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目的观察多药耐药基因ABCB1多态性在癫患者中的分布特点,并探讨其与癫耐药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流行病学方法收集正规服用抗癫药(AEDs)且依从性好的癫患者852例(癫组),分析其临床特点;同期选取相同地区的非癫者1 003例为对照(对照组)。癫组再分为耐药亚组(671例,服用3种或3种以上AEDs,癫发作次数在随访前1年仍≥1次)和控制亚组(181例,AEDs治疗,随访前1年无癫发作)。利用Mass ARRAY时间飞行质谱技术检测癫组和对照组ABCB1基因C3435T、G2677T/A和C1236T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应用分子流行病学方法,与对照组比较,分析ABCB1基因多态性在癫患者中的分布特点及对AEDs疗效的关系。结果对耐药亚组、控制亚组和对照组进行ABCB1基因多态性检测发现3组的SNPs均服从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癫组与对照组ABCB1基因C3435T、G2677T/A和C1236T位点的SNPs基因型分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耐药亚组和控制亚组3个位点SNPs基因型分布差异无显著性(P0.05)。单体型分析显示癫组和对照组、耐药亚组和控制亚组3个位点SNPs组成的常见单体型分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耐药相关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未发现ABCB1基因C3435T、G2677T/A和C1236T位点SNPs与耐药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未发现ABCB1基因C3435T,G2677T/A和C1236T位点多态性与AEDs耐药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多药耐药基因ABCB1多态性在癫(癎)患者中的分布特点,并探讨其与癫(癎)耐药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方法收集正规服用抗癫(癎)药(AEDs)且依从性好的癫(癎)患者852例(癫(癎)组),分析其临床特点;同期选取相同地区的非癫(癎)者1 003例为对照(对照组).癫(癎)组再分为耐药亚组(671例,服用3种或3种以上AEDs,癫(癎)发作次数在随访前1年仍≥1次)和控制亚组(181例,AEDs治疗,随访前1年无癫(癎)发作).利用MassARRAY时间飞行质谱技术检测癫(癎)组和对照组ABCB1基因C3435T、G2677T/A和C1236T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应用分子流行病学方法,与对照组比较,分析ABCB1基因多态性在癫(癎)患者中的分布特点及对AEDs疗效的关系.结果 对耐药亚组、控制亚组和对照组进行ABCB1基因多态性检测发现3组的SNPs均服从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癫(癎)组与对照组ABCB1基因C3435T、G2677T/A和C1236T位点的SNPs基因型分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耐药亚组和控制亚组3个位点SNPs基因型分布差异无显著性(P>0.05).单体型分析显示癫(癎)组和对照组、耐药亚组和控制亚组3个位点SNPs组成的常见单体型分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耐药相关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未发现ABCB1基因C3435T、G2677T/A和C1236T位点SNPs与耐药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未发现ABCB1基因C3435T,G2677T/A和C1236T位点多态性与AEDs耐药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钠离子通道β1亚单位(SCN1B)基因3个位点(C121W、T189M、R85H)的单核苷酸多态(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的基因组合分布与癫癎的关系.方法 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引物PCR技术(ASP-PCR)对SCN1B 3个位点SNP进行检测,并用SAS 8.1统计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从单个位点的基因型来看,癫癎病例组(180例)与健康对照组(150名)3个位点构成在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1.19、11.14、6.50,P<0.05),在难治性癫癎组(80例)与非难治性癫癎组(100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组合基因方面分析,3个位点突变癫癎组为36例(28.80%),高于健康对照组(10名,9.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2.54,P<0.01);难治性癫癎组18例(30.51%),非难治性癫癎组21例(28.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个位点突变的癫癎组50例(40.00%),健康对照组41名(40.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难治性癫癎组25例(42.37%),非难治性癫癎组21例(28.71%),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CN1B基因突变尤其是多个位点突变的人群易患癫癎,基因组合分布在难治性与非难治性癫癎患者中较为相近.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癫患儿事件相关电位 (简称ERP)变化的特点。方法 测定 12 0例癫患儿的ERP变化并与 40例正常儿童对照组比较 ,同时比较不同癫发作类型的癫患儿变化特点。结果 与正常儿童对照组比较 ,癫患儿组的P3 0 0 潜伏期明显延长 ,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 ,波幅下降 ,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 ;同时 ,不同发作类型的癫患儿的P3 0 0 改变也不同 (P<0 0 5或P <0 0 1)。结论 ERP可敏感的反映癫患儿认知功能损害 ,不同发作类型的癫患儿认知功能变化也不同。  相似文献   

5.
动态与录像脑电图在癫(癎)诊断中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癫(癎)是慢性反复发作性短暂性脑功能失调综合征,以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反复(癎)性发作为特征.目前国际抗癫(癎)联盟关于癫(癎)和癫(癎)综合征国际分类的依据:(1)临床发作特点;(2)发作间期脑电图(EEG);(3)发作期EEG .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药物及外科手术治疗无效的顽固性复杂部分性癫(CPS)行迷走神经刺激术(VNS)的疗效。方法1994~1999年,英国伦敦皇家学会医院对16例曾行颞叶切除(15例)和额叶切除(1例)治疗顽固性癫无效的病人进行VNS。术后视频EEG显示CPS自手术侧开始12例,对侧3例,而双侧独立1例。结果3例病人(18.8%)癫发作频率减少50%以上;1例癫发作加重,停止VNS后缓解。VNS的抗癫效果与手术类型(前颞叶切除术与杏仁核海马切除术比较)、手术侧别、或癫发作侧别无关。同时观察2例病人发作后的精神症状,2例病人的忧郁症症状,和1例存在严重行为异常儿童精神方…  相似文献   

7.
癫癎及癫癎综合征国际分类(1989年)的临床应用分析   总被引:9,自引:9,他引:0  
目的探讨各类癫和癫综合征在就诊人群中的分布,以利于癫患者的诊治。方法按国际抗癫联盟(ILAE)1989年推荐的癫和癫综合征的分类方案对门诊患者进行调查。结果1191例患者中,部分性癫和综合征766例(64·3%),全面性癫和综合征240例(20·2%),不能确定为部分性或全面性的癫及综合征79例(6·7%),特殊综合征16例(1·3%),其他非癫疾患90例(7·6%)。在部分性癫和综合征中,症状性者占了绝大多数,而全面性癫和综合征中,特发性者占绝大多数。结论正确地进行癫分类对临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各种癫综合征的分布是有规律可循的。  相似文献   

8.
难治性癫,指经过2年以上的正规抗癫治疗,试用所有主要的抗癫药物(AED)单独或联合应用,且已达到患者所能耐受的最大剂量,血药浓度在正常范围之内,每月仍有4次以上发作。我们对癫患者外周血中多药耐药相关蛋白1(MRP1)的表达进行检测,探讨其与癫耐药的关系。资料和方法1.病例的选择和分组:全部病例均来自2003—2004年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癫患者。病例组分为3组,每组均为30例:(1)难治性癫组(A组):病史均在2年以上,现联合服用AEDs,定期检测血药浓度,均在正常范围内,每月仍有2~4次以上癫发作;(2)药物治疗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对癫(癎)大鼠海马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介素(IL)-1β表达的影响.方法 3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依达拉奉组、癫(癎)组和正常对照组.应用戊四氮腹腔注射制作癫(癎)模型.依达拉奉组在造模前0.5 h及造模后立即、造模后12 h分别予以腹腔注射依达拉奉3 mg/kg.癫(癎)大鼠于造模后进行行为学观察.应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TNF-α和IL-1β的表达.结果 造模后,癫(癎)组12只大鼠均为Ⅴ级发作;依达拉奉组3只大鼠为Ⅴ级发作,2只为Ⅳ级发作,5只为Ⅲ级发作,2只为Ⅱ级发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依达拉奉组与癫(癎)组大鼠海马TNF-α、IL-1β的表达水平均明显增高(P<0.05~0.01);与癫(癎)组比较,依达拉奉组大鼠海马TNF-α、IL-1β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均P<0.01).结论 依达拉奉能明显降低癫(癎)大鼠海马TNF-α和IL-1β的表达水平,从而发挥抗癫(癎)作用.  相似文献   

10.
托吡酯 (Topiramate ,TPM)是一种新型抗癫药物 (AED) ,我院自 1998年 10月起应用TPM辅治 3 2例小儿癫 ,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3 2例全部系我院儿科住院及门诊确诊的各型癫患儿。男 18例 ,女 14例 ;年龄 <1岁 2例 ,1~ 3岁 7例 ,4~6岁 5例 ,  相似文献   

11.
据最近统计孕妇中0.5%-1%[1]或0.3%-0.4%[2]有癫癎.美国有1.1百万育龄妇女为癫癎患者,且每年有24000婴儿生自癫癎母亲[3,4].英国女性癫癎患者中1/3在育龄期,1/200在生育门诊就诊的女性用抗癫癎药(AEDs)[5].德国任何时间均有10万育龄妇女患癫癎,每年5000名孕妇(全体孕妇的0.6%)正在用抗癫癎药(AEDs)[6].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接受多次癫外科手术的难治性癫临床病理学特征和分型。方法共19例年龄≤20岁、接受2次或以上癫外科手术的难治性癫患者,16例(16/19)接受2次手术、3例(3/19)接受3次手术,两次手术后均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参照2011年国际抗癫联盟中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FCD)分型标准和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进行病理学诊断和分型。随访结束时采用Engel分级评价预后并计算预后良好率。结果手术间隔1~10年,平均4.24年。首次术后病理诊断为FCDⅠb型2例(2/19)、FCDⅡa型2例(2/19)、FCDⅢa型1例(1/19)、FCDⅢd型1例(1/19)、星形细胞瘤2例(2/19)、少突星形细胞瘤1例(1/19)、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1例(1/19)、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1例(1/19)、错构瘤1例(1/19)、血管瘤1例(1/19)、灰质异位1例(1/19)、瘢痕脑回4例(4/19),仅行胼胝体切开术1例(1/19);再次术后病理诊断为FCDⅢa型4例(4/19)、FCDⅢb型4例(4/19)、FCDⅢc型1例(1/19)、FCDⅢd型8例(8/19)、双重病理[FCDⅢa型伴少突星形细胞瘤以及伴胶质瘢痕和(或)瘢痕脑回]2例(2/19)。再次术后随访0.50~5.00年、平均2.34年,EngelⅠ级10例(10/19)、EngelⅡ级6例(6/19)、EngelⅢ级3例(3/19),预后良好率84.21%。结论接受多次癫外科手术的难治性癫病理学分型主要是FCDⅢ型和双重病理。难治性癫患者手术效果不理想,部分经2或3次手术,发作控制较好。  相似文献   

13.
脑卒中是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 ,脑卒中后癫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总结近年来我院门诊及住院的脑卒中癫患者76例。临床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76例 ,其中男 46例 ,女 30例 ,年龄 31~ 82岁 ,平均 5 6 7岁。全部病例均符合 1995年第 4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的诊断标准 ,均除外既往有癫病的病史。1 2 临床特点 根据 1985年全国癫病学术会议分类 ,本组76例中 ,单纯部分性发作 2 3例 ( 30 3% ) ,由部分发作发展至全面性强直 -阵挛发作 44例 ( 5 7 9% ) ,癫持续状态 9例( 11 8% )。脑卒中急性期 (卒中后…  相似文献   

14.
脑磁图对难治性癫(癎)致(癎)区定位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脑磁图癫(癎)定位技术对难治性癫(癎)致(癎)区定位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难治性癫(癎)病人58例,术前行视频头皮脑电图、磁共振、脑磁图、颅内埋藏电极皮层脑电图等检查,综合评估确定致(癎)灶的位置.根据综合评估致(癎)区制定手术方案并实施,随访并判定疗效.根据脑磁图癫(癎)定位和综合评估致癎区吻合度分为3组,Ⅰ a组:完全吻合-两区域中心位置在1 cm以内,Ⅰ b组:基本吻合-两区域中心位置在1~3 cm;Ⅱ组:不吻合-两区域中心位置在3 cm以外或其他.统计分析各组间疗效的差异.结果 本组总有效率为77.6%(45/58),其中癫(癎)完全消失18例;Ⅰ a、Ⅰ b组手术疗效无明显差异,但Ⅰ组手术疗效明显优于Ⅱ组.结论 脑磁图癫(癎)定位是难治性癫(癎)术前评估的重要方法之一,当脑磁图癫(癎)定位和术前综合评估致(癎)区基本一致时,手术疗效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妊娠期癫发作和抗癫药对胎儿脑神经元突触素p38(synaptophysin)的影响,以加深对妊娠期癫发作危害胎儿脑发育的认识。方法6月龄引产胎儿分为3组:1组为妊母正常组(6例),2组为妊母应用抗癫药物控制发作组(6例),3组为妊母未应用抗癫药物控制发作组(6例)。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突触素p38在各组胎儿脑部颞叶海马旁回的变化。结果1组免疫组化切片阳性表达产物光密度值(OD)为0.17±0.05,2组为0.16±0.08,3组为0.11±0.07,1、2组阳性表达产物无显著差异(P>0.05),而1、2组分别与3组比较,均有差异(P<0.05),p38在妊母未应用抗癫药物控制发作组胎儿海马旁回中的表达较妊母正常组及妊母应用抗癫药物控制发作组明显减少。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妊期癫发作对胎儿脑发育的危害比抗癫药物对胎儿的毒性更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癫发作大鼠海马星形胶细胞C-FOS基因表达的变化,探讨其对癫发作的维持与复发的影响。方法将83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58只,对照组25只。实验组在海马CA3区注射红藻氨酸(Kainicacid,KA)建立癫模型,对照组在相同部位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技术,分别在癫发作后1h、3h、6h、12h和24h观察大鼠海马星形胶质细胞C-FOS基因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大鼠比较,癫模型鼠海马CA1区CFAP/C-FOS双标记阳性细胞百分率于癫发作后1h(12.70±0.03)、3h(17.10±0.05)、6h(24.92±0.04)明显升高(P<0.01),在6h达到高峰,在12h下降,但是仍较对照组高(10.71±0.06;1.59±0.02,P<0.01),在24h下降至对照组水平(2.00±0.02;2.08±0.03,P>0.05)。结论KA诱导大鼠癫发作,导致海马星形胶质细胞C-FOS基因相对持续的高表达,从而激活星形胶质细胞,产生高致性的病理环境,可能是癫发作的维持以及复发的病理生理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2-脱氧葡萄糖诱导内质网应激预适应对癫持续状态大鼠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2-脱氧葡萄糖连续腹腔注射诱导内质网应激,并在此基础上制备氯化锂-匹罗卡品癫持续状态大鼠模型。Nissl染色观察癫持续状态后海马神经元损伤情况、计数海马CA1和CA3区存活神经元数目;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海马CA3区内质网应激标志物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和X盒结合蛋白1(XBP-1)表达变化。结果与癫持续状态组相比,癫持续状态后第7天时内质网应激预适应组大鼠海马存活神经元数目增加,以CA1区显著(t=5.353,P=0.000)。癫持续状态组大鼠发作后6 h,海马CA3区GRP78和XBP-1表达水平升高且高于对照组(均P=0.000),于发作第2天达峰值水平(均P=0.000);内质网应激预适应组大鼠发作前海马CA3区GRP78和XBP-1表达即高于对照组(均P=0.000),GRP78在发作后24 h和2 d时维持在峰值水平(均P=0.000),XBP-1在发作后24 h达峰值水平(P=0.000);内质网应激预适应组大鼠海马CA3区GRP78和XBP-1表达在癫持续状态前,以及癫持续状态后6、12、24 h均高于癫持续状态组(均P=0.000),至第2和7天时与癫持续状态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2-脱氧葡萄糖诱导的内质网应激预适应对癫持续状态大鼠海马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而XBP-1-GRP78信号转导通路的活化可能是其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病灶切除联合皮层热灼术治疗起源于中央区的癫(癎)的疗效.方法对27例以癫(癎)为首发表现的起源于中央区的癫(癎)病人采用立体定向开颅手术,切除病灶前先行皮层电极描记,确定癫(癎)波的范围,然后在显微镜下切除病灶,再次描记确定残余的癫(癎)波的位置,并使用皮层热灼术进行皮层热灼,直到癫(癎)波消失为止.结果27例病人中胶质瘤13例,脑囊虫病7例,脑膜瘤3例,皮层发育不全2例,海绵状血管瘤1例,炎症1例.手术中在切除病灶前使用皮层电极描记出癫(癎)波,病灶切除后在病灶周围仍残余有癫(癎)波,使用皮层热灼术热灼后癫波消失.27例病人手术后25例未再有癫(癎)发作,2例手术后一周内有癫(癎)发作一次,以后未再有癫(癎)发作.26例病人未出现神经功能损害症状加重,一例短期内出现偏瘫加重,经过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立体定向病灶切除联合皮层热灼术治疗起源于中央区的癫(癎)是一种侵袭性小、疗效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性发作后常见症状的临床特征及其在性发作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分析了 67例癫患者和 3 6例非性发作 (non epilepticseizure ,NES)患者发作后症状。结果 :3 5例癫患者 (5 2 2 % )和 2例NES患者 (5 6% )有发作后头痛 (P <0 0 0 1) ;17例癫患者 (5 9 4% )和 6例NES患者 (16 7% )有发作后疲劳 (P <0 0 0 1)。发作后的意识模糊等症状在性发作和NES患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在所研究的病例中 ,所有癫患者至少有一次发作后症状 ,而 2 1例非癫患者 (5 8 3 % )在所研究的时期内未见发作后症状 (P =0 0 0 1)。结论 :发作后头痛和疲劳有助于性发作的鉴别诊断 ,临床诊断为NES而有发作后头痛和疲劳的患者应加强随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成人下丘脑错构瘤之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27例成人下丘脑错构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共19例(70.37%)患者有临床症状与体征,其中仅5例(26.32%)于成年后发病,均因癫(癎)发作而就诊,但发作不频繁且无痴笑样癫(癎)表现.首发症状主要表现为性早熟(3例,15.79%)、痴笑样癫(癎)(9例,47.37%)、失神发作(2例,10.52%)和癫(癎)大发作(5例,26.32%);2例伴有智力障碍;多数患者可于痴笑样癫(癎)后不同时期出现癫(癎)大发作.CT及MRI检查显示脚间池或第三脑室内占位性病变,结合病史,明确诊断为下丘脑错构瘤.6例经翼点入路或胼胝体-透明隔-穹窿间入路手术切除下丘脑错构瘤,治愈3例(Engel分级Ⅰ级);癫(癎)发作基本消失2例(Engel分级Ⅱ级);无效l例(Engel分级V级).γ刀治疗2例,1例无效(Engel分级V级);1例癫(癎)发作频率减少66.67%(Engel分级Ⅳ级).抗癫(癎)药物治疗9例,但对痴笑样癫(癎)无效.结论 成人下丘脑错构瘤患者临床症状相对较轻,较少发生智力障碍,干预措施应慎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