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采用无血清F12培养基培养大鼠气管上皮(RTE)细胞。RTE细胞可在该种培养基中生长,增殖。形成典型的上皮细胞集落。当无血清培养基换成含血清的选择性培养基时,正常细胞停止生长进而退化死亡,而转化的RTE细胞则可以继续生长,成为转化集落。转化集落经多次传代可在裸鼠体内引起肿瘤。大鼠暴露于致癌物NNK或X射线后,收集其RTE细胞,先在体外进行无血清培养然后再进行选择性培养,其转化率明显高于对照组。RTE细胞体内—体外转化实验对于探究人类肺癌发生机制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生长因子对人支气管上皮细胞和肺癌细胞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MCDB151加多种生长因子的无血清培养基已成功用于培养成人和胎儿支气管上皮细胞及肺癌细胞(腺癌和鳞癌)。用该无血清培养基进行集落形成试验的结果表明,牛垂体提取物、胰岛素和氢化可的松可以促进人支气管上皮细胞及肺癌细胞的增殖,表皮生长因子和转铁蛋白却只刺激正常支气管上皮细胞的生长,而对本实验所检测的肺癌细胞无生长刺激作用。本研究所培养的大部分肺癌标本,在MCDB151完全培养基中加2%胎牛血清时,比不加血清时生长更快、更好。在MCDB151无血清培养基中,低浓度的钙有利于人支气管上皮细胞和肺癌细胞的生长。  相似文献   

3.
由于存在着种系,器官和细胞间的差异,发展用人靶细胞器官上皮细胞检测致癌物的方法是当前遗传学重要课题之一。我们用MCDB151加多种生长因子的无血清培养基,成功地培养人的多种上皮细胞。本文报道用体外培养人支气管上皮细胞,观察与人肺癌发生有关的几种因素诱导程序外DNA合成(UDS)及微核的效应。实验方法除在微核实验中加入了细胞松驰素B,用以产生双核细胞(代表分裂细胞)进行微核计数外,其它方法均按我们以前发表的方法进行。  相似文献   

4.
从组织块长出的人支气管上皮细胞培养于MCDB151无血清培养基中,利用非程序性DNA合成(UDS)和微核试验检测化学致癌物和X射线对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的遗传毒理作用。直接作用致癌物MNNG对所测试的7例上皮细胞均可分别引起UDS或微核增高,并具有剂量反应关系。X射线对4例都可引起微核增高。然而间接作用致癌物NNK和BaP引起的反应有明显个体差异。UDS试验中,NNK处理5例中有3例增高,BaP处理的4例中有3例增高。微核试验表明NNK处理的5例中3例为阳性,BaP处理4例中3例为阳性。本实验结果提示,NNK,BaP和X射线可能是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潜在的致癌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γ射线辐射诱导支气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模型。方法: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经总剂量22 Gy ~(60)Coγ射线分3次照射后进行传代培养,应用平板克隆实验、血清抗性实验、细胞软琼脂集落实验检测该细胞系恶性程度;裸鼠皮下种植辐射细胞检测其成瘤能力,成瘤组织H-E染色及免疫组化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1)平板克隆实验表明照射细胞培养至35代后其增殖能力明显增加(P<0.05或P<0.01),血清抗性实验显示照射组细胞在第45代后克隆形成增加(P<0.01),而在照射后50代细胞软琼脂集落的形成能力明显增加(P<0.01),显示BEAS-2B细胞经辐射后出现了恶性转化。(2)皮下种植22 Gy 50代细胞的8只裸鼠50 d后1只成瘤,种植22 Gy 60代辐射细胞的8只裸鼠中有4只成瘤;成瘤组织病理检测及免疫组化证实为上皮细胞癌。结论:成功地建立了~(60)Coγ射线诱导的支气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模型。  相似文献   

6.
EMT与胚胎发育及肿瘤侵袭转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上皮-间质转化(EMT)是上皮细胞受到细胞外因子刺激后向间质细胞转化的现象.EMT作用于钙粘蛋白,破坏细胞间连接,并受多种生长因子与转录因子调节.在胚胎发育及肿瘤的侵袭与转移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上皮-间质转化(EMT)是上皮细胞受到细胞外因子刺激后向间质细胞转化的现象。EMT作用于钙粘蛋白,破坏细胞间连接,并受多种生长因子与转录因子调节。在胚胎发育及肿瘤的侵袭与转移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及比较化学致癌物对人呼吸道上皮细胞和纤维母细胞的损伤及损伤后DNA修复合成的差异,本文用直接致癌物4-NQO和间接致癌物BaP处理人胚鼻咽、气管上皮细胞和纤维母细胞,用放射自显影术测定这三种细胞的非时序DNA合成(UDS)。结果表明,用4-NQO处理后,鼻咽和气管上皮细胞UDS率随致癌物剂量增大而升高,但这二种上皮细胞UDS率相似。纤维细胞母细胞的UDS率虽然也呈现线性剂量反应,但明显低于上皮细胞。在减除对照组银颗粒数后再比较这三种细胞平均UDS率时,鼻咽和气管上皮细胞UDS率分别为纤维母细胞的3.0和2.4倍。用BaP处理后,气管上皮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EBV-BARF1基因对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生长特性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构建真核重组表达载体pcDNA3-BARF1,转染人支气管上皮细胞(HBEC),检测BARF1基因的表达,观察细胞生长状况、生长速度,在软琼脂中集落形成能力及对裸鼠的致瘤能力。结果EBV-BARF1基因转染细胞生长旺盛,失去接触抑制能力,生长速度增快,在软琼脂中形成多个集落,并在裸鼠体内成瘤。结论EBV的早期基因BARF1能明显地改变上皮细胞的生物学行为,使细胞发生恶性转化、获得肿瘤细胞的生长特性,该基因不仅与上皮细胞的早期永生化有关,在细胞的恶性转化及肿瘤形成过程中亦可能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60Coγ射线诱发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γ射线辐射诱导支气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模型。方法: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经总剂量22Gy^60Coγ射线分3次照射后进行传代培养,应用平板克隆实验、血清抗性实验、细胞软琼脂集落实验检测该细胞系恶性程度;裸鼠皮下种植辐射细胞检测其成瘤能力,成瘤组织H-E染色及免疫组化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1)平板克隆实验表明照射细胞培养至35代后其增殖能力明显增加(P〈0.05或P〈0.01),血清抗性实验显示照射组细胞在第45代后克隆形成增加(P〈0.01),而在照射后50代细胞软琼脂集落的形成能力明显增加(P〈0.01),显示BEAS-2B细胞经辐射后出现了恶性转化。(2)皮下种植22Gy 50代细胞的8只裸鼠50d后1只成瘤,种植22Gy 60代辐射细胞的8只裸鼠中有4只成瘤;成瘤组织病理检测及免疫组化证实为上皮细胞癌。结论:成功地建立了^60Coγ射线诱导的支气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模型。  相似文献   

11.
为筛选遗传毒胃致癌物,我们以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为模型诱变剂,发展大鼠胃粘膜微核试验。Wistar大鼠经口给以MNNG灌胃2次,间隔24h,末次染毒后24h处死。取腺胃,以1%链霉蛋白酶E于37℃消化30~45min,离心消化液收集胃粘膜细胞,制片,Giemsa染色。胃粘膜细胞收率为每鼠4.0 ×10~6细胞。在涂片上,胃粘膜细胞可分为3组:表面上皮细胞、泌酸细胞、腺颈细胞和酶原细胞。研究结果表明:MNNG可引起大鼠胃粘膜细胞微核率增加,并有剂量一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12.
作者比较了正常成年大鼠的几个肝细胞株和经芳香胺致癌物诱发的肝癌细胞株,在离体培养条件下形态、生长和生物学等特性,试图从中确定用以区别正常的和转化的上皮细胞的标准。所有这些株培养物在形态学和生长类型上都显示为上皮细胞而不是成纤维细胞。测定细胞生长所需培液内胎牛血清最  相似文献   

13.
经致癌物N-甲基-N′-硝基-亚硝基胍(MNNG)多次处理体外培养的人胚纤维母细胞诱发了恶性转化,其表现包括形态改变、转化灶形成、生长特性改变、寿命明显延长、染色体非整倍体明显增加和细胞内血卟啉衍生物(H.P.D)掺入量增高,后两种现象出现早且持续于整个观察过程,可能是人类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较早期出现的生物学标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凋亡、增殖在人支气管上皮细胞转化中的改变,探讨其有关机理。方法 使用末端脱氧核苷酰转移酶标记凋亡法(TDT)、Brdu掺入法、Western blotting、荧光原位杂交等方法。结果 人永生化支气管上皮细胞Y在无血清培养基连续转代过程中,晚代细胞软琼脂克隆形成率显著增高,并对血清分化产生明显抗性,对表皮生长因子(EGF)依赖性有减弱倾向,细胞增殖速度明显加快,顺铂诱导的凋亡发生率显著低  相似文献   

15.
背景与目的:研究赛替派转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株(Humanbronchialepithelialcellstrain2B,BEAS-2B)过程中两种不同形态集落来源的细胞株的细胞构成和成瘤性的变化情况。材料与方法:赛替派转化BEAS-2B细胞过程中产生两种形态学上差异明显的集落,对其分离培养,细胞建株,分别命名为BEAS-S(HumanbronchialepithelialcellstrainS)和BEAS-C(HumanbronchialepithelialcellstrainC)细胞,连续传代,同时通过特异免疫细胞化学染色了解细胞构成的改变,结合细胞凝集性和锚着独立性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BEAS-C细胞随着传代,基底细胞标志物质蛋白34βE12表达增强,同时其细胞凝集性和成瘤性也增强;而BEAS-2B和BEAS-S细胞的细胞构成及成瘤性在传代过程中改变不明显。结论:基底细胞可能是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的干细胞,同时两种细胞集落形态的差异性也为人源细胞转化的形态学研究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是一种调节血细胞个体发育的细胞因子。研究证实,在无外来刺激时卵巢癌细胞可在培养基中合成并分泌M-CSF。有人观察到,卵巢癌病人该因子的血清水平升高,提示它是一个行之有效的血清肿瘤标志。本研究旨在通过测定卵巢癌病人血清中M-CSF水平以评价其作为卵巢癌标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阐明大肠组织本身对一些前致癌物是否有直接的激活能力,是研究大肠致癌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一般认为,食物中或人工合成的前致癌物进入机体后,在肝脏被转化或在大肠内被有关细菌直接活化为终致癌物,大肠组织在该过程中不起重要作用。然而不少实验证明,结肠粘膜细胞微粒体存在药物代谢酶体系,能催化药物的羟化反应,这与某些前致癌剂在肝脏中活化的反应类型甚为相似。为此,我们着手研究大鼠大肠粘膜细胞中,依赖细胞色素P_(450)的混合功能氧化酶的活性及其对大肠专一性化学致癌剂一1,2-二甲基肼的代谢作用,同时检测了该酶活性对诱导物的反应性。  相似文献   

18.
 自身分泌(Autocrine)的概念由Sporn等(1980年)首次提出.其依据是:经病毒或化学物质转化的细胞在其条件培养基(conditionedmedium)中发现有肿瘤生长因子,而转化细胞的表面有这些困子的特异性受体.他认为,这些生长因子是由转化的细胞产生,不断地分泌到细胞外。  相似文献   

19.
已证实人结肠腺瘤的细胞系与致癌物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接触后可从恶变前状态转变至相应的恶变状态.将腺瘤细胞给无胸腺裸鼠皮下注射可发生腺癌,因而显示人结肠腺瘤细胞系不接触外源性致癌物亦可发生恶变,且恶变转化期间此细胞系对β-转化生长因子(TGF-β)抑制生长作用的反应性较其恶变前状态要弱,因而此种抑制生长作用的缺乏有助于结肠癌的发生.恶变前细胞可对TGF-β的抑制作用起反应,此种细胞来源于有K-ras基因突变的晚期腺瘤,并似乎对TGF-β缺乏敏感性,直到腺瘤转变为癌途径的开通.染色体1,18及18异常,具有自恶变前转  相似文献   

20.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是一种多功能造血生长因子, 可以促进肿瘤放、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的恢复, 还能通过促进内皮细胞、上皮细胞、角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多种细胞防治放、化疗所致黏膜炎。现就GM-CSF近年来国内外的多项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探讨GM-CSF作为黏膜修复剂, 在防治肿瘤放、化疗所致黏膜炎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