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4 毫秒
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对兔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心肌侧支循环建立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治疗心肌缺血是否有效。方法:构建真核表达载体质粒pcDNA3/VEGF121,然后将其直接注入兔左冠状动脉(冠脉)结扎的心肌;观察VEGF基因对缺血心肌侧支循环建立的影响。结果:在冠脉左前降支结扎48小时时,血清中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磷酸肌酸激酶活性,VEGF基因组分别为(226.5±87.5)U/L,(3320.5±392.2)U/L,(530.0±48.3)U/L;与对照组〔分别为(202.4±107.9)U/L,(3180.6±304.7)U/L,(549.2±45.6)U/L〕比较相差不显著,P均>0.05。结扎2周时,VEGFmRNA表达则VEGF基因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心室前壁缺血区单位面积内的血管数VEGF基因组和对照组2周时分别为(48±11)条和(28±7)条,4周时为(108±29)条和(36±12)条,P<0.01。电镜观察以VEGF基因组血管增生明显,呈束状。结论:VEGF基因导入缺血心肌后,不仅表达,而且具有促进血管增生、增加侧支循环的生物效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B(human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B,hVEGF-B)裸质粒DNA直接心肌注射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后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用Wistar雄性大鼠50只,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只。建立大鼠左冠状动脉结扎的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取缺血边缘区以先期构建的真核表达质粒pcDNA 3.1/hVEGF-B和真核载体pcDNA3.1的DNA分别行多点心肌注射。治疗组每点注射溶于生理盐水10μL中pcDNA3.1/hVEGF-B质粒DNA 10μg,对照组给予等量pcDNA3.1质粒DNA。4周后行血流动力学测定,检测梗死区血管数目及心肌细胞凋亡。结果给药后4周,治疗组血流动力学恢复较好,新生血管数目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hVEGF-B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强(P<0.05);心肌细胞凋亡数量较对照组减少(P<0.05)。结论 pcDNA3.1/hVEGF-B裸质粒DNA心肌注射可转染心肌细胞并持续表达4周以上,可促进缺血心肌心功能恢复及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3.
要目的:观察心肌缺血日负荷对新西兰兔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新西兰兔38只,体重2.0—2.5kg。根据日缺血次数随机分为2次/日组、4次/日组、6次/日组、假手术组以及正常组。将气囊梗阻器安装在冠状动脉左室支,制作间断性心肌缺血模型。缺血负荷为2min/h,缺血刺激4周。取缺血区心肌观察形态学变化;WesternBlotting方法检测VEGF蛋白在缺血区心肌的表达水平;取兔术前和缺血刺激前、后24h血清检测肌钙蛋白(cTnI)。结果:气囊充气可以有效、迅速地诱发心肌缺血;与假手术组和正常组相比,缺血刺激2次/日组、4次/日组、6次/日组缺血心肌VEGF表达升高(P<0.05),各缺血刺激组间的VEGF表达无差异;各组左室支支配区未见心肌坏死和血栓形成;兔缺血刺激后24h血清肌钙蛋白无明显升高。结论:持续4周的间断性心肌缺血对心肌无损伤,可以显著提高缺血区心肌VEGF表达增加,不同刺激频率对其表达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心肌缺血日负荷对冠状动脉侧支血流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日负荷对新西兰兔冠状动脉侧支血流量(CCBF)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新西兰兔34只,体重2.4±0.2kg。随机分为缺血组和假手术组,缺血组根据日缺血负荷分为2、4、6次/日亚组。将气囊梗阻器安装在冠状动脉左室支上,以建立间断性心肌缺血模型。气囊充气造成心肌缺血(2min/次,间隔1h),以各日缺血负荷持续4周。取缺血区心肌观察形态学改变;微球技术检测缺血区CCBF;取兔术前和首次缺血刺激前、后24h血清检测肌钙蛋白(cTn-I)。结果:4周间断性缺血刺激后,缺血组与假手术组相比,CCBF明显增加(P<0.05);各缺血亚组间CCBF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各组缺血区心肌未见变性坏死灶,兔首次缺血刺激后24h血清肌钙蛋白无明显升高。结论:4周间断性心肌缺血对心肌无损伤,可促进缺血区CCBF增加;不同日缺血负荷对CCBF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介导的内皮祖细胞(EPCs)动员在生理性缺血训练(PIT)促进远隔缺血心肌侧支循环生成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42只兔进行可控性心肌缺血造模,造模成功后随机分入以下6组:假手术组、单纯生理性缺血训练组、单纯心肌缺血组、生理性缺血训练组、阿托伐他汀组、雷帕霉素组。生理性缺血训练共4周,每次3min,间隔5min,每周训练5d,每天训练3次。实验终点时,处死动物取材,进行实验室检测:ELISA法检测外周血中VEGF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缺血心肌中VEGF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和缺血心肌中EPCs数量;微球技术检测缺血心肌侧支循环血流量。
结果:4周PIT后,VEGF含量在PIT组和PIT+组显著增加,与SO组、TO组和MI组相比,外周血和缺血心肌中VEGF含量在PIT组显著增加,结果具有显著性意义。PIT+组的EPCs数量在外周血和缺血心肌中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IT组与其他各组相比,外周血EPCs数量的差异同样具有显著性意义。冠状动脉侧支循环血流量(CCBF)和CCBF/冠状动脉血流量(CBF)在PIT+组和PIT组显著高于SO组、TO组和MI组。PIT-组的各项指标与SO组和TO组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EPCs数量的增加最高有43%可以被VEGF含量的增加解释,CCBF和CCBF/CBF的增加最高有90%可以被EPCs数量的增加解释。
结论:PIT可促进EPCs动员,通过其远隔效应归巢到缺血心肌生成侧支循环,改善冠脉血流,最终实现“生物搭桥”;通过促进和抑制EPCs,证实EPCs在PIT介导的缺血心肌侧支循环生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去铁胺(DFO)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心肌梗死面积、心肌血管新生及心肌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Nor组)、假手术组(Sham组)、心肌梗死+生理盐水组(MI组)、心肌梗死+DFO组(DFO组).开胸手术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制作心肌梗死模型(Sham组只穿线不结扎),DFO组和MI组术前24 h分别给予DFO (200 mg/kg)或等体积生理盐水腹腔注射.TTC染色后检测心梗面积;RT-PCR检测梗死边缘区心肌VEGF的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梗死边缘区心肌微血管密度及VEGF蛋白的表达.结果:DFO组心梗面积明显低于MI组,梗死边缘区微血管密度高于MI组、Sham组和Nor组.MI组心肌组织VEGF蛋白表达明显比Nor组和Sham组高;DFO组心肌组织VEGF蛋白比MI组表达进一步上调.VEGF mRNA的表达与VEGF蛋白表达变化一致.结论:DFO可以减少急性心肌缺血大鼠心梗面积,促进缺血区域血管新生,其作用机制与上调VEGF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8.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一氧化氮(NO)对兔生理性缺血训练(PIT)中侧支血流量的影响,为研究生理性缺血的侧支循环形成机制奠定基础。 方法健康成年新西兰白兔55只,体重(2.0±0.5)kg。将水囊梗阻器安装在冠状动脉左室支,建立可控性心肌缺血模型,术中及术后实验兔死亡6只,另有2只因ECG无缺血改变未满足本实验的入选标准而剔除,余47只造模成功兔纳入实验。将47只兔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假手术组(7只)、单纯心肌缺血组(7只)、单纯PIT组(11只)、VEGF抑制的PIT组(7只)、NO抑制的PIT组(9只)和VEGF-NO双抑制的PIT组(6只)。各组分别在造模时进行缺血刺激,并在刺激前后分别注射微球。处死前开胸时同样进行缺血刺激,且在刺激前后分别注射微球。实验终止时取左室前壁缺血心肌组织,采用微球技术检测缺血区相对侧支血流量。 结果训练前造模时,各组缺血区心肌的相对侧支血流量基础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训练4周后,各组缺血心肌的相对侧支血流量较组内训练前均有明显增加(P<0.01),且以单纯PIT组的侧支血流增加最多,由训练前的(39.23±9.39)%增加到(85.31±12.07)%;单纯心肌缺血组、单纯PIT组和NO抑制的PIT组心肌缺血区域心肌相对血流量分别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抑制的PIT组、NO抑制的PIT组及VEGF-NO双抑制的PIT组的心肌相对血流量均明显低于单纯PIT组(P<0.05);VEGF-NO双抑制的PIT组与NO抑制的PIT组的缺血心肌相对血流量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VEGF抑制的PIT组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且NO抑制的PIT组与VEGF抑制的PIT组的组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单纯心肌缺血组和单纯PIT组分别与VEGF-NO双抑制的PIT组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PIT可以通过VEGF和NO增加远隔缺血心肌的侧支血流量,抑制VEGF和NO减弱缺血训练对侧支循环的促进作用;VEGF与NO均参与侧支循环的形成,且VEGF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50 Hz的低电压电刺激心肌对大鼠缺血心肌毛细血管新生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 方法将12只心肌梗死模型大鼠随机分为50 Hz低电压电刺激组(电刺激组)和非电刺激对照组(对照组),用免疫组化法和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方法测定大鼠缺血心肌中内皮细胞(EC)数、毛细血管密度(CD)和VEGF mRNA和蛋白的表达。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电刺激组大鼠缺血心肌中EC数和CD、VEGF mRNA及蛋白表达均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50 Hz低电压电刺激能促进大鼠缺血心肌中的毛细血管新生,其机制可能与上调VEGF蛋白和mRNA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高表达可能会促进斑块的发生与发展。因此,就产生了在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中局部应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治疗心肌缺血是否会产生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展的安全性问题。方法:实验于2006-05/2007-03在长海医院胸心外科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SPF级雄性新西兰大白兔28只,体质量2.0~2.5kg;表达hVEGF165的腺病毒及表达LacZ的腺病毒AdLacZ由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胸心外科自行构建。②实验分组:将动物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4只。③实验过程:将28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应用球囊损伤 高脂饮食喂养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后平均分成两组:Ad-hVEGF165治疗组和AdLacZ对照组;结扎兔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缺血模型,载体腺病毒直接心肌内注射治疗。④实验评估:4周、8周后进行兔斑块形态学、病理及心功能检测。结果:①治疗组和对照组兔均形成明显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苏丹Ⅳ染色为猩红色,两组在斑块面积、斑块周径及斑块最大厚度相比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②治疗组与对照组心功能在术后4周时相比较术前都有下降,对照组较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5)。③治疗组心肌毛细血管密度比对照组增加,缺血心肌及动脉粥样斑块中均发现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结论:在应用治疗剂量Ad-hVEGF165治疗心肌缺血时不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生理性缺血训练促进心肌缺血模型VEGF表达的时间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等长收缩运动诱导的生理性缺血训练促进心肌缺血模型外周血VEGF表达的时间规律。方法:健康成年新西兰兔23只,体重2.5±0.5kg。于坐骨神经外膜纵行植入电极,施加高强度脉冲电刺激(40Hz、1ms、2.5mA),诱发靶肌肉(腓肠肌)等长收缩运动,作为生理性缺血训练的模型;在冠状动脉左室支安装气囊梗阻器,制作可控性心肌缺血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单纯心肌缺血组(MI)和生理性缺血训练组(PI)。缺血负荷为2min/h、2次/d,共4周;PI组为每次训练5min,休息5min,重复8次/d,共4周。各组分别于实验前和实验后第1、2、3和4周耳中动脉取血,采用ELISA技术检测血液中VEGF浓度。结果:SO外周血VEGF各时间点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MI和PI实验后各时间点均较实验前表达升高(P<0.05),第2周外周血VEGF的表达达到高峰,之后进入平台期。第1、2、3、4周各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骨骼肌生理性缺血训练可以提高外周血VEGF的含量,在第2周达高峰,之后进入平台期,其VEGF升高超过单纯心肌缺血训练。 相似文献
12.
缺血负荷对家兔冠状动脉固有侧支循环开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0,他引:3
目的:观察不同缺血负荷对冠状动脉固有侧支循环开放程度和开放持续时间的影响。方法:家兔49只,体重(2.5±0.5)kg,冠状动脉左室支穿线阻断,制作心肌缺血模型,逐级设定不同缺血时间和缺血频率。采用微球技术定量检测冠状动脉侧支循环血流(CCBF)。以心电图和肉眼所见心肌颜色变化作为心肌缺血和再灌注的判断标准。实验终止时取支配区和正常心肌组织检测微球,并取支配区心肌和结扎段血管观察形态学改变。结果:①病理观察:阻断8min和20min组见心肌细胞变性,未见心肌坏死和血栓形成。②局部血流在阻断0—2min呈增加趋势,2min时明显增加(P<0.05),阻断至4、5、8、10、20min不再进一步增加,呈现下降趋势。③局部血流在阻断2min后再灌注即刻较阻断前明显增加(P<0.05),至2min时回落到阻断前基础水平(P>0.05)。④反复3次阻断2min后(分别间隔5min,10min和30min)CCBF的增加不产生进一步变化(P>0.05)。结论:家兔冠状动脉固有侧支循环的最大开放需要至少2min缺血刺激,侧支开放维持时间不超过2min。缺血负荷的进一步增加不能提高侧支循环开放程度和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短暂心肌缺血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空间表达规律。方法:建立新西兰兔心肌缺血模型。根据再灌注时间分为3h、4h、6h、7h以及假手术组(n=6)。Westernblotting检测VEGF在缺血区心肌、非缺血区心肌、肾、骨骼肌、血浆、肝、肺以及脑组织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心肌、肾、骨骼肌、血液、肝和肺的VEGF表达升高(P<0.05)。血液的VEGF和缺血区心肌中VEGF相关(P<0.05)。结论:心肌缺血刺激使心肌VEGF表达增高,也使邻近组织和远隔组织的表达增加;血液与心肌VEGF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有氧训练对慢性冠状动脉狭窄猪心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7,他引:5
目的 :研究有氧训练对慢性冠状动脉狭窄动物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及心肌侧枝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 :应用Ameroid缩窄器制备小型猪慢性冠状动脉狭窄模型 ,术后 4w随机分为 4组 :对照组 (不运动 ) ,运动 4w组 ,运动 6w组 ,运动 8w组。运动组进行平板训练 :速度 2 .90km/h ,坡度 5 % ,时间30min/d ,5d/w。病理学分析心肌侧枝血管生成 ,Westernblot分析VEGF蛋白表达。结果 :运动组缺血心肌部位的毛细血管数目显著高于非运动组 (6 .9± 1 .3vs 4 .6± 0 .9条 /HPR ,P <0 .0 1 )。VEGF蛋白条带的密度分析显示 :运动 4w组 (652 7± 1 0 89)、运动 6w组 (6739± 1 72 0 )和运动 8w组 (9556± 2 32 9)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2 936± 1 61 0 ,P <0 .0 1 )。运动组合计平均VEGF表达量显著高于非运动组 (782 8± 81 8vs 2 936± 1 61 0 ,P <0 .0 1 )。结论 :有氧训练可以促进慢性冠状动脉狭窄后心肌VEGF表达 ,与冠状动脉侧枝循环生成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单纯缺血负荷对家兔股动脉固有侧支循环开放程度和开放持续时间的影响,为生理性缺血训练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健康成年家兔26只,体重(2.5±0.5)kg。股动脉以动脉夹夹闭,制作下肢单纯缺血模型,逐级设定不同缺血时间、间隔和缺血频率。采用微球技术检测缺血区和正常区股动脉固有侧支循环血流(FCBF)。结果:①FCBF在阻断后递增,第3min时达到高峰,较阻断后即刻明显增加(P0.01),第4min时达到平台期。②缺血区在阻断3min后再灌注,再灌注第2min时局部血流较阻断前明显增加(P0.01),再灌注最大维持时间可以达到5min,不超过8min。③反复缺血刺激(阻断3min,间隔5min)6次,缺血3次时FCBF显著增加,达到高峰(P0.01),继续增加缺血频率FCBF反而呈下降趋势。结论:家兔股动脉最大FCBF开放的最短缺血时间为3min,再灌注最大维持时间可以至5min,适宜缺血频率为3次。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研究内皮祖细胞(EPCs)对生理性缺血训练(PIT)促进远隔缺血心肌侧支循环生成的影响。
方法:选择健康新西兰白兔雌雄不拘,体重(2.5±0.5)kg。冠状动脉左室支(LVB)安装特制水囊球,通过充放水制作可控性心肌缺血动物模型。休息1周后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6组:假手术组(SO)、单纯肢体缺血组(LIT)、单纯心肌缺血组(MI)、生理性缺血训练组(PIT)、EPCs促进剂组(Pro-EPCs)、EPCs抑制剂组(Inhi-EPCs)。SO组不做任何干预,LIT组进行双下肢缺血训练,MI组进行心肌缺血训练,PIT组生理性缺血训练,即心肌缺血同时进行双下肢缺血训练,Pro-EPCs组在PIT组基础上口服EPCs促进剂,Inhi-EPCs组在PIT组基础上口服EPCs抑制剂。训练4周后,取左室支支配区域心肌,采用微球法测定训练前、后缺血区心肌相对侧支循环血流量(RCBF);免疫组化法检测实验终点缺血区毛细血管密度(CD)。
结果:与实验前相比,MI组、PIT组RCBF值分别增加5.11、19.39(P<0.05)。实验结束时,MI组、PIT组RCBF显著高于SO组和LIT组(P<0.05),PIT组高于MI组(P<0.05),SO组与LIT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PIT组比较,Pro-EPCs组RCBF明显增高(P<0.05),Inhi-EPCs组RCBF显著降低(P<0.05)。CD结果与RCBF值类似。
结论:①生理性缺血训练可促进远隔缺血心肌侧支循环生成。②生理性缺血训练同时,正负向调节内皮祖细胞,可相应促进或抑制远隔缺血心肌侧支循环生成。EPCs是生理性缺血训练促进远隔缺血心肌侧支循环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细胞机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翼状胬肉中的表达。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分别对15例翼状胬肉标本和12例正常结膜组织中的VEGF表达进行检测。比较2组间的差异。结果 12例正常结膜中,6例为阴性,3例VEGF蛋白染色弱阳性(+),3例为阳性(++);15例翼状胬肉组织中,1例VEGF蛋白染色阴性,3例为弱阳性(+),7例为阳性(++),5例为强阳性(+++)。VEGF蛋白定位于细胞浆,胞核无着色。阳性部位主要在上皮中的杯状细胞。翼状胬肉组的染色级别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VEGF表达增高可能与翼状胬肉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