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2 毫秒
1.
目的 观察巢蛋白(nestin)和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在大鼠视网膜发育中的动态变化.方法 48只Wistar大鼠,其中24只大鼠分为出生后1 d,1、2、3、4、7、12、20周8组,每组3只.制作眼球矢状位冰冻切片,采用共聚焦激光显微镜观察nestin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以及GFAP和GS免疫荧光染色情况.18只大鼠分为出生后id,1、2、3、4、12周,每组3只.提取大鼠视网膜总RNA,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nestin、GFAP和GS mRNA表达.选择6只出生后7~12 d新生鼠,取眼球体外培养Müller细胞,行GS和(或)nestin免疫荧光染色,共聚焦激光显微镜观察荧光染色情况.结果 出生后1 d,nestin免疫阳性细胞贯穿神经视网膜全层,主要定位于视网膜前体细胞放射状排列的细长纤维中,在视网膜内侧出现GFAP阳性的星形胶质细胞.出生后1周出现表达GS的Müller细胞,同时表达nestin,但不表达GFAP;GFAP阳性细胞仍然位于视网膜内侧.出生后2~12周,nestin在Mfiller细胞上的表达逐渐减少直至消失,GFAP在星形胶质细胞中的表达强度投有显著变化.体外培养的Müller细胞表达nestin,不表达GFAP.Nestin和GFAP mRNA在视网膜中的表达与免疫荧光染色结果相一致.结论 随大鼠视网膜不断发育,Müller细胞上nestin表达逐渐减少,成年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不再表达nestin;新生鼠和成年鼠Müller细胞均不表达GFAP.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巢蛋白(nestin)和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在大鼠视网膜发育中的动态变化.方法 48只Wistar大鼠,其中24只大鼠分为出生后1 d,1、2、3、4、7、12、20周8组,每组3只.制作眼球矢状位冰冻切片,采用共聚焦激光显微镜观察nestin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以及GFAP和GS免疫荧光染色情况.18只大鼠分为出生后id,1、2、3、4、12周,每组3只.提取大鼠视网膜总RNA,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nestin、GFAP和GS mRNA表达.选择6只出生后7~12 d新生鼠,取眼球体外培养Müller细胞,行GS和(或)nestin免疫荧光染色,共聚焦激光显微镜观察荧光染色情况.结果 出生后1 d,nestin免疫阳性细胞贯穿神经视网膜全层,主要定位于视网膜前体细胞放射状排列的细长纤维中,在视网膜内侧出现GFAP阳性的星形胶质细胞.出生后1周出现表达GS的Müller细胞,同时表达nestin,但不表达GFAP;GFAP阳性细胞仍然位于视网膜内侧.出生后2~12周,nestin在Mfiller细胞上的表达逐渐减少直至消失,GFAP在星形胶质细胞中的表达强度投有显著变化.体外培养的Müller细胞表达nestin,不表达GFAP.Nestin和GFAP mRNA在视网膜中的表达与免疫荧光染色结果相一致.结论 随大鼠视网膜不断发育,Müller细胞上nestin表达逐渐减少,成年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不再表达nestin;新生鼠和成年鼠Müller细胞均不表达GFAP.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糖尿病鼠视网膜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及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改变及其与血-视网膜屏障(BRB)的关系。方法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建立大鼠糖尿病模型1、3、6个月后行伊凡思蓝(EB)注射评价血.视网膜屏障破坏的形态学改变。并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观察Occludin及GFAP的表达变化。结果1个月时大鼠视网膜中神经纤维层及节细胞层中GFAP表达明显增高,Occludin网线状荧光排列紊乱,但未见荧光强度减弱及中断。3—6个月GFAP阳性的Mtiller细胞逐渐增多,Occludin表达减弱且连续性中断的范围不断扩大。EB注射显示血-视网膜屏障损害呈现同步的发展趋势。结论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可能在维持BRB功能中起重要作用,病情发展Mtiller细胞活化使BRB的完整性进一步破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存视神经横断后大鼠视网膜神经胶质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及可能的意义。方法制作大鼠视神经横断模型,分别于术后1、3、7d取材,制作视网膜矢状伉冰冻切片,用谷氨酰胺合成酶(Gs)标记视网膜Muller细胞,行GS/GFAP免疫荧光双标。提取视网膜总RNA行GFAPReal—TimePCR半定量分析。结果正常大鼠视网膜中GFAP阳性染色仅位于视网膜内层的星形胶质细胞上。术后1d,在Muller细胞上出现GFAP的诱导表达,术后3d,GFAP在Muller细胞上的表达进一步增强,术后1周,GFAP在Muller细胞上的表达保持在较高水平,Real-TimePCR半定量分析与以上结果吻合。结论视神经横断后GFAP在Muller细胞上的诱导表达是Muller细胞对视网膜损伤产生的一种胶质化反应,GFAP的表达量与病程进展相一致。GFAP在Muller细胞上的诱导表达尤其在足板处的强烈表达可能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高眼压鼠视网膜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免疫组织化学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海霞  杜蜀华 《眼科研究》1999,17(2):104-106
通过观察高眼压后Muller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情况,探讨Muller细胞在高眼压性视网膜损伤听作用及意义。方法前房加压灌注法制作 大鼠急性高压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视网膜上GFAP的表达,并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驾定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Neu-P11对急性高眼压大鼠眼压及视网膜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 protein,GFAP)表达的影响.方法 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高眼压组、褪黑素治疗组和Neu-P11治疗组,每组6只,后3组采用Trendelenburg卧位法建立高眼压模型,各组通过眼角膜滴注方法给药.正常对照组和高眼压组滴注10 μL生理盐水,褪黑素治疗组和Neu-P11治疗组分别滴注10 μL 100 μmol·L-1褪黑素和NeuP11药物治疗,给药后休息2h,再次置于卧位45 min后每小时测1次眼压,共6次,观察1周,重复实验1次.实验末注射过量戊巴比妥钠处死大鼠,留取各组大鼠眼球常规组织学切片观察SD大鼠视网膜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视网膜GFAP的表达.结果 正常对照组眼压为(13.61±0.55) mmHg(1 kPa=7.5 mmHg),高眼压组眼压为(41.26±1.73)mmHg(P <0.01),即急性高眼压大鼠模型建立成功.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眼压组大鼠视网膜水肿增厚,层次不清晰,GFAP表达呈强阳性.而褪黑素治疗组和Neu-P11治疗组大鼠眼压较高眼压组显著降低,GFAP蛋白阳性表达明显减弱.结论 Neu-P11能够降低急性高眼压大鼠眼压,抑制视网膜组织胶质细胞的激活,降低GFAP表达,保护视网膜.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大鼠视网膜胚胎期及出生后早期发育过程中低氧诱导因子-1α(HIF -1α)的时空表达,探讨其表达变化与视网膜发育的关系。方法 实验大鼠分为孕12、16、20 d 组,出生后1、5、10 d组及成年组,每组各5只,共35只大鼠。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联反应(RT-PCR)方法检测视网膜H IF-1α蛋白及HIF-1αmRNA的表达。结果 胚胎期大鼠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及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均有HIF 1α阳性表达,出生后发育早期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及视网膜色素上皮层也可见HIF-1α阳性表达,以神经节细胞、内网层更明显。随着发育进展,其阳性表达主要位于视网膜节细胞层。大鼠视网膜HIF-1α蛋白及mRNA的表达在胚胎期最高、出生后发育期逐渐下降、成年期最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大鼠视网膜胚胎及出生后发育过程中HIF-1α的表达存在时空上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与大鼠视网膜胚胎期及出生后早期的发育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静态压力对视网膜Mueller胶质细胞(RMGC)数量和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热休克蛋白(HSP)70的影响。设计实验性研究。研究对象大鼠RMGC。方法体外培养并鉴定大鼠RMGC,对该细胞施以不同程度的静态压力,分为A(1.33kPa)、B(2.67kPa)、C(5.33kPa)、D(10.67kPa)四组,设立未加压者为正常对照组(NC)。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结构变化,常规细胞记数方法计算细胞数量,台盼蓝染色计算各组活细胞比例。采用蛋白电泳的方法比较各组细胞中GFAP和HSP70的表达情况。主要指标细胞形态,细胞数量,细胞活性。结果随着压力增加细胞数量降低,C和D组细胞数量低于NC组、A和B组(P〈0.01)。压力导致各组细胞拒染率降低(P〈0.01),C和D组细胞拒染率低于NC组、A和B组(P〈0.01)。C和D组细胞形态结构有明显损伤,随着压力的进一步增加,细胞的损伤程度也进一步加重。NC组RMGC表达GFAP和HSPTO蛋白的水平低于压力组,C和D组GFAP表达略高于A和B组,但各压力组HSPTO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过高的静态压力会直接损伤RMGC,RMGC表达GFAP和HSPTO水平升高,可能是高眼压条件下视网膜损伤反应的标志之一。(眼科,2007,16:44-47)  相似文献   

9.
背景 本课题组先前的研究发现,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在慢性高眼压模型小鼠视网膜星形胶质细胞和Müller细胞中表达增加,这一改变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的改变及疾病的发生及发展密切相关.水通道蛋白4(AQP4)在视网膜主要存在于神经胶质细胞中,青光眼发病过程中AQP4与GFAP表达的关系尚不清楚. 目的 研究慢性高眼压状态下AQP4基因在慢性高眼压情况下是否能够调控视网膜神经胶质细胞中GFAP的表达,探讨AQP4基因在青光眼RGCs损害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小鼠巩膜外静脉烧烙法(烧烙静脉3~4支)建立雄性小鼠AQP4基因敲除(AQP4-/-)小鼠及其同背景雄性野生型(WT)小鼠左眼慢性高眼压模型,均取右眼作为对照眼.选择造模成功的两种小鼠各30只,分别于术后1、3、7、14和28 d各取6只小鼠用Icare回弹式眼压计测量小鼠眼压,分别于相应时间点分离取小鼠视网膜,通过Western blot 法检测AQP4-/-小鼠及WT小鼠视网膜神经胶质细胞中GFAP水平的变化,用t检验、三因素方差分析及SNK-q检验分析实验数据.结果 造模后1、3、7、14和28 d,AQP4-/-小鼠实验眼眼压均明显高于对照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5.29、16.02、13.77、14.34、12.40,均P<0.05);上述各时间点WT小鼠实验眼眼压均明显高于对照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7.65、14.91、15.97、13.41、12.53,均P<0.05).正常情况下AQP4-/-小鼠与WT小鼠视网膜组织中均有GFAP表达,WT小鼠对照眼、实验眼造模后1、3、7、14和28 d,视网膜中GFAP的表达量(GFAP/β-actin)分别为1.00±0.00、1.99 ±0.29、4.05±0.69、4.47±0.48、3.21±0.35、3.25±0.53;AQP4-/-小鼠对照眼、实验眼术后1、3、7、14和28 d视网膜中GFAP相对表达量(GFAP/β-actin)分别为1.00±0.00、1.69±0.31、2.27±0.55、2.79±0.39、1.93±0.31和1.54±0.40;造模后不同时间点小鼠视网膜中GFAP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54,P<0.05),WT小鼠随着造模后时间的延长,视网膜总GFAP的表达量逐渐升高,而AQP4-/-小鼠视网膜中总GFAP的相对表达量逐渐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情况下WT小鼠与AQP4-/-小鼠视网膜组织中GFAP/β-act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T小鼠术后3、7、14和28 d视网膜中GFAP的表达值均显著高于AQP4-/-小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51、7.95、6.12、5.76,P<0.01). 结论 慢性高眼压状态下AQP4基因可以上调小鼠视网膜神经胶质细胞中GFAP的表达,从而引起视网膜神经胶质细胞的活化,导致RGCs的损害.AQP4可能成为治疗青光眼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婴儿视网膜黄斑区形态及视网膜各层厚度变化。方法 随机选取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中的婴儿58例86只眼纳入研究。根据不同矫正胎龄对婴儿进行分组。其中,矫正胎龄<32周组10例14只眼;33~36周组26例39只眼;37~41周组12例18只眼;≥42周组10例15只眼。随机选择无器质性眼病的成人12名22只眼作为成人组。所有婴儿及成人均行便携式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着重观察婴儿黄斑区形态。同时,测量婴儿及成人黄斑中心凹及距中心凹750、1500 μm处旁中心凹的神经上皮层、内层视网膜、外层视网膜、神经纤维层、节细胞层、内丛状层、内核层、外丛状层、外核层厚度。分析视网膜各层厚度与矫正胎龄的相关性。结果 婴儿早期的黄斑中心凹凹陷浅,随着矫正胎龄增长凹陷逐渐加深并接近成人形态。婴儿外层视网膜结构较内层完善,随着矫正胎龄的增长逐渐出现外界膜、光感受器内外节连接(IS/OS)、光感受器外节/视网膜色素上皮(OS/RPE)层。外界膜、IS/OS、OS/RPE层最早出现时间分别为矫正胎龄32+6、35、47+6周。RPE层、脉络膜血管层厚度均随矫正胎龄增长逐渐增厚。婴儿组、成人组之间距中心凹750 μm处内层视网膜、1500 μm处神经纤维层和中心凹及距中心凹750、1500 μm处节细胞层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其他视网膜各层厚度在婴儿组及成人组间,以及在不同矫正胎龄组组内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性分析发现,除节细胞层外,其他视网膜各层厚度均与矫正胎龄有相关性(P<0.05)。结论 婴儿早期的黄斑中心凹凹陷浅,随着矫正胎龄增长凹陷逐渐加深并接近成人形态。婴儿早期黄斑区外层视网膜逐渐增厚,其中以内外核层增减变化最为明显。视网膜各层随着矫正胎龄增长逐渐增厚,但发育速度并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探讨糖尿病(DM)大鼠视网膜组织中脯氨酰羟化酶(PHD-2)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108只,随机分为DM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别为60、48只.对DM模型组大鼠进行一次性腹腔注射1%链脲霉素枸橼酸(STZ)溶液建模,正常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的构橼酸缓冲液.造模后1、3、6个月,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大鼠视网膜血管分布形态.造模后1~6个月,采用伊凡思蓝(EB)灌注视网膜铺片检测视网膜组织内EB浓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大鼠视网膜PHD-2阳性染色的分布特点;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视网膜中PHD-2、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 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大鼠视网膜血管走行规则,浅深层血管形态清晰;DM模型组大鼠视网膜血管渗漏持续存在.造模后1~6个月,DM模型组大鼠视网膜血管外组织内EB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10,2.722,2.845,2.342,2.456,3.823;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DM模型组及正常对照组大鼠视网膜中均可见PHD-2阳性染色,主要分布于视网膜内核层、神经节细胞层及血管壁.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DM模型组大鼠视网膜中PHD-2表达在造模后1、2个月时较正常对照组下降(t=16.230,16.390;P<0.05);HIF-1a表达在造模后1、2、3个月时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t=27.073,36.709,10.176; P<0.05);VEGF表达在造模后1~6个月均较正常对照组升高(t=13.547,31.984,21.897,8.912,9.019,14.046;P<0.05).结论 PHD-2在DM大鼠视网膜组织中有丰富表达.PHD-2可能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中有一定的调控作用,其作用途径及机制与VEGF作用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2.
Wu JH  Yi MY  Huang Q 《中华眼科杂志》2004,40(11):765-769
目的研究视网膜内神经干细胞的标志物及其表达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四种中间丝蛋白(Nestin、Vimentin、GFAP及NF)在新生至12月龄大鼠视网膜内表达的时间顺序、空间分布和强度变化。结果大鼠视网膜结构的分化要到出生后2周才能完成。在2周内Nestin的表达可见于视网膜的神经细胞、胶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内。2周后表达水平明显降低。4周时完全转阴。但在睫状体的少数突起内,Nestin持续高水平表达,成年时,阳性细胞以色素上皮细胞为主。此外,在成年大鼠的视神经内也可见散在的Nestin阳性细胞。Vimentin在神经胶质细胞和睫状体的无色素上皮细胞中一直呈强阳性。除了文献报道的水平细胞外,我们还发现Vimentin在4周内的MUller细胞和无长突细胞内表达。GFAP和NF仅在发育成熟的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节细胞的轴突内表达。结论Nestin可作为视网膜神经干细胞的标志,成年时视网膜的神经干细胞分布在少数睫状突及视神经内。(中华眼科杂,2004,40:765—769)  相似文献   

13.
Hu J  Tang SB  Ma J  Wu JL  Shen HX 《中华眼科杂志》2007,43(3):222-227
目的探讨成人眼睫状体-视网膜区域神经巢蛋白nestin阳性细胞的分布特征。方法由广东省眼库提供8只新鲜瘁死的健康成人眼球和3只婴儿眼球,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等方法检测神经干细胞特异性抗原神经巢蛋白nestin在睫状体、视网膜中的表达,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和分布特点。结果睫状体、视网膜中均有少量nestin阳性细胞表达,其散在分布于睫状体色素上皮层和视网膜内核层靠近外核层的一侧;RT-PCR检测到睫状体、视网膜中均有nestin基因mRNA的表达,睫状体中的表达量高于视网膜区域;透射电镜观察可见睫状体和视网膜组织中均存在一些核大而圆、核仁明显、细胞器较幼稚的具有神经干细胞特征的细胞,位于睫状体色素上皮靠近基底膜的区域及视网膜内核层与外核层之间。结论成人睫状体-视网膜中存在一些具有神经干细胞特征的神经巢蛋白nestin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睫状体色素上皮层和视网膜内核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矫正胎龄33~46周早产儿视网膜正常发育的形态特点.方法 利用计算机辅助间接检眼镜成像系统对268例早产儿行眼底检查,检查过程实时录像.根据矫正胎龄,将268例早产儿分为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周7个观察组,对比分析各组早产儿黄斑形态变化、视网膜血管化进程及视网膜色素类型的形态变化情况.结果 随胎龄增加,黄斑部形态出现明显变化,在45~46周组中占96.0%;鼻侧视网膜血管化逐步上升,在41~42周组中鼻侧视网膜完全血管化,43~44周组中颞侧Ⅲ区视网膜完全血管化;眼底视网膜色素缺少向视网膜色素正常转化者不断增加,视网膜色素正常者在矫正胎龄45~46周组中占84.0%.结论 出生后早产儿黄斑部形态持续变化、视网膜血管继续发育;出生后不同时期早产儿眼底视网膜色素类型也有不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乳酸对培养的大鼠视网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 2周龄Sprague-Dawley大鼠36只,根据培养液中乳酸含量分为10、20、30 mmol/L乳酸组,每组均为12只大鼠.处死大鼠,摘出眼球剥离视网膜,将视网膜置入插入式培养皿中培养24 h.培养皿中培养液分别为含10、20、30 mmol/L乳酸的Dulbecco改良Eagle培养液+2%胎牛血清.光学显微镜观察视网膜结构、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VEGF的表达.结果 光学显微镜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视网膜层次清晰,结构完整,未见明显细胞溶解和坏死.RT-PCR检测结果显示,10、20、30 mmol/L乳酸组VEGF mRNA表达量分别为0.74±0.06、0.99±0.12、1.45±0.17;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10、20 mmol/L乳酸组和30 mmol/L乳酸组视网膜VEGF表达量分别为0.34±0.15、0.54±0.16、0.93±0.23.RT-PCT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均显示30 mmol/L乳酸组较10 mmol/L乳酸组VEGF表达明显升高.结论 乳酸诱导视网膜VEGF表达有浓度依赖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高糖诱导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HRECs)脯氨酸羟化酶2(PHD2)的表达变化和对内皮细胞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培养至融合的HRECs分为三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甘露醇对照组与高糖组。正常对照组细胞培养液含5 mmol/L葡萄糖,甘露醇对照组细胞培养液含5 mmol/L葡萄糖和25 mmol/L甘露醇,高糖组细胞培养液含30 mmol/L葡萄糖。培养24、48 h后收集细胞蛋白、上清液及RNA。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PHD2、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及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的蛋白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细胞上清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含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细胞PHD2、HIF-1α、VEGF及occludin基因的转录水平;相对分子质量7×104的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葡聚糖检测细胞旁通透性。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甘露醇对照组与高糖组HRECs中PHD2蛋白表达水平均先降低后升高,HIF-1α表达升高,occludin表达降低;高糖组细胞上清液中VEGF含量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HD2:F=7.618、8.627,P<0.05;HIF-1α:χ2=7.692、7.652,P<0.05;occludin:F=23.23、7.317,P<0.05;VEGF:F=10.768、4.562,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甘露醇对照组与高糖组HRECs的PHD2、HIF-1α、VEGF及occludin基因转录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HD2:F=5.69、14.27,P<0.05;HIF-1α:F=6.07、10.47,P<0.05;VEGF:F=12.31、9.14,P<0.05;occludin:F=8.77、8.00,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甘露醇对照组与高糖组细胞旁通透性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57、F=56.09,P<0.05)。结论 高糖诱导HRECs PHD2表达发生变化。PHD2可能在内皮细胞屏障破坏中发挥一定的调控作用,其机制与HIF-1α、VEGF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