,剖宫产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现对剖宫产率升高的具体原因进行分析,以合理掌握剖宫产指征。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在两院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2003~2004年末我院剖宫产指征的掌握情况。方法对709例剖宫产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剖宫产率47.3%。脐带绕颈、社会因素、胎儿窘迫、头位难产、臀位、羊水少为前六位主要指征。结论必须提高医务人员对剖宫产的认识,使之正确掌握剖宫产指征,并应提供有效的陪伴分娩和分娩镇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在保障医疗安全前提下,继续降低剖宫产率的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2013年天津市孕产妇保健系统中滨海新区塘沽五家助产机构的全部分娩数据。结果:2001—2008年间剖宫产率由40.09%上升至53.81%达峰值,呈现逐年增高的趋势。通过健康教育、控制孕期体质量增长、加强助产技术培训等降低剖宫产率措施干预,2008—2013年间剖宫产率呈现逐年降低的趋势,2013年剖宫产率下降至37.74%。2001—2008年间社会因素自剖宫产指征第6位逐渐升至第2位,瘢痕子宫升至剖宫产指征首位。结论:加强孕期健康教育及孕妇体质量管理,提高产科医生和助产士的实际操作技能,是降低剖宫产率的有效措施,未来开展剖宫产后阴道分娩是降低剖宫产率的主要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我院7年来剖宫产率的变化,分析剖宫产率升高的原因及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住院分娩的5483例剖宫产病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①剖宫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②剖宫产各因素所占的比例发生了变化,社会因素,羊水过少,巨大儿剖宫产率上升。结论:加强孕产妇围产期保健和监护,进一步提高产科医师及助产师的技术水平,注重产程观察,防治产科并发症,提高产科质量,正确掌握剖宫产指征。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徐州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近五年剖宫产率升高的原因。寻找降低剖宫产的措施与方法,以期降低剖宫产率,保障母婴健康。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徐州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住院分娩的3430例病例,其中剖宫产1608例,占46.88%。结果:无明显医学指征为首位。结论:合理掌握剖宫产指征,是降低剖宫产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降低剖宫产率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近年来剖宫产率迅猛上升,如何将其控制在适当水平已经成为产科医生共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综述宫产的四个主要手术指征:难产;剖宫产后再次妊娠;臀位妊娠;胎儿窘迫。通过各种积极处理,减少具有相对剖宫产指征的剖宫产数,从而降低总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8.
<正>剖宫产术是处理高危妊娠和异常分娩,挽救孕产妇及围产儿生命的有效手段,但也存在比阴道分娩更多的手术风险。本文通过分析我院近7年来剖宫产手术指征,以期帮助和指导正确掌握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率,提高产科质量。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近15年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变化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近15年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15年来剖宫产孕妇的临床资料。结果(1)剖宫产率逐年升高,1992年为12.1%,2006年上升至38.6%,明显高于WHO提出的目标;(2)1992—2003年,剖宫产指征以难产为第一位,而2004年以后,社会因素跃为首位。结论剖宫产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无医学指征剖宫产术增加所致,与医患双方有关,降低剖宫产率的关键是减少社会因素所致剖宫产,严格掌握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我院8年来剖宫产率及指征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8年间剖宫产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剖宫产率逐年升高,1996~1999年为20.2%,2002~2003年上升至38.30%,明显高于WHO提出的目标。(2)1996~1999年,剖宫产指征以胎儿宫内窘迫为第1位,难产为第2位;近2年来,社会精神因素跃为首位,胎儿宫内窘迫次之。结论剖宫产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无医学指征剖宫产术增加所致,与医患双方有关,降低手术率的关键是要提高人口综合素质,减少社会因素和精神因素导致的剖宫产,并严格掌握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11.
3475例剖宫产指征分析   总被引:85,自引:0,他引:85  
目的 探讨1997年初至1998年末剖宫产指征的掌握情况。方法 对3475例剖宫产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剖宫产率为45.2%。主要指征依次为:妊娠并发症(36.6%)、胎儿窘迫(22.6%)、妊娠合并症(13.5%)、巨大儿(10.2%)、珍贵儿(9.8%)、臀位(9.8%)、高龄初产(9.1%),其中巨大儿的诊断符合率62.3%、56%(13.5%)、巨大儿(10.2%)、珍贵儿(9.8%)  相似文献   

12.
10年间剖宫产率及指征变化与围生儿死亡率的关系   总被引:87,自引:0,他引:87  
目的:探讨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变迁对围生儿死亡率的影响。方法:对10年间剖宫产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92-1996年剖宫产率为36.50%,显著低于1997-2001年的47.78%,两者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在剖宫产指征中,妊娠并发(合并)症始终处于第1位,社会因素上升为第2位,难产为第3位,胎儿窘迫为第4位。围生儿死亡率1992-1996年为17.88‰,1997-2001年为22.23‰,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剖宫产率升高在一定范围内降低了围生儿死亡率,但随着剖宫产率的进一步升高,围生儿死亡率并未随之下降。因此,应合理掌握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3.
影响剖宫产率与剖宫产指征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92,自引:0,他引:92  
目的:剖析近年来剖宫产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制定降低剖宫产率的具体措施提供资料。方法:对1989年至2001年间吉林大学第二医院产科住院产妇的足月分娩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剖宫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而产钳率呈逐年下降趋势;②剖宫产占难产分娩的比例逐年增高,同期产钳助产占难产分娩的比例逐年下降;③2000年以前居于前四位的剖宫产手术指征是:相对头盆不称、胎儿窘迫、臀位、胎膜早破;1999年起珍贵儿指征已出现,2000年及2001年已跃居第二位;④2000年与2001年脐带绕颈作为剖宫产指征居于第五位和第六位;⑤因单因素指征行剖宫产的比例逐年增加,而因多因素指征行剖宫产的比例逐年下降。结论:现今,剖宫产手术指征已远远超过单纯医学指征的范围,来自孕产妇及医生的主观意愿影响着对分娩方式的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14.
Attempts to define, or enforce, an "ideal" cesarean section rate are futile, and should be abandoned. The cesarean rate is a consequence of individual value-laden clinical decisions, and is not amenable to the methods of evidence-based medicine. The influence of academic authority figures on the cesarean rate in the US is placed in historic context. Like other population health indices, the cesarean section rate is an indirect result of American public policy during the last century. Without major changes in the way health and maternity care are delivered in the US, the rate will continue to increase without improving population outcomes.  相似文献   

15.
临产后剖宫产率及适应证变化对总剖宫产率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临产后剖宫产率及适应证变化对总剖宫产率的影响。方法总结1990、1996及2002年各年1~6月所有完整在案的临产后剖宫产病历458例,各分为有适应证组及无适应证组,分析其剖宫产率变化及适应证变化。结果临产后剖宫产率占临产后总分娩人数的比例呈上升趋势。1990年及1996年各为22.O%及20.8%,2002年为39.4%。在有无适应证两组对比中,2002年无产科适应证而手术者的比例与前两年相比明显增加,1990年及1996年无适应证组的剖宫产数占临产后总剖宫产数的比例分别为33.84%及32.58%,而2002年无适应证组的剖宫产数占临产后总剖宫产数的比例为63.37%。在有产科剖宫产适应证者中,“试产失败”的比例2002年与1990年及1996年比较明显增加,1990、1996及2002年各为11.45%、16.67%及25.81%。胎儿窘迫的比例则下降,1990、1996及2002年各为25.19%、21.67%及12.90%。结论临产后剖宫产率的增加是近年来剖宫产率逐年增高的重要原因之一。重视社会因素,加强孕产期宣教及保健,重视潜伏期及第一产程的管理监护及心理护理问题,是降低临产后剖宫产率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6.
七省市剖宫产率调查分析   总被引:37,自引:2,他引:37  
目的了解十年间我国七省市的剖宫产率及其变化趋势,分析其主要原因。方法联合我国浙江、江苏、福建、安徽、山西、江西和河南省1991年至2000年间7省143所医院,计算各省市在不同年份的剖宫产率以及7省市总的剖宫产率的变化趋势。结果十年间分娩总数为1566 202例,其中经阴道自然分娩数为949 373例,占60.6%,剖宫产为409 927例,占26.2%,经阴道各种难产为206 904例,占13.2%。经阴道分娩者在分娩总数中所占的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P〈0.01),而剖宫产率则逐年上升(P〈0.01),其中尤以浙江和江苏省显著。结论剖宫产率升高可能与社会经济发展、产前胎儿监测手段的完善、计划生育政策和法律因素、医疗道德问题等因素有关。合理的剖宫产率有助于降低孕产妇和围产儿的死亡率,但过高的剖宫产率反而会增加围产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剖宫产术后预防性应用不同抗生素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选择较理想的剖宫产术后预防性使用的抗生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 12 6 6例腹膜内剖宫产产妇 ,使用不同种类抗生素的临床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等。根据使用的抗生素种类分为6组 :1组用青霉素 +氨苄青霉素 ;2组用美洛西林钠 ;3组用舒巴坦 +氨苄青霉素 ;4组用环丙沙星 ;5组用盐酸克林霉素 ;6组用头孢唑啉。结果  (1)术后体温恢复正常的时间 ,1组为 (5 4 0± 2 8 4)h、2组为 (4 8 9± 2 7 8)h、3组为 (4 9 9± 2 3 9)h、4组为 (5 8 6± 33 7)h、5组为 (5 2 5± 2 5 2 )h、6组为(6 3 1± 5 1 1)h ,其中 6组较其他组术后体温恢复时间长 ,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0 1)。 (2 ) 2组孕妇用药费用及产褥病率与 1组比较 ,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 ,且药物不良反应低。结论 青霉素 +氨苄青霉素仍然是剖宫产术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首选方案 ,美洛西林钠值得推广使用 ,对青霉素过敏者 ,抗生素的选择有限 ,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以相对头盆不称为指征的剖宫产100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我院1992年3月-10月间因相对头盆不称而施行剖宫产手术者10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3例诊断处理正确。诊断正确率为73%。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rate, indications, and outcome of re-laparotomy after cesarean section in the early postoperative period. DESIGN: A ret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during a 121-month period. SETTING: A tertiary care university center. POPULATION: A cohort of 3380 women who underwent cesarean section out of 18,609 parturients. MAIN OUTCOME MEASURES: Incidence of re-laparotomy after cesarean section in the early postoperative period.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re-laparotomy after cesarean section was 0.53% (18/3380). Of these 18 women, 12 (66%) were operated for hemorrhage, 3 (17%) for eventration, and 3 (17%) for formation of intra-abdominal abscess. Hysterectomy was required in one case (5.5%). We had no maternal mortalities. CONCLUSION: Although the incidence of re-laparotomy after cesarean in the early postoperative period is low and the outcome is favorable, several measures must be undertaken to reduce the need for re-laparotomy.  相似文献   

20.
Myomectomy during cesarean sec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