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7 毫秒
1.
一、校雠训诂之学校雠之学始自刘向校经,比勘篇籍文字异同而求其正;训诂之学,著于《尔雅》,释古今之异言而得其意.请儒大畅其旨,搜两汉经师遗说,自校勘文字异同,进而至于通训诂,举文字之形声音义,名物制度之古今流变,罔不兼收而并蓄.一字一句,证以小学,揆之理法而无不合,方可徵信,以校雠始,以明经终.  相似文献   

2.
正本草名物训诂又称为本草释名,指运用传统训诂学的方法推究中草药名称的来源,解释名称的形、音、义与药物的关系。本草释名的材料多散存于经书、小学书以及一些本草典籍中,并无专书。孔子倡导学习《诗经》,把《诗经》作为学习名物的教材,《论语·阳货》中告诫弟子:"小子何莫学夫《诗》……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郑樵认为:"古人  相似文献   

3.
《本草纲目》释名项误训举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考察《本草纲目》“释名”项基础上,对不正确的名物训释进行了归纳总结,从“失于深究,以药之形、性附会药名,形训不依本字;义训求本义;望文生 解联绵词之形变;不解外来语音这理,徒生妄说”等5个方面,探讨了李时珍误训的原则,并选取部分例子进行了深入详细分析证正。  相似文献   

4.
训诂学在阅读《黄帝内经》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帝内经》内容丰富而深奥,是中医献中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医工作的必读之书。然而,由于成书年代久远,今人不悉古语,读来不免有些艰涩。宋人郑樵云:“古人之言所以难明,非谓书之理意难明也,实为事物难明也;非谓古人之言难明也,实为古人之言有不通于今之难明也”(《通志·艺略》)。为《素问》作注的王冰也曾说:“假若天机迅发,妙识玄通,葳谋虽属乎生知,标格亦资于诘训”。可见要沟通古今,唯有训诂:要读潼《黄帝内经》,同样要借助于训诂。  相似文献   

5.
训诂学是语言解释之学。近代学者刘师培说:训诂即“以今语释古语”“以雅言证方言”《中国文学教科书·周代训诂学释例》。黄侃则更明确地指出:“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训诂学讲词》)为了将古代医籍所用语言解释准确清楚,训诂的内容应包括解释词义、分析句读、注明读音、阐明语法、说明修辞手段、阐述医理、串讲大意等,其中解释词义是训诂工作的基础和核心。本文所说的训诂方法,即专指词义训释的方法。训释词义的方法宜分探求词义的方法和说解词义的方式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三国时代魏张揖编著的《广雅》中收录有医学词汇,清代训诂大家王念孙所著的《广雅疏证》是《广雅》最好的注本,最注重以声音通训诂、系联同源词,以此对词义进行训释,沟通词际关系。以《广雅》中收录的医学词汇为语料,挖掘王念孙在《广雅疏证》中训释医词时所使用的破通假、系同源、沟通普通词汇与医学词汇等理论、方法,并结合王念孙在校勘《广雅》文本中存在的误字、脱文、衍文等问题时采用的校勘学方法,从中探索当今医学词汇研究可以借鉴的释词方法。  相似文献   

7.
研究《内经》应以训诂发端,舍此则无门径。何谓“训诂”?《说文解字》言部:“训,说教也”,段玉裁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这就是“训”字之意;《说文》:“诂,训故言也”,段氏注:“故言者,旧言也。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所谓“故言”,即前人传下来的语言。我们对前代的语言加以解释,这种学术工作就叫“训诂”。  相似文献   

8.
本草名物训诂是本草文献研究的重要项目,是中药名实考证工作和药史研究的手段与方法。作者通过对历代本草名物训诂资料的整理分析,对形训和义训的方法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形训必须遵循的四条原则,总结了从义训入手的十四条途径,介绍了历代雅学的研究成果,并指出了本草训诂辨名必须与审物责实相结合。  相似文献   

9.
本草名物训诂,亦称本草释名,是探究中药命名的方法之一。中药的名称蕴藏着丰富的信息,但人们在学习、研究中,对名称的来由往往缺乏关注,正如东汉末年《释名》作者刘熙所言,“夫名之于实,各有义类,百姓日称而不知其所以之意。”因此,分析研究这些药名,可以追寻古人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对事物的认知方式及命名事物的思维方式。 中药大都是天然的植物、动物、矿物,其形态、色泽、气味千差万别,产地有东西南北、山泽燥湿之殊,性能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之异,再加以古代传统文化的熏染、渗透,使中药命名的途径、方法呈多元化,以下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晚清经学家、教育家俞樾所著《内经辨言》的校勘训诂特色,为后世研究《内经》提供重要参考。[方法]运用史料考证、文献分析的方法,从文字演变、词句异义、音韵、衍文、传抄错误等多个角度研究《内经辨言》的训诂特色,并总结归纳其对《内经》研究的影响。[结果]从清儒研治《内经》的过程看,俞樾的研究有承前启后之功,清以后治《内经》的方法多是参阅俞氏训诂。《内经辨言》善采词法文义、行文句式等多种途径,校勘训释《素问》四十八条。《内经辨言》广泛运用了文字考证、训诂学等方法,利用古本典籍,旁引百家之说,校勘训释《素问》。[结论]《内经辨言》是训诂《内经》之专书,研究此书的训诂特色,对后世研究《内经》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是钱超尘教授为我院王筑民、辛维莉同志所著《中医古籍训诂概论》一书写的序。征得钱超尘教授同意,现予全文刊载。此次刊出时,根据本人意见,文字略有修改。《中医古籍训诂概论》一书,现已由贵州教育出版社出版。有关此书事宜,可直接与作者联系(地址:)。训沽”是以解释古书字又为主的一门学问,它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训治”也可以写作“训故”、””故训”、‘’话训”。汉初毛亨给《诗经》作训沽,名其书为《毛诗故训传》。“‘毛传”以解释《诗经》的词义为主.问时也简明涉及《诗》义的阐发,从中可以看出个1旧的重点所…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森立之《本草经考注》和《枳园丛考》中名物训诂的研究,发现森立之对联绵词的产生提出了新的观点,即一部分联绵词的产生,原来是在单音词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声韵相同或相近的音节构成的。  相似文献   

13.
宋代苏颂是我国伟大的博物学家,一生对人类的贡献颇多。本文仅就其著作《本草图经》在引用《尔雅》对本草名物训诂的贡献做一粗略论述。  相似文献   

14.
介绍日本江户中后期医家对《伤寒论》的研究概况,特别列举了大师们学习运用清代朴学训诂考据方法,对《伤寒论》的文字训诂、校勘以及名物方面进行的研究。作为例证,简介了有关《伤寒论》中“似”“几几”、“钱匕”、“微除”、“喘冒”等的考证,同时也指出日本学者研究《伤寒论》中存在繁琐考据的缺点。  相似文献   

15.
采用文献研究及训诂学方法等,参考《释名》、《说文解字》、《本草纲目》、《本草释名考订》等文献资料,对岭南名药橘红的各种称谓进行了释名考证。结果发现,橘红异名甚多,其得名主要与颜色、质地、产地、中药加工与炮制、地方方言相关。橘红药名的考证有利于其性味、功效和毒副作用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介绍日本江户中后期医家对《伤寒论》的研究概况,特别列举了大师们学习运用清代朴学训诂考据方法,对《伤寒论》的文字训诂、校勘以及名物方面进行的研究。作为例证,简介了有关《伤寒论》中“似”、“几几”、“钱匕”、“微除”、“喘冒”等的考证,同时也指出日本学者研究《伤寒论》中存在繁琐考据的缺点。  相似文献   

17.
考“ ”     
从《黄帝内经·素问》中" "字入手,考证""在中医古典文献中的具体应用,认为《素问》之" ",《灵枢》之"悗"、《针灸甲乙经》之"闷"三字可通也。" "、"鞔"、"悗"、"免心"等4字是乃"声训"而俱读"免声","懑"、"闷"亦读"莫困切"而"满"则为"懑"字之借用。最后,总结出" "、"鞔"、"悗"、"免心""懑"、"闷"、"满"形虽有七,而其义则一也,为" "字的古今鉴别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从《黄帝内经·素问》中"■"字入手,考证""在中医古典文献中的具体应用,认为《素问》之"■",《灵枢》之"悗"、《针灸甲乙经》之"闷"三字可通也。"■"、"鞔"、"悗"、"免心"等4字是乃"声训"而俱读"免声","懑"、"闷"亦读"莫困切"而"满"则为"懑"字之借用。最后,总结出"■"、"鞔"、"悗"、"免心""懑"、"闷"、"满"形虽有七,而其义则一也,为"■"字的古今鉴别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贲”之为字,在古医经中屡见不鲜,然其含义随出现地方的不同而不同,兹举数例分述如下。《素问·缨刺论》:“无故善怒,气上走贲上”。新校正:“杨玄操云,贲,高也,是气上走系上也”,是资可训“系”。《灵枢·本脏》:“肺下则居贲迫肺(肺,《太素》、《千金》拼作‘肝’),……肝高则上支贲”。句中两贲字也均当训为“晶”。幕即“隔”,今之谓隔肌。胃之上口近于隔肌,故称其为“贲门”,义殆缘此。《难经·五十六难》:“肺之积名日息资”。责。愤皆因“卉”而得声,且均属上古“谆”部,因而例得通假。《方言·卷十二》:“石…  相似文献   

20.
肠澼,出《内经·通评虚实论》等篇,古今注释多与痢疾互换。如“肠澼者,谓湿热积于肠中,即今之痢疾也。”“肠澼,即痢疾。”“肠澼,痢疾的古称。”“痢疾一证,即内经之肠澼也。”“痢多发于秋,即内经之肠澼也。”“痢疾,本病《内经》谓之肠潞。”查《康熙字典》引《集韵·韵会》释;“澼,漂也。”《简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