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和比较联服川芎素(阿魏酸钠,中药川芎的主要有效活性物质之一)、培哚普利与单服培哚普利治疗高血压(EH)患者前、后血浆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水平和血压(BP)的变化,以了解其对血管内皮功能和BP的影响,并试图探索一种传统中药制剂与新型西药相结合治疗EH的新方法。方法60例EH随机单盲分为A、B组,A组30例联服川芎素、培哚普利,B组30例单服培哚普利,疗程4周,分别在治疗前、后测量BP和血浆ET-1、NO水平。另设正常对照组30例。结果A、B组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比较,血浆ET-1、NO及BP均有显著改善(P<0·01或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ET-1A组(81·7±20·4)pg/mL比B组(108·6±28·5)pg/mL(P<0·01),NOA组(40·4±7·3)比B组(29·6±7·2)μmol/L(P<0·01)及收缩压(SBP)A组(138·9±8·1)mmHg比B组(143·1±8·5)mmHg,舒张压(DBP)A组(81·9±4·8)mmHg比B组(86·2±4·3)mmHg(P<0·01)。未见有明显药物不良反应。结论川芎素口服可用于EH患者的辅助治疗,联服川芎素、培哚普利4周后在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方面具有协同作用,亦有更优的BP控制,不失为传统中药制剂与新型西药相结合治疗EH的又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培哚普利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管炎性因子和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100例EH患者随机分为培哚普利治疗组(培哚普利组,50例)和常规治疗组(常规组,50例),两组患者在入院后次日凌晨分别空腹采肘静脉血,测定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FIB-C)、内皮素1(ET-1)及一氧化氮(NO)的含量;另选择健康体检者50例作对照组,培哚普利组治疗4周后复查上述指标,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培哚普利组和常规组治疗前血浆hs-CRP、FIB-C及ET-1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NO下降(均P<0.05);治疗4周后,常规组血浆hs-CRP、FIB-C、ET-1与NO水平较治疗前无显著性变化,培哚普利组血浆hs-CRP、FIB-C与ET-1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均P<0.01),NO升高(P<0.05)。结论:培哚普利可以抑制EH患者血管炎症反应,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培哚普利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内源性一氧化碳(CO)产生的影响.方法 选取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及年龄、体质量相匹配的正常血压(WKY)大鼠各16只,随机各分为培哚普利组和对照组(各8只),胃内分别注入培哚普利2 mg/(kg*d)或等量生理盐水14 d,于试验开始前一天和结束当天分别采血,应用连二亚硫酸钠将血液中的多组分血红蛋白还原为血红蛋白(Hb)和碳氧血红蛋白(COHb),用双波长分光光度法测定全血420 nm和432 nm的吸光度,计算出COHb的百分含量,并用放射免疫技术检测血浆中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的水平.结果 培哚普利治疗后,WKY大鼠血压、Ang Ⅱ及COHb百分含量无变化;但SHR血压及血浆Ang Ⅱ含量明显降低[SHR组收缩压:培哚普利组:(153.5±10.1)比对照组:(170.6±11.4)mm Hg,P<0.01;SHR组Ang Ⅱ:培哚普利组:(427.7±31.7)比对照组:(529.7±40.5)pg/mL,P<0.01],培哚普利还明显升高COHb百分含量[SHR组COHb:培哚普利组:(1.40±0.14)%比对照组:(1.28±0.10)%,P=0.01].SHR培哚普利组用药后较用药前血压和Ang Ⅱ明显降低(P<0.05),而COHb百分含量明显升高[(1.40±0.14比1.29±0.16)%,P=0.001],实验结束时SHR培哚普利组和对照组COHb含量与Ang Ⅱ浓度均呈负相关(r分别为-0.54和-0.49,P<0.05).结论 培哚普利可能通过抑制Ang Ⅱ的生成,使内源性CO的产生增加.  相似文献   

4.
培哚普利及美托洛尔对中心动脉压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培哚普利和美托洛尔对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中心动脉压与肱动脉压的影响.方法 在冠状动脉造影结束后,分别同步测量145例高血压病或(和)冠心病患者升主动脉根部(直接测量法)和肱动脉(袖带加压法)的血压,其中单药降压治疗二周以上的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分为培哚普利组(4 mg/d,62例)、美托洛尔组(25 mg/d,39例).结果 升主动脉收缩压高于袖带加压法测量的肱动脉收缩压9.6 mm Hg(P<0.01),升主动脉舒张压低于袖带加压法肱动脉舒张压2.0 mm Hg(P<0.01),升主动脉脉压较肱动脉脉压大11.6 mm Hg(P<0.01).虽然培哚普利组和美托洛尔组袖带加压法测得的肱动脉压相同,但是培哚普利组的升主动脉收缩压低于美托洛尔组(P<0.05).结论 升主动脉压与袖带加压法测得的肱动脉压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虽然培哚普利和美托洛尔降低肱动脉压效果相似,但培哚普利降低升主动脉收缩压较美托洛尔更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观察将培哚普利由4 mg/d调整至8 mg/d后的耐受性.方法 开放性多中心研究.入组已经服用培哚普利4 mg/d至少4周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采用培哚普利8 mg/d治疗2个月,观察增量后的安全性与耐受性.观察指标:不良事件和严重不良事件、患者依从性,记录基线状态、第4周和第8周的血压、心率、血钾、钠、肌酐和尿素氮.结果 共入选109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其中102例患者能够很好耐受培哚普利8 mg/d治疗,总耐受率为93.6%.共计18例患者(占16.5%)发生不良事件,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仅1例患者(占0.9%)因不良事件退出.培哚普利增量使基线血压未达标患者的血压由(149.4±7.6)/(84.1±11.0)mm Hg(1 mm Hg=0.133 kPa)下降至(128.8±14.2)/(79.5±8.9)mm Hg(均P<0.01),而对基线血压达标患者的血压无影响.观察期间患者心率由(72.3±9.4)次/min下降至(69.8±7.8)次/min(P<0.05),血电介质、肌酐和尿素氮水平无变化.结论 中国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对培哚普利8 mg/d的治疗剂量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压与循环一氧化氮 ( NO) /内皮素 ( ET)的关系及培哚普利对其影响。方法 :应用 Griess、放免法观察培哚普利治疗前、后 30例原发性高血压 ( EH)患者循环 NO/ ET的变化 ,并与 2 5例健康者对照。结果 :NO与 ET比值 ( NO/ ET) :EH组治疗前较对照组明显减低 ( P <0 .0 1) ,而治疗后则较治疗前有明显升高 ( P <0 .0 5 )。平均血压 ( MBP) :EH组治疗前明显高于对照组 ( P <0 .0 1) ,而治疗后则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 P <0 .0 1)。各组 MBP与 NO/ ET呈显著负相关(对照组 r =- 0 .5 81、 P <0 .0 1,EH组治疗前 r =- 0 .35、 P <0 .0 5 ,治疗后 r =- 0 .5 0 5、 P <0 .0 1)。结论 :EH患者循环 NO/ ET失衡 ,与血压呈负相关 ,可能参与高血压维持与发展。培哚普利改善 NO/ ET失衡 ,与血压下降平行 ,可能是培哚普利降压机制的另一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7.
培哚普利对高血压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评价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对高血压病(EH)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应用Celermajer方法检测30例EH患者培哚普利治疗前、后内皮依赖血管舒张的变化,用高分辨超声测量在静息、反应性充血(增加流量引致内皮依赖血管舒张),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为非内皮依赖血管舒张剂)时肱动脉舒张末期内径和血流速度积分,并以正常对照组作比较。结果:正常对照组增加流量介导血管舒张(FMD)与基础内径(BD)呈负相关(r=-0.577,P<0.01)。EH组治疗前FMD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低(P<0.01),经协方差分析矫正内径影响后,FDM仍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01);培哚普利治疗后FMD显著提高(P<0.01),而硝酸甘油引致的血管舒张两组间无明显差异,结果提示EH患者存在内皮功能不良,培哚普利可改善EH患者削弱的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培哚普利联合氨氯地平(P+A)和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V+A)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26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被随机均分为V+A组和P+A组,两组均在基础干预基础上接受相应治疗12周。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舒张压(DBP)、收缩压(SBP)、心率(HR)、血浆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1、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vWF)、血清胱抑素C(CysC)和尿酸(SUA)水平,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V+A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P+A组(92.06%比79.37%),P=0.042。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2周后两组SBP、DBP、血浆ET-1、vWF水平均显著降低,血浆NO水平显著升高;仅V+A组血清CysC水平显著降低,P均=0.001。与P+A组比较,治疗12周后V+A组DBP[(85.34±6.27)mmHg比(80.25±6.31)mmHg]、SBP[(130.33±10.18)mmHg比(125.61±10.25)mmHg]、血浆ET-1[(63.48±9.30)pg/ml比(54.32±9.21)pg/ml]、vWF[(125.78±13.37)%比(113.54±13.26)%]、血清CysC[(1.41±0.31)mg/L比(0.89±0.25)mg/L]水平降低更显著,血浆NO水平[(75.48±10.65)μmol/L比(82.94±10.56)μmol/L]升高更显著,P0.05或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143。结论:缬沙坦和培哚普利分别联合氨氯地平均能显著降低高血压患者血压,但前者更显著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和疗效。  相似文献   

9.
高血压患者血浆内皮素的改变及培哚普利对其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佟铭  王祖禄 《高血压杂志》1995,3(3):231-232
对Ⅱ期高血压患者31例和正常对照组23例血浆内皮素(ET)含量进行测定并比较其与平均动脉压(MAP)、舒张压(DBP)的关系。同时对高血压组行培哚普利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血浆ET的变化。结果表明,(1)高血压组血浆ET(88.72±39.65ng/L)高于对照组(33.82±22.51ng/L,P<0.01);(2)随着舒张压水平升高,血浆ET水平逐步提高,在中度和重度高血压组,两者间均呈正相关(P分别<0.05和<0.01);(3)培哚普利治疗后,血浆ET降至40.53±18.59ng/L(P<O.001)。  相似文献   

10.
培哚普利联合厄贝沙坦对大鼠扩张型心肌病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培哚普利联合厄贝沙坦治疗扩张型心肌病(DCM)大鼠的疗效.方法:腹腔注射阿霉素建立SD大鼠DCM模型.13周后,大鼠分为4组:A组为正常大鼠,B组为DCM大鼠,均不予药物干预;C组、D组均为DCM大鼠,C组予以培哚普利,D组予以培哚普利联合厄贝沙坦.比较各组干预3周前后血脑利钠肽(BNP)水平,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干预后心肌病理改变.结果:①D组BNP水平低于C组(P<0.05);②D组LVEF高于C组(P<0.05);③C、D组心肌病理损害得以减轻(P<0.01).结论:培哚普利联合厄贝沙坦治疗DCM大鼠,在改善心功能方面优于单用培哚普利;两种方案均可减轻心肌病理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