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评价颈前路椎体间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创伤性枢椎滑脱的临床效果。方法15例创伤性枢椎滑脱病人,行椎体复位、自体髂骨移植、颈前路钢板内固定。结果随访5~19个月,15例病人现均获得复位与骨融合,颈椎高度、生理曲度获得重建,活动良好,无并发症。结论颈前路复位、植骨钢板内固定是治疗创伤性枢椎滑脱的有效方法,尤其适用于枢椎椎体前缘骨折及椎体骨块突向椎管内、压迫脊髓神经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2,3椎体复位,植骨融合前路钢板内固定治疗创伤性枢椎滑脱的效果。方法7例创伤性枢椎滑脱病例,行复位、自体髂骨移植、钢板内固定。结果随访4~16个月,7例均获得复位与骨融合,没有并发症。结论复位、植骨前路钢板内固定是治疗创伤性枢椎滑脱的有效方法,尤其适用于Ⅱ或Ⅲ型合并颈2前下缘或后下缘撕脱骨折病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前路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Hangman骨折的疗效。方法:手术前常规行颅骨牵引,手术在颅骨牵引下进行,16例不稳定Hangman骨折均采用颈前路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术后随访12~46个月,平均24个月。枢椎椎弓均获骨性愈合,无切口感染 无内固定松动、断裂,颈2~3椎间隙高度、颈椎生理曲度均恢复,颈椎活动无明显受限。结论:颈前路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Hangman骨折具有固定确实、融合满意的优点,是治疗不稳定Hangman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椎病前路减压后,应用自体髂骨植骨加前路钢板内固定、钛网植骨加前路钢板内固定、多枚颈椎钛金属Vigor椎间融合器及多枚聚醚醚酮(PEEK)融合器等不同重建方式,在恢复颈椎稳定性,维持颈椎病疗效的应用价值。方法总结2001年-2006年82例脊髓型颈椎病,采取椎体次全切+自体髂骨植骨+Windows钢板内固定术、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Windows钢板内固定术、多个单间隙减压+颈椎Vigor椎间融合器及多个单间隙减压聚醚醚酮(PEEK)界面固定治疗。结果平均随访1.5年,82例患者颈椎生理前凸及椎间隙高度恢复满意,神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恢复。结论颈椎病前路手术后的神经功能恢复与减压的彻底性及脊髓受压变性密切相关,手术应达到充分减压,彻底解除脊髓压迫。应用自体髂骨植骨加前路钢板内固定、钛网植骨加前路钢板内固定、多枚颈椎钛金属Vigor椎间融合器及多枚聚醚醚酮(PEEK)融合器等不同重建方式,能使颈椎即刻稳定,维持颈椎生理曲度及椎间高度,有利于维持颈椎病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5.
Orion钢板内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颈前路Orion钢板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优点及疗效。方法对36例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患者,其中交通事故伤16例,高处坠落伤10例,重物砸伤5例,摔伤5例。采用经前路伤椎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复位、自体髂骨植骨及Orion钢板固定的方法进行手术治疗。结果术后全部病例经随访观察,大部分症状获得改善.植骨在3个月内牢固融合,11例恢复正常工作.13例生活自理。颈椎椎间高度、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无钢板、螺钉折断、滑脱等并发症。结论对于下颈椎骨折脱位宜选用颈前路Orion钢板治疗,前路手术除可达减压、复位、恢复颈椎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外,更重要的是可重建颈椎即刻稳定性,防止继发性脊髓损伤。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并总结应用颈前路植骨融合加带锁钢板内固定手术,对24例单节段创伤性下颈椎失稳征的治疗效果。方法 应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带锁钢板内固定对24例单节段创伤性下颈椎失稳征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病程2—52个月,平均10.3个月。平均随访14个月,依据Odom评分标准及截瘫指数ASIA评分进行手术效果评价。结果 应用Orion钢板7例,Zepllir钢板9例,AO钢板2例,Codman钢板6例。24例均获得骨性融合,术后椎间高度维持良好。总有效率91、7%,优良率83.3%。结论 经颈前路减压植骨带锁钢板内固定手术可获得即刻稳定,恢复并有效维持颈椎生理序列及椎间高度,各种颈前路带锁钢板治疗单节段创伤性下颈椎失稳征均可获得较高的移植骨融合率,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髂骨植骨钢板内固定手术对颈椎生理曲度和椎间高度的影响。方法选择因脊髓型颈椎病而行椎体次全切除髂骨植骨钢板内固定手术的患者32例,通过术前和术后及随访期间的颈椎标准侧位片测量颈椎生理曲度“D”值和椎间高度,并对各组测量值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术后即刻颈椎生理曲度“D”值平均增加6.17±2.53mm,椎间高度平均增加3.21±27mm,两者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3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3.2年。随访中颈椎生理曲度和椎间高度都有丢失,但丢失结果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髂骨植骨钢板内固定能明显改善颈椎生理曲度和椎间高度,且术后随访期间能长期维持。  相似文献   

8.
颈椎前路钢板在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中的作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 评价内固定在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减压中的作用。方法 143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经前路减压后自体髂骨植骨,带锁钢板内固定。获得随访病例132例,随访时间平均20个月,观察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植骨融合率,椎间高度及颈椎生理曲度恢复情况。结果 单节段与两节段病变者术后3月均获得骨性愈合,融合率为100%,16例3节段病变者融合体为81.3%,内固定并发症为5/132(3.8%)。术后椎间高度与生理曲度均获得满意重建。JOA记分平均改善率65.8%。结论 在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减压手术中应用带锁钢板内固定可有效维持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并有助于后路间接减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颈前路减压、椎体间植骨支撑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无脊髓损伤型外伤性颈椎滑脱的手术方法 及疗效.方法 手术治疗50例无脊髓损伤型外伤性颈椎滑脱,采取复合BMP2同种异体骨移植支撑融合、钢板内固定术.结果 术后全部病例经随访观察,症状获得改善,加例完全恢复.植骨在3个月内牢固融合,术后6个月47例重返工作,3例残留手指麻木.颈椎椎间高度、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无钢板、螺钉折断、滑脱等并发症.结论 颈前路减压、椎体间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外伤性颈椎滑脱,临床疗效满意.植骨融合手术操作简单,钢板内固定术后颈椎即刻稳定,有助于早期功能锻炼,减少外固定时间,防止植骨块塌陷,保持椎问高度及颈椎的生理前曲,有利于提高手术远期效果.  相似文献   

10.
颈前路减压融合术已成为颈椎退变性等疾病的标准术式,但术后仍存在颈前柱失高和生理曲度丢失的问题,不管采用内固定与否。而恢复颈前柱高度和颈椎生理曲度是临床判定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的标准之一。颈前路术后前柱失高的原因很多,与植骨块的吸收压缩、椎体终板的处理、植入物及骨移植材料、患者骨质疏松程度、颈前路钢板内固定的采用与否等均有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颈椎骨折合并颈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15例颈椎骨折合并颈脊髓损伤的患者施行颈椎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和颈椎带锁钛板内固定术。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判定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随访184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3.5年。术后3个月植骨块获得骨性愈合,颈椎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维持满意,无内置物并发症,172例患者神经功能提高1~2级,仅12例A级患者神经功能无恢复。结论颈椎骨折合并颈脊髓损伤应尽早行前路减压、植骨、钛板内固定术,有利于脊髓功能恢复,能使损伤节段获得即刻、坚强的稳定,方便护理和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钛网结合钛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下颈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6例不稳定型下颈椎骨折患者应用前路减压、钛网植骨加前路钢板固定,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随访4~28个月,平均随访17个月,按Frankel评分标准进行术前术后神经功能评定;围手术期无明显并发症,植骨均在术后12周达到临床愈合,颈椎生理曲度保持良好,无椎间盘高度的丢失,钛网无下沉、移位,钢板及螺钉无松动,无神经、血管并发症。术后3.5个月开始出现融合迹象,术后1年骨融合良好。结论不稳定型下颈椎骨折应用前路颈椎钢板固定技术结合钛网植骨治疗,颈椎生理曲度得到恢复,术后颈椎即时稳定性好,并能维持有效的椎间高度,植骨易于融合。通过自体椎体开槽减压取骨或加异体骨植骨避免了髂骨取骨所带来的损伤及手术时间的延长,且住院时间短,有利于患者的早期下床活动和功能恢复。手术病例及方法的选择应根据患者是否有致压因素及颈椎稳定性等情况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严重上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后路手术以及颈椎前路钢板和后路钉棒枕颈融合联合复位技术治疗32例严重上颈椎骨折脱位患者。前后路联合手术均在颅骨牵引下经鼻腔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进行,患者先采用俯卧位,后路植入侧块螺钉、减压、复位,恢复颈椎的序列,植骨融合后拆除颅骨牵引改置仰卧位行前路减压、植骨及自锁钛板固定。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观察损伤节段的稳定性和融合率,以Frankel分级判定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 Frankel分级除6例A级者及3例D级者外,其余患者均有1~2级提高,其中9例达到E级。32例中有3例于术后1个月内死亡,29例获得6~32个月随访。脱位均完全复位,无植骨不融合。损伤节段稳定,颈椎椎间高度及生理曲度都得到良好重建及维持,未出现内固定断裂、松动及脱出,无血管、神经、食道损伤等并发症。结论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严重上颈椎骨折脱位,能完全恢复颈椎序列,损伤节段术后获得即刻稳定,方便术后护理和功能锻炼,有利于脊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颈胸段脊柱脊髓伤的诊断及前路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颈胸段脊柱脊髓损伤的临床特点、诊断及颈胸段前路减压、植骨、Orion钢板内固定术的治疗作用。方法 分析26例颈胸段脊柱骨折、脱位患者的临床表现;行颈胸段前路C7、T1、C6-7或C7-T1椎体次全切除、植骨及Oron锁定型颈椎前路钢板固定术。结果 颈胸段脊柱脊髓损伤患者通常表现为C8-T1或T2相应节段脊髓神经根症状,10例伴有窦性心动过缓、8例出现低血压、7例出现Horner征等交感节刺激症状。所有患者随访3-20个月,植骨均在3-4个月内完全融合,20例脊髓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上述交感神经节刺激疾病缓解,1术后出现暂时性声音嘶哑。结论 颈胸段脊柱脊髓损伤根据其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可确定诊断;颈胸段前路减压、植骨、Orion钢板内固定术对颈胸段脊柱脊髓损伤具有较好的疗效,Orion钢板有助于植骨节段融合、重建和稳定颈胸段脊柱。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治疗严重下颈椎屈曲扭伤的效果。方法9例严重下颈椎屈曲扭伤患者采用前路椎间盘摘除、开放复位、植骨融合、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术后颈支具外固定3个月。结果9例均获随访,时间6~36个月,所有植骨间隙均融合,椎间隙及曲度保持正常。结论前路椎间盘切除,开放复位可降低脊髓损伤风险。内固定结合外固定促进植骨融合,重建颈椎稳定性,是治疗严重下颈椎屈曲扭伤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运用颈椎前路减压钛网加带锁钢板内固定治疗颈椎伤病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00年1月-2000年6月,运用钛网植骨、带锁钢板内固定重建技术,治疗17例颈椎损伤和颈椎病的病人.结果随访6~28个月,术后JOA评分改善平均13.6分.结论钛网加带锁钢板固定对颈椎伤病有良好固定作用,避免取髂骨,可显著提高植骨融合率,有效地维持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有利于颈椎伤病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和尽早行走.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前路和后路内固定治疗急性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56例急性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患者进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及颈椎前路带锁钢板内固定术或后路减压侧块钢板螺钉内固定术。术后定期X线片观察损伤节段的稳定性和融合情况以及有无内置物并发症,以JOA评分判定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56例获得随访,时间13~48个月。平均26个月。56例患者均损伤节段稳定,植骨愈合良好,无内置物并发症,脊髓功能JOA评分平均提高5.78分,取得满意疗效;前路术式与后路术式在改善脊髓功能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颈椎前路和后路术式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能使损伤节段获得即刻、坚强的稳定,解除颈髓压迫,为颈髓功能的恢复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下颈椎骨折脱位手术方法的选择。方法 对22例下颈椎骨折脱位按AO分型,其中B3.1型10例,B3.2型1例,C2.1型6例,C3.1型2例,C3.2型3例。常规行颅骨牵引。对经牵引复位的各型及未复位的AOB3.1型,采用前路手术减压Orion钢板或AO钢板固定。对未复位的后方有关节突绞锁,前方有压迫的B3.2,C2.1,C3.1,C3.2型,采用后路解锁复位,前路减压钢板固定。对已完全瘫,虽然前方有压迫,但经MRI证实截瘫恢复无望C3.2型,经后路手术解锁复位AXlS固定。结果 22例术后颈椎即获稳定,恢复脊柱正常序列,曲度及椎体高度,植骨融合。术后神经功能完全瘫7例无改善,15例不全瘫均有改善。结论 下颈椎骨折脱位应根据其类型及脊髓损伤情况选择不同手术方法,以较好的满足下颈椎骨折脱位治疗需要。  相似文献   

19.
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的外科处理(附21例报告)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目的探讨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合理的外科治疗策略,提出前路复位,如成功则行前路植骨内固定术;如前路复位失败,则后路复位固定,再行前路植骨融合的处理策略,并评价上述两种方法的治疗价值。方法21例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中,前路良好复位,行植骨内固定15例;前路不能良好复位,行后路复位,继而前路植骨内固定6例。手术前、后的神经功能采用Frankel法评估。结果下颈椎骨折脱位全部获得90%以上复位,术后3.5个月椎间植骨全部融合,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无钢板、螺钉松动断裂并发症。16例脊髓不完全损伤者,神经功能获1~2级改善。结论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治疗过程中复位、减压、重建生理弧度和恢复稳定均十分重要。复位是治疗的关键。选择合理的治疗策略,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可获得满意的复位及稳定,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