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佩东  关连越 《器官移植》2013,4(2):117-122
肝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I)是指肝脏组织在缺血一段时间后血流重新恢复,体内代谢急剧变化,从而使肝脏代谢功能及结构进一步遭到破坏,常见于肝移植、肝脏严重创伤性手术以及肝脏部分切除等情况[1].肝IRI不仅是肝移植术后移植肝功能不全或无功能和肝切除术后肝衰竭的主要原因,也是导致肝移植后发生急性和慢性排斥反应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川芎嗪和乌司他丁对断肢再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40例上肢离断再植病人,随机分为4组,A组为对照组,围手术期不接受川芎嗪和乌司他丁。B组为乌司他丁组,于再植后动脉开放前给予乌司他丁0.5万U/kg。C组为川芎嗪组,于再植后动脉开放前给予川芎嗪2.5 mg/kg。D组为联合组,于再植后动脉开放前分别给予乌司他丁0.5万U/kg、川芎嗪2.5 mg/kg。分别于术前(T1)、术中再灌注后30 min(T2),术后3 h(T3)、24 h(T4)、72 h(T5)共5个时点采集中心静脉血,测定患者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丙二醛(MDA)和超氧化歧化酶(SOD)的含量在该过程中的变化。结果:血清AST、CK、MDA的含量在A组、B组、C组有升高趋势,与A组比较,B、C组的AST、CK在不同时点上升幅度较小,有显著性差异(P〈0.05)。D组无明显上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血清LDH的含量在A组有上升趋势,B、C、D组无明显上升,与A组比较在T2时点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SOD的含量在A、B、C组有降低趋势,B、C组下降幅度较小,与A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D组无明显下降,与A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川芎嗪和乌司他丁对断肢再植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联合使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乌司他丁对大鼠全肝缺血-再灌注(I-R)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全肝缺血-再灌注组(I-R组)、乌司他丁组(U组)及假手术对照组(C组),每组8只.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总蛋白含量、肺组织干/湿质量比(D/W)、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并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检测三组大鼠肺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4 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与U组和C组比较,I-R组大鼠肺组织BALF总蛋白和MPO含量明显增高,肺组织D/W和SOD显著降低.MMP14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增高(P<0.05).结论 乌司他丁可减轻全肝I-R肺损伤;抑制肺组织MMP14 mRNA的表达可能是其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大鼠胰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C)、缺血再灌注组(I)和乌司他丁组(U)。采用ELISA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大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B(IL-1β)、胰腺组织bcl-2蛋白和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的变化;并观察胰腺病理组织学改变。结果缺血再灌注组的各时点TNF-α含量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和乌司他丁组(P〈0.05);缺血再灌注组和乌司他丁组的IL-1β含量在6,12,24h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加(P〈0.05),但乌司他丁组增高水平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5);乌司他丁组在再灌注6,12,24h时bcl-2蛋白表达明显高于缺血再灌注组和假手术组(P〈0.05).后两组各时点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再灌注组和乌司他丁组HSP70的表达在12,24h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加(P〈0.05)。病理组织学观察:乌司他丁组炎症反应较缺血再灌注组明显减轻。结论鸟司他丁能降低大鼠胰腺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血清TNF—α、IL-1β水平和上调胰腺组织bcl-2蛋白的表达,对大鼠胰腺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24只雄性Wista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治疗组、乌司他丁治疗组,每组8只。建立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乌司他丁治疗组,予以乌司他丁25000U·kg-1加入2mL生理盐水静脉推注,并完成液体复苏;生理盐水治疗组予以2mL生理盐水静脉推注,并完成复苏;假手术组,除不放血和输液外,其他处理与模型相同。观察3h后处死大鼠,取血液离心分离血浆检测肝功能指标、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取肝右叶2块肝组织,1块用于肝组织病理改变和肝细胞凋亡观察;1块用于肝组织匀浆,离心取上清液进行肝组织MDA、SOD、髓过氧化物酶(MPO)检测。结果:失血性休克大鼠肝脏再灌注3h后,生理盐水治疗组肝组织发生了严重缺血再灌注损伤,肝细胞水样变,肝窦淤血变窄,间质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而乌司他丁治疗组仅有轻度再灌注损伤。乌司他丁治疗组肝细胞凋亡、肝功能指标ALT、AST、血清TNF-α水平、肝组织MDA含量、MPO活性较生理盐水治疗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P〈0.05),SOD活性较生理盐水治疗组升高(P〈0.05)。结论:乌司他丁对大鼠失血性休克再灌注后肝脏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中性粒细胞浸润、抑制氧自由基的形成、抗肝细胞凋亡相关。  相似文献   

6.
乌司他丁对兔在体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对活体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 2 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缺血再灌注损伤组 (A组 )和乌司他丁组 (B组 ) ,B组阻断前给乌司他丁 (1 0 0 0 0U/kg体重 )。两组阻断 2h和再灌注 1h后采血检测血气、白细胞介素 6(IL 6)和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摘取左肺测定湿干重比 (W/B)和病理学检查。结果 阻断 2h后 ,两组血氧分压 (PO2 )接近 ;恢复灌注 1h后 ,B组PO2 高于A组 (77.61± 5 .0 4 )mmHg(1mmHg =0 .1 33kPa)和 (1 0 0 .85± 6 .73)mmHg ;TNF α值 (A值 ) ,A组各时段均显著高于B组 (2 54 .0 2± 1 4 .31和 50 4 .0 2± 33 .52比 1 4 8.63± 2 1 .0 6)和 1 60 .54± 1 6 .93) ;A组肺湿干重比高于B组 ;肺外观苍白肿胀 ,病理检查见组织结构损伤。结论 乌司他丁能保护在体肺缺血再灌注中肺组织结构的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肝脏肿瘤切除术患者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32例ASAⅠ~Ⅲ级拟行肝脏肿瘤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乌司他丁组(U组)和对照组(C组)。U组:乌司他丁12000U/kg加在生理盐水50ml中,麻醉诱导后切皮前经颈内静脉泵入;C组:注入等量的生理盐水。在切皮时(T1)、缺血后10min(T2)、再灌注10min(T3)、30min(T4)、1h(T5)、术后1d(T6)、2d(T7)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浆中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水平、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浓度。结果与T1时比较,T3~T6时两组的AST、ALT活性、MDA水平、IL-1β、IL-6、TNF-α浓度均明显升高;SOD活性明显降低(P<0.05)。与C组比较,T2~T7时U组的AST和ALT活性明显降低;T3~T5时MDA水平、IL-1β、IL-6和TNF-α浓度均明显降低;T3~T5时SOD活性明显升高(P<0.05)。结论乌司他丁能抑制氧自由基生成和炎症因子的释放,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下肢缺血再灌注期间氧自由基代谢物丙二醛(MDA)和一氧化氮(NO)的影响。方法ASAⅠ级行单侧下肢膝关节镜手术的20例病人,随机分为2组:乌司他丁组(U组,n=10)和对照组(C组,n=10)。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U组于上止血带前15min静脉滴注乌司他丁20万U,松止血带前5min再次推注10万U,C组于相同时间以等量生理盐水静脉注射。分别于上止血带前(T1)、松止血带后5min(T2)、15min(T3)和30min(T4)抽取术侧股静脉血4ml,测定血浆MDA和NO浓度。结果①C组在T2、T3、T4时点MDA含量较T1明显增加(P<0.01),U组仅T4时较T1增加(P<0.05);U组T2、T3、T4时MDA低于C组(P<0.05)。②C组在T3、T4时点NO含量较T1明显降低(P<0.01),U组仅在T4时较T1降低(P<0.05);U组T3、T4时高于C组(P<0.05)。结论乌司他丁对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抑制氧自由基代谢物MDA的产生并增加内源性NO的合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联合异甘草酸镁对人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60例需行肝叶切除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用乌司他丁)28例和试验组(乌司他丁联用异甘草酸镁)32例。观察术前及术后1 d、3 d、7 d两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浆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水平。结果术后l d、3 d、7 d,联用组与对照组在ALT、AST、MDA、SOD水平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乌司他丁联合异甘草酸镁对人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的协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乌司他丁对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下肢缺血-再灌注期间氧自由基(OFR)代谢物丙二醛(MDA)以及促炎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将20例单侧下肢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U组,n=10)和对照组(C组,n=10)。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U组于上止血带前15min静脉滴注乌司他丁20万单位,松止血带前5min再次推注10万单位;C组以等量生理盐水于相同时间静脉注射。于上止血带前(T1)、松止血带后5min(T2)、15min(T3)和30min(T4)抽取术侧股静脉血,测定MDA、TNF-α浓度。结果C组在T2、T3、T4时MDA含量较T1时显著增加(P<0·01),U组仅T4时较T1时增加(P<0·05)。C组TNF-α于T3、T4时较T1时显著增高(P<0·01),U组各时点较T1时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乌司他丁对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中OFR代谢物MDA以及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的产生有一定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乌司他丁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和肝脏再生中的作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乌司他丁是一种广谱酶抑制剂,对多种脏器具有保护作用。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和肝再生中有无保护作用,以及其作用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本研究利用家兔建立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和肝再生动物模型,观察乌司他丁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以及对残肝再生的影响,并且探讨其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2.
乌司他丁对肾缺血再灌注大鼠肾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Chen CC  Zhou Y  Liu ZM  Sun JM  Wang HH  Wu WD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14):877-880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在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肾功能和肾组织超微结构改变中的作用。方法  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 3组 :假手术对照组 (双肾未缺血 ,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肾缺血再灌注组 (双肾缺血 ,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乌司他丁组 (双肾缺血 ,静脉注射乌司他丁 1 2 5万U/只 ) ,每组 10只。大鼠急性缺血性肾损伤模型为双肾缺血 4 5min、再灌注 2 4h ,观察缺血后肾功能和肾组织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肾缺血再灌注组血肌酐 ( 16 7± 39) μmol/L、血尿素氮 ( 2 1± 7)mmol/L ,乌司他丁组血肌酐 ( 116± 13) μmol/L、血尿素氮 ( 14 1± 2 6 )mmol/L ,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 0 5 ) ;乌司他丁减轻肾组织超微结构损害。结论 乌司他丁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肾功能和肾组织超微结构有明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自本世纪 80年代以来内源性 NO被发现 ,其重要的生理及病理作用已引起越来越多的注意。目前为止关于 NO的新发现日益增多 ,为临床治疗与 NO有关的疾病提供了广阔前景。正常情况下 ,肝脏内 NO合成及清除处于动态的平衡状态 ,以发挥生理作用。当出现缺血 /再灌注 (I/R)损伤时 ,NO及氧自由基生成与清除便会发生失调 ,出现病理变化。1 I/R期 NO的变化I/R情况下 ,NO在不同时限内相应的定量分析尚无明确定论 ,有观点认为肝脏病理损伤与 NO定量呈正相关 [1 ,2 ]。实验发现 [2 ,3] SD雄性大鼠被阻断肝门 15 min后可见 GOT、GPT、L DH…  相似文献   

14.
乌司他丁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75只,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对照组(C组)、肾I/R组(I组)、乌司他丁组(U组),每组25只.I组和U组大鼠夹闭双侧肾蒂45min后重新开放肾脏血供,制作肾脏I/R模型,C组不夹闭双侧肾蒂.U组缺血前30min及再灌注开始时静脉注射乌司他丁1.25万单位,I组分别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ml.各组在再灌注后0、2、6、12、24h时取标本,测定血尿素氮(BUN)和血肌酐(Cr)浓度,并制备肾脏病理切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热休克蛋白70(HSP70)和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与I组比较,C组在再灌注后各时点血清BUN和Cr浓度均降低(P<0.05),U组在再灌注后12、24h时血清BUN和Cr浓度也降低(P<0.05).C组肾脏未发现明显的形态学改变;I组近曲小管上皮细胞空泡变性和坏死,肾小管腔扩张,内可见管型和坏死脱落细胞,可见管周血管明显扩张淤血;U组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肿胀、颗粒变性,罕见管型,管周稍有淤血.与I组比较,C组在再灌注后0、6、12、24h时Paller评分降低(P<0.05),U组在再灌注后0、6、24h时Paller评分也降低(P<0.05),C组再灌注后12、24h时HSP70表达降低(P<0.05),U组在再灌注后6、24h时bcl-2蛋白表达增强(P<0.05).结论乌司他丁对肾脏I/R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理可能与上调肾脏bcl-2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5.
乌司他丁对移植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移植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影响小肠移植结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寻求有效的药物来减轻移植小肠的再灌注损伤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即探讨广谱的蛋白酶抑制剂乌司他丁对移植小肠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一氧化氮/内皮素失衡与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研究了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 (ischemia/reperfusion ,I/R)急性期一氧化氮 (nitricoxide,NO)与内皮素 (endothelins,ET)之间平衡关系的改变及其与肝脏I/R损伤的关系。一、材料与方法1.动物分组及模型制作 :Wistar大鼠 30只 ,体重 2 90~35 0g ,雌雄不拘 ,随机分为 5组 ,每组 6只大鼠。S组为手术对照组 ,A、B、C、D组分别为肝脏缺血 40min后再灌注 5min组、再灌注 30min组、再灌注 6 0min组及再灌注 12 0min组。用 1%戊巴比妥钠 5 0mg/kg腹腔注射麻醉…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对幼猪胰肾联合移植术胰腺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 复制胰肾联合移植模型,随机将配成12对的幼猪分为两组:乌司他丁组(U组),乌司他丁15 000IU.kg-1·h-1持续静脉泵注,直至手术结束;对照组(C组),持续泵注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前(T0)、受体动-静脉吻合完毕开放时(T1)、开放后1 h(T2.)、2 h(T3)、术毕(T4)采集外周动脉血3 ml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8(IL-8)的浓度;术后取胰腺组织检测移植胰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及观察其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 与T0时比较,C组T2~L4时血浆TNF-α水平升高(P<0.05).与C组相比,U组T1、T2及T4时血浆IL-8浓度降低(P<0.05),胰腺组织中MPO活性降低(P<0.05),SOD活性升高(P<0.01),MDA含量降低(P<0.05).且胰腺组织损害较轻.结论 乌司他丁可能减轻嗜中性粒细胞(PMNs)黏附与聚集功能,减少氧自由基,下调TNF-α和IL-8,从而减轻移植胰腺组织再灌注的损伤.  相似文献   

19.
乌司他丁减轻移植肾热缺血损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乌司他丁对移植肾热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 方法  86例肾移植患者根据供肾热缺血时间长短分为 2组 :A组 38例 ,热缺血时间 <5min ,B组 4 8例 ,热缺血时间 8~ 12min。其中A组 2 0例 ,B组 2 6例为乌司他丁治疗组 ,其余为对照组。观察术后第 1、3、7、10、14天血肌酐水平及肌酐恢复正常 ( <133μmol/L)的时间。  结果 A组中治疗组术后第 1、3、7、10、14天血肌酐水平测定值分别为 :( 2 6 1.5± 14 3.8) ,( 137.7± 35 .3) ,( 131.3± 4 6 .2 ) ,( 12 6 .2± 32 .0 ) ,( 10 8.5± 2 8.6 )μmol/L ;对照组分别为 :( 32 0 .2± 15 6 .3) ,( 182 .2± 72 .9) ,( 139.8± 6 4 .1) ,( 133.1± 5 6 .4 ) ,( 116 .2±34.9) μmol/L ,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血肌酐恢复正常水平时间 :A组中治疗组为 2~ 12d ,平均 5 .8d ;对照组为 3~ 16d ,平均 7.2d ,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B组中治疗组术后第 1、3、7、10、14天血肌酐水平测定值分别为 :( 372 .6± 12 8.1) ,( 2 78.4± 38.9) ,( 14 5 .9±4 7.2 ) ,( 133.2± 39.8) ,( 12 8.0± 30 .6 ) μmol/L ;对照组分别为 :( 4 96 .3± 12 5 .6 ) ,( 36 4 .7±6 0 .2 ) ,( 196 .2± 36 .8) ,( 16 1.4± 4 1.5 ) ,( 14 9.8±  相似文献   

20.
1986年,Murry等[1]发现短暂的缺血和再灌注能使心肌耐受后续长期的缺血,这与以往认为缺血再灌注次数越多、损伤越严重的看法相矛盾,由此提出了缺血预处理的概念(ischemiapreconditioning,IP),即预先反复短暂的缺血再灌注,诱导机体产生一种内源性的保护机制,以增强机体对随后长时间缺血再灌注的耐受性,减轻脏器损伤的现象。随后众多研究发现IP不仅可在心脏中发生,同样也可发生在肝脏、骨骼肌、脑、小肠、肺、肾脏等组织器官。1997年,Peralta等[2]发现肝脏经IP后,阻滞其血供90min再灌注,能明显降低血液中各种转氨酶含量,随后Yin等[3]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