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预注射小剂量氯胺酮对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对ASA分级Ⅰ.Ⅱ级、年龄20-80岁的择期手术患者160例进行全身麻醉,随机平均分为四组(K0、K1、K2、K3组)。麻醉诱导期间,四组均静脉注射咪达唑仑(力月西)O.1mg/kg,异丙酚2mg/kg,芬太尼2μg/kg,阿曲库铵0.3mg/kg。同时K0组注射0.9%NaCI溶液10ml,K1组注射氯胺酮(0.5mg/kg)10ml,K2组注射氯胺酮(1.0mg/kg)10ml,K3组注射氯胺酮(2.0mg/ks)10ml。麻醉期间监测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心电图。手术结束后,记录患者苏醒时间,术后48h内恶心、呕吐发生率,苏醒期躁动程度,手术时间及使用异丙酚、芬太尼及阿曲库铵的总量。结果各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异丙酚总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2、K3组术后苏醒时间较K1组长[(10.25±3.51)min、(13.50±4.12)min比(7.31±2.53)min](P〈0.05),并且K2组与K3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K0组患者苏醒期躁动程度高于K2、K3组(P〈0.05);K2、K3组恶心、呕吐发生率较K1组低(P〈0.05),K2组和K3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注射小剂量氯胺酮可以有效地降低全麻苏醒期躁动程度以及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但延长了苏醒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氯胺酮0.25 mg/kg和0.5mg/kg两种不同剂量对苏醒期躁动的作用及其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90例3~ 10岁儿童,在七氟醚全身麻醉下行包皮环切术、扁桃体切除术等表浅手术.将患儿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K 0.25组:采用氯胺酮0.25mg/kg;K0.50组:采用氯胺酮0.50 mg/kg,C组为对照组,采用0.9%氯化钠溶液.三组分别于手术结束前10 min给药.记录苏醒后的特征.结果 三组在拔管时间、苏醒时间、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在术后疼痛评分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三组均不同,但在K0.25组和K0.50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氯胺酮0.50 mg/kg是小儿七氟醚全麻预防苏醒期躁动、改善疼痛可以推荐的合适剂量.  相似文献   

3.
李岱  林启勇 《临床医学工程》2012,(12):2182-2183
目的评价探讨地佐辛超前应用预防瑞芬太尼复合全麻下患者术后躁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地佐辛组(A组)和对照组(B组)。持续静脉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并间断静脉注射顺阿曲库铵维持麻醉。A组诱导前静脉注射地佐辛0.05mg/kg。观察两组患者苏醒期的躁动情况,记录苏醒时间、拔除气管导管时间,记录拔管后即刻(T1)、拔管后30min(T2)时MAP、HR、SpO2、视觉模拟评分(VAS)和Ramsay评分,记录拔除气管导管后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结果 A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和躁动程度、MAP、HR、VAS评分和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B组(P<0.05);A组Ramsay评分高于B组(P<0.01);两组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SpO2和呼吸抑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诱导前静脉注射地佐辛0.05mg/kg能安全有效地预防瑞芬太尼复合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肌松药对小儿腺样体切除术全身麻醉术后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 将60例择期行腺样体切除术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无肌松药组(Ⅰ组)和给肌松药组(Ⅱ组),每组各30例.Ⅰ组静脉注射普鲁泊福2 mg/kg及瑞芬太尼3 μ g/kg(注射时间不少于1 min),施行无肌松药气管插管.Ⅱ组静脉注射普鲁泊福2 mg/kg、瑞芬太尼1.5μg/kg及阿曲库铵0.5 mg/kg,待肌肉松弛后气管插管.随后给予普鲁泊福6 mg/kg和瑞芬太尼0.1~0.3μg,(kg·min)静脉微泵持续输注维持麻醉.比较两组患儿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和麻醉恢复室留观时间,记录术后躁动、剧烈呛咳和恶心呕吐发生情况.结果 Ⅰ组患儿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和麻醉恢复室留观时间均明显小于Ⅱ组(P<0.05或<0.01).Ⅱ组剧烈呛咳、躁动的发生率[33.3%(10/30)、30.0%(9/30)]明显高于Ⅰ组[6.7%(2/30)、3.3%(1/30)](P<0.05).结论 无肌松药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能减少小儿腺样体切除术后苏醒期躁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氯胺酮基础麻醉、氯胺酮+七氟烷麻醉(以下简称复合七氟烷麻醉)在小儿疝外科修补术中的效果分柝.方法 70例择期小儿疝修补术,患儿年龄在1.5-6.5岁之间,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基础麻醉组(A组)和复合七氟烷麻醉组(B组),观察两组术中体动、恶心呕吐、苏醒时间和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结果 AB两组对比发现,A组苏醒时间长,术中体动、苏醒期躁动发生率高存明显差异(P<0.05);但两组中发生恶心呕吐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复合七氟烷麻醉具有苏醒时间短,术中体动、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低,不良反应少,能较好的应用于小儿疝外科修补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人工流产术患者不同剂量氯胺酮复合异丙酚麻醉的效应。方法:择期行人工流产术患者160例,分为对照组(C组)(诱导时静脉注射异丙酚2 mg/kg);Ⅰ组(诱导时静脉注射异丙酚2 mg/kg及氯胺酮0.1 mg/kg);Ⅱ组(诱导时静脉注射异丙酚2 mg/kg及氯胺酮0.2 mg/kg);Ⅲ组(诱导时静脉注射异丙酚2 mg/kg及氯胺酮0.3 mg/kg),每组40例。患者意识消失后开始手术,出现体动反应追加异丙酚30~50 mg,分别记录诱导前(患者入室稳定3m in后)、扩宫口、宫腔负压吸引时及术毕时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及手术时间、意识消失时间(从开始注药至意识消失时间)、意识恢复时间(停止注药至呼之睁眼时间)、异丙酚用量及注射时疼痛情况并评价麻醉满意度。结果:各组患者年龄、体重、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C组相比,Ⅰ组、Ⅱ组、Ⅲ组注药时疼痛例数减少,异丙酚用量降低,麻醉满意率提高(P<0.05),Ⅱ组与Ⅲ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Ⅲ组苏醒时间明显延长(P<0.05)。与诱导前相比,扩宫口、宫腔负压吸引时各组平均动脉压(MAP)均降低;但Ⅱ组和Ⅲ组明显高于C组(P<0.05)。结论:异丙酚2 mg/kg复合氯胺酮0.2 mg/kg可显著提高人工流产术患者麻醉满意率且无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7.
包劲 《中国校医》2018,32(7):526
目的 探讨异丙酚复合氯胺酮微量泵输注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本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60例麻醉患儿根据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研究组患儿给予异丙酚复合氯胺酮微量泵输注麻醉,对照组患儿采用间断分次给予氯胺酮静脉注射麻醉。比较2组患儿麻醉效果,恶心呕吐、躁动等安全事件发生率,手术前后患儿血压、心率。结果 研究组患儿麻醉效果好于对照组患儿(χ2=6.029,P<0.05);研究组患儿恶心呕吐、躁动等安全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儿(χ2=8.974,P<0.01);手术前2组血压、心率相近(P>0.05);手术中研究组血压、心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分别=8.355、8.241,P<0.01)。结论 异丙酚复合氯胺酮微量泵输注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有效提高麻醉效果,提高麻醉安全性,减少术中生命体征波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七氟烷(S)吸入与普鲁泊福(P)联合氯胺酮(K)全凭静脉麻醉用于腹腔镜下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的麻醉诱导、维持及苏醒特征,为该类手术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提供依据.方法 ASA分级Ⅰ级、择期行腹腔镜下腹股沟斜疝手术患儿7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S组与P联合K组(PK组),每组各35例.S组采用吸入S诱导,气管插管后仅吸入S,保持S吸入浓度在1.0~1.5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PK组采用肌肉注射K 6 mg/kg诱导,气管插管后静脉泵注P 80μg/(kg·min)和K 20μg/(kg·min).比较两组患儿麻醉诱导时间、拔除气管导管时间、苏醒时间;麻醉各时间点患儿的心率、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_2);苏醒期、术后1~2 d患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S组患儿麻醉诱导时间、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及苏醒时间均短于PK组(P<0.05);S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20.0%,7/35)高于PK组(2.9%,1/35)(P<0.05);术后1d PK组恶心(17.1%,6/35)、呕吐(31.4%,11/35)及睡眠质量差(54.3%,19/35)的发生率高于S组(均为2.9%,1/35)(P<0.05);术后2dPK组睡眠质量差(14.3%,5/35)的发生率仍高于S组(0)(P<0.05).S组及PK组患儿麻醉插管及维持期间循环稳定,S组拔除气管导管时MAP和心率明显升高.结论 吸人S或P联合K全凭静脉麻醉用于腹腔镜下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各有优缺点,仍需从麻醉方式、药物组合等角度筛选出更适合该类手术的麻醉技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术前小剂量氯胺酮联合羟考酮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镇痛的效果及对血浆皮质醇浓度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全身麻醉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60例,随机平均分为三组(即Ⅰ、Ⅱ、Ⅲ组).Ⅰ、Ⅱ组患者于全身麻醉诱导气管内插管后分别经直肠给予羟考酮10 mg;腹腔注气前Ⅰ组给予氯胺酮0.5 mg/kg静脉注射;Ⅱ组给予氯胺酮0.5 mg/kg肌肉注射;Ⅲ组为对照组.观察全身麻醉苏醒时间,苏醒期躁动发生情况,监测患者术后24 h内生命体征、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术后24 h患者对镇痛治疗总体满意度.分别于术前和术后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浆皮质醇和血糖浓度.随访术后镇痛治疗相关并发症.结果三组全身麻醉苏醒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苏醒期躁动Ⅲ组有4例,Ⅰ、Ⅱ组未发生.Ⅰ、Ⅱ组患者术后生命体征、各时间点VAS、患者对镇痛治疗总体满意度明显优于Ⅲ组(P<0.05);患者术后24h血浆皮质醇和血糖浓度Ⅰ、Ⅱ组低于Ⅲ组(P<0.05),Ⅰ、Ⅱ组相近.术后24h吗啡用量Ⅲ组[(5.55±2.66)mg]高于Ⅰ组[(0.40±0.66)mg]、Ⅱ组[(0.46±0.73)mg](P<0.05).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Ⅲ组(40.0%)高于Ⅰ组(10.0%)和Ⅱ组(20.0%)(P<0.05).结论术前小剂量氯胺酮联合羟考酮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镇痛治疗效果好,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术后机体应激反应,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啶及小剂量氯胺酮对小儿腺样体扁桃体切除术苏醒期躁动(EA)的预防效果及安全性,并对二者的预防效果进行对比观察。方法:选择全身麻醉下行腺样体扁桃体切除手术患儿60例随机分为3组,右美托咪啶(D)、小剂量氯胺酮(K)、生理盐水(H)组各20例。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D组泵注右美托咪定1μg/kg(容量为10 ml),K组泵注小剂量氯胺酮0.3 mg/kg(容量为10 ml),H组泵注生理盐水10 ml,3组均在10 min泵注完毕。所有病例均丙泊酚及瑞芬太尼维持麻醉,连续监测血压、心电图、心率、血氧饱和度,观察苏醒时间(停麻醉药至呼唤能睁眼)、复苏室停留时间、术后苏醒期躁动、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患儿术后躁动发生率D组5.0%,K组35.5%,H组8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H组相比,D和K组拔管后1~4 h Ramsay镇静评分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术后呈现平稳睡眠的例数较K和H组相比明显较多。结论:右美托咪啶及小剂量氯胺酮均可预防小儿苏醒期躁动,右美托咪啶效果更佳更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异丙酚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与氯胺酮静脉麻醉在婴幼儿麻醉中的应用。方法;200例小儿外科病儿用异丙酚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法(PI组,n=100)或氯胺酮静脉麻醉法(KT组,n=100)PI组用异丙酚2 mg/kg静脉注射至患儿入睡后,再通过Bain's回路或加压面罩半开放吸入吸氧和异氟醚至手术结束。KT组用地西泮0.1~0.2 mg/kg,氯胺酮1~2mg/kg缓慢静脉注射至患儿睡后,再以0.1%的氯胺酮液,术中维持直至术毕前10 m in停掉。比较麻醉,苏醒时间,麻醉期间的循环,呼吸变化,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或副作用。结果:PI组麻醉时间与KT组相似。苏醒时间明显短于KT组(P<0.05),呼吸抑抑较明显,麻醉期间血压、心率明显低于KT组(P<0.05),术后恶心、呕吐、烦噪、精神副作用等并发症明显低于KT组(P<0.05),麻醉效果优于KT组。结论:异丙酚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法可替代氯胺酮静脉法应用于小儿麻醉,尤其是婴幼儿的手术,提高了小儿麻醉的安全性,减少了术中和术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异丙酚伍用不同药物在心脏电复律应用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80例行心脏电复律的患者随机分为4组,I组静注异丙酚1-2 mg.kg-1,其余组在静注异丙酚前,II组先静注芬太尼0.5-1μg.kg-1,III组先静注咪唑安0.05-0.10 mg/kg,IV组先静注氯胺酮0.3-0.6 mg.kg-1,再静注与I组相同剂量异丙酚,待患者睫毛反射消失后进行电复律,电复律过程中连续监测记录患者诱导前、诱导后2 min、诱导后5 min及诱导后10 min呼吸频率(RF)、心率(HR)、血压(BP)、脉搏氧饱和度(SpO2),记录给药起效时间、苏醒时间及清醒时间;进行4组麻醉效果评价,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I组、Ⅱ组及III组用药后血压、心率明显下降(P<0.05),各组SPO2用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以I组降低最为明显(P<0.06);II、III、IV组异丙酚用量、诱导时间比I组明显减少(P<0.05);II、III、IV组麻醉效果优于I组;III组苏醒时间延长(P<0.05),而IV组定向力恢复时间明显延长(P<0.05);I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其他组。结论芬太尼、氯胺酮、咪唑安定均可提高异丙酚的麻醉效能,减少异丙酚用量;使麻醉期循环稳定;诱导、苏醒迅速,克服单独用药的不足。但要注意异丙酚复合咪唑安定组的苏醒时间和异丙酚复合氯氨酮组的定向力恢复时间是延长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地佐辛超前镇痛复合氯胺酮、丙泊酚用于小儿疝气术的镇痛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的小儿120例,随机分为两组D组和P组,每组60例,入室后静脉推注阿托品0.1mg/kg、氯胺酮1mg/kg,同时持续泵入丙泊酚6mg/kg·h,D组静脉给予地佐辛1mL/kg(0.1mg/mL),P组静脉给予生理盐水1mL/kg。记录氯胺酮用量、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术中术后呼吸抑制、躁动、精神症状、恶心呕吐、头昏嗜睡的发生情况,分别记录术后1、2、4、6h儿童疼痛行为评估量表(Face Legs Activity Cry Consolability,FLACC)评分及密西根大学镇静评分(university of Michigan Sedation Scale,UMSS)评分。结果两组患儿动、精神症状、恶心呕吐的发生率P组多于D组(P<0.05)。两组患儿在术后1、2、4hFLACC疼痛评分及UMSS镇静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疝气手术开始前静脉注射0.1mg/kg的地佐辛,可有效降低氯胺酮麻醉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且利于患儿术后的镇静、镇痛,是小儿疝气手术较理想的麻醉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小剂量咪达唑仑联合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患者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 选择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LC患者100例,ASA分级Ⅰ~Ⅱ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0例,试验组诱导前给予帕瑞昔布钠40 mg,准备拔管前10 min给予咪达唑仑0.03 mg/kg;对照组诱导前给予5 ml 0.9%氯化钠,余同试验组.比较两组患者清醒时间、拔管时间、拔管时心血管反应、苏醒期躁动及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清醒时间、拔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时两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均较手术结束时明显升高(P<0.05),且对照组明显高于试验组(P<0.05).试验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18%(9/50)比44%(22/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呼吸抑制,两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拔管前小剂量咪达唑仑联合帕瑞昔布钠40 mg术前应用可以明显降低LC患者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临床医学工程》2017,(7):989-990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脊柱手术七氟烷全身麻醉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5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七氟烷全身麻醉脊柱手术患者64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给予右美托咪定,对照组给予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苏醒时间、镇静及躁动情况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苏醒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的Ramsay、Riker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的躁动、恶心呕吐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应用于脊柱手术七氟烷全身麻醉患者中具有较强的镇静效果,能降低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帕瑞昔布钠联合地佐辛在预防治瑞芬太尼和七氟醚复合麻醉术后小儿躁动的效果。方法将40例拟气管内全麻下腹腔镜鞘状突高位结扎术的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和观察组使用的麻醉诱导和维持方法相同,只是观察组在诱导插管后加静注帕瑞昔布钠0.6 mg/kg,地佐辛0.4 mg/kg。记录两组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术后拔管时间、苏醒时间和离室时间;两组患儿躁动评分(RS)和疼痛评分(VAS);拔管后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和低氧血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儿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术后拔管时间和停留室间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儿的躁动评分和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苏醒期间观察组的不良反应人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诱导插管后追加注射帕瑞昔布钠0.6 mg/kg和地佐辛0.4 mg/10 kg预防小儿腹腔镜术后瑞芬太尼和七氟醚引发的躁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 3种不同剂量异丙酚用于人工流产术的麻醉效果 ,探索异丙酚的最佳剂量。方法 将 12 0例无痛人流病例随机分为 3组 :A组 (n =30 )静注异丙酚 2mg/kg、B组 (n =5 0 )静注异丙酚 2 5mg/kg、C组 (n =4 0 )静注异丙酚 3mg/kg。静注异丙酚速率均为每 10秒注射 4 0mg。对 3组的麻醉效果、用药量及HR、MAP、SPO2 、RR等指标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麻醉诱导时间B、C组少于A组 (P <0 0 1) ,苏醒时间B、C组小于A组 (P <0 0 5 ) ,呼吸抑制发生率A、B组少于C组 (P <0 1,P <0 0 5 ) ,呼吸抑制平均时间B组最小。结论 静注异丙酚 2 5mg/kg麻醉效果好 ,呼吸抑制发生率低 ,是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较为安全有效的剂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丙泊酚靶控输注复合瑞芬太尼微量泵持续输注全凭静脉麻醉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和术后苏醒过程.方法 ASA Ⅰ~Ⅱ级择期腹腔镜手术患者30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以咪唑安定0.05 mg/kg、维库溴铵0.1 mg/kg、丙泊酚1.5 mg/kg、瑞芬太尼1.5 μg/kg诱导后气管插管.麻醉维持:全凭静脉麻醉组(A组,n=15)采用丙泊酚靶控输注,设定靶浓度2.0~2.5 μg/ml;静吸复合麻醉组(B组,n=15),吸入七氟烷,维持呼气末浓度为1.3%左右;瑞芬太尼两组输注方法相同,微量泵持续注入0.25 μg/ (kg·min).所有药物术毕停用.记录诱导前、CO2气腹前、CO2气腹后10 min、30min、苏醒期血压、心率.观察术毕停药后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术后恶心、呕吐和术中知晓发生率.结果 (1)A组CO2气腹前后相比较及苏醒期与诱导前相比较,血压、心率无显著性变化;B组气腹后10 min SBP、DBP较气腹前有显著升高(P<0.05),苏醒期血压、心率较诱导前有显著升高(P<0.01).(2)两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拔管时间A组显著快于B组(P<0.05).(3)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无术中知晓.结论 与静吸复合麻醉相比,丙泊酚与瑞芬太尼联合输注全凭静脉麻醉血流动力学更稳定、苏醒迅速、苏醒质量更高.  相似文献   

19.
《现代医院》2017,(2):271-273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地佐辛复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在胃镜检查中应用效果。方法行胃镜检查成年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麻醉用药:D1组给予地佐辛30μg/kg,D2组给予地佐辛40μg/kg,S组给予舒芬太尼0.1μg/kg,3组均在2 min后静注丙泊酚1.5 mg/kg,1 min后施行胃镜检查。患者如出现体动立即追加丙泊酚至体动消失。记录各组患者麻醉前、麻醉后1 min及入镜时的HR、RR、MAP、Sp O2变化;检查中体动情况、丙泊酚用量、操作时间、苏醒时间及苏醒后10、30、60 min等时间点的头晕、恶心、呕吐等副作用发生情况。结果 3组组内比较,麻醉后的HR及MAP比麻醉前均减慢或下降(P<0.05);麻醉后和入镜时RR均较麻醉前减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3组患者麻醉后、入镜时的HR、RR、MAP及Sp 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2组和S组丙泊酚用量及体动发生率均比D1组少(P<0.05);D1组和D2组患者苏醒时间均比S组延长(P<0.05);S组苏醒后10 min头晕发生率高于D1和D2组(P<0.05)。结论地佐辛30、40μg/kg及舒芬太尼0.1μg/kg复合丙泊酚1.5 mg/kg均能满足胃镜检查无痛麻醉,安全有效,但地佐辛40μg/kg组具有检查中体动发生率低、镇痛作用良好、头晕发生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氯胺酮复合异丙酚辅助小儿硬膜外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儿科46例3-8岁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氯胺酮组和氯胺酮复合异丙酚组,每组23例.观察麻醉前、后两组临床效果.结果:氯胺酮组麻醉前后MAP、HR、RR均有显著升高,P<0.05;氯胺酮复合异丙酚组麻醉前后MAP、HR、RR无显著变化,与氯胺酮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氯胺酮组发生术后无躁动3例,恶心、呕吐4例,而氯胺酮复合异丙酚组仅发生恶心1例,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胺酮复合异丙酚辅助硬膜外麻醉效果优于常规氯胺酮辅助,呼吸循环稳定,术后苏醒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