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此至理也。教医者治寒以热,治热以寒,辨证用药,简便而易行,桴鼓而相应。然临证更多胶痼复杂之疾,则非单用寒药或热药所能治,必寒热并用,方能取效也。至若寒热并用之法,医圣张仲景《伤寒论》论之甚详。有用辛开苦降、寒温杂投,治  相似文献   

2.
<正> 病有寒热之别,药有寒热之异,故《本经》有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之分,临床上寒热错杂,需要常用寒热理论炮制中药,明代李时珍在黄连炮制项谈到“诸法不独为之引导,盖辛热能制其寒,咸寒能制其燥性,在用者详酌之”。本文用实例从寒热相制可变其性,寒热互制可缓其性,寒热各制可增其功、生凉、熟温,法有其用等方面专论运用寒热理论炮制中药的重要性,科学性。1.寒热相制,可变其性 寒热是拮抗、对立、矛盾、相反的,常用此理论炮制药物改寒转温,或使热(温)转凉,寒药用热药制后变为温性药,热药用寒药制后转变为凉性药。如生地性寒属寒药,为清热凉血之品,经热药酒加热蒸制成熟地后,就成温药,为滋阴补血之品。  相似文献   

3.
在中医治疗偏寒或偏热证中,单一运用温热药或寒凉药,都可能造成机体的不良反应。中医以通过寒温并用,平秘阴阳等手段提高疗效,减轻纯用寒热药物带来的不适。寒温并用源于《黄帝内经》,立法于仲景,经过后世医家的不断完善与发展,赋予其更加丰富的内涵。本文通过查阅经典古籍,追溯寒温并用理论起源及历史演变,从"发汗退热"、"通阳除热"、"火郁发之"、"甘温除热"等治法来探究热证中的寒温并用法,领悟其原理精髓,意在提高临床疗效,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4.
谈《伤寒论》中寒热药并用组方汤国祥(河南中医学院,450003)主题词《伤寒论》,寒热辨证,中药配伍《伤寒论》为仲景所著之不朽之作.其方剂组成严谨,配伍精当,特别是将寒热药同伍一方,不仅治疗各种寒热并见之证,亦用于热闭于肺及阴盛格阳等证。其寒热并用组...  相似文献   

5.
汉代名医张仲景所著之《伤寒论》,不仅理、法、方、药丝丝人扣,且遣药组方,力戒偏颇。常将其性质与作用迥然相反的药物恰当组合,熔为一体,达到相成的治疗作用。据初步统计,《伤寒论》所列112方(除重复和决方外),以此配伍者,竟达50余方。兹就此用药规律,作如下浅探。l$温并用"治寒以热","治热以寒"。寒温并用,清温兼施。主用于寒热错杂之症。亦可用于阴阳格拒药不得进者,在大剂温热药或寒凉药中,加人少许药性相反的寒凉药或温热药,以起引导作用。即所谓"因病气之甚而为从治之用"。例如半夏泻心沥,主治小柴胡汤证误下之后,…  相似文献   

6.
药有寒、热、温、凉之性,辛、甘、酸、苦、咸之味.<内经>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治热以寒,治寒以热".医者取其性味之偏胜用以消、补、温、清,是为常法.寒温并用,则是将寒凉与温热之性的药物同处一方,取其相反之性而达相成之妙,可以说是变法.将寒温并用运用于临床的首推张仲景,观<伤寒论>113方,寒温并用者竟达52方,仲景以病因病机为依据,将药性相反之品融于一方,取其相成之用,疗效卓著.  相似文献   

7.
<正>"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是《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的疾病正治之法,仲景继承并发展了这一理论。针对一个机体中寒证、热证同时存在的一些较复杂的病证,将药味相反的两种药合和应用,即寒温并用法。此法贯穿于六经辨证的始终。仲景的寒温并用法并非寒热药物的简单相加,而是在辨证的基础上,根据疾病的表里、寒热、轻重和缓急来确定药物及寒温之比。从而使祖国医学治疗疾病的方法有规律而不拘泥,灵活多变而又有方圆,实开  相似文献   

8.
张仲景在《伤寒论》厥阴篇中用乌梅丸治疗蛔厥证和久痢。其寒温并用,清上温下,辛开苦降,调补气血阴阳,用治上热下寒、寒热错杂之证。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乌梅丸可促进炎症及黏膜损害修复,调节胃肠功能。消化系统疾病多有上热下寒、寒热错杂的病机特点。乌梅丸可用于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  相似文献   

9.
<正>寒热并用法可溯源至《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医圣张仲景恪守调和阴阳大法,加以变通,在《伤寒论》中开启了临证施用寒热并用法之先河。小儿泄泻乃儿科常见病,病机复杂多变,常表现为既寒又热、既虚又实的寒热错杂证,妄投、纯投寒凉或温热之药往往事倍功半。笔者随证参悟,对于张仲景寒热并用之道稍有心得,总结如下。1寒温并用法介绍寒温并用法肇始于《内经》,立法于仲景[1],是在寒热错杂、阴阳乖违的病机基础上,应用温热、寒凉这两类药性和药用相对立的药物组方,  相似文献   

10.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病寒以热药,病热以寒药”,皆是言寒热病的正治之法,比较单纯,易于掌握。若病情复杂,病的性质在传变中已有转化,或同一机体不同处受邪,而邪之性质不同,或病证虽一,但需要制其主治药物的偏颇之性,或不同类别的药物需取性取用用药,或病证中有寒热真假,需反佐为用,此时仲景则寒药与热药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中有不少方剂,是寒凉药与温热药同时使用,“寒温并用”是张仲景用药的一大特色。论述《伤寒论》中方药寒温并用的配伍目的,并略举数例分析其配伍机理。  相似文献   

12.
对药指相反相成的两味性质和功能不同的药物参合后可起到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相互为用之功效。换句话讲,二药相合,即起到拮抗作用,又起到协同作用,其目的更加切合病情,提高疗效。1 寒热并用黄连——肉桂:出自《韩氏医通》交泰丸。黄连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肉桂辛热,温营血,通血脉,散寒凝。黄连泻心火为主,肉桂温肾为主,二药配合,一寒一热,寒热并用,相辅相成,有泻南补北,交通心肾之作用,故可治心肾不交而引起的失眠。麻黄——黄苓;二药配伍,出自《摄生众妙方》定喘汤。麻黄辛温气薄,中空外达,善行肌表卫分,开腠理散寒邪,开玄…  相似文献   

13.
中药的配伍运用,对方剂的组成,无论在理论或临床上,都有重要意义。历代先贤在处方用药经过实践有效后保留下来的成方,其配伍方法,是有根据、有理论的经验积累。尤其是寒热并用的配伍方法,值得努力学习,多方汲取。疾病是错综复杂的,就寒热而言,有表热里寒,表寒里热,上热下寒,上寒下热,等等。治若撤其一面而遗其一面,则寒得寒而更甚,热加热而愈焰。唯有寒热兼施,并驾齐驱,庶无顾此失彼之弊。诸如此类的方剂有:大青龙汤、栀子干姜汤、桂枝加大黄汤、干姜芩连人参汤、乌梅丸、驻车丸……,不胜枚  相似文献   

14.
“寒热并用”是针对由于某些病因造成脏腑功能紊乱,出现阴阳不调、升降失常、寒热错杂的证侯,而采用的一种配伍和治疗的方法。其相互制约、相反相成。有的治胃寒,有的调上热下寒,有的治里热外寒,反之亦然。如审证的确、配伍恰当,常可收到意想不到的疗效。数年来,笔者运用寒热并用的古方,对治疗胃肠疾病有了点滴心得,现分述于下。1 左金丸《丹溪心法》方药组成:黄莲,吴茱萸。方意:为清肝和胃之剂,乃治肝郁化火,胁痛吐酸的主方。经云:“诸呕吐酸,皆属于热。”即重用黄连以泻肝经横逆之火,并兼和胃降逆为主药;少佐吴茱萸之辛热,以开郁散结,降…  相似文献   

15.
陈妍  李伟兵 《中医学报》2016,(12):1829-1832
肿瘤发病以寒热胶结、正气虚弱为主,临床以阴证、阳证并见,阴阳之气不相顺接,寒热、阴阳混淆的复杂证候为主要表现,故治疗应以寒温并用、补泻兼施、通调阴阳为大法,在用药配伍上顺应机体生理特性和肿瘤病邪特点,根据病情变化选择合适的寒性药、热性药、补益药、祛邪药,以并治寒热,邪去正安。  相似文献   

16.
在数以万计的方剂中均包涵着药物配伍的妙用,配伍恰当与否,直接影响方剂,故精用于方,必精用于药物的配伍。对药是指处方配伍中成对出现的药物(亦称姐妹药),其主要作用是增强疗效、减弱毒性及副作用。对药是单味中药与复方之间的桥梁,是复方的主干,也是配伍的基础,在经典中药复方中,往往含有一组乃至数组对药。其对药的配伍法则,有以下九点:(1)同类相须即两种对药相配伍,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2)表里兼顾即两种对药相配伍,既能治表,又能治里,达到表里兼顾的目的;(3)相互辅佐即两种对药相配伍,一种药物辅佐另一种药物,提高主药的疗效;(4)开合并用即两种对药相配伍,一开一合,一收一散,相反相成,使两种药物发挥更好的功效;(5)升清降浊即两种对药相配伍,一升一降,使脏腑气机升降调畅;(6)寒热并用即两种对药相配伍,一寒一热,寒热并用,达到兼顾治疗寒热病证的功效。(7)补气养血即两种对药相配伍,达到气血双补的功效;(8)滋阴助阳即两种对药相配伍,可以达到滋阴壮阳,阴阳双补的功效;(9)补泻兼施即两种对药相配伍,一补一泻达到攻补兼施的功效。刘尚义教授为全国和本省名老中医,善巧用药之功,对疑难杂症、肿瘤等疾病的诊治,有其独特之处,每每收到良效。  相似文献   

17.
目前,临床上常以风、寒、湿邪之偏胜,而分为行痹、痛痹、着痹,并对关节红肿疼痛者,称为热痹。痹证虽然离不开风湿之邪,但寒热夹杂之证尤为多见,痹证之属于纯热或纯寒者,均较少见。立法处方,也必须立足于寒温并用,方能切合病情。  相似文献   

18.
寒热温凉药性理论是中药基本理论之一,长期以来被有效地用于指导临床用药实践。寒热温凉药性理论的形成始于《神农草本经》,《本经》提出“药有酸咸甘辛苦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确立“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的用药原则,并在单味药项下明确标以寒热温凉。为以后历代医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寒热温凉药性理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正> “反佐”乃方剂学关于药物组成的法度之一。临床应用得当取效甚佳。 1“反佐”的涵义 1.1 配伍反佐:“反佐”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经云:“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此处是指大寒大热之证,与其相违之气格拒不纳,故取其气相同者以佐之,借其气同而易入,使违性者能与其气相争。因此说,配伍反佐就是指组方配伍时,在寒药中佐以热药,热药中佐以寒  相似文献   

20.
由《金匮要略》方看"寒热并用"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寒热并用法始于《内经》,仲景据此理论加以发挥,广泛用于论治疾病和指导方药配伍,成为中医临床主要法则之一.所谓寒热并用,即以寒凉药与温热药相互配伍应用,使其既相反又相成而发挥治疗作用的方法,不仅是寒热错杂一类病证的主要治则,同时也是临证用药时不可或缺的用药配伍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