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河南食管贲门癌高发区贲门癌肿瘤家族史阳性/阴性患者基因组变化特征.方法 应用比较基冈组杂交技术分析14例贲门癌家族史阳性和28例贲门癌肿瘤家族史阴性患者染色体基因组变化.结果 贲门癌家族史阳性患者DNA拷贝数扩增高于阴性(>20%)者的染色体部位为20p(FH+50%与FH-21%),5p(FH+50%与FH-18%),6q(FH+43%与FH-18%),16q(FH+36%与FH-14%);贲门癌家族史阳性患者DNA拷贝数丢失高于阴性(>20%)者为4q(FH+43%与FH-14%)(P>0.05).1q、3q、6q/p、7p、8q、13q/p、20q/p染色体部位DNA拷贝数扩增和1p、17q/p、19p染色体部位DNA拷贝数丢失在贲门癌家族史阳性和阴性患者中均超过20%(P>0.05).结论 20p、5p、6q、16q、4q、17q、18q、9p、22q可能存在与贲门癌遗传高易感性相关的关键基因;而1q/p、3q、6q/p、7p、8q、13q/p、20q/p、17q/p、19p可能存在与环境因素相关的贲门癌关键基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中枢神经细胞瘤全基因组的遗传学异常,探讨该肿瘤的发病机制。方法应用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研究10例中枢神经细胞瘤的遗传学改变。结果10例中枢神经细胞瘤中,6例发现有染色体的失衡,主要表现为遗传物质在染色体2p(4/10)、10 q(4/10)和18 q(3/10)上的获得。结论染色体2p、10 q和18 q的遗传学改变很可能与中枢神经细胞瘤的发病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中枢神经细胞瘤全基因组的遗传学异常,探讨该肿瘤的发病机制.方法应用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研究10例中枢神经细胞瘤的遗传学改变.结果10例中枢神经细胞瘤中,6例发现有染色体的失衡,主要表现为遗传物质在染色体2p(4/10)、10q(4/10)和18q(3/10)上的获得.结论染色体2p、10q和18q的遗传学改变很可能与中枢神经细胞瘤的发病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4.
河南林州食管癌家族史阳性患者比较基因组杂交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河南食管癌高发区食管癌家族史阳性患者基因组变化特征.方法 应用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分析13例食管癌家族史阳性和32例食管癌家族史阴性患者染色体基因组变化.结果 10q染色体部位DNA拷贝数扩增在食管癌家族史阳性患者为23%(3/13)而食管癌家族史阴性患者中无发生(P<0.05).15q染色体部位DNA拷贝数丢失在食管癌家族史阳性为38%(5/13),明显高于食管癌家族史阴性的6%(2/32)(P<0.05).3q、8q、7p、5p等染色体部位DNA拷贝数增加和3p、19q、9q等染色体部位DNA拷贝数丢失在食管癌家族史阳性和阴性患者中发生率均超过20%(P>0.05).结论 10q、15q可能存在与食管癌遗传高易感性相关的关键基因,而3q、8q、7p、5p、3p、19q、9q等可能存在与环境因素相关的食管癌关键基因.  相似文献   

5.
Hu  Y.  Chen  X.  Chen  L.  李欢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06,2(9):60-61
目的:评价比较基因组杂交(CGH)在自然流产组织遗传分析中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研究38例早期流产妊娠组织,其中27例新鲜,11例陈旧。每例样本分为两份,一份用于常规细胞遗传学分析,另一份用于CGH分析。结果:CGH成功分析了所有38例自然流产组织,但是只有31例得到细胞遗传学核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原发性肺癌不同病理分类(鳞癌、腺癌和其他类型原发性肺癌)的遗传物质不平衡特征,为寻找肺癌发生发展相关基因、揭示肺癌发病机制提供线索。方法应用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分析55例原发性肺癌患者肿瘤细胞染色体,按病理分类分为鳞状细胞癌组24例(鳞癌组),腺癌13例(腺癌组),其他组18例(腺鳞癌5例、细支气管肺泡癌8例、小细胞癌4例及非典型类癌1例),正常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DNA标本由20名健康男性志愿者提供。结果原发性肺癌鳞癌组常见染色体扩增区是2Q、5P、11Q、22Q,常见缺失区是1P、4Q、5Q、6Q、8P、9P、10Q、11P、13Q、18Q、21Q。腺癌组常见扩增区是5P、8Q、11Q,常见缺失区是10P、19。其他组中,腺鳞癌、肺泡细胞癌、小细胞癌等各有不同。结论原发性肺癌不同病理分型存在广泛的遗传物质不平衡现象,染色体基因扩增和缺失可能是不同类型肺癌发生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PXA)的遗传学异常,以探讨该肿瘤的发病机制。方法收集3例PXA标本,应用比较基因组杂交(CGH)分析方法,研究PXA的染色体失衡。应用免疫组化染色,分析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结果通过CGH分析,在3例PXA中都发现有遗传学异常。其中1例有多条染色体的失衡:2p14pter、4p15pter、7p21qter、11q24qter、12和15q14qter的获得,以及8p11.2pter、9p11p23、10p12pter和13q14qter的丢失。该患者于术后1年死于肿瘤复发。3例肿瘤患者中的2例检测到7号染色体的获得和8号染色体短臂的丢失。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EGFR在3例PXA中均呈阴性表达。结论研究PXA的遗传学改变对了解该疾病的发病机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PXA)的遗传学异常,以探讨该肿瘤的发病机制.方法收集3例PXA标本,应用比较基因组杂交(CGH)分析方法,研究PXA的染色体失衡.应用免疫组化染色,分析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结果通过CGH分析,在3例PXA中都发现有遗传学异常.其中1例有多条染色体的失衡:2p14-pter、4p15-pter、7p21-qter、11q24-qter、12和15q14-qter的获得,以及8p11.2-pter、9p11-p23、10p12-pter和13q14-qter的丢失.该患者于术后1年死于肿瘤复发.3例肿瘤患者中的2例检测到7号染色体的获得和8号染色体短臂的丢失.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EGFR在3例PXA中均呈阴性表达.结论研究PXA的遗传学改变对了解该疾病的发病机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应用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鉴定标记染色体的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确定额外标记染色体来源,对染色体异常患者进行明确的遗传学诊断.方法:应用比较基因组杂交(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 CGH)和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技术对1例小标记染色体患者进行分子细胞遗传学检测.结果:显示13号染色体近着丝粒q11-q12区有一明显扩增,提示该额外小标记染色体来源于13号染色体pter→q12.结论: CGH结合FISH技术是鉴别标记染色体来源的又一快速便捷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比较分析河南食管癌高发区林州居民和山西长治的林州移民食管、贲门和胃窦内镜病理结果,进-一步了解遗传和环境因素对食管和贲门癌变的影响.方法:从移居到山西长治100 a的林州移民村中选择1个自然村并在河南林州选择1个与移民迁居前相近的自然村作为调查现场,随机对该2个自然村中30岁以上的居民进行食管/胃内镜检查和黏膜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①食管:移民村食管中段基底细胞过度增生(BCH)检出率高于林州居民(38%vs 28%,P<0.05);②贲门:移民村慢性浅表性贲门炎(CSG)、不典型增生(DYS)和肠上皮化生(IM)的检出率均高于林州居民(P<0.05),但两地区慢性萎缩性贲门炎(CAG)和贲门腺癌(GCA)的检出率相似(P>0.05);③胃窦:移民村胃窦部DYS和IM检出率均高于林州居民(P<0.05),但2地区胃窦部CSG、CAG和GCA检出率均相似(P>0.05).结论:林州居民移民到山西长治100 a后,自然人群食管癌和贲门癌检出率、食管重度癌前病变检出率仍与林州原住地居民相似,而移民贲门和胃窦部重度癌前病变检出率均高于林州居民.环境和时间变化均未明显影响食管和贲门癌前病变和癌的发生率,提示遗传因素在其发生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贲门癌与食管癌组织p53蛋白表达和基因突变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河南食管癌高发区人群贲门癌和食管癌组织p53基因突变和蛋白聚集的变化规律,进一步深人了解食管癌癌变机制。方法:采用PCR—SSCP、DNA测序分析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对19例贲门腺癌手术切除标本和50例食管鳞癌手术切除标本的p53基因突变和蛋白聚集的变化进行检测。结果:①食管鳞癌和贲门腺癌组织中p53蛋白过度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70%和68%,p53基因突变率分别为58%和53%,p53基因突变和蛋白过度表达的一致率分别为64%和42%;②食管鳞癌组织p53基因突变在第5—8外显子中均有分布,而在贲门腺癌组织集中分布于第5和第7外显子;③对p53基因突变谱分析显示,在食管鳞癌和贲门腺癌组织中,G:C→A:T是最常见的碱基突变类型(48%和30%),碱基的插入和缺失在贲门腺癌中也较为常见。结论:p53基因在食管鳞癌和贲门腺癌组织中的相似变化提示林州地区贲门和食管癌可能存在共同的致病危险因素;对p53蛋白检测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P53基因的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贲门癌癌旁组织及无症状人群贲门黏膜活检组织肠上皮化生(IM)的分布特征.方法:采用艾显蓝-雪夫(AB-PAS)和高铁二胺-艾显兰(HID-AB)黏液组织化学染色法,对河南贲门癌高发区70例贲门癌癌旁组织和320例无症状人群贲门黏膜活检组织中的IM进行检测.结果:贲门癌癌旁组织的IM检出率38.5%(27/70),高于无症状人群贲门黏膜活检组织中的IM检出率4.4%(14/320)(x2=71.394 5,P<0.01).贲门癌癌旁组织IM不完全型占92.6%(25/27),完全型IM占7.4%(2/27);无症状人群贲门黏膜的IM不完全型占7.1%(1/14),完全型IM占92.9%(13/14);2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9.015 7,P<0.01).贲门癌旁组织的IM大肠型占59.2%(16/27),小肠型占40.8%(11/27);无症状人群贲门黏膜的IM小肠型占92.9%(13/14),大肠型占7.1%(1/14);2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317 3,P<0.01).结论:IM可能是河南贲门癌高发区贲门癌癌前病变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不完全型和大肠型IM可能是贲门癌前病变的独特组织学类型.  相似文献   

14.
河南贲门癌高、低发区人群贲门粘膜组织活检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贲门癌高、低发区1975例无症状居民普查,进一步了解贲门上皮病变的特征及其与性别、年龄的关系,加深对贲门癌变多阶段演进的形态学变化特征的了解。方法:对食管癌高发区1006无症状居民,低发区208无症状居民进行纷纷内镜检查、粘膜活检和组织病理检查。结果:高发区1006例活检标本中,共发现9例早期贲门腺癌患者(GCA,0.9%),33例间变患者(DYS,3.3%),102例慢性萎缩性贲门炎患者(CAG,10.1%)和269例慢性浅表性贲门炎患者(CSG,26.7%),以及593例正常贲门上皮(NOR,58.9%)。9例早期GCA均发生在男性,间变患者男性明显高于女性;低发区:208例普查对象中,未发现早期GCA,但发现2例DYS(1.0%),7例CAG(3.4%),118例CSG(56.7%)和81例正常贲门上皮(38.9%)。男性CAG较女性常见,2例DYS中,男女各1例。结论:贲门癌高发区居民GCA、DYS、CAG的发现率明显高于低发区,进一步证实贲门癌的地域性分布特征,提示DYS和CAG是贲门癌重要的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同一个体食管贲门双源癌组织粘蛋白1(MUC1)和C-erbB2蛋白变化的特征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卵白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ABC)法和组织病理学方法,分析河南食管癌高发区25例双源癌患者(同时发生食管鳞癌和贲门腺癌)MUC1和C-erbB2蛋白的表达状况。结果:25例患者食管鳞癌和贲门腺癌组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MUC1和C-erbB2蛋白的阳性表达。食管癌:MUC1,C-erbB2免疫阳性率分别为80%(20/25),20%(5/25);贲门癌:分别为72%(18/25),48%(12/25),且免疫反应类型均主要为弥漫型。MUC1,C-erbB2蛋白在食管和贲门双源癌肿瘤组织中具有很高的一致性改变,一致性改变率分别为92%、64%。结论:食管和贲门双源癌存在较高的MUC1和C-erbB2蛋白一致性改变,提示河南食管癌高发区食管贲门双源癌可能具有相似的发病因素和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6.
贲门癌组织CYP1A1和CYP2E1基因多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河南贲门癌高发区林州市贲门癌组织代谢酶基因CYP1Al与CYP2E1的多态性进行检测,更深入了解该地区贲门癌变易感性分子机制。方法:利用“病例—对照”设计,采用PCR—RFLP和PCR—SSCP方法对19例贲门腺癌和72例正常对照组织中代谢酶基因CYP1Al、CYP2N的多态型进行检测。结果:贲门腺癌与正常对照组织中,CYP2E1在5’侧翼区域的RsaI基因多态(c2)分别占26%和36%,c2基因变体能够降低个体对贲门癌的易感性(0R=0.51);CYP2E1的DC和CC基因型合并在一起分别为32%和48%,C基因变体也能够降低个体对贲门癌的易感性(0R=0.50);CYP1Al的TC和CC合并在一起分别占53%和67%,C等位基因并未影响个体对贲门癌的易感性(0R=0.80);2种组织中均未在CYNAl基因第7内含子内检测出IIe/Val基因多态。结论:CYP1Al基因多态对贲门癌易感性无明显影响,而CYP2E1的基因多态改变与其门癌易感性有关。  相似文献   

17.
河南贲门癌高发区贲门癌发生部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河南贲门癌高发区贲门癌发生部位及其年龄和性别分布特征,加深对贲门癌,食管/贲门交界部腺癌以及食管下段原发性腺癌分类和分型的认识.方法:以食管鳞状上皮和贲门柱状上皮交界部的齿状线为参照,将贲门癌区分为4-种类型:A型:肿瘤全部位于齿状线下方;B型:肿瘤2/3位于齿状线下方;C型:肿瘤1/2位于齿状线下方;D型:肿瘤1/3位于齿状线下方.分析比较河南贲门癌高发区595例贲门癌患者肿瘤发生部位的分布特征.结果:595例贲门癌患者中,男女性比例为3.5∶1.男性和女性贲门癌发生部位均以A型和B型为主(>95%),高于C型和D型(P<0.05).青年贲门癌患者以A型为主(78%),高于中老年患者(P<0.05).除男性和女性30~年龄段A型多于B型(P<0.05),女性60~年龄段B型多于A型(P<0.05)外,其余男性和女性各年龄段A型和B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河南贲门癌高发区贲门癌95%以上属A型和B型,主要发生于解剖学贲门部位,与西方国家食管/贲门交界部腺癌发生部位明显不同,建议将贲门癌作为一种独立的疾病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