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子宫内膜增殖症是子宫内膜腺体增生和(或)腺体间质比例增加的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雌激素刺激子宫内膜而无孕激素抵抗被认为是主要的致病风险因素,其确切病因仍未完全明确。子宫内膜增殖症目前主要根据病理结果分类为子宫内膜增生不伴不典型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其中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被认为是Ⅰ型子宫内膜癌的癌前病变。诊断子宫内膜增殖症需结合病史、影像学、细胞学,以组织学结果为最终诊断依据。子宫内膜增殖症的治疗主要分为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具体采用的治疗方法主要依据子宫内膜增生的类型和患者的生育要求。本文从子宫内膜增殖症的概念、分型、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子宫内膜增殖症是子宫内膜腺体增生和(或)腺体间质比例增加的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雌激素刺激子宫内膜而无孕激素抵抗被认为是主要的致病风险因素,其确切病因仍未完全明确。子宫内膜增殖症目前主要根据病理结果分类为子宫内膜增生不伴不典型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其中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被认为是Ⅰ型子宫内膜癌的癌前病变。诊断子宫内膜增殖症需结合病史、影像学、细胞学,以组织学结果为最终诊断依据。子宫内膜增殖症的治疗主要分为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具体采用的治疗方法主要依据子宫内膜增生的类型和患者的生育要求。本文从子宫内膜增殖症的概念、分型、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子宫内膜增生症的病因及相关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宫内膜增生症(endometrial hyperplasia,EH)又名子宫内膜增殖症,是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多见于青春期和绝经过渡期.在EH的三种病理类型中,不典型增生被公认为是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的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4.
目前对子宫内膜癌前病变的范畴各文献报道不一,大多数观点认为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子宫内膜增生分类中仅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为子宫内膜癌前病变.近年来有学者不同于WHO分类基于克隆的分子基因分析,提出子宫内膜增生分为两类:多克隆增生是机体对高雌状态的生理反应,为子宫内膜增生;单克隆性增生有发展为癌的可能,被称为子宫内膜上皮内肿瘤(endometrial intraepitheliai neoplasia,EIN),是子宫内膜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PTEN与cyclinE在子宫内膜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 ,检测 12例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 4 1例子宫内膜增殖症包括 14例单纯型增生 (SH) ,19例复合型增生 (CH)、 8例不典型增生 (AH)和 4 5例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PTEN、cyclinE的表达 ;结果 在增生期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增殖症和子宫内膜腺癌中PTEN阳性表达率呈下降趋势 ,分别为 91 7% (11 12 )、 4 3 9% (18 4 1)和 37 8% (17 4 5 ) ,增生期子宫内膜高于子宫内膜增殖症和子宫内膜腺癌 (P <0 0 0 1) ,PTEN在SH中的阳性表达率 (78 6 % ,11 14 )高于CH、AH (分别为 2 6 3% ,5 19;2 5 0 % ,2 8) (P <0 0 5 ) ;cyclinE在增生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增殖症和子宫内膜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0、 2 6 8% (11 4 1)和 73 3% (33 4 5 ) ,子宫内膜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增生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增殖症 (P <0 0 0 1) ,在SH、CH和AH中的阳性表达率呈递增趋势 ,分别为 7 1% (1 14 )、 2 6 3% (5 19)、 6 2 5 % (5 8) ,SH与AH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4 5例子宫内膜癌中 ,所有PTEN蛋白阳性的肿瘤均为分化较好、组织学分级为G1 级的子宫内膜腺癌 ,阳性表达率为 5 6 7%(17 30 )。cyclinE表达随组织学分级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G蛋白偶联受体30(GPR30)和磷酸化AKT(P-AKT)在子宫内膜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例增生期子宫内膜,49例子宫内膜增殖症,55例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GPR30和P-AKT的表达。结果:GPR30蛋白在子宫内膜腺癌、子宫内膜增殖症的阳性表达率(81.8%、67.3%)均明显高于增生期子宫内膜中的阳性表达率(20.0%);子宫内膜增殖症中GPR30蛋白在单纯型增生子宫内膜(SH)、复杂型增生子宫内膜(CH)和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AH)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0.0%(3/10),70.0%(14/20)和84.2%(16/19),AH和SH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P-AKT在子宫内膜腺癌、子宫内膜增殖症的阳性表达率(78.2%、71.4%)均显著高于增生期子宫内膜中的阳性表达率(20.0%);子宫内膜增殖症中P-AKT蛋白在SH、CH、AH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0.0%(4/10),65.0%(13/20)和94.7%(18/19),AH与SH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子宫内膜腺癌GPR30、P-AKT蛋白阳性表达率与组织分化程度、FIGO分期及患者是否绝经有关,在中、低分化组(P=0.023;P=0.009)、FIGOⅡ~Ⅲ期(P=0.039;P=0.017)及绝经后(P=0.046;P=0.031)较高。肌层浸润较深的子宫内膜腺癌P-AKT蛋白表达水平高于肌层浸润较浅者(P=0.042)。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GPR30与P-AKT蛋白表达呈正相关(P<0.001)。结论:GPR30和P-AKT活化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核仁相关嗜银蛋白(AgNOR)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癌变过程中的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和AgNOR染色检测1986年1月至2006年8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收治的30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子宫内膜异位组织、15例卵巢异位子宫内膜腺上皮不典型增生组织、30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癌变组织中PCNA的表达及AgNOR评分.结果 癌变组及不典型增生组AgNOR评分和PCNA评分[分别为5.64±0.15和(49.22±3.97)%;4.37±0.20和(34.66±2.11)%]显著高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组[1.04±0.26;(12.17±2.89)%];癌变组AgNOR和PCNA评分显著高于不典型增生组,P均<0.05.癌变组内AgNOR和PCNA评分比较结果显示癌变区>移形区>子宫内膜异位症区;不典型增生组内结果显示不典型区>子宫内膜异位症区(P<0.05).AgNOR和PCNA评分与肿瘤期别显著相关(P<0.05).AgNOR评分>5.64和PCNA评分>49.22%的患者预后明显差于AgNOR评分<5.64和PCNA评分<49.22%者(P<0.05).结论 AgNOR及PCNA评分在鉴别子宫内膜异位症良恶性肿瘤及在判定肿瘤期别中起一定的作用;细胞增殖参数可能有助于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癌变预后的判断;部分子宫内膜异位症和不典型增生可能是卵巢癌的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8.
子宫内膜增生的诊断与治疗现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子宫内膜增生又称子宫内膜增殖症 ,是临床常见病变 ,其中一部分属子宫内膜癌的癌前病变 ,正确地诊治对防止病变进展意义重大。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 ,对该组病变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现就子宫内膜增生的诊治现状作一综述。一、子宫内膜增生的一些基本概念1 子宫内膜增生的分类 :子宫内膜增生是一个组织病理学名称 ,以往一般分为 3类 ,即腺囊性增生、腺瘤样增生及不典型增生 ,但这种分类方法及其形态学诊断标准 ,不仅病理医师对其有不同的认识与理解 ,且对临床的处理也带来一定的困难 ,易出现过诊断及过治疗[1 ] 。 1985年 ,以Kurman为…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Hpa在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子宫内膜癌侵袭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105例子宫内膜癌组织,正常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复杂性增生及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组织各30例中Hpa的表达。结果 Hpa在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增殖症及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呈递增趋势(P0.05),Hpa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与其病理类型、临床分期、组织分化程度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结论 Hpa与子宫内膜癌的侵袭性相关,对Hpa的抑制有望作为子宫内膜癌的一个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S100A14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子宫内膜癌组织、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组织、单纯性增生子宫内膜组织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S100A14的表达情况。结果:84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高、中分化与低分化癌组织中S100A14表达具有统计学差异(P=0.020,P=0.034);行淋巴结清扫的74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淋巴结阴性与淋巴结阳性癌组织中S100A14表达有统计学差异(P=0.044)。子宫内膜癌组织中S100A14的表达与正常内膜组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单纯性增生、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组织中S100A14的表达与正常内膜组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S100A14的表达下调与子宫内膜样腺癌的恶性程度及肿瘤转移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G蛋白偶联雌激素受体(GPER)在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发生发展的作用。方法选取2005年3月至2008年4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手术及活检标本的存档蜡块,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5例子宫内膜腺癌、49例子宫内膜增殖症及10例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组织中GPER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与子宫内膜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组织、子宫内膜增殖症组织和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GPER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0%、67.3%和8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5.778,P<0.001)。子宫内膜增殖症中,简单型增生、复杂型增生及不典型增生内膜组织中GPER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0.0%、70.0%和8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864,P=0.012)。绝经后和未绝经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GPER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9.7%和6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77,P=0.046)。高分化和中、低分化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GPER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1.4%和1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196,P=0.023)。临床分期Ⅰ期和(Ⅱ+Ⅲ)期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GPER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3.0%和1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68,P=0.039)。有淋巴结转移和无淋巴结转移的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GPER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7%和8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0,P=0.646)。在肌层浸润深度<1/2和≥1/2的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GPER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和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57,P=0.080)。结论 GPER与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生、发展可能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PTEN和P27在子宫内膜腺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与张力蛋白同源的第 1 0染色体丢失的磷酸酶基因 (PTEN)与细胞周期调控因子P2 7在子宫内膜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并通过对PTEN与P2 7关系的研究 ,分析PTEN功能异常参与癌发生的分子机制。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 ,检测了 1 2例增生期子宫内膜 ,4 2例子宫内膜增殖症包括 1 5例单纯型增生 (SH) ,1 9例复合型增生 (CH)和 8例非典型增生 (AH) ,4 5例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PTEN和P2 7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增生期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增殖症和子宫内膜腺癌中PTEN阳性表达率呈下降趋势 ,分别为 91 7%(1 1 / 1 2 )、 4 2 9% (1 8/ 4 2 )和 37 8% (1 7/ 4 5 ) ,增生子宫内膜PTEN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子宫内膜增殖症和子宫内膜腺癌 (P <0 0 0 1 ) ,PTEN在SH中的阳性表达率为 73 3% (1 1 / 1 5 ) ,高于在CH和AH的阳性表达率 ,分别为2 6 3% (5 / 1 9)和 2 5 0 % (2 / 8) (P <0 0 0 5 )。P2 7在增生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增殖症和子宫内膜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1 0 0 0 % (1 2 / 1 2 )、 6 4 3% (2 7/ 4 2 )和 4 2 2 % (1 9/ 4 5 ) ,三者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P2 7在SH ,CH和AH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80 0 % (1 2 / 1 5 ) ,6 8 4 % (1 3/ 1 9)和 2 5 0 % (2 / 8)。SH和CH中P2 7的阳性  相似文献   

13.
一、子宫内膜腺瘤样增生和原位癌的关系:作者认为子宫内膜诊刮组织腺瘤样增生的病程表现为:腺体紧挤,腺上皮呈假分层,颜色苍白或呈嗜酸染色,腺上皮强烈增生,腺腔内出现腺芽或腺岛。原位癌为:腺体呈高度增生伴有间质浸润,但这种现象局限于子宫内膜区域内。子宫内膜腺瘤样增生为癌前病变,既可进一步发展为原位癌,也可在使用黄体酮后逆转为正常。二、高危人群和绝经年龄的关系:作者认为凡绝经年龄的妇女,如有不育、长期使用雌激素、肥胖、糖尿病倾向、无排卵功能的子宫出血和腺瘤样增生者,均应视为子宫内膜癌的高危人群.对此人群应行普查,按下述方案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14.
子宫内膜是性激素的靶器官,它的增殖是在内分泌环境下由性激素所调节,因而子宫内膜增殖症或癌的发生,是被以性激素为主体的内分泌改变所促进。即内膜增殖症或癌易发生于闭经前的不孕、未产、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具有内分泌活性的颗粒细胞--卵泡膜细胞瘤或长期服用雌激素的妇女。这些妇女的共同特点是雌激素过剩。子宫内膜被此过剩雌激素长期刺激的结果,被认为是通过内膜增殖良性(?)肉→囊腺状增殖→癌前病变之腺样增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绝经后妇女子宫内膜息肉(endometrial polyps,EMPs)发生恶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4月至2009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产科收治的489例经宫腔镜病理确诊为EMPs的患者,依据病理类型分为良性组(471例)和非典型增生/恶性组(1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子宫内膜息肉恶变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中,子宫内膜息肉合并不典型增生者11例(2.20%,11/489),子宫内膜息肉合并子宫内膜癌者7例(1.43%,7/489)。单因素分析的各临床因素中,绝经≥10年(OR=15.60,95%CI:2.05~118.57)和绝经后出血(OR=4.08,95%CI:1.31~12.70)是与子宫内膜癌前病变或子宫内膜癌相关的危险因素(P<0.05),而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和子宫内膜息肉病史等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发生癌前病变和子宫内膜癌风险增加,绝经≥10年和有绝经后出血症状是发生癌前病变和癌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及其处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 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 (atypicalhyperplasia ,AH)是一个组织病理学名称 ,属子宫内膜增生的一种类型 ,其主要的病理学特征为腺上皮细胞出现异型性。根据Kuman为首的美国学者通过对 170例未治疗的子宫内膜增生患者进行 1 2 5年随诊的结果为基础 ,1987年国际妇科病理协会 (IS GP)提出将子宫内膜增生分为 :①单纯性增生 ;②复合性增生 ;③不典型增生 3大类 ,该分类法目前已被国内外普遍采用。其中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根据增生腺体是否出现背靠背群集 ,分为简单性不典型增生和复杂性不典型增生 ;根据组织学病变程度不同又…  相似文献   

17.
子宫内膜增生性疾病患者内膜细胞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研究凋亡在子宫内膜增生性疾病中的作用。方法 :用改良原位末端标记技术检测 15例正常月经周期的增生期、分泌期、月经期子宫内膜 ,11例增殖性子宫内膜 ,12例子宫内膜癌 ,以及术前用孕激素治疗的 13例异常增生子宫内膜中的凋亡细胞 ,并计算其凋亡指数 (AI)。结果 :分泌期、月经期子宫内膜、增殖性子宫内膜、子宫内膜癌AI均比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AI高 (P <0 .0 1)。增殖症患者内膜不典型增生组AI比单纯增生、复杂增生组AI高 (P <0 .0 5 ) ;内膜癌患者低分化组AI比高分化组、中分化组AI高 (P <0 .0 5 )。结论 :细胞凋亡与正常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有关 ,而在增殖性和癌变子宫内膜中的异常表达可能与子宫内膜的良恶性病变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微管相关蛋白LC3、组织蛋白酶D在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2例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12例子宫内膜增殖症以及51例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LC3和组织蛋白酶D的表达并分析。结果:LC3在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的表达强度显著低于正常增生期内膜和子宫内膜增殖症(P<0.001,P<0.001) LC3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表达强度与组织学分级以及手术病理分期呈明显的负相关(r=-0.390,P<0.001;r=-0.312,P<0.05)。组织蛋白酶D在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低于正常增生期内膜(P<0.05)。结论:自噬活性相关的LC3、组织蛋白酶D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表达下降,自噬活性的改变可能参与了子宫内膜样腺癌的发生和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CD31在不同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VEGF、CD31在52例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22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织及21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对结果进行量化分析。结果:(1)VEGF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不典型增生组织及子宫内膜样腺癌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23.8%、31.8%、65.4%;CD31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不典型增生组织及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分别为23.6±11.7、31.5±17.7、51.9±21.1。VEGF的阳性表达及CD31-MVD(CD31标记的MVD)在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明显高于不典型增生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P0.05)。(2)VEGF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CD31-MVD与肿瘤分期、浸润肌层深度、组织学类型有关(P0.05)。(3)在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VEGF表达与CD31-MVD无明显相关性(r=0.095,P=0.504)。结论:VEGF表达、CD31-MVD在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增高,可能促进子宫内膜样腺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浸润。  相似文献   

20.
多囊卵巢综合征临床内分泌代谢对子宫内膜病变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 (PCOS)患者临床内分泌代谢改变对子宫内膜病变的影响。方法 用组织学方法检测 94例PCOS患者子宫内膜病理改变 ,用放射免疫学方法测定血清泌乳素、黄体生成激素、卵泡刺激素、雌二醇、睾酮、雄烯二酮水平 ,82例同时行糖耐量及胰岛素释放实验。结果 ① 70例PCOS患者子宫内膜为无排卵型 ,其中增殖期内膜 45例 ,增殖症 2 5例 (单纯增生 2 3例、不典型增生 2例 ) ;2 4例为排卵型子宫内膜 ,其中13例分泌反应不佳 ,11例分泌反应良好。②无排卵型子宫内膜组与排卵型子宫内膜组比较 ,前者血清空腹及糖负荷后 6 0min、12 0min的胰岛素水平和胰岛素曲线下面积明显增高 (P均 <0 0 5 )。③子宫内膜增殖症患者与增殖期内膜患者比较 ,前者胰岛素曲线下面积明显增高 (P <0 0 5 ) ,其中单纯增生患者糖负荷后 6 0min、12 0min的胰岛素水平和胰岛素曲线下面积比增殖期内膜患者明显增高 (P均 <0 0 5 )。结论 PCOS患者高胰岛素血症是导致无排卵型子宫内膜的重要因素之一 ,增高的胰岛素对子宫内膜的异常增生也可能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