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河南医学研究》2017,(12)
目的通过对白细胞过滤及病毒灭活新鲜冰冻血浆制备冷沉淀的质量分析,探讨制备病毒灭活冷沉淀的可行性。方法随机抽取新乡市中心血站于2015年9月采集的全血80袋(400 ml/袋),均于采集后6 h内制备成新鲜血浆(200 ml/袋),将80袋新鲜血浆平均分为两组:常规组(新鲜冰冻血浆)和灭活组(病毒灭活新鲜冰冻血浆)。将两组血浆使用冷沉淀凝血因子制备仪制备成冷沉淀,分别检测每袋冷沉淀中的Ⅷ因子含量和纤维蛋白原含量。结果常规组制备的冷沉淀和灭活组制备的冷沉淀中Ⅷ因子含量分别为(119.72±6.47)IU和(103.72±5.67)IU,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纤维蛋白原含量分别为(224.30±6.70)mg和(222.62±6.38)mg,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制备的冷沉淀凝血因子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灭活组Ⅷ因子和纤维蛋白原合格率分别为97.5%、100%,常规组合格率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细胞过滤及病毒灭活新鲜冰冻血浆制备的冷沉淀凝血因子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值得在血站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病毒灭活冰冻血浆制备冷沉淀的质量变化。方法随机抽取新鲜血浆40袋,每袋准确均分为100ml×2,分别作为A组、B组。A组立即置于低温血浆速冻机中速冻保存备用,即新鲜冰冻血浆组;B组用MB/光化学法进行病毒灭活后,再速冻保存备用,即病毒灭活冰冻血浆组。将A、B两组血浆分别制成A组、B组冷沉淀速冻保存备用。而后分批分量取出,置37℃水浴箱完全融化,立即无菌留样各1ml,用血凝仪快速测定凝血因子Ⅷ(FⅧ)和纤维蛋白原(Fg)的含量。结果比较发现,病毒灭活冰冻血浆制备的冷沉淀,其FⅧ和Fg的含量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但仍然符合国家标准。结论以病毒灭活冰冻血浆制备冷沉淀,对FⅧ和Fg的含量无显著影响,其质量可靠,能够确保临床输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以病毒灭活血浆为原料制备的冷沉淀凝血因子的含量和活性进行检测,分析其可行性,并为进一步提高输血安全提供依据。方法:联袋常规采集血液100袋(400mL/袋),分离出血浆(200mL/袋)后每袋平均分为两袋,分别作为对照组新鲜冰冻血浆和实验组病毒灭活血浆。两组血浆制备后分别提取冷沉淀凝血因子速冻保存备用,测定其相关指标。结果:实验组(病毒灭活血浆)血浆凝血因子Ⅱ、Ⅴ、ⅤⅡ、ⅤⅢ、ⅠX、X低于对照组(新鲜冰冻血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纤维蛋白原(Fg)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血浆球蛋白(G)低于对照组、A/G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蛋白(TP)、白蛋白(ALB)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病毒灭活技术对血液中的有效成分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除凝血因子FⅧ和FⅨ以外(小于70%),其余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亚甲蓝(MB)光化学法血浆病毒灭活对主要凝血因子活性的影响,以及血浆病毒灭活后制备冷沉淀的可行性。方法将16袋400mL全血成分分得的新鲜血浆均分为两份,分别归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加入MB进行病毒灭活,对照组不加MB但仍然进行病毒灭活光照过滤,检测各阶段标本凝血因子Ⅷ(FⅧ):C及纤维蛋白原(Fib)。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FⅧ:C及Fi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病毒灭活后实验组血浆中FⅧ及Fib损失较大且含量未达制备冷沉淀的理论要求。结论血浆病毒灭活对血浆中FⅧ及Fib均有较为显著的影响,且其损耗主要来自MB光化学反应,血浆病毒灭活后不宜用于制备冷沉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亚甲蓝光化学法在冷沉淀病毒灭活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将12袋新鲜血浆平均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加入终浓度1μmol/L亚甲蓝溶液按照50 mA,15 min进行病毒灭活处理,对照组加入等体积生理盐水不做灭活处理,分别按照常规方法制备冷沉淀,贮存7 d后分别检测亚甲蓝光化学法病毒灭活前后冷沉淀中凝血因子Ⅷ(clotting factorⅧ,FⅧ)和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的含量。结果实验组FⅧ和Fib的含量分别为(193.79±24.95)IU/U,(85.00±6.50)mg/U,对照组FⅧ和Fib的含量分别为(218.55±16.61)IU/U,(114.00±9.70)mg/U,两组之间FⅧ含量无统计学差异,Fib含量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亚甲蓝光化学法病毒灭活方法是否可应用与冷沉淀病毒灭活,仍有待进一步考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单采新鲜冰冻血浆(FFP)与手工FFP制备冷沉淀的质量,判断比较适合的方式制备冷沉淀。方法随机抽取该站32份单采FFP与32份手工FFP进行冷沉淀,在凝血法的基础上,检测两种血浆的凝血因子Ⅷ的含量以及合格率。结果单采FFP的平均凝血因子Ⅷ含量为(142.0±0.2)IU/ml,手工FFP的平均凝血因子Ⅷ含量为(96.0±0.8)IU/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采FFP中凝血因子Ⅷ合格有30份,不合格2份,合格率为93.75%;手工FFP中凝血因子Ⅷ合格有28份,不合格4份,合格率为87.50%,两组间的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采FFP更适合于制备冷沉淀,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现阶段各种血浆制品的临床应用价值,为临床选择使用不同血浆制品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临床用病毒灭活冰冻血浆22份为观察组与新鲜冰冻血浆20份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凝血相[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及血浆蛋白值[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结果 观察组的PT、APTT、TT结果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的FIB、G结果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的TP结果虽降低,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两组ALB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现阶段临床用病毒灭活冰冻血浆大部分为去冷沉淀血浆制备,在改善患者凝血障碍方面的功能远低于新鲜冰冻血浆;亦不能等同于普通冰冻血浆. 相似文献
9.
输血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成分输血,成分输血以其针对性强、制品浓度高.疗效好,方便安全.不良反应少、综合利用、节约血源等特点成为当前输血技术发展的总趋势。随着成分输血的广泛应用,新鲜冰冻血浆和血浆冷沉淀的临床应用日益显现出它的重要。现将它们的临床应用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0.
新鲜冰冻血浆、普通冰冻血浆与去冷沉淀血浆部分有效成分的对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新鲜冰冻血浆、普通冰冻血浆与去冷沉淀血浆中部分有效成分的实际含量,为临床选择不同血浆输注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采集23袋(200 m l袋/)ACD-B血液保存液保存的血液,4 h内分离制备新鲜冰冻血浆,各袋均留2份标本;1份同新鲜冰冻一起置-35℃保存,于第3天速融后检测总蛋白、白蛋白、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Ⅴ、Ⅷ、Ⅹ含量;1份置4℃保存21 d后检测总蛋白、白蛋白、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Ⅴ、Ⅷ、Ⅹ含量;新鲜冰冻血浆于第3天取出制备冷沉淀,留取去冷沉淀血浆标本1份检测总蛋白、白蛋白、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Ⅴ、Ⅷ、Ⅹ含量。结果去冷沉淀血浆中的血浆蛋白和凝血因子含量均低于普通冰冻血浆与新鲜冰冻血浆(P〈0.001),普通冰冻血浆与新鲜冰冻血浆中的血浆蛋白无差别(P〉0.001),普通冰冻血浆中的凝血因子含量低于新鲜冰冻血浆(P〈0.001)。结论新鲜冰冻血浆、普通冰冻血浆与去冷沉淀血浆有效成分各不相同,在临床上不能等同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虹吸法制备冷沉淀不合格发生率及不合格的原因,为采供血机构制备出高质量的冷沉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我血液中心质控科对我科采用虹吸法制备的冷沉淀质量控制结果,统计不合格原因,计算不合格率,并从各个环节探讨影响冷沉淀质量的因素。结果每个月随机抽检4袋,连续36个月,共抽检144袋,不合格产品共计17袋,不合格率为11.8%;不合格产品中,均为Ⅷ因子含量不足。结论冷沉淀不合格原因主要为Ⅷ因子含量不足,从原料血、原料血浆及冷沉淀制备等多个环节进行控制可以减少或预防不合格产品的出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亚甲蓝光化学法(MB-P)灭活血浆病毒对血浆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新鲜血浆100份,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对上述两组标本进行PT,APTT,TT,TP,Fg,FⅤ,FⅧ的测定。对照组,新鲜冰冻血浆(FFP)组,不进行病毒灭活,直接进行检测;试验组,先对其进行亚甲蓝光化学法病毒灭活,再检测。结果试验组中APTT、FⅤ、FⅧ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降低(P<0.01);PT、TT、TP、Fg较对照组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MB-P法病毒灭活对于新鲜血浆中内源性凝血因子,特别是不稳定因子FⅤ、FⅧ及APTT有显著影响,对外源性凝血因子及Fg、血浆蛋白成分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亚甲蓝(MB)对静脉普鲁卡因复合麻醉(IPA)期间患者体内过氧亚硝酸阴离子(ONOO^-)的清除作用。方法40例择期手术患者,根据麻醉方法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芬太尼(F)组]和观察组[IPA(P)组]。分别观察麻醉诱导前(T0)、麻醉120min(T1)、180min(T2)及静脉注射MB(1~2mg·kg^-)后30min(T3)患者血内一氧化氮(NO)、氧自由基(OFR)、脂质过氧化物(LPO)、高铁血红蛋白(MHb)含量,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还原型辅酶Ⅰ-细胞色素b5还原酶(NADH—cyt b5-R)活性、IPA期间血浆普鲁卡因及对氨基苯甲酸(PABA)浓度变化。结果P组T1、T2与T0相比NO、OFR、LPO、MHb均有显著升高(P〈0.05或0、01),SOD、CAT、NADH—cyt b5-R均有显著降低(P〈0.05或0.01)。T3时NO等7项指标均恢复至正常水平(P〈0.01)。以MHb为因变量(Y)与其他8项自变量的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对MHb有显著影响的指标依次是:T1:PABA、OFR、NADH—cyt b5—R;T2:OFR、NADH—cyt b5—R。F组T0~T3诸指标无显著改变。结论临床治疗剂量的MB在人体内具有直接清除ONOO^-的特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过滤手法对亚甲兰残留率和血浆保有率的影响。方法通过对50袋血浆过滤手法改进后实验结果数据与未改进组的对比,评价过滤手法对亚甲兰残留率和血浆保有率的影响。结果过滤手法对亚甲兰残留率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血浆保有率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过滤手法的改进在确保血浆质量的前提下,提高了血浆的保有率,且该方法简单、高效,值得在血站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用低中高浓度亚甲蓝(methylene blue,MB)处理家兔创伤失血性休克模型,观察用药后休克家兔在不同时间点血压的变化。方法:取家兔15只,建立创伤失血性休克模型,随机分成3组,分别低剂量(4 mg/kg)、中剂量(8 mg/kg)和高剂量(12 mg/kg)亚甲蓝处理,观察不同时间点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压的变化。结果:在用药后75 min内,与高剂量亚甲蓝比较,低中剂量亚甲蓝可显著增加创伤失血性休克模型的血压(P〈0.05)。结论:低中剂量亚甲蓝可改善家兔创伤失血性休克模型的血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刀联合亚甲蓝对乳腺癌术后并发腋窝淋巴漏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6月~2012年12月期间132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的手术资料,联合组69例术中联合应用超声刀和亚甲蓝,电刀组63例患者为常规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结果和腋窝淋巴漏的发生情况,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结果:联合组较电刀组患者的术后引流量及引流管留置时间均减少或缩短,皮下积液的发生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均得到改善(P<0.05),且联合组效果更明显(P<0.05).结论:联合应用超声刀和亚甲蓝,可显著减少乳腺癌术后腋窝淋巴漏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S: To estimate the appropriateness of transfusions of platelets, fresh frozen plasma (FFP) and cryoprecipitate using National Health and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and Australasian Society for Blood Transfusion guidelines (NHMRC/ASBT 2002). DESIGN AND SETTING: Three separate retrospective surveys of medical records from 1 January to 31 August 2000 (1147 transfused patients) from 14 hospitals selected randomly from all public hospitals that use these blood products in New South Wales: five tertiary referral, five major metropolitan, and four major rural (base) hospitals. MAIN OUTCOME MEASURES: Proportion of potentially inappropriate transfusions. RESULTS: 33% (136/414) of platelet, 37% (248/669) of FFP and 62% (37/60) of cryoprecipitate transfusions were assessed as inappropriate. By hospital type, 29% (75/259) of platelet transfusions were inappropriate at tertiary referral hospitals, 51% (40/78) at major urban hospitals, and 27% (21/79) at major rural hospitals. For FFP, 36% (112/313), 37% (80/216) and 39% (55/140) were inappropriate for referral, urban and rural hospitals, respectively. Cryoprecipitate was used almost exclusively at tertiary referral hospitals. CONCLUSIONS: In terms of the NHMRC/ASBT guidelines on use of blood products, there is considerable inappropriate transfusion of platelets, FFP and cryoprecipitate in NSW public hospital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