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作者对742例(男537,女,205)麻风病人进行了眼病调查。结果发现由于麻风致眼部损害的有177例(23.9%)。男患病率为26.4%,女的患病率为17.1%,男患病率高于女(P< 0.01)。眼病发病率随年令而增加(P<0.01)。LL型眼病发病率为56.4%, BL为31.0%,BB型为8.3%,BT型为9.8%,T型为4.5%,I型为4.2%。眼病损害在LL型和BL型较多(P<0.01)。麻风病期大于5年的眼病患病率(32.3%)高于病期小于5年(16.3%)的麻风病人(P<0.01)。眼部损害与麻风的严重性成正比(用细菌指数评价)。BI<2.0时,眼病发病率为22.0%,BI≥2.0时,眼病患病率为50.9%。脱眉是最常见的眼部损害(135例),无其是在LL型(87例)和BL型(38例)。兔眼有30例,其中有2例外翻,1例内翻  相似文献   

2.
估计全世界有1000~1200万麻风病人,有眼病的约为10~90%,其中葡萄膜损害占1~50%,差异较大。葡萄膜损害及其后遗症是导致麻风病人眼盲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4.
调查318例,其中男245例,女73例;少菌型215例,多菌型103例;年龄5~84岁,平均34岁;病期0.08~64年。平均6.5年;75例有面神经损害(23.58%),男性中为22.86%,女26.03%;单侧42例(13.21%),双侧33例(10.38%)。颧支损害52例(16.35%),其中单纯颧支损害为7.55%,合并颊支损害的为7.23%。发病  相似文献   

5.
接受MDT的病人发生周围神经损害的报道尚少。1984年以来在我院住院病人中有72例,其中用MDT单疗复发的16例;男67例,女5例;年龄18~73岁;PB 18例,MB 54例;用WHO MDTPB方案的16例、MB方案的52例,4例因氨苯砜综合征只用B663加RFP;疗程5~76个月。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麻风病人眼部损害与角膜损害、视力下降的关系。方法:对我所留院寄养的128名麻风病人进行眼部检查,按眼角膜感觉障碍,兔眼,下睑外翻情况分为7组,分别是:无三种眼病组(A组),单纯角膜感觉障碍组(B组),单纯兔眼组(C组),单纯下睑外翻组(D),角膜感觉障碍合并兔眼组(E组),兔眼合并下睑外翻组(F组),角膜感觉障碍,兔眼,下睑外翻三种同时存在组(G组),分别计算每组角膜损害,角膜性视力下降(凡瞳孔区有角膜损害者列为此类对象),视力下降眼数,相关结果输入计算机,用SPSS进行描述性统计方法统计。结果:128名病人中,有76例(59.38%),137只眼(53.52%)有三种上述眼残疾,B,C,D组角膜损害眼,角膜性视力下降眼,视力下降眼按从高到低排列均表现B,D,C的顺序,而E,F,G组大体表现出E,G组较F组高的趋势。结论:角膜感觉障碍危险最大,其次为下睑外翻,兔眼稍小,建议在麻风病人中推广眼自我护理,并开展下睑外翻矫正手术,以减少角膜损害及视力下降发生。  相似文献   

7.
8.
对42例麻风病人的无临床症状的小孩,进行了肝脏的检查,其中47%有肝脏损害,9.5%查出抗酸杆菌。肝损害中,肉芽肿占9.5%,灶性坏死占14%,门脉管道炎占17%,枯否氏细胞增殖占33%,有时在一张切片中可以发现多种损害病变。各种肝脏损害的发生,与以前的RCG接种、结核菌素和麻风菌素的皮试之间,没有明显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9.
界线类麻风(BT、BB、BL)发生逆向反应时常常产生永久性神经损害。这种损害的发生可快可慢,有的发生在抗麻风治疗之前,有的发生在抗麻风治疗之后。逆向反应神经损害的机理仍不完全清楚,但一般认为与免疫反应有关。界线类麻风神经对麻风菌抗原产生细胞免疫反应,使炎症细胞侵入神经,神经内血管壁渗透性增加,引起间质水肿、神经组织脱髓、神经内肉芽肿形成、炎症渗出物机化变成纤维组织,神经便产生不可逆的永久性损害。处理逆向反应主要是中止神经损害并促使其恢复正常。强  相似文献   

10.
抗神经抗体在麻风神经损伤的发病学中可能起一定作用。为了解抗神经抗体与临床表现的关系,作者用ELISA检测了麻风病人的抗神经微丝蛋白的抗体。在289例中,74(25.6%)例呈阳性;相反阳性者在20例结核病人  相似文献   

11.
于1992年11月对31例麻风病人的眼耳喉进行体检。多菌型22例,少菌型9例;男19例,女12例;年龄30~75岁,平均45岁;治愈者28人,复发者3人。其损害为虹膜睫状体炎14例,其中并发虹膜后粘连、瞳孔缩小、瞳孔膜闭及白内障者11例;萎缩  相似文献   

12.
麻风基本上是一种弥漫性周围神经疾病,其神经损害发生得比任何其它临床表现都早。已知各型麻风的尺、正中、胫后、腓总、腓肠和桡神经之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减低。swift等认为运动神经之传导速度可显示麻风的严重程度,并证明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在麻风  相似文献   

13.
浅神经粗大是麻风的特征之一。文献中对粗与不粗的鉴别,以及常见部位以外的浅神经粗大报导很少。我们对328例麻风病人的浅神经粗大与部位分布进行了分析。 328例麻风患者与54名无麻风的健康者均系本院门诊所见。前者中男273例,女  相似文献   

14.
麻风主要侵犯外周神经。角膜透明,因而可观察其中的神经。已知从角膜缘进入角膜的神经枝有约70~80条,均为细线状,分两叉。在角膜缘附近尚有髓鞘,而进入角膜0.5~1.5mm之后髓鞘均已脱去,用生物显微镜仔细检查便可看到,但更细的纤维是看不到的。在鱼鳞癣、眼部疱疹和衰老等许多情况下,角膜神经之可见性增高。麻  相似文献   

15.
1987年对德阳、什邡两地的麻风病人作了眼病调查,共检查65例,其中现症病人35例,治愈留院者30例.眼病患病率为84.7%。麻风所致眼病达30种之多,其中以角膜病量多,眼睑异常次之,第三为葡萄膜病。视力正常47眼,视力不正常83眼,盲目及低视力37跟。对麻风性眼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等进行了讨论,并指出盲目及低视力的可治率分别为66.7%及100%,强调了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在许多非洲国家都有麻风流行,同时又有不同程度的病毒感染性疾病流行。作者在非洲的麻风病人中调查了此类病毒感染的程度,结果发现。与接触者相比,其乙肝病毒感染并不高,但 HBsAg 在 L 型病人中(20%)比  相似文献   

17.
选择有明显皮损及神经粗大的22例病人,取1.5cm长的皮下神经分支和皮损标本。用HE和Fite—Faraco染色,其临床分型为TT—2,BT—14,BB—1,LL—3和I—l,病期6个月~15年,除一例BL用DDS治疗2年外都未经治疗。结果发现皮损与神经的病理分型相符的14例,分别为TT—1,BT—9,BB—0,BL—1,LL—3,其中BT型病人神经内的肉芽肿及干酪样坏死均较皮损内的多,而皮损内的巨细胞较神经内多,其他病理特征相同;4例BL/LL病人有2例神经内的BI高于皮损,但组织学图像类似。皮损与神经病理分型不相符的8例病人  相似文献   

18.
19.
已知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BT)病人在治疗的第一年中频繁地发生逆向反应(RR),并和细胞介导免疫(CMI)的反应性急速增加有关.逆向反应产生的急性神经炎可导致不可逆的神经损害,这是造成25%的麻风病人慢性残废的主要原因.到目前为止,RR的发生机制知之甚少,预测易感RR的遗传标记,不仅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性,而且也可以提供对逆向反应发生机制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麻风实际上是周围神经病,其临床诊断主要靠神经损害的确定。有周围神经粗大、皮肤麻木区及手足或面部的肌瘫便可作出诊断。有麻风菌侵犯神经的病理表现或神经内外的炎性肉芽肿也可诊断麻风。神经组织对麻风菌的反应有很大不同,可以是神经内有少量抗酸菌和雪旺氏细胞增生,而没有神经功能改变,也可全部神经实质有广泛的肉芽肿,导致神经结构破坏,功能完全丧失。临床上神经炎可以没有体征和症状,也可为急性的,伴有剧痛、肿胀、感觉丧失和肌瘫。通常均勾慢性,表现为无汗、感觉缺失,最后出现肌肉瘫痪。神经炎和神经损害不同。神经炎可伴有轻度的神经损害,或者没有。神经损害亦可由其它原因致成。当有神经痛或触痛、肿胀,或皮肤有针刺或麻木感时,就可做出神经炎的诊断·在诊断麻风时总是有神经炎。麻风菌侵入神经有四种可能的途经。①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