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跟骨外侧弧形切口手术治疗跟骨骨折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2004年6月~2008年9月收治跟骨关节内骨折63例68足,采用跟骨外侧L形切口手术治疗;2008年9月至2012年3个月收治跟骨骨折关节内骨折77例86足,采用跟骨外侧弧形切口手术治疗。结果:随访时间6~22个月L形切口局部皮缘坏死9足,合并感染2足,弧形切口局部皮缘坏死2足。结论:跟骨弧形切口手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能减少手术后创缘皮肤坏死、不愈合,减少伤口不愈合引起的跟骨感染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跟骨外侧双斜形切口治疗跟骨骨折的操作方法、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传统L型切口组30例,外侧双斜形切口(改良式)31例。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手术出血量、骨折复位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种手术切口长度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跟骨外侧双斜形切口具有创口小,皮瓣发生坏死率低的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跟骨锁定钢板结合改良"L"形切口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跟骨锁定钢板结合改良"L"形切口治疗的26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结果:26例患者31足术后无一例发生切口感染、皮肤坏死、螺丝松动等并发症。术后随访6~12个月,其中优21足,良6足,可4足,优良率为87.10%。结论:跟骨锁定钢板结合改良"L"形切口治疗跟骨骨折疗效显著,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外侧斜形切口结合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5年10月-2010年12月我科采用外侧斜形入路结合跟骨钢板内固定治疗47例(48足)跟骨骨折,必要时行植骨治疗,病例中有46例(47足)患者术后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2~48个月.结果 本组优28足,良15足,可2足,差2足,优良率91.48%.结论 经外侧斜形入路结合跟骨钢板内固定,复位满意,固定可靠牢固,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比较传统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与跗骨窦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效果.方法 选取跟骨骨折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予以传统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进行跗骨窦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临床对照组性分析.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AOFAS评分优良率97.1%,明显高于对照组7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跟骨Boher角、Gissane角分别为(28.45±10.21)°、(120.35±8.72)°,均明显优于对照组(35.13±4.85)°、(115.41±9.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年内,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51.4%,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1.4%,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效果理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跗骨窦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优于传统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优势明显,不良反应少,治疗效果理想,值得深入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经跗骨窦小切口无头加压螺钉与外侧L形切口钢板固定对跟骨骨折内侧壁复位与跟骨力线纠正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2月淮北矿工总医院收治的62例跟骨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对照组给予外侧L形切口钢板固定治疗,研究组给予经跗骨窦小切口无头加压螺钉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手术情况、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踝足关节功能,比较两组跟骨力线解剖学参数和跟骨骨折内侧壁复位情况,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手术切口长度小于对照组(P <0.05),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 <0.05),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 <0.05)。两组术前、术后3 d、术后7 d、术后1个月VAS评分比较:不同时间点的VAS评分有差异(P <0.05),研究组与对照组的VAS评分有差异(P <0.05),研究组与对照组的VAS评分变化趋势有差异(P <0.05)。两组术后6个月的踝足关节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术后6个月的跟骨长度、跟骨宽度、跟骨高度、Bohler角、Gissa...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两种手术切口在治疗跟骨骨折时与切口不愈合的相关性。方法:将我院自2010-2013年收治的68例跟骨骨折病人,均进行手术治疗,采取两种手术切口,即外侧"L"形延长切口和外侧横切口,对两种切口在跟骨骨折术后发生切口不愈合的情况进行比较,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外侧横切口较外侧"L"形延长切口不愈合的发生率明显少,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外侧横切口在治疗跟骨骨折时,手术操作简便,能够明显减少切口不愈合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外侧改良L形切口与传统切口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将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68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33例采用跟外侧改良L形切口,对照组35例采用传统切口。比较2组患者在术后足踝功能和手术住院方面的差异。结果2组患者在术后足踝功能方面试验组优良率为87.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在手术出血量、平均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远远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侧改良L形切口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有助于提高术后踝关节功能,同时手术出血少,住院时间、费用低。  相似文献   

9.
李冰 《中国民康医学》2023,(11):142-145
目的:比较跗骨窦微创切口与外侧L形切口入路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20年3月该院收治的72例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37例和对照组35例。观察组采用跗骨窦微创切口入路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外侧L形切口入路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优良率、手术相关指标水平,术前、术后随访12个月足踝功能指标[跟骨Bohler角、Gissane角、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分、踝-后足功能评分系统(AOFAS)评分]水平,以及术后12个月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优良率为86.49%(32/37),高于对照组的65.71%(23/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切口长度和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Bohler角、Gissane角均大于术前,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分、AOFAS评分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改良扩大跟外侧L形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9年10月2012年12月对收治并获得随访的跟骨骨折46例(60足)。按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Ⅱ型26足,Ⅲ型20足,Ⅳ型14足,手术采用改良扩大跟外侧L形切口,骨折复位后以锁定钢板内固定。并与同期采用经典跟外侧L形人路普通跟骨钛板内固定的28例(40足)患者的疗效进行比较。采用美国骨科足与踝关节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Ankle Society,AOFAS)的足踝临床功能评分系统评定足踝功能。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102012年12月对收治并获得随访的跟骨骨折46例(60足)。按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Ⅱ型26足,Ⅲ型20足,Ⅳ型14足,手术采用改良扩大跟外侧L形切口,骨折复位后以锁定钢板内固定。并与同期采用经典跟外侧L形人路普通跟骨钛板内固定的28例(40足)患者的疗效进行比较。采用美国骨科足与踝关节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Ankle Society,AOFAS)的足踝临床功能评分系统评定足踝功能。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1018个月(平均13个月)。改良扩大跟外侧入路组术后出现1足伤口浅表感染,1足伤口裂开内固定外露,均无骨髓炎发生。术后复查X线示内固定装置在位,无松动、断裂。根据末次随访时AOFAS足踝临床功能评分系统评分:优32足,良22足,可5足,差1足,优良率为90.00%。经典跟外侧入路组术后出现3足伤口浅表感染,4足伤口裂开内固定外露,无骨髓炎发生。术后复查X线示4足内固定装置出现松动,1足内固定装置断裂失效。根据末次随访时AOFAS足踝临床功能评分系统评分:优18足,良10足,可6足,差6足,优良率为70.00%。两组骨折均骨性愈合,无延迟愈合。两组术后AOFAS足踝临床功能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跟骨骨折采用改良扩大跟外侧L形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具有显露骨折端好、并发症少、早期功能锻炼、能够明显提高手术疗效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跟骨外侧改良切口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观察,探讨该手术方法的优势。方法:对80例86足跟骨关节内骨折行手术治疗,采用跟骨外侧改良切口。沿骨膜向上锐性剥离显露距下关节,前方暴露至跟骰关节,后方暴露至跟骨结节,骨折复位跟骨解剖型钛板内固定。结果:80例86足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36个月,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3.9%,优良率90.6%。结论:该手术创伤小,血运破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是治疗跟骨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跗骨窦切口手术入路和传统手术入路对跟骨骨折病人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跟骨骨折病人60例,其中34例行跗骨窦切口手术入路(跗骨窦组),26例行传统手术入路(传统组)。比较2组病人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术后3个月的Gissane角、Bohler角,并通过踝-后足评分(AOFAS)对病人术后6个月的恢复情况进行随访。结果2组病人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跗骨窦组病人术后引流量和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传统组(P < 0.01)。术后3个月,2组病人Gissane角和Bohler角均较手术前明显改善(P < 0.01),且跗骨窦组病人术后Gissane角明显优于传统组术后(P < 0.01)。跗骨窦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组(P < 0.05),术后6个月的AOFAS评分情况优于传统组(P < 0.05)。结论跗骨窦切口手术入路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较传统手术好,可有效提高病人术后恢复情况及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传统外侧L形入路和跗骨窦入路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7年5月在河南省虞城县人民医院手术治疗的102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按照手术入路方式的不同分为试验组50例和对照组52例。试验组患者采用跗骨窦入路切开内固定;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外侧L形入路切开内固定。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切口并发症情况。依据术后随访情况,比较两组术后1年跟骨的Bohler角、Gissane角和跟骨宽度,主要指标参照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结果 患者骨折均获得愈合,无复位不充分、骨不连、畸形愈合和固定失败等不良事件发生。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对照组优良率低于试验组(76.9%vs. 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切口并发症均高于试验组(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1年与术前Bohler角、Gissane角和跟骨宽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依据术后1年AOFAS的踝-后足评分,试验组优良率为80%,对照组优良率为76.9%(P>0.05)。结论 传统外侧L形入...  相似文献   

14.
范亮亮  胡勇军  崔海勇   《四川医学》2018,39(8):943-946
目的探讨改良"L"型切口治疗跟骨骨折患者的效果及对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8月收治的跟骨骨折患者70例,根据手术方法分为改良组35例(改良"L"型切口治疗)、对照组35例(传统"L"型切口治疗)。对比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手术前后患者踝关节功能、影像学指标变化。结果改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均显著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改良组患者的的踝关节功能优65.71%、良25.71%、可8.57%,对照组踝关节功能优45.71%、良34.29%、可2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改良组和对照组的Bolher角、Gissane角、Peries角和跟骨高度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改良组患者的Bolher角显著的高于对照组,Gissane角、Peries角显著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L"型切口治疗跟骨骨折患者的效果优传统L型切口法,有利于患者术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观察跗骨窦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1月巩义市中医院收治的82例跟骨骨折患者,按照手术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接受"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接受跗骨窦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术治疗。对比两组切口长度、手术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足踝功能优良率。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均较对照组短,手术出血量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观察组术后足踝功能优良率[92.68%(38/41)]较对照组[75.61%(31/41)]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跗骨窦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可缩短切口长度和骨折愈合时间,减少手术出血量,提高足踝功能优良率,改善患者足踝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前外侧L形切口治疗合并腓骨远端骨折Pilon骨折临床疗效。方法:对采用前外侧L形切口结合腓骨远端锁定钢板及胫骨远端L型锁定钢板治疗胫腓骨远端骨折13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48周,平均28周;放射学评价标准复位优良率92.3%,术后24周Pilon骨折临床治疗结果评价标准:优良率84.6%,无手术切口感染、皮肤坏死及内固定外露。结论:采用前外侧L形切口治疗合并腓骨远端骨折Pilon骨折,具有骨折部位暴露清楚,无皮肤坏死及钢板外露并发症,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八”字切口入路与“L”形切口入路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行内固定治疗的跟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行“八”字切口入路患者88例、93足纳入研究组,行“L”形切口入路患者82例、85足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踝-后足功能指标差异和术后12个月随访期内的并发症差异,并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比较12个月内首发并发症的时间差异。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各项踝-后足功能指标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切口红肿与浅表皮缘坏死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术后12个月研究组的首发并发症时间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八”字切口入路治疗跟骨骨折的手术疗效与传统“L”形切口入路方式相当,但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传统“L”形切口入路,并且更为微创、美观,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对两种切口在治疗跟骨骨折中多个指标进行对比,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选择跟骨骨折患足48例,SandersⅠ型9例,SandersⅡ型15例,SandersⅢ型18例;SandersⅣ型6例,随机分为微创组和传统组进行治疗,并随访12个月。对比平均术前等待时间、平均手术时间、术后功能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平均术前等待时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微创组等待时间(133±66)h,较传统组(247±52)h短。两组患者术后B9lher角和Gissane角的恢复无显著差异。虽然两组患者在皮瓣坏死率(微创组0%,传统组17.65%)和感染率(微创组0%,传统组5.88%)无统计学差异,但微创组较传统组发生率低。两组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986),但传统组有1例患者因皮瓣坏死后进行皮瓣修复而抱怨美观受到影响。结论:三联微创切口在治疗跟骨骨折上总体优于传统"L"型外侧切口,是一种可以推广的新入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跟骨外侧“L”型切口皮瓣血供与血管链的关系,探寻安全的手术切口。方法解剖5具尸体标本,了解足外侧“L”型切口皮瓣的血管链供应情况。选取跟骨骨折10例,根据尸体解剖的结果,均采用外侧扩大“L”型切口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病例,观察病人的切口皮肤愈合状况。结果腓动脉和胫前动脉在足外侧形成的血管链是“L”型切口皮瓣的主要血供来源。10例扩大“L”型切口皮瓣均成活良好,无伤口坏死、感染。结论保护足外侧血管链可以避免对“L”型切口皮瓣血供的破坏,可以减少跟骨骨折外侧“L”型切口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