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报告免疫刺激结合化学治疗对杜氏利什曼无鞭毛期的杀灭作用。体外试验取雌性C57B1/6鼠的腹腔巨噬细胞与从杜氏利什曼感染鼠的脾组织中获得的无鞭毛体共同培养。无鞭毛体与巨噬细胞比率为10∶1~20∶1,用光学显微镜计算巨噬细胞中含完整无鞭毛体的数量来评价效果。共试验了3种巨噬细胞,即腹腔注射硫甘醇酸钠刺激产生的、从H_(87)R_a株结核杆菌慢性感染的小鼠腹腔中  相似文献   

2.
在体外,将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用人单核细胞衍化的巨噬细胞(MDM)孵育,以估计巨噬细胞在早期内脏利什曼病中的作用。作者用健康献血员的血液分离MDM,在盖玻片上培养。然后在经热灭活的自体血清中,将MDM与无菌生长的前鞭毛体一起孵育。这时可见到前鞭毛体以其鞭毛端或无鞭毛端附着在MDM上,MDM可在前鞭毛体周围形成伪足。透射电镜证实,在MDM的空泡内含有未分裂的和正在分裂的无鞭毛体,其形态与仓鼠脾内的很相似。最初67±5%的巨噬细胞受到利什曼原虫的感染。平均每个受感染的巨噬细胞内有4.2±0.7个利什曼原虫。孵育6天后,感染率上升到  相似文献   

3.
作者采用Schneider's果蝇培养基和改良的F-29培养基对杜氏利什曼、婴儿利什曼、大型利什曼、热带利什曼、L.pifanoi,巴拿马利什曼、巴西利什曼、墨西哥利什曼及亚马逊利什曼等9种利什曼原虫的无鞭毛体进行无菌培养,并对其进行了形态学、生物学、免疫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特性的鉴别,并与前鞭毛体以及巨噬细胞内的无鞭毛体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4.
利什曼原虫无鞭毛期主要寄生在人体内巨噬细胞和网状内皮系统的其它吞噬细胞内。通常,媒介体内的前鞭毛体可经体外培养获得,而对无鞭毛期原虫的体外培养研究自1979年以来曾有不少学者用kuffer′s细胞、皮肤粘膜细胞、骨髓细胞及人外周血液等方法,均只能在较短时间获得成功。国内对无鞭毛期的体外培养,迄今尚无报道。为此,我们对其培养方法进行了研究,并以获得的材料,对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期的相关抗原作了观察。  相似文献   

5.
利什曼病是由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寄生在包括人在内的哺乳动物巨噬细胞而引起的疾病,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内脏利什曼病若不治疗则会致命.研究者对寄生在白蛉属消化道内的前鞭毛体和寄生在巨噬细胞内的无鞭毛体胞内高表达基因或蛋白进行研究,筛选出一些特异基因,为利什曼原虫疫苗候选抗原的确定和靶作用药物的确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利什曼病是由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寄生在包括人在内的哺乳动物巨噬细胞而引起的疾病,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内脏利什曼病若不治疗则会致命.研究者对寄生在白蛉属消化道内的前鞭毛体和寄生在巨噬细胞内的无鞭毛体胞内高表达基因或蛋白进行研究,筛选出一些特异基因,为利什曼原虫疫苗候选抗原的确定和靶作用药物的确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利什曼病是由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寄生在包括人在内的哺乳动物巨噬细胞而引起的疾病,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内脏利什曼病若不治疗则会致命.研究者对寄生在白蛉属消化道内的前鞭毛体和寄生在巨噬细胞内的无鞭毛体胞内高表达基因或蛋白进行研究,筛选出一些特异基因,为利什曼原虫疫苗候选抗原的确定和靶作用药物的确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杜氏利什曼原虫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杜氏利什曼原虫是一种专营寄生生活的单细胞低等真核生物,其生活史包括寄生于媒介昆虫白蛉消化道内的前鞭毛体期和寄生于脊椎动物单核吞噬细胞内的无鞭毛体期,能引起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内脏利什曼病.我国虽在大部分地区已基本控制或消灭,但新的疫区仍不断出现,控制和消灭黑热病的目标正面临挑战.了解杜氏利什曼原虫病的相关研究,对杜氏利什曼原虫的快速鉴定、杜氏利什曼病的早期诊断及防治极为重要.本文谨对杜氏利什曼原虫病的现状及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索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在巨噬细胞内存活规律,本文用透射电镜对它在巨噬细胞内分裂繁殖特点进行较为详细观察。 材料来自感染灰色地鼠肝、脾组织。 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的分裂首先以新鞭毛轴丝形成和动基体DNA纤丝伸长开始,细胞质内出现电子致密的微管形成中心,从此处形成新的鞭毛轴丝,随之新形成的鞭毛轴丝挤进扩张的鞭毛鞘中,使2个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证明亚马孙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和无鞭毛体的基因表达水平。 方法 用RNA分离试剂盒,分别提取3种不同来源的无鞭毛体(由小鼠模型皮损组织获得的无鞭毛体、由前鞭毛体培养转化而来的无鞭毛体, 以及来自J774.G8巨噬细胞株的无鞭毛体)的总RNA,以及前鞭毛体总RNA,然后用SuperScripⅡ逆转录聚合酶将其逆转录为cD-NA,再经PCR扩增无鞭毛体特异核酸酶(P-4)和前鞭毛体特异膜糖蛋白(GP-46)的特异片段,经1.5% 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 结果 3种不同来源的无鞭毛体均观察到P-4特异性条带(273 bp),且密度相似,但在前鞭毛体中未观察到; 在前鞭毛体中观察到高表达的GP-46特异性条带(325 bp),但在3种无鞭毛体中弱表达。 结论 由前鞭毛体转化的无鞭毛体能高水平表达亚马孙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P-4特异基因,可为其生物化学及免疫学研究提供无鞭毛体来源。  相似文献   

11.
利什曼原虫生活史中有两种形态:前鞭毛体和无鞭毛体,前者见于雌蛉的消化道,后者在哺乳类的巨噬细胞吞噬溶酶体系统。前鞭毛体可分有后肠发育和无后肠发育两类,前者已列为独立的Viannia亚属,如巴西利什曼原虫;而绝大多数均无后肠发育,均归于利什曼亚属。该亚属公认的发育过程至少有早期前鞭毛体(Procyclic promastigotes)、游滴 型 前 鞭 毛 体(Nectomonad  相似文献   

12.
杜氏利什曼原虫是一种专营寄生生活的单细胞低等真核生物。其生活史包括寄生于媒介昆虫白蛉消化道内的前鞭毛体期和寄生于脊椎动物单核吞噬细胞内的无鞭毛体期。近年来,我国局部地区黑热病患者人数在增加,四川、甘肃、新疆等疫区新发病例由1981~1984年的443例,上升为1985~1988年1069例。且犬的自然感染率(传染率)较前升高7倍(5-26%,1991;36-8%,1997),控制和消灭黑热病的目标正面临严重挑战[1,2]。利什曼原虫的快速鉴定和利什曼病的早期诊断对利什曼病的防治极为重要。以前利什…  相似文献   

13.
已知长期培养可降低利什曼原虫的感染性和毒力。Ebert等(1979)证明长期培养的前鞭毛体在仓鼠巨噬细胞内可转变为无鞭毛体,但不能重复。本文报告以Tobie氏培养基长期培养的前鞭毛体产生的某些变化。试验用仓鼠保种的杜氏利什曼原虫加以培养,每周转种一次。长期培养是在培养基内转种104次以上,短期培养转种1~4次。观察发现长期培养的前鞭毛体要比短期培养的明显为  相似文献   

14.
作者首次应用4种咪唑类药物,观察对杀灭人巨噬细胞物内的热带利什曼原虫的作用,选择从伊朗分离的NIH株173的无鞭毛期热带利什曼原虫,按6:1的比例感染从正常人末梢血中取出的已在试管内培养6天的单核细胞,分成加抗利什曼药物的实验组及不加药物的对照组,两组均加RPMI-1640培养基,青霉素50单位/ml,链霉素50μg/ml,10%灭活的胎牛血清。3天换1次培养基,感染后5~6天,取出各组的培养物固定染色和镜检,分别计数100个巨噬细胞中的利什曼小体的平均数的百分率。结果克霉唑  相似文献   

15.
通常杜氏利什曼原虫可在NNN培养基内成长为鞭毛期,但其无鞭毛期只有从脊椎动物的细胞中获得,而无法使它在脊椎动  相似文献   

16.
作者用有感染性和无感染性的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与田鼠的脾、淋巴结和腹膜渗出物中的巨噬细胞,在体外进行粘附试验。杜氏利什曼原虫IS株按照Stanber法用田鼠保种。前鞭毛体在肝浸胰胨(LIT)培养基或含20%灭活胎牛血清的Schueider培养基中置于27℃培养,当它们静止6~8天后收集。每ml培养基接种10~6个脾的无鞭  相似文献   

17.
阿奇霉素(azithromycin) ,属于链霉素家族,具有可以口服和注射给药、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杀菌力强、对孕妇和儿童安全、药物在体内主要集中在组织特别是巨噬细胞中的特点。研究发现,阿奇霉素在巨噬细胞中的浓度与细胞内的利什曼原虫的数量一致,提示它具有潜在的抗利什曼原虫感染的作用。Alejandro等对阿奇霉素的抗硕大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major)的活性进行了研究。用两性霉素B(amphotericinB)作为阳性对照,评价阿奇霉素的抗硕大利什曼原虫的活性。在体外,通过无细胞培养(cell free)前鞭毛体和体外培养无鞭毛体感染的鼠骨髓巨噬细胞…  相似文献   

18.
利什曼原虫的前鞭毛体寄生在媒介昆虫的内脏,它的无鞭毛体寄生在哺乳动物巨噬细胞的吞噬小体内。起初的治疗药物为五价锑或次黄嘌呤类似物。蛋白激酶对蛋白的磷酸化在细胞调节反应中起主要作用。最近报  相似文献   

19.
以往对白蛉人工感染利什曼原虫均采用白蛉叮咬感染动物或病人皮肤损害处的方法,这种方法既不简便又昂贵,为此作者建立了一种快速而简便的新技术:将在37℃下连续培养的小鼠巨噬细胞接种不同种的利什曼原虫前鞭毛期。实验用的虫种为热带利什曼原虫、杜氏利什曼原虫、巴西利什曼原虫巴拿马亚种、墨西哥利什曼原虫亚马逊亚种、墨西哥利什曼原虫墨西哥亚种以及恰加斯利什曼原虫等。媒介昆虫白蛉为静食白蛉与长须白蛉。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以热带利什曼大型亚种前鞭毛体膜的单克隆抗体对热带利什曼种团及杜氏利什曼种团各10株共20株原虫的膜或完整的前鞭毛期,进行了间接放射免疫,免疫荧光及免疫沉淀等方法的测定。各种原虫的前鞭毛体是用Schneider’s Drosophlia培养基保存的,无鞭毛体则从感染BALB/c雌性小鼠取得。原虫混悬于pH7.3含40mM NaCl,10mM乙二胺四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