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例男性患者 ,77岁 ,因高度至Ⅲ度房室阻滞 ,安置双腔起搏器。心房电极固定于右心耳 ,心室电极位于右室心尖部。术后 6h病人感到间歇性右腰部肌肉跳动 ,传至右胸壁肌肉跳动。心电监护示VAT起搏时并无肌肉跳动 ,而呈DVT方式起搏时则有肌肉跳动。最后经X线检查证实右房电极移位。重新安置电极后 ,起搏感知功能良好。 相似文献
2.
3.
起搏电极移位与X线影像关系的探讨周乐今兰炳炎谢红苗云波(云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昆明650032)自1988年以来共安置VVI起搏器58例。男38例、女20例,平均年龄63.1(23~84)岁。病窦综合征29例,II~II度房室阻滞29例。起搏器和电极为...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性,62岁,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置入双腔(DDD)永久起搏器,术后Holter检查显示:起搏QRS波两种形态交替出现,一种为心尖部起搏波形,另一种为右室流出道起搏波形,全程无起搏P波,考虑心房电极导线移位右室流出道着床并起搏右室,间歇感知心房。经程控及胸透亦证实。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性 ,6 4岁 ,因间断性胸闷、气促 5年 ,双下肢浮肿1年 ,加重伴乏力、食欲不振 2个月入院。患者 5年前因反复胸闷、气促经检查发现心脏扩大 ,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Ⅲ级。给予地高辛等药物治疗 ,但症状控制不满意。一年前出现双下肢浮肿 ,活动明显受限。 2个月前症状加重 ,不能平卧伴有纳差、乏力 ,为进一步治疗住院。入院后心电图示 :窦性心律、Ⅰ度房室阻滞、室内传导阻滞 (QRS波时限 180ms,附图A)。超声心动图示 :心脏四腔扩大 (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81mm)、左室射血分数 (EF) 0 .2 6、二尖瓣返流面积 8.5 9cm2 、连续… 相似文献
6.
7.
患者男性,52岁,反复晕厥1个月,诊断病窦综合征,植入起搏器后3天后胸闷不适。2个月体表心电图未发现心房起搏信号后P′波,心电图示起搏电极脉冲-心房传导延迟,S-A间期:416 ms。经过调整起搏器电极位置后起搏脉冲-心房传导间期恢复正常,患者症状消失。 相似文献
8.
9.
患者女性,53岁,因"反复头晕6年,阵发性意识丧失2天"入院.诊断为二度二型房室传导阻滞,植入雅培双腔起搏器.手术顺利,术后1年随访动态心电图可见心房电极间歇性起搏心室,复查影像学排除心房电极脱位,程控参数正常排除心房电极穿孔,是一种少见的心房电极间歇性起搏右室流出道的现象,此种现象在较高电压时更常见,提醒我们在临床工...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简单、易认的心室起搏心电图的变化来明确心房起搏阈值。方法和结果通过一例测试心房起搏阈值的打印报告单说明测试的过程将起搏模式程控成DDD模式,增加起搏频率,延长A-V间期。通过心室心内心电图或直接连接体表心电图,观察QRS波,直至窄QRS波演变成心室起搏的宽QRS波,未引起波变化的最小电压就是心房起搏阈值。结论通过心室起搏心电图的变化来明确心房起搏阈值是传统方法的补充。 相似文献
11.
双心房一右室间隔上部三腔起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双心房一右室同隔上部三腔生理性永久心脏起搏的临床应用、心电生理学和血液动力学效应。方法为一缺血性心肌病并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植入冠状窦电极于心大静眯中段,“J”型电极于右心耳.专用主动螺旋电极于右室间隔上部.分别同步起搏左.右房和右室,组成新三腔起搏方式,应用swar-chnz导管和平衡法棱索心室造影测定不同起搏方式下心室/心房相位变化,心电生理学和血液动力学参数。结果双心房一右室间隔上部三腔生理性心脏起搏可产生较窄的QRS波和双房一致的撤动及正常的心室收缩顺序,并导致LVEF、RVEF和CO增加。结论 双心房一右室间隔上部三腔全生理性心脏起搏可能有益于某些伴有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心动过缓或心力衰竭患者的电生理学和血藏动力学改善。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性 ,5 2岁 ,因心悸、憋气 1年 ,加重伴头晕、黑、水肿 2个月于 1998年 11月 11日入院。既往有糖尿病病史。入院体格检查 :血压 10 5 / 75mmHg,半卧位 ,呼吸稍促 ,颈静脉怒张 ,两肺底可闻湿性罗音 ,心界向左明显扩大 ,心率 80次 /分 ,律不齐 ,心尖部可闻及Ⅲ~Ⅳ级收缩期杂音 ,腹部膨隆 ,肝肋下 5cm ,有压痛 ,移动性浊音 ( ) ,阴囊及双下肢凹陷性水肿。X线示心脏扩大 ,心胸比例 0 .6 5 ,两肺淤血。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内径 6 4mm、左心房内径 40mm、二尖瓣脱垂伴大量返流。 99mTC RBC平衡法核素心室显影测左室射血分… 相似文献
13.
探讨右房 右室流出道双腔起搏对扩张型心肌病伴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心功能不全的改善作用。 1例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Ⅳ级 (NYHA分级 )伴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心脏超声 :巨大左室 ,EF 0 .3,二、三尖瓣重度返流 ,E、A峰融合。行右房 右室流出道双腔起搏治疗。房室传导时间 (AV Delay)为 110ms。结果 :心功能恢复到Ⅱ级水平 ,术后 3个月左室明显缩小 ,EF 0 .4 9,二尖瓣轻中度返流 ,E、A峰分开。结论 :右房 右室流出道双腔起搏设定较短的AV Delay近期可改善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心功能 ,提高射血分数 相似文献
14.
单根电极心室起搏双腔感知双重反应型起搏器心房感知功能的测试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单根电极心室起搏双腔感知双重反应型起搏器(VDD)心房电极感知功能的稳定性。方法:测试了14例安装单根电极VDD的患者在不同体位、扩胸运动及日常活动时的心房漂浮电极的最低感知阈值。并将术中测得的P波与术后测得的心房最低感知阈值做相关及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4例中有12例患者不同体位的心房感知阈值不一致。其中9例在坐、立位时感知阈值最低,将心房感知阈值调至较最低感知阈值低两档的位置后做Holter检查,全部患者心房感知、房室顺序起搏功能良好。扩胸运动中无一例患者出现过度感知。术中所测P波振幅与术后测得的最低心房感知阈值相关性良好(r=0.69,P<0.05)。结论:单根电极VDD可替代双电极导管的双腔起搏双腔感知双重反应型起搏器(DDD),用于窦房结功能正常的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起搏治疗。 相似文献
15.
1临床资料选自2001年1月~2003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慢性心力衰竭伴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4例,均为男性,年龄50~76(63±13)岁。采用美国st.Jude公司生产的双腔起搏器(TRILOGYDC+2318L,RILOGY5230)。右室流出道起搏电极导线激素释放电极。均选择左锁骨下静脉。心室流出道起搏导线均应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安置时首先将其送入右室流出道,用右室流出道电极导线控制器,在左前斜X线指导下调整顶部电极与右室流出道间隔壁形成垂直关系,调整起搏部位,找到起搏QRS时限最小处,一般情况下顺时针旋转10~14圈,将电极顶部的螺旋拧入心肌,将流出道电极与… 相似文献
16.
起搏源性房室结双径或多径路室房传导:附五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仁泰 《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1995,9(2):85-87
通过对5例安置人工心脏起搏器患者的心室起搏电图现象分析,发现有如下特征:(1)当心室起搏出现逆行P波时,RP^-间期长度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相邻两个RP^-差值≥60ms;(2)RP^-突然净增60ms或达到250ms(不作房室结内匿性折返解释 相似文献
17.
2例放置Medtronic 2 188冠状窦电极失败后 ,将 2 188电极改放至右室流出道行右室双部位起搏 ,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结果 :2例右室流出道起搏阈值分别为 0 .9,1.3V ,阻抗分别为 5 72 ,90 0Ω。双部位起搏阈值为 1.4,1.8V ,阻抗为 5 70 ,5 0 0Ω。双部位起搏心电图QRS波时限比右室尖部及右室流出道单部位起搏缩短了 5 0~75ms。患者心功能明显改善 ,右室双部位慢性起搏阈值 2周、1月、3个月分别为 :2 .0 ,3.0V ;1.8,2 .5V ;1.8,2 .5V。随访 2 2个月以上 ,电极固定无移位。结论 :2 188电极可作为右室流出道永久起搏后备电极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18.
球囊漂浮电极导管床旁临时心脏起搏术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随着介入性心脏病学的迅速普及与提高 ,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可以在X线指引下熟练地安置临时心脏起搏器。但在实际临床工作中 ,相当多的病人由于病情危重或条件所限 ,要求必须迅速在床旁进行临时心脏起搏。简单而适用的方法是应用球囊漂浮电极导管在床旁植入 (图 1)。患者女性 ,12岁。因反复晕厥发作就诊。A为晕厥前心电图 ,QT间期 0 80s ,B为多形室性心动过速。C、D为临时起搏器 ,起搏频率 65次 /min和 75次 /min时的心电图 ,E为永久起搏器植入两年后心电图 ( 65次 /min) ,C、D、E中QT间期分别为0 64s、 0 5 0s和 0 44s图 1 临时…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70岁,因“发作性胸闷气短3年,再发加重10天冶入院,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于2013年9月17日安置心脏再同步化起搏除颤器(CRT鄄D)出院后2个月,患者无诱因出现胸部电击感,发作前无心悸感,3天内共电击11次。经透视证明为右室电极脱位。分析发作时腔内图考虑为感知心房信号导致误放电。 相似文献
20.
2例放置Medtronic2188冠状窦电极失败后,将2188电极改故至右室流出道行右室双部位起博,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结果:2例右室流出道起博阂值分别为0.9,1.3V,阻抗分别为572,900Ω。双部位起博阈值为1.4,1.8V,阻抗为570,500Ω。双部位起博心电图QRS波时限比右室尖部及右室流出道单部位起博缩短了50~75ms。患者心功能明显改善,右室双部位慢性起博阈值2周、1月、3个月分别为:2.0,3.0V;1.8,2.5V;1.8,2.5V。随访22个月以上,电极固定无移位。结论:2188电极可作为右室流出道永久起博后备电极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