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片窗     
患者男,15岁。因胸痛、咳嗽、发热行CT检查发现前纵隔内占位,疑为感染或肿瘤。经对症治疗后一般情况好转,体检:胸、腹部未见异常体征。复查CT示:前上纵隔血管前间隙内偏右一不规则软组织密度肿块影,形态、大小改变不明显,最大横切面约7·0cm×4.5cm,密度不均匀,边缘不规则,有强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了1例原发性肺上皮-肌上皮癌,患者女,51岁,以无明显诱因腰痛为主要临床表现。CT检查显示右肺下叶近内基底段类圆形软组织密度影,密度均匀,边界清,有轻度分叶,大小2.8 cm×2.2 cm×2.5 cm,相邻支气管及血管受压,平扫CT值为34 HU;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动脉期可见多发不规则血管影,动脉期CT值为67 HU,静脉期为99 HU,相邻血管可见贴边征,纵隔及肺门未见肿大淋巴结影。病理诊断:原发性肺上皮-肌上皮癌。  相似文献   

3.
胸腺内胚窦瘤的CT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胸腺内胚窦瘤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胸腺内胚窦瘤患者的CT表现。主要观察内容包括病变位置、大小、内部结构、边界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等。结果:8例中病灶位于前上纵隔5例,前中纵隔2例,前下纵隔1例。最大截面直径<3cm者2例,3~5cm者2例,>5cm者4例。CT平扫示病灶内密度不均匀,可见片状坏死,增强后呈明显不均匀强化。所有病灶边界不清,其中2例病变与纵隔血管分界不清,脂肪间隙消失;1例病变推移纵隔血管,但血管没有明显变形;5例可见病变周围结构受侵犯,3例为血管受侵,表现为血管变形,其内并见软组织密度影,1例病变侵及邻近肺组织,1例侵犯前胸壁及胸骨。结论:胸腺内胚窦瘤的CT表现具有恶性肿瘤的特点但缺乏特异性,确诊有赖于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4.
患者 女 ,2 2岁 ,以间断性右侧胸部钝痛、气短 14年就诊。胸部X线检查发现 :右前纵隔肿块 ,大小约 6cm× 7cm ,上方有不规则钙化影。CT平扫发现 :肿块位于前纵隔的上腔静脉及主动脉根部前方 ,大小约 7cm× 6cm× 5cm ,呈混杂密度 ,前内侧有不规则骨化密度影 ,外侧方呈软组织密度 ,部分病灶向肺野突出 ,内侧与纵隔界限不清。增强扫描可见病灶有完整包膜并轻度强化 ,其内呈囊性密度且无强化 (图 1,2 )。  手术发现 :病灶外缘与右肺上叶包裹粘连 ,大小约 7cm× 7cm× 6cm ,界限尚清晰 ,病理确诊为良性畸胎瘤 ,内含支气管上皮、肠上皮、骨…  相似文献   

5.
<正>病人,女,51岁。声嘶、饮水呛咳1月余。入院查体:左肺呼吸音低,未闻及干湿性啰音,余无异常。胸部CT示:纵隔主肺动脉窗偏左侧可见不规则肿块影,密度欠均匀,大小约4.9 cm×5.5 cm,增强后不均匀强化。CT血管造影示双肺动脉显影清晰,管腔内未见充盈缺损影,内壁光滑,左肺动脉被肿块推压,局部管腔变窄,其前外上缘与  相似文献   

6.
肺脂肪瘤比较罕见,我们根据3例肺脂肪瘤的诊断,探讨其CT征象和诊断价值。1病例报告例1女,33岁。胸部不适10年,不咳嗽。X线胸片:两肺弥漫性絮状及条索状影。左上纵隔增宽。诊断为肺间质纤维化。胸部CT扫描:左上纵隔增宽,伴纵隔旁肺实变,突人肺野内约6cm,密度均匀,边界不清,实变区向纵隔间隙沿大血管及肺血管蔓延,伸入两肺,呈弥漫条索状,不规则结节状密度增高影。CT值-110~-120Hu。病变以两肺内、中带明显。左上纵隔旁肺内呈堆积样肿块。肿块与纵隔胸膜,胸壁胸膜粘连,局部胸膜增厚。病变沿血管发展,大血管旁病变明显。…  相似文献   

7.
1病例资料病例1,患者女性,57岁,发现前上纵隔占位性病变28d,于2008年2月22日入唐都医院胸外科。胸部CT检查显示左侧颈胸段可见一大小约5.3cm×4.2cm的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增强后见肿块明显强化,其内密度不均匀,可见迂曲血管影,主动脉弓周围可见多发迂曲小血管影,行血管三维成像见肿块推挤左侧甲状腺下级、左锁骨下静脉入头臂静脉处、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及其分支,可见左锁骨下动脉发出细小分支进入肿块内,肿块内见迂曲血管网,临床诊断为左前上纵隔肿瘤。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纵隔原发性精原细胞瘤的CT表现.方法 回顾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于纵隔精原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及CT资料.结果 10例病灶均单发,前纵隔8例,前中纵隔1例,1例位于前纵隔-心包区;最大径范围:8~13cm,中位数:11cm;类圆形/卵圆形6例,不规则形4例;局部边界不清;8例为单纯精原细胞瘤,CT平扫显示肿块呈均匀等密度,其中3例并外周小囊变,1例病灶中央见点状钙化,增强后呈轻度较均匀强化,5例病灶内见条状血管影,病理组织学检查,镜下为纤维血管间隔;2例为内胚窦瘤为主(60%~70%),伴精原细胞瘤,CT平扫/增强病灶呈“类蜂窝状”改变,内见明显坏死、囊变影;所有病例均未见肿大淋巴结及肺内、外转移.3例上腔静脉明显受压变窄;2例肿块呈灌注样生长,填充前上纵隔间隙,纵隔血管于肿块内呈“漂浮状”;6例合并胸腔积液,2例同时并心包积液,其中1例侵犯心包;8例出现β-HCG轻-中度升高,其中2例同时伴AFP明显升高.结论 青少年男性、前纵隔占位,肿块巨大,而密度却较均匀,强化较轻微、特别是肿块呈灌注状生长、病灶内出现纤维血管间隔,结合βΝ-HCG升高,排除继发,应考虑该病诊断.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42岁,6个月前出现进食梗阻感,饮水可缓解,近来症状未加重,无胸闷、气促、胸痛、呼吸困难、咳嗽等不适.来本院体检时胸部正侧位片提示右中纵隔可见一约6.4 cm×2.4 cm×4.6 cm团块影,密度不均,大部分钙化,边界清.食管钡餐造影提示食管中下段长约9 cm的外来弧形压迹.胸部CT示后纵隔见一约4.8 cm×7.6 cm×10.0 cm不规则闭块,密度混杂,大部分为粗大钙化灶,夹杂少许软组织密度影,CT值88~424 HU,增强扫描病灶未见明显强化.胸部MRI示病灶位于后纵隔气管隆突下方,T1WI、T2WI呈等、低混杂信号,边缘不规则,肺动脉主干受压前移.本例术前CT及MRI诊断为后纵隔良性占位,畸胎瘤可能大.  相似文献   

10.
患儿女,3岁.自幼咳嗽、气喘,曾按气管炎治疗效果不明显.体检无特殊.CT扫描:前纵隔可见一巨大软组织占位,密度不均,低密度区CT值-100~77 HU,上界自胸廓入口,下界至膈顶,病变占据大半右下胸腔,纵隔血管受压明显.增强扫描病变软组织内可见点状及条状血管影,CT值85 HU,软组织无明显强化,病变与纵隔血管及胸壁间脂肪间隙消失.在下胸腔内病变延伸至心脏两侧,与心包分界不清,膈肌下移(图1).初步诊断:纵隔肿瘤,畸胎瘤?胸腺脂肪瘤不除外.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52岁,无吸烟史.2005-10-16因"感冒"检查CT发现左肺上叶尖后段有一小病灶,约1.0 cm大小(图1).10-22再次CT复查,该影于HRCT(2 mm层厚)显示为均匀、淡薄的密度增高影,其密度低于附近血管密度(常规纵隔窗病灶完全不显示)(图2),CT值为-345.9~-445.5 HU,大小约6.4 mm×11.0 mm,边缘不规则,较清晰,认定为局限性(完全)磨玻璃灶.患者回忆2月前曾检查过胸部CT,复习08-17胸部CT发现当时该病灶已存在.  相似文献   

12.
1病例简介男,18岁,体格检查发现纵隔肿物10 d。胸部数字X线摄影正侧位示右中上纵隔见团块状密度增高影,边界清晰,其内密度均匀(图1A、B)。CT示右前中上纵隔血管前间隙见一类圆形软组织肿块,最大层面范围约7.2 cm×8.4 cm,边界尚清晰,其内密度不均匀,见斑片状钙化及少许略低密度影;增强扫描呈轻度不均匀强化,肿块邻近血管周围脂肪间隙消失,向左侧推挤升主动脉、上腔静脉、右心房,向右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纵隔局限型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的CT表现特征,探讨与纵隔其他病变的CT鉴别诊断要点,以提高其影像诊断准确率,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临床诊断及病理证实的纵隔局限型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的CT表现,观察病变生长部位、形态、边缘、密度及其强化特点。结果:本组7例,肿块均位于纵隔内或大部分位于纵隔内,其中4例均位于前上纵隔血管前间隙、中线旁偏一侧生长,1例位于右心缘旁,2例位于主肺动脉窗;7例病变均呈类圆形或椭圆形,其中5例病变边缘清晰光整,2例边缘略呈浅分叶状改变;5例病变部分与邻近肺野相邻、瘤肺界面光整;7例病变均呈软组织密度肿块影,4例病变中央可见裂隙状低密度影,1例可见点状钙化影;7例增强扫描均呈明显不均匀强化、CT值平均增加(70±13)HU,4例中央裂隙状低密度影强化不明显,2例病变边缘可见粗大迂曲血管影,2例可见强化包膜影。影像学表现为类似胸腺肿瘤4例,类似淋巴瘤或淋巴结转移2例,其他1例。结论:纵隔局限型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主要CT表现为软组织密度肿块伴显著持续强化,病变内少见钙化及无强化的裂隙状低密度影,具有一定特征性,可提高其影像诊断的准确率、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59岁。因吞咽困难1周伴发热入院。1周前进食粗糙物后吞咽困难,恶心,进食感觉疼痛并有梗阻感;进食、水或液体均痛,逐渐发热,咳嗽。体温最高达40℃,血常规:白细胞200×109/L,中性08。胸片示右上纵隔明显增宽,其外侧边界较清,似呈团块影(图1)。CT平扫见后纵隔和纵隔右旁增多的不规则增高密度灶、软组织样密度灶以及气体样密度灶,其内密度不均(图2),CT值为-31~128HU,后者外缘呈软组织样密度,CT值406HU,最大径约52cm×55cm,边缘不整;增强后前者无明显强化,后者有局部强化(图3)。上纵隔食管前1枚横行的细条样高密度影,境界清晰(图…  相似文献   

15.
患者 女,10岁。前颈部肿痛1月余。体检:颈前部一蚕豆大小包块,呈实性感,轻压痛,不随吞咽移动,包块大小约3cm ,质韧,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B超提示:前颈部胸骨上可见一直径3cm椭圆形包块,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双侧甲状腺无异常。X线胸片提示:左侧胸腔入口处增宽,密度增高。CT检查:颈前部左侧颈动脉鞘处一4cm×4.2cm左右囊性肿块,密度欠均匀,左下部分不规则稍高密度影,CT值为5 1HU ,余低密度区CT值为18HU ,肿块边缘尚光整,边界欠清晰,与周围组织分界模糊,压迫、推移气管及食管右移,且肿块向纵隔内延伸,颈部淋巴结未见肿大,双侧甲状腺未见…  相似文献   

16.
患者 男,45岁,咳嗽、呼吸困难伴贫血4个月.CT表现:平扫示左肺门肿块,密度均匀,CT值为39 HU,与肺门血管分界不清.双肺内多发结节,直径0.5~1.0 cm.纵隔内气管前、腔静脉后、主动脉窗及隆突下多发淋巴结增大,直径1.3~2.3 cm,部分融合成团.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提高对婴幼儿骶尾部血管外皮肉瘤CT表现的认识.方法 报告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婴幼儿骶尾部血管外皮肉瘤CT表现.结果 4例CT分别表现骶尾部、盆腔巨大软组织密度块影,病灶密度均匀,无钙化.CT值在34~42 HU之间,边缘不规则,骶骨有骨质破坏,盆腔组织器官受推压向外移位,瘤体最大直径均>5 cm.结论 婴幼儿骶尾部巨大软组织密度块影,病灶密度均匀,边缘不规则,有骨质破坏,应考虑本病.  相似文献   

18.
正患者男,58岁。因"右侧股骨头坏死欲行股骨头置换术,查体发现纵隔占位"入院。胸部平扫及增强CT:左侧胸腔内见一不规则巨大软组织肿块影,约12.5cm×14.7cm×28.1cm,病变呈高低混杂密度,其内见点条状及弧形钙化,左侧胸膜局部明显不规则增厚,左侧胸腔见少量积液。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50岁。咳嗽、咳少量痰,伴发热,无胸闷、气促,无肢体乏力及夜间盗汗。实验室检查:CK-MB 46.4 U/L,嗜酸性粒细胞计数0.73×109/L。X线胸片示纵隔肿物。CT(图1~4):示中纵隔不规则形稍低密度肿物,平扫CT值约14~19 HU,边界清楚,密度不均,大小约11 cm×9 cm×11 cm,增强后轻度不均匀强化,CT值约20~28 HU,肿物内见低密度无强化区,肿物与邻近血管分界清楚,血管推压移位;两肺实质未见异常,心包少量积液,左侧少量胸腔积液。  相似文献   

20.
患者 女 ,6 1岁。体检胸片发现右前纵隔增宽。螺旋CT扫描示右前中纵隔见一约 4 .0cm× 2 .9cm× 3.1cm大小之圆形肿块影 ,CT值约 19~ 5 8HU ,大部分系有强化的实质性成分 ,少部分为不强化的囊性成分 ,其内有分隔 ,边界光整 ,周围脂肪层显示清晰 ,邻近大血管未见侵犯及包绕征象 (图 1、2 )。纵隔内及两肺门未见肿大淋巴结。两肺内未见明显异常密度影。CT诊断为右前纵隔胸腺瘤。手术所见 :右前上纵隔胸腺部见 4 .0cm× 3.5cm× 3.5cm大小的肿块 ,有完整的包膜 ,与周围脂肪层轻度粘连。病理检查 :大体标本为深红色、圆形肿块 ,质软 ,有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