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肝硬化患者胆囊结石的成因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肝硬化与胆囊结石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B超检查、分析 ,比较肝硬化代偿期与失代偿期患者胆囊结石的发生情况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 肝硬化患者胆囊结石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 ,失代偿组高于代偿组 (P <0 .0 5)。肝硬化患者胆囊壁厚度≥ 4mm胆囊结石的阳性率高于胆囊壁 <4mm者 (P <0 .0 5)。肝硬化患者门静脉内径≥ 1 3mm胆囊结石的阳性率高于内径<1 3mm者 (P <0 .0 1 )。结论 肝硬化患者胆囊结石发生率与胆囊壁厚度 ,门静脉内径、肝功能受损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加减麦门冬汤对大鼠胃排空的影响。方法  9周龄的SD大鼠随机分为 :A组 (空白对照组 )、B组 (吗丁啉组 )、C组 (中药小剂量组 )、D组 (中药大剂量组 )。用药 4周后 ,用放射性核素法检测其胃的排空率。结果 B、C、D组的 30分钟 ,6 0分钟胃排空率分别为 (5 5 .13±6 .81) % ,(73.2 4± 17.5 2 ) % ,(5 8.6 5± 15 .13) % ,(6 0 .77± 19.37) % ,(5 8.15± 9.42 ) % ,(6 7.82±6 .76 ) % ,均明显高于A组 :(33.16± 15 .6 4) % ,(48.47± 12 .35 ) % ,(P <0 .0 1)。结论 加减麦门冬汤对大鼠胃排空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肝硬化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I(IGF I)测值改变及其与肝功能Child分级间的关系。方法  45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及 34例健康对照者应用免疫放射法测定血清IGF I值 ,比较IGF I在正常人与肝硬化以及肝功能不同Child级别组中的变化。结果 肝硬化患者的血清IGF I值 (2 45 .5 3± 94.0 9)ng/ml明显低于正常组 (6 7.98± 6 5 .97)ng/ml,P <0 .0 0 1,且随肝功能Child分级的增高而进行性下降。 结论 IGF I测值与肝功能状况有明显的相关性 ,测值低于 30ng/ml则临床预后不良。研究结果提示血清IGF I测定是一项重要的肝功能状况评估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4.
黄琼 《黑龙江医学》2013,37(9):815-817
目的 探讨乙肝肝硬化患者胆囊壁厚度的B超显像与肝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109例确诊为乙肝肝硬化并在我科进行B超检查的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胆囊的厚度分为轻度组(55例)和重度组(54例).比较两组患者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情况.结果 重度组Child-Pugh肝功能分级差于轻度组,其Z=-3.261,P=0.001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随着胆囊壁增厚程度的增加,重度组(平均秩和=64.14)肝功能差于轻度组(平均秩和=46.03).结论 利用B超显像乙肝肝硬化患者的胆囊壁增厚程度对肝功能分级、肝脏病情进展起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肝组织中一氧化氮(NO)和一氧化氮合酶(NOS)与肝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用硝酸还原酶化学比色法检测56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按肝功能Child分级标准分为A、B、C级3组)及19例正常对照组肝组织中的NO含量和NOS活性,分析其与肝功能分级的相关性。结果:肝硬化门脉高压组肝组织中NO含量分别为(0.851±0.141)、(1.059±0.211)、(1.987±0.566)μmol/g·prot,NOS活性分别为(0.701±0.105)、(0.861±0.118)、(1.414±0.241)U/mg·prot,均高于正常对照组眼(0.211±0.099)μmol/g·prot,(0.282±0.086)U/mg·prot演,且与肝功能Child分级呈正相关(r=0.847)。结论:肝硬化门脉高压组患者肝组织中NO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NOS活性显著增强,与肝功能Child分级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浆内皮素 1水平的变化及其与肝功能损伤、门静脉高压形成及发展的关系。方法选择肝硬化患者 5 8例 (其中腹水患者 42例 )、健康对照 2 0例 ,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其血浆内皮素 1水平。结果肝硬化组血浆内皮素 1(89.32± 38.96 ) 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 (43.10± 15 .83) pg/ml(P <0 .0 1) ;肝硬化腹水患者 (92 .36± 35 .0 7)pg/ml,高于无腹水患者 (6 3.2 7± 2 8.98)pg/ml(P <0 .0 5 ) ;且在肝功能Child Pugh分级中 ,具有C级高于B级、B级高于A级的规律。相关分析显示肝硬化患者血浆内皮素 1与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呈正相关 ,与白蛋白量呈负相关。结论肝硬化患者血浆内皮素 1水平增高 ,在肝功能损伤及肝硬化高动力循环状态的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复方氨基酸在角膜深低温保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 0对兔角膜随机配对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对照组的冷冻保护液为 92 .5 % (V/V)人血白蛋白 (HSA)和 7.5 % (V/V)二甲基亚枫 (DMSO) ;实验组的保护液为92 .5 % (V/V)的复方氨基酸 (AA)和 7.5 % (V/V)二甲基亚枫 (DMSO)。按不同保存时间分别进行内皮细胞密度(ED)、内皮细胞存活率 (ESR)的计算及穿透性角膜移植。结果 :AA组角膜与HSA组角膜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在保存 1个月、3个月、6个月时 ,AA组角膜的ED和ESR分别是 ( 2 4 97± 2 2 9)个 /mm2 ,( 2 5 96± 2 0 2 )个 /mm2 ,( 2 5 4 3± 197)个 /mm2 及 ( 86.9± 2 .2 ) % ,( 88.4± 1.8) % ,( 85 .3± 2 .5 ) % ;HSA组角膜的ED和ESR分别是( 2 671± 2 0 9)个 /mm2 ,( 2 696± 2 12 )个 /mm2 ,( 2 662± 195 )个 /mm2 及 ( 89.6± 2 .4 ) % ,( 87.3± 1.9) % ,( 86.7±2 .1) % ;各行 10例穿透性移植后两组角膜的植片透明率都是 80 %。结论 :复方氨基酸可代替人血白蛋白应用于角膜的深低温保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患者胆囊壁厚度与其血清总胆红素(TBi)及丙氨酸转氨酶(ALT)的关系。方法:对128例病毒性肝炎患者用B型超声显像仪检查其胆囊壁厚度,依据胆囊壁是否增厚,将患者分为正常组和增厚组,同时检测其肝功能指标TBi及ALT。结果:胆囊壁增厚组TBi水平(126.40±99.67μmol/L)明显高于正常组(52.5±60.19μmol/L),两组差异性比较有统计学意义(Z=-6.415,P<0.001)。而两组患者的ALT水平正常组为246.72±298.15u/L,增厚组为505.25±814.25u/L,两组间差异性比较无统计学意义(Z=-0.733,P=0.464)。胆囊壁增厚组患者TBi异常率(100%)高于ALT异常率(82.1%),两组间差异性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胆囊壁厚度对判断伴有血清胆红素升高的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病情及指导治疗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肝硬化患者血浆NO、Lpo、ET-1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学锋 《陕西医学杂志》2002,31(12):1070-1071
目的 :探讨 NO、L po及 ET-1在肝硬化患者血浆中的变化及其与肝功能的关系。方法 :采用分光光度和酶联免疫吸附法以及放射免疫分析法 ,分别测定了 3 0例肝硬化患者中的 NO、Lpo和 ET-1水平 ,并与 8例正常人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 :肝硬化组 NO、Lpo及 ET-1分别为 ( 1 .3 4± 0 .2 5) μmol/ L、( 0 .48± 0 .0 8) μmol/ L及 ( 1 7.51± 3 .56 ) pg/ L,均显著高于正常人组的 ( 0 .6 6± 0 .1 8)μmol/ L、( 0 .3 2± 0 .0 7)μmol/ L及 ( 6 .0 7± 1 .45) pg/ L,且NO、L po及 ET-1的含量与肝功能分级平行。结论 :NO、Lpo及 ET-1水平的变化可作为评估肝硬化患者病情轻重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 2型糖尿病 (2型 DM)以及合并糖尿病肾病 (DN)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IGF- 1)的变化。方法 :应用免疫放射分析法检测血清 IGF- 1水平 ,采用酸乙醇提取法去除 IGF结合蛋白 (IGFBP)的影响。结果 :1年龄、性别匹配的 DN组 (79例 )、非 DN组 (79例 )和健康对照组 (5 0例 )间 FBG存在显著性差异 (F =31.1,P =0 .0 0 0 1) ,该 3组 FBG分别为(7.81± 2 .5 7) mm ol/ L,(7.2 2± 1.87) mm ol/ L,(5 .0 6± 0 .4 8) mm ol/ L;2该 3组间 Hb A1c存在显著性差异 (F =2 2 .33,P =0 .0 0 0 1) ,3组 Hb A1c分别为 (8.91± 2 .86 ) % ,(8.96± 3.2 4 ) % ,(5 .99± 1.0 8) % ;33组间 IGF- 1存在显著性差异 (F =9.15 ,P =0 .0 0 0 2 ) ,3组 IGF- 1分别为 (185 .4 9± 12 0 .89) μg/ L,(132 .6 4± 6 2 .0 3) μg/ L,(132 .35± 4 5 .16 ) μg/ L。结论 :2型DM的非 DN患者血清 IGF- 1水平与正常人群无显著性差异 ,DN患者血清 IGF- 1水平明显高于非 DN患者 ,提示 IGF- 1可能是 2型 DM肾病发病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高胆固醇对兔胆囊和胆道口括约肌的动力及超微结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海东  魏经国  杨春敏 《医学争鸣》2000,21(11):1402-1405
目的 研究高胆固醇 (Ch)对兔胆囊成石前胆囊和胆道口括约肌 (SO)的功能及其超微结构影响及 SO动力异常和胆囊动力异常之间关系 .方法 高 Ch饲养兔 2 wk(实验 组 )、4wk(实验 组 )制作实验性高 Ch血症模型 ,实验组与正常组进行 B超测定胆囊排空功能、SO压力测定及超微结构病理对照 .结果 实验 组、 组与对照组比较 ,胆囊空腹体积和残存体积增大 (P<0 .0 5 ) ,最大排空率减少 [(5 1.1±7.6 ) % ,(39.8± 5 .9) % vs(72 .7± 4.0 ) % ,P<0 .0 5 ];胆总管插入引流管后实验 组胆囊最大排空率无明显减少 (P>0 .0 5 ) ,实验 组胆囊最大排空率减少 [(5 2 .9± 5 .7) % vs(72 .7± 4.0 ) % ,P<0 .0 5 ].实验 组和 组与对照组比较 ,SO近侧段基础压升高 [(3.98± 0 .80 ) k Pa,(5 .73± 1.13)k Pa vs(2 .15± 0 .33) k Pa,P<0 .0 5 ]和高压带 (HPZ)压力升高 [(8.18± 1.0 1) k Pa,(10 .5 8± 2 .81) k Pa vs (4 .89± 0 .75 )k Pa,P<0 .0 5 ],SO收缩幅度降低 (P<0 .0 5 ) .电镜显示实验 组胆囊平滑肌和实验 , 组 SO肌丝疏松 ,线粒体肿胀 .结论 高 Ch作用下 SO功能异常发生于胆囊收缩功能降低之前 ,导致胆囊淤胆 ,为胆囊结石形成奠定基础 .  相似文献   

12.
肝内门静脉螺旋CT成像诊断肝炎肝硬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螺旋 CT肝内门静脉血管成像对肝炎肝硬化 (L C)的诊断价值 .方法 对 2 6例 L C患者和 30例正常人进行螺旋 CT门静脉系统血管成像 ,采用造影剂量 1.5m L· kg- 1 ,注射速率 3m L· s- 1 ,层厚 3mm,床速 5 mm·s- 1 ,重建层厚 2 mm,并进行最大密度投影血管重建 .在重建横断面图像上 ,于门静脉主干及其 1,2级分支、肝右前叶上段、肝左外下段门静脉分支分叉处总干近心端测量其血管短径 ,并计算各分级间比值 ,于脾门处测量脾静脉血管短径 .结果  5 6例均清楚显示门静脉主干及其右前上段、左外下段门静脉分支 .2 6例 L C螺旋 CT肝内门静脉血管成像 (spiralCT portography,SCTP)显示门静脉分支级数减少 ,多为 3,4级 ,正常对照组多为 4~ 7级 ,平均等级分分别为 2 .9± 0 .5 ,3.3± 0 .5 (P<0 .0 1) .门静脉主干及右 1,2级分支增粗 ,其短径分别为 (14 .6± 2 .3) mm ,(13.3± 2 .2 ) mm和 (9.8± 1.0 )mm,右前上段 3级以下分支变细、扭曲、僵直 ,呈“枯树枝”状 ,3级分支管径为 (6 .1± 1.2 ) mm,正常组门静脉主干、右 1,2级分支及右前上 3级分支管径分别为 (12 .3± 1.0 ) mm ,(10 .6± 1.6 ) mm,(8.7± 1.4 ) mm和 (6 .8± 1.3) mm,两组对比差异显著 (P<0 .0 5 ) ;L C组门静脉左支角部、矢状部、  相似文献   

13.
pUDKH促进膀胱平滑肌创伤愈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用单纯膀胱平滑肌损伤模型研究pUDKH在膀胱平滑肌创伤愈合中的作用 .方法 :pUDKH质粒由分离自人胎盘cDNA文库的HGFs的cDNA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UDK获得 .用 2 4~ 30wk新西兰兔制备单纯膀胱肌肉创伤模型 ,耻骨上正中小切口暴露膀胱前壁 ,分离切除膀胱前壁肌层组织 ,制备膀胱前壁肌层缺损创面 3个 ,面积均为 1cm2 大小 .分别涂覆单纯溶媒 (A组 ) ,15 μg空载体质粒DNA(pUDK ,B组 )和 15 μgpUDKH(C组 )溶液 ,只涂一次 ,涂覆次序轮替 ,共 2 0组 .术后 4d去除耻骨上管 ,4~ 7d去尿道置管 ;进行系列创面愈合速度检查 ,膀胱造影检查 ,大体检查和组织学检查 ,比较肥大指数 (HI) .结果 :术后各组平滑肌缺损创面均缩少 ,A ,B和C组创面面积 ,7d时分别为 (4 3.9± 9.8)mm2 ,(4 3.0± 11.1)mm2 和 (2 7.7± 7.5 )mm2 ,14d时分别为(2 4 .1± 9.1)mm2 ,(2 2 .4± 7.4 )mm2 和 (4 .1± 4 .0 )mm2 ,C组与A ,B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 .膀胱影像检查和大体检查发现 ,各组膀胱膀胱形态基本正常 .术后愈合膀胱显示 ,A ,B组上皮层正常 ,粘膜下纤维组织增生加厚而肌层较薄 ;C组与自体膀胱具有相似的组织学结构 .术后 30d时 ,A ,B和C组的HI分别为 (1.76± 0 .17) ,(1.83± 0 .18)和 (1.11± 0 .18) (P <0 .0 1,CvsAandB) .结论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erinsitiukeratomileusis ,LASIK)后屈光度数回退的原因。方法 将 2 0 1例 (386眼 )近视患者 (- 1 .2 5~ - 2 0 .0 0D)按屈光度数分为A组 2 1 8眼 (- 1 .2 5~ - 6 .0 0D)和B组 1 6 8眼 (- 6 .2 5~ - 2 0 .0 0D)行LASIK ,记录术前、术后视力、屈光度数、角膜厚度和角膜激光切削区直径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 )A组 :正常术眼 :术后屈光度数 <- 1 .0 0D 1 95眼 (89.4 5 % ) ,术前平均角膜厚度 (5 4 9.5± 31 .5 ) μm ,术中平均激光切削直径为 (4 .96± 0 .35 )mm ;回退术眼 :术后屈光度数≥ - 1 .0 0D 2 3眼 (1 0 .5 5 % ) ,术前平均角膜厚度 (5 4 7.5± 37.0 ) μm ,与正常术眼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1 ) ;(2 )B组 :正常术眼 1 0 5眼 (6 2 .5 % ) ,术前平均角膜厚度为 (5 6 0 .9± 30 .9) μm ,术中平均激光切削直径为 (4 .5 1± 0 .2 8)mm ,术后回退术眼 77眼 (4 5 .83% ) ,术前平均角膜厚度为 (5 38.0± 31 .0 ) μm ,与A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 .0 1 ) ;术后平均屈光度数为 - 1 .99± 1 .0 1D。结论 LASIK可有效治疗 - 6 .0 0~ -1 5 .0 0D的近视。术中激光切削直径小者和高度近视术前角膜厚度薄者术后易出现屈光度数回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肝炎、肝硬化患者血钙浓度变化。方法 :用OCPC比色法对 2 4 4例急、慢性肝炎及肝硬化患者做血钙浓度测定 ,同时设正常对照组 74例。结果 :对照组血钙浓度均值 (2 30± 0 2 6 )mmol/L ,无血钙 <2 0 3mmol/L者 ;急性肝炎组血钙浓度均值 (2 2 5± 0 2 5 )mmol/L ,血钙 <2 0 3mmol/L者 5例 ,占 6 2 % (5 / 81) ;慢性肝炎组血钙浓度均值 (2 2 1± 0 2 3)mmol/L ,血钙 <2 0 3mmol/L者 2 7例 ,占 35 5 % (2 7/ 76 ) ;肝硬化组血钙浓度均值(1 90± 0 2 7)mmol/L ,血钙 <2 0 3mmol/L者 6 6例 ,占 75 9% (6 6 / 87) ,肝硬化组与前三组分别相比 ,有显著性差异(P <0 0 1)。肝硬化A级血钙均值 (2 15± 0 2 3)mmol/L ,血钙 <2 0 3mmol/L者 8例 ,占 9 2 % (8/ 87) ;B级血钙均值 (1 91± 0 2 1)mmol/L ,血钙 <2 0 3mmol/L者 2 3例 ,占 2 6 4 % (2 3/ 87) ;C级血钙均值 (1 84± 0 2 0 )mmol/L ,血钙<2 0 3mmol/L者 35例 ,占 4 0 2 % (35 / 87) ,C组与A ,B二组分别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血钙浓度可作为判断肝炎与肝硬化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血清铁蛋白与癌胚抗原联检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清铁蛋白与癌胚抗原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 30例肺癌患者及 30例正常对照组的血清铁蛋白 (SF)及癌胚抗原 (CEA)水平。结果 :肺癌组 SF与 CEA分别为 (85 0 .5 8± 4 38.89) ng/ m l,(81.0 3±12 9.4 2 )μg/ L ;正常对照组 SF与 CEA分别为 (5 3.6 9± 6 5 .0 8) ng/ ml,(4.0 0± 1.4 9)μg/ L。肺癌组的 SF与 CEA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0 .0 0 1) ,差异具有显著性。肺癌组 SF阳性率 86 .7% ,CEA阳性率为 6 6 .7%。结论 :SF与CEA联检可作为肺癌的辅助诊断指标 ,使肺癌的诊断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螺旋CT肝脏分区容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正常肝脏、肝硬化肝脏和肿瘤肝脏各分区容积的变异性。方法 收集行CT扫描的住院肝硬化病人 5 0例 ,正常对照组 4 0例 ,异常对照组 (肝右叶巨块型肝癌 ) 2 9例。分别测量正常肝、肝硬化肝的 4个分区容积和异常对照组的左外区容积 ,比较三组各值和差异。结果 正常肝和肝硬化肝左外区 ,左内区 ,右前区 ,及右后区的构成比分别为 [(16 .8± 2 .6 ) %、(15 .5± 3.3) %、(30 .5± 3.2 ) %、(31.9± 3.0 ) % ]和[(13.9± 6 .8) %、(2 0 .0± 7.95 ) %、(31.35± 5 .9) %、(30 .4± 5 .8) % ];肝硬化组、正常对照组和异常对照组三组所测的左外区容积分别为 15 9.0 0ml、15 8.97ml和 2 4 7.76ml,异常对照组与其它两组差异显著 (P <0 .0 5 )。结论 肝硬化时 ,左外区容积变化无差异 ,左内区、右前区和右后区均有明显缩小。右半肝巨大肝癌时 ,左外区容积代偿性增大。  相似文献   

18.
勃乐斯治疗肝硬化腹水3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2 0 0 0 - 0 3/ 2 0 0 0 - 0 96 0例肝硬化腹水住院患者 ,经B超、肝功能、胃镜、实验室检查证实为肝硬化引起的腹水患者 6 0 (男 48,女 12 )例 ,平均年龄 42 .5 (2 9~ 80 )岁 ;其中肝炎后肝硬化 47例 (78.3% ) ,乙醇性肝硬化 3例 (5 .0 % ) ,心源性肝硬化 3例 (5 .0 % ) ,原因不明者 7例 (11.7% ) ;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30例 ,按 Child- pugh改良分级法 :治疗组肝功能 A级 2例 ,B级 11例 ,C级 17例 ;对照组肝功能 A级 2例 ,B级 12例 ,C级 16例 ,两组间无明显差异 (P>0 .0 5 ) ;6 0例患者自首次确诊肝硬…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肝硬化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在内毒素刺激后可溶性CD14 (sCD14 )的变化。方法 选择肝炎后肝硬化患者 5 9例 ,分为伴有内毒素血症 (IETM ,A组 ) 2 9例和不伴有IETM (B组 ) 30例 ,19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用梯度离心法得到PBMC ,按每 2× 10 6个细胞给予内毒素 1ng的比例刺激 ,于 0、3、6h抽取培养液 ,分别检测sCD14和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结果 肝功能分级 :Child PughC级者血浆sCD14水平为 (4 .79± 1.91) μg/ml,明显高于Child pughA级者的 (2 .91± 0 .14 ) μg/ml和Child PughB级者的 (3.6 8± 0 .91) μg/ml。A组血浆sCD14水平为 (4 .85± 1.11) μg/ml,其PBMC在内毒素刺激 6h后所释放的sCD14及TNF α的浓度分别为 (10 1.5 4± 7.6 3)和 (4 33.2 5± 12 3.4 5 )ng/ml;而B组分别为 (3.6 8± 0 .91)、(73.84± 6 .94 )和 (2 10 .18± 81.0 1)ng/ml;对照组分别为 (2 .31± 0 .2 1)、(70 .82± 5 .16 )和 (12 2 .2 1± 0 .34)ng/ml。在培养后第3、6小时 ,A组sCD14、TNF α水平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肝硬化伴IETM的PBMC对内毒素的敏感性增加 ,提示PBMC处于预致敏状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自制灌注液在大鼠肝脏低温灌注再复流过程中对肝细胞和肝窦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 :运用大鼠肝脏原位低温灌注再复流模型 ,行在体原位低温灌注 ,大鼠 10 2只。随机分成 4组 ,每组 2 4只 ,对照组 (C组 ) 2 4只仅行全肝血流阻断 2 0min ,余各组分别用 0℃乳酸林格氏液 (A组 )、0℃自制灌注液 (B组 )、0℃UW液(D组 )灌注 2 0min ,各组在恢复血流 0 ,30 ,12 0 ,72 0min分别处死 6只 ,取血液和肝脏检测。观察低温灌注及再复流后血清透明质酸 (HA)、TNF -α、ALT、AST和肝组织学变化。其余 6只SD大鼠 (S组 )作正常对照。结果 :C组再复流 30 ,12 0 ,72 0min血清HA浓度为 (12 6 .8± 2 0 .8)ng/ml、(2 5 0 .0± 2 4 .1)ng/ml、(2 90 .4± 37.0 )ng/ml,分别高于乳酸林格氏液灌注组 [(6 8.0± 11.6 )ng/ml、(14 2 .9± 30 .1)ng/ml、(2 0 0 .0± 17.5 )ng/ml]和自制灌注液灌注组 [(6 7.5± 6 .7)ng/ml,(6 3.3± 16 .2 )ng/ml,(6 2 .1± 14 .6 )ng/ml]及UW液组 [(6 6 .3± 8.8)ng/ml,(6 6 .6± 2 1.2 )ng/ml,(5 8.8± 11.0 )ng/ml],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自制灌注液灌注组与UW液灌注组血清HA浓度在再复流 30 ,12 0 ,72 0min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再复流 30、12 0min时C组血清TNF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