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减阻牵张快速牙齿移动的组织学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背景:采用降低牙移动路径上的骨阻力和强持续牵张力能快速移动正畸牙,缩短正畸疗程,但移动牙组织变化规律目前尚不清楚.目的:观察减阻牵张法快速移动牙齿的牙周组织学变化.方法:采用自身对照设计,以犬一侧下颌为实验侧,另一侧为对照侧,拔除下颌第二前磨牙,实验侧采用减阻牵张法,对照侧采取传统正畸方法,远移第一前磨牙.加力后2周,测量移动牙及支抗牙移动距离;加力后1,2,4,12周观察牙周膜、牙槽骨的组织学变化.结果与结论:加力后1~4周,实验侧和对照侧移动牙张力侧均表现为牙周膜增宽,成骨活跃,牙槽骨表面有新骨生成;压力侧均表现为牙周膜缩窄,破骨细胞活跃,牙槽骨有明显吸收,牙骨质也有不同程度吸收;但是,实验侧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出现均早于对照侧,牙槽骨及牙骨质吸收程度较对照侧严重.12周时,实验侧和对照侧牙周组织表现无明显差别.而加力2周,实验侧牙齿移动距离明显大于对照侧(P<0.05).说明减阻牵张法可以快速移动牙齿;与传统正畸牙移动相比,两者牙周组织的改建只存在时间及程度的差异,不存在质的差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Bio-oss/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复合物修复牙槽骨缺损区后牙移动的效果和可行性。方法前瞻性将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牙槽骨缺损区行正畸矫治的患者38例(65颗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9例34颗牙)和观察组(19例31颗牙),对照组于牙槽骨缺损区植入Bio-Oss骨粉,观察组于牙槽骨缺损区植入PRF/Bio-Oss复合物。记录两组正畸治疗前创面愈合情况;根据锥形束CT(CBCT)计算正畸牙齿术前-术后6个月、术前-术后12个月(正畸治疗6个月)平均垂直骨吸收量、骨密度值;术后6个月、12个月计算正畸牙齿各部位唇侧骨厚度及月平均移动距离。结果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2周创面愈合率大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术前-术后6个月、术前-术后12个月垂直骨吸收量低于对照组,骨密度平均值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术后12个月正畸牙齿颈部、中间、根尖的唇侧骨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术后12个月正畸牙齿月平均移动距离小于对照组(P <0. 05)。结论 PRF/Bio-Oss复合物修复牙槽骨缺损区可减少缺损区骨吸收量,提高骨密度值,进一步减小术后正畸牙齿移动距离。  相似文献   

3.
背景:有研究发现,富血小板血浆可促进骨、软组织损伤修复,但在骨愈合过程中的作用仍存在争议,目前尚无定论。目的:对比观察富血小板血浆复合Bio-Oss/Bio-Gide在兔牙槽骨缺损修复过程中的成骨效果,以探讨富血小板血浆在骨损伤愈合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新西兰大白兔16只,手术建立兔下颌牙槽骨临界骨缺损模型,采取自身对照,随机选择一侧下颌骨以富血小板血浆/Bio-Oss/Bio-Gide修复骨缺损(实验侧);另外一侧以Bio-Oss/Bio-Gide修复骨缺损(对照侧)。分别于术后2,4,8,12周时各处死4只,通过大体观察、X射线观察、CBCT骨密度测定、组织学切片观察以及新生骨占缺损面积百分比的测定,定性及定量分析牙槽骨缺损区的成骨效果。结果与结论:术后2-12周的X射线、CBCT及组织学切片观察显示,实验侧和对照侧均有不同程度的新骨形成以及植骨材料的降解吸收;12周时,实验侧缺损表面可见连续的皮质骨形成,植骨区新骨形成并趋于成熟,植骨材料降解吸收明显,对照侧修复效果次之。在术后2,4,8,12周各时间点,实验侧骨密度值均低于对照侧(P〈0.05),实验侧新生骨占面积百分比均大于对照侧(P〈0.05)。说明在兔下颌牙槽骨缺损修复中,富血小板血浆/Bio-Oss/Bio-Gide比Bio-Oss/Bio-Gide具有更好的成骨效果,表明富血小板血浆可促进新骨的形成以及Bio-Oss骨粉的降解吸收。  相似文献   

4.
背景:淫羊藿的主要成分之一淫羊藿苷对破骨细胞有抑制作用。目的:进一步验证淫羊藿苷对大鼠上颌第1磨牙近中根已形成的牙根吸收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左侧上颌正畸致牙根吸收模型,分别在左侧第1磨牙的颊侧骨膜上局部分别注射200 mg/kg的淫羊藿苷(淫羊藿苷组)或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所有大鼠的右侧上颌为阴性对照组,即不放置矫治器也不注射药物。测量安放矫治器前后双侧第1磨牙近中面到对侧上颌切牙远中面的距离,用扫描电镜观察拔除后双侧上颌第1磨牙的近中根的近中面。结果与结论:淫羊藿苷组大鼠上颌磨牙向近中移动量明显少于阳性对照组(P <0.05)。扫描电镜观察显示:淫羊藿苷组为散在小的吸收陷窝,阳性对照组牙根表面出现大量较大的吸收陷窝,并相互连成片状,与阴性对照组的光滑牙根面形成鲜明对比。说明淫羊藿苷可以抑制正畸致牙根吸收的发生,同时也减少了矫治力作用下磨牙的移动量。  相似文献   

5.
背景:建立合适的牙槽嵴缺损动物模型可为开展剩余牙槽嵴的保存、修复研究奠定基础。目的:建立兔下颌骨前牙区剩余牙槽嵴实验动物模型。方法:全麻下完整拔除18只新西兰大白兔双侧下颌中切牙建立兔下颌骨前牙区剩余牙槽嵴模型。术后4,8,12周,处死白兔,游标卡尺测量兔下颌剩余牙槽嵴的长度、宽度和高度,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拔牙窝的愈合程度,X射线摄片观察兔下颌拔牙创内骨小梁改建情况。结果与结论: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牙槽嵴长度、宽度和高度均逐渐降低;拔牙窝内有成骨细胞散在分布,新生骨小梁和血管网逐渐形成,牙槽窝持续沉积新生骨组织,与周围牙槽骨界限不清,骨改建生成,拔牙创愈合。苏木精-伊红染色及X射线片均证实兔前牙区剩余牙槽嵴模型建立成功。  相似文献   

6.
胡杨  马莹  何惠宇 《中国临床康复》2011,(20):3653-3656
背景:建立合适的牙槽嵴缺损动物模型可为开展剩余牙槽嵴的保存、修复研究奠定基础。目的:建立兔下颌骨前牙区剩余牙槽嵴实验动物模型。方法:全麻下完整拔除18只新西兰大白兔双侧下颌中切牙建立兔下颌骨前牙区剩余牙槽嵴模型。术后4,8,12周,处死白兔,游标卡尺测量兔下颌剩余牙槽嵴的长度、宽度和高度,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拔牙窝的愈合程度,X射线摄片观察兔下颌拔牙创内骨小梁改建情况。结果与结论: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牙槽嵴长度、宽度和高度均逐渐降低;拔牙窝内有成骨细胞散在分布,新生骨小梁和血管网逐渐形成,牙槽窝持续沉积新生骨组织,与周围牙槽骨界限不清,骨改建生成,拔牙创愈合。苏木精-伊红染色及X射线片均证实兔前牙区剩余牙槽嵴模型建立成功。  相似文献   

7.
背景:近年来研究表明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与正畸牙移动骨改建过程中破骨细胞的形成、分化和功能密切相关.目的:观察不同矫治器正畸作用下兔牙周组织改建过程中压力侧组织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表达的变化,探讨不同矫治器的正畸效果.方法:将64只健康大耳白兔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MBT矫治器组、Begg矫治器组、Damon Ⅲ矫治器组,每组16只.MBT矫治器组、Begg矫治器组、Damon Ⅲ矫治器组分别应用对应的矫治器对兔上颌切牙和第一磨牙进行矫治,近中移动牵引力为80 g;对照组不进行矫治.分别于矫治后第3,7,14,21天每组取4只白兔进行检测.结果与结论: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加力后各矫治器组压力侧牙周膜腔变窄,牙槽骨边缘出现骨吸收陷窝.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显示,矫治7 d时,骨改建活跃,破骨细胞数量达到高峰;同时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加力后压力侧牙槽骨组织中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mRNA的表达明显增高,并于加力后第7天达到最高峰,而后逐渐降低.加力第7天时,Damon Ⅲ矫治器组破骨细胞数量和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MBT矫治器组和Begg矫治器组(P 〈0.05).提示在骨改建过程中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mRNA表达的变化规律与破骨细胞数量相一致,Damon Ⅲ矫治器的矫治效果优于MBT矫治器、Begg矫治器.  相似文献   

8.
背景:多种生长因子能有效促进牙周组织再生。目的:观察骨保护素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牙槽骨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在4只杂种犬下颌两侧的第3,4前磨牙根分叉区造牙槽骨缺损,每只犬的一侧为实验组,另一侧为对照组。实验组置胶原膜并于缺损部位牙龈注射携带骨保护素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的重组腺病毒,对照组仅注射重组腺病毒或不做处理。结果与结论:缺损修复4周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在X射线和组织学等方面差异不显著。12周后,实验组X射线可见骨缺损区新生骨量明显增加,组织学见新生牙槽骨已充满根分叉区,骨小梁致密;对照组X射线可见骨缺损区新生骨量增加,但未达到根分叉顶,组织学见骨缺损区有大量新生牙槽骨但未充满根分叉区。说明引导骨组织再生技术结合骨保护素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促进犬牙槽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9.
背景:多种生长因子能有效促进牙周组织再生.目的:观察骨保护素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牙槽骨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在4只杂种犬下颌两侧的第3,4前磨牙根分叉区造牙槽骨缺损,每只犬的一侧为实验组,另一侧为对照组.实验组置胶原膜并于缺损部位牙龈注射携带骨保护素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的重组腺病毒,对照组仅注射重组腺病毒或不做处理.结果与结论:缺损修复4周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在X射线和组织学等方面差异不显著.12周后,实验组X射线可见骨缺损区新生骨量明显增加,组织学见新生牙槽骨已充满根分叉区,骨小梁致密;对照组X射线可见骨缺损区新生骨量增加,但未达到根分叉顶,组织学见骨缺损区有大量新生牙槽骨但未充满根分叉区.说明引导骨组织再生技术结合骨保护素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促进犬牙槽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利塞膦酸钠对正畸大鼠牙根组织中FAK、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RANK蛋白表达及牙移动、牙根吸收的影响。方法 选择120只SPF级的Wistar雄性大鼠,将120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包括模型组、利塞膦酸钠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每组30只大鼠。高、中、低利塞膦酸钠的每日给药剂量为1、0.5、0.25 mg·kg-1·d-1,模型组大鼠在相同时间给予0.9%氯化钠溶液灌胃。分析4组大鼠不同时间点的正畸牙移动距离、4组大鼠牙根组织形态、牙根组织中破骨细胞的数量、牙根组织中MMP-2、RANK及FAK蛋白表达。结果 实验第7、14、21天,高剂量组的正畸牙移动距离、破骨细胞数量、明显较中、低剂量组、模型组大鼠低,中剂量明显较低剂量组、模型组低,低剂量组明显较模型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苏木素和伊红染色后,实验第7天,模型组根分叉压力侧表面的牙骨质不连续,存在骨吸收陷窝,低、中剂量组也出现骨吸收陷窝,高剂量组骨吸收陷窝较浅;实验第14天,模型组的根分叉处、根尖处均有一定吸收,低、中剂量...  相似文献   

11.
背景:Damon Ⅲ矫治器是近期矫治器改良的新方向。目的:观察不同矫治器正畸作用下兔牙周组织改建过程中压力侧组织病理学的变化。方法:64只健康大耳白兔随机等分为对照组、MBT矫治器组、Begg矫治器组和Damon Ⅲ矫治器组,后3组将MBT矫治器、Begg矫治器、Damon Ⅲ矫治器结扎在上颌切牙与第一磨牙之间,牵引上颌第一磨牙向近中移动1mm。结果与结论:矫治后7d时MBT矫治器组、Begg矫治器组、Damon Ⅲ矫治器组兔压力侧牙周骨组织骨小梁体积减少,骨小梁宽度变窄,间隙变宽(P〈0.05),且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数量均明显增加(P〈0.05)。矫治后21d时,与MBT矫治器组和Begg矫治器组相比,Damon Ⅲ矫治器组兔压力侧骨小梁体积减少,骨小梁宽度变窄,间隙变宽及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数量升高(P〈0.05)。提示在正畸牙移动过程初期,MBT矫治器、Begg矫治器、Damon Ⅲ矫治器均有正畸效果,但Damon Ⅲ矫治器后期效果优于MBT矫治器和Begg矫治器。  相似文献   

12.
背景:在越来越多的牙周病需要进行正畸治疗时,牙齿移动过程中,炎性牙周组织的改建过程及其机制便成为研究热点.目的:观察在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炎性牙周组织的改建.方法:将5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牙移动组和牙周炎牙移动组,牙周炎牙移动组建立实验性牙周炎动物模型后,所有大鼠建立正畸牙移动模型.分别于牙齿移动后的1,3,5,7和14d,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方法观察牙齿受力移动的不同阶段牙周组织的改建.结果与结论:牙周炎牙移动组牙齿移动距离大于正常牙移动组,正畸加力0~7 d,牙周炎牙移动组压力侧破骨现象明显,张力侧成骨活动滞后;加力14 d,牙周炎牙移动组大鼠与正常牙移动组大鼠均以成骨活动为主.伴有牙周炎症的大鼠牙齿移动过程中,牙周及创伤较大,但在去除局部炎性刺激物、牙周炎症得以控制后,可以接受正畸治疗.  相似文献   

13.
背景:自锁托槽矫治器体积较小,有利于舒适,有利于口腔卫生的保护,越来越受正畸医师的关注。目的:探讨不同矫治器正畸作用下兔牙周组织改建过程中张力侧组织病理学的变化。方法:选用64只健康大耳白兔建立正畸牙移动的动物模型,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MBT矫治器组、Begg矫治器组和Damon Ⅲ矫治器组,MBT矫治器组、Begg矫治器组和Damon Ⅲ矫治器组分别将MBT矫治器、Begg矫治器、Damon Ⅲ矫治器结扎在上颌切牙与第一磨牙之间,牵引上颌第一磨牙向近中移动1mm。结果与结论:加力14d时,相比于对照组,MBT矫治器组、Begg矫治器组和Damon Ⅲ矫治器组兔张力侧牙周骨组织骨小梁的体积、骨小梁宽度变宽,间隙变窄,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数量增加(P<0.05)。加力21d时,与MBT矫治器组及Begg矫治器组相比,Damon Ⅲ矫治器组兔张力侧牙周骨组织骨小梁体积和宽度增加,骨小梁间隙缩小,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数量增加(P<0.05)。提示在正畸牙移动过程初期,MBT矫治器、Begg矫治器、Damon Ⅲ矫治器均有正畸效果,且其中Damon Ⅲ矫治器的后期效果优于MBT矫治器、Begg矫治器。  相似文献   

14.
背景:雌激素对正畸牙齿移动有影响,目前仅有动物实验证明,雌激素水平越低,正畸牙移动量越大,雌激素水平越高,正畸牙移动量越小。 目的:分析青少年女性正畸患者月经周期的不同时期加力对正畸牙移动的影响。 方法:选取12例14-18岁已具有月经初潮,月经规律,需要拔除上颌第1前磨牙的女性患者。采取自身对照,将患者上颌左右两侧尖牙,随机分为月经期加力组和排卵期加力组,应用种植体支抗加力远中移动尖牙,月经期加力组加力2周后排卵期加力组开始加力。各组分别于加力即刻及4周时取模,灌制超硬石膏模型,测量各组尖牙向远中移动的距离,采用GraphPad Prism5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与结论:月经期加力组尖牙移动量大于排卵期加力组(P〈0.05)。提示青少年女性正畸患者在月经期加力正畸牙的移动速度较排卵期正畸牙的移动速度显著增加,可有效缩短正畸矫治疗程。  相似文献   

15.
背景:拔牙后在牙槽窝内即刻植入成骨材料,如脱蛋白小牛骨、羟基磷灰石、硬组织代用品、人脱钙冻干骨等,可防止或延缓牙槽嵴在拔牙后的快速、持续吸收。目的:观察β-磷酸三钙支架材料即刻植入对剩余牙槽嵴保存的影响。方法:完整拔除18只新西兰大白兔双侧下颌中切牙,一侧牙槽窝内即刻植入β-磷酸三钙作为实验组,另一侧不处理作为对照组。术后4,8,12周测量剩余牙槽嵴长度、宽度、高度;甲苯胺蓝染色观察术区牙槽嵴愈合过程中的组织病理改变,X射线观察术区牙槽嵴骨密度改变,扫描电镜观测β-磷酸三钙与拔牙窝骨小梁的结合界面。结果与结论:术后8,12周时,实验组牙槽嵴高度、宽度及长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时间的延长,实验组拔牙窝内可见成骨细胞散在分布,新生骨小梁逐渐增多,血管网由稀疏变得丰富,新生骨与β-磷酸三钙结合日益紧密,并且β-磷酸三钙不断降解,与拔牙窝牙槽骨交界处有新生骨组织形成。说明β-磷酸三钙具有良好的骨传导特性及生物相容性,拔牙后即刻植入β-磷酸三钙材料可有效保存剩余牙槽嵴解剖形态,防止牙槽嵴的进一步吸收。  相似文献   

16.
胡杨  马莹  何惠宇 《中国临床康复》2011,(16):2905-2910
背景:拔牙后在牙槽窝内即刻植入成骨材料,如脱蛋白小牛骨、羟基磷灰石、硬组织代用品、人脱钙冻干骨等,可防止或延缓牙槽嵴在拔牙后的快速、持续吸收。目的:观察β-磷酸三钙支架材料即刻植入对剩余牙槽嵴保存的影响。方法:完整拔除18只新西兰大白兔双侧下颌中切牙,一侧牙槽窝内即刻植入β-磷酸三钙作为实验组,另一侧不处理作为对照组。术后4,8,12周测量剩余牙槽嵴长度、宽度、高度;甲苯胺蓝染色观察术区牙槽嵴愈合过程中的组织病理改变,X射线观察术区牙槽嵴骨密度改变,扫描电镜观测β-磷酸三钙与拔牙窝骨小梁的结合界面。结果与结论:术后8,12周时,实验组牙槽嵴高度、宽度及长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时间的延长,实验组拔牙窝内可见成骨细胞散在分布,新生骨小梁逐渐增多,血管网由稀疏变得丰富,新生骨与β-磷酸三钙结合日益紧密,并且β-磷酸三钙不断降解,与拔牙窝牙槽骨交界处有新生骨组织形成。说明β-磷酸三钙具有良好的骨传导特性及生物相容性,拔牙后即刻植入β-磷酸三钙材料可有效保存剩余牙槽嵴解剖形态,防止牙槽嵴的进一步吸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He Ne激光照射对兔实验性牙移动牙周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 9(MMP 9)表达的影响 ,探讨He Ne激光局部照射对促进正畸牙齿移动及牙周组织改建的可行性。方法  3 0只大耳白兔 ,随机分为 6组 ,每组 5只 ,其中实验动物右侧为照射侧 ,左侧为对照侧。各组动物分别经正畸实验装置给予持续 1,3 ,5 ,7,14及 2 1d的加力处理 ,同时实验动物右侧局部牙周组织给予He Ne激光照射 ,左侧则不进行特殊处理。各组实验动物分别于实验结束后处死 ,对实验样本进行MMP 9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图像分析 ,观察兔实验性牙移动牙周组织中MMP 9表达与分布的变化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He Ne激光照射侧压力区与张力区MMP 9的表达增强现象均较对照侧出现得早 ,且峰值亦较对照侧高。张力区兔牙周组织中MMP 9表达灰度分析表明 ,术后第 5 ,7天时 ,照射侧与对照侧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压力区兔牙周组织中MMP 9表达灰度分析表明 ,术后第 3 ,5 ,7天时 ,照射侧与对照侧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或0 .0 1)。结论 He Ne激光照射增强了兔正畸牙周组织中MMP 9的表达 ,提示He Ne激光照射促进了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的血管化反应及骨改建过程。  相似文献   

18.
正畸牙移动中牙周组织内VEGF动态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新宝  刘静 《实用医学杂志》2005,21(14):1502-1509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幼年Wistar大鼠牙周组织内的表达与分布及其在正畸牙移动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幼年Wistar大鼠正畸牙移动的模型,在不同牵引时间段用4%中性甲醛行全身灌注固定、取材、脱钙、制作石蜡标本。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图象分析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正常大鼠牙周组织中VEGF表达较低。VEGF在压力侧10、14d组牙周膜中部表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且14d组压力侧VEGF表达高于张力侧;VEGF在张力侧10d组的牙周膜中部与近牙槽骨区表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VEGF参与了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的改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