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患者女 ,37岁。因脑外伤后左眼失明 17年 ,头痛、颅内杂音 2年入院 ,2年前在外院经血管造影诊断为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 ,并经左侧颈外动脉途径对供血支行颗粒及NBCA胶的栓塞治疗 ,治疗后症状有短期改善 ,但随即症状逐渐加重。入院时查体左眼失明 ,眼球活动障碍 ,左侧瞳孔 >右侧瞳孔 ,直接对光反射消失 ,间接对光反射存在正常 ,左侧视神经乳头萎缩 ,左侧眼球及颞部听诊为收缩期增强的吹风样杂音 ,右侧轻度结膜充血水肿。入院后进行了DSA检查 ,显示左侧海绵窦区的硬脑膜动静脉瘘 ,双侧颈外动脉、颈内动脉都有分支供应 ,左侧海绵窦扩张成…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告11例脑硬膜动脉——海绵窦动静脉瘘(Dural carotid cavernous sinus fistulae,简称DCF),男性5例,女性6例,年龄从5个月龄至70岁。主要症征有:突眼、结膜充血、眼压升高与眼外肌麻痹等。少数病例尚有:眼底静脉充血、头痛、杂音、视力下降与眶周水肿等。多数病例呈迁延性经过,出现症状至确诊时间为4周至6年。有些症状可以是一过性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经血管PVA颗粒栓塞硬膜动静脉瘘的临床效果及其安全。材料和方法;5例经血管造下实的硬膜动静脉瘘(2例累及海绵窦,1例累及右横窦、乙状窦、1例累及上乔状窦,1例累及右侧中颅凹)患者,选择性插管入近病巢处的供养动脉或近供养动脉开口的主干动脉(颌内动脉或颈外动脉),采用PVA颗粒悬液加适量优维显300本成不透光混合液,在透视监视下缓慢主供养动脉坡至栓塞瘘道,术后15分钟和6个月随因管造影及评价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填塞海绵窦(CS),治疗海绵窦硬膜动静脉瘘的疗效。方法 经眼上静脉(SOV)途径栓塞治疗复发性海绵窦硬膜动静脉瘘,因SOV显著扩张、动脉化,使导管可直接插入CS,推入栓塞材料,填塞CS,治愈海绵窦硬膜动脉静脉瘘,同时又不影响同侧颈内动脉的供血。结果 9例病人通过脑血管造影,确证为Barrow分类的B,C和D型瘘,经栓塞CS治疗,2个月后9例病人的症状全部消失。结论该法是自发性海绵窦硬膜动  相似文献   

5.
硬膜窦血栓罕见,且病因很多。临床表现多样,从短暂的轻微症状直至死亡。早期诊断及治疗对神经功能障碍恶化的患者尤为重要。5例上矢状窦或横窦血栓的病人经尿激酶窦内直接溶栓,神经功能均恢复良好。另有3例患者未行直接溶栓,皆因大片脑梗塞及出血而死亡。溶栓技术:经皮穿刺股静脉,5F导引管经股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颈内静脉直至颈静脉球。肝素全身抗凝。Tracker-18导管连同导丝经导引管插入乙状窦、横窦、窦汇直至上矢状窦。2秒钟内手推4ml Ominipaque300,行数字减影造影。溶栓方法:连续5分钟直接向静脉窦血栓冲击注射8万U尿激酶;15分钟后  相似文献   

6.
经血管内栓塞治疗颈外动脉—海绵窦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血管内栓塞治疗3例颈外动脉海绵窦瘘的临床意义。材料和方法:3例颈外动脉海棉窦瘘均经股动脉入路栓塞,采用微螺旋圈和聚乙烯醇颗粒将瘘口闭塞。结果:术后患者临床症状显著改善。随访1个月至1年病情无复发。结论:颅内无血管杂音是其重要体征。将微导管置入瘘口是栓塞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颈动脉脑膜支和海绵窦间的硬膜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或硬膜海绵窦瘘,由于选择性血管造影的使用,近十年来报导有增加。本文共11例硬膜海绵窦瘘5男、4女,年令为5个月—70岁。造影包括两  相似文献   

8.
血管内栓塞治疗颈动脉海绵窦瘘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进一步探讨颈动脉海绵窦瘘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及其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8年来应用可脱性球囊栓塞治疗颈动脉海绵窦瘘133例,其中有外伤史者129例,自发性者4例。球囊内充填180mgl/ml水溶性造影剂者131例,充填HEMA者2例,全部病例均在神经安定麻醉及全身肝素化下完成。结果 一次栓塞既闭塞瘘口,双保持颈内动脉通畅者106例,占79.9%;一次栓塞瘘口部及颈内动脉者24例,占18%;  相似文献   

9.
血管内栓塞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CCF)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效果。方法  5例均经DSA全脑血管造影明确瘘口部位 ,采用可脱性球囊或电致血凝性可脱性铂金弹簧圈 (GDC)进行栓塞。结果  5例中 ,1例球囊栓塞成功并保持颈内动脉通畅 ;2例表现为假性动脉瘤 ,用球囊闭塞患侧颈内动脉 ;1例因瘘口太小 ,用GDC填塞海绵窦 ;另 1例 2次试放球囊入海绵窦均破裂失败 ,其中 1枚瘪陷球囊滞留于海绵窦 ,患者不愿闭塞患侧颈内动脉未予进一步治疗 ,但患者治疗术后 1周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结论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全脑血管造影可明确瘘口部位、大小 ,首选治疗方法是血管内栓塞治疗。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22岁.1年前左侧眉弓跌伤,7个月后无明显诱因出现左眼球突出,伴结膜充血、溢汨.体检显示:右眼裸视力0.5,左眼裸视力0.4;非接触(NCT)眼压计测压:右眼16 mm Hg(1 mm Hg=0.133 kPa);左眼20 mm Hg;眼突出度右眼13 mm,左眼21;mm,左侧结膜充血,眶周可闻及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辅助检查:头颅MR检查显示左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增粗迂曲,眼上静脉明显增粗.动态增强扫描显示左侧海绵窦与颈内动脉交通,海绵窦引流静脉增粗,以左眼上静脉为重(图1).脑血管造影见基底动脉与左颈内动脉之间原始三义动脉(primitive trigeminal aftery,PTA)开放显影,PTA海绵窦段破裂形成PTA-海绵窦瘘(图2,3).治疗  相似文献   

11.
硬脑膜动脉海绵窦瘘的眼眶CT表现,DSA检查及栓塞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笔者分析了5例硬脑膜动脉海绵窦瘘伴突眼,结膜充血的病例,全部经CT及DSA检查,同时进行了栓塞治疗,经随访7-9个月未见复发,主要CT表现为:(1)眼球突出,结膜充血;(2)眼上静脉扩张;(3)海绵窦增大;(4)眼外肌增厚:(5)眶尖软组织肿胀。并讨论了诊断鉴别诊断,DSA检查及有关治疗问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经动脉途径低浓度(14%~25%)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CA)栓塞治疗海绵窦硬脑膜动静脉瘘(DCCFs)的可行性.方法 8例DCCFs患者均经动脉入路,使用微导管嵌顿技术注入低浓度NBCA行栓塞治疗.其中5例为经静脉入路栓塞失败者,3例为不可行静脉入路栓塞治疗者.结果 5例患者术后即刻血管造影DCCFs完全消失;随访6~12个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血管造影未发现DCCFs复发.3例患者术后即刻血管造影DCCFs残留,但血液分流量减少;随访3个月,血管造影血液分流明显减少、临床症状改善2例,血液分流和临床症状均消失1例.1例患者术后出现一过性眼部症状恶化、第Ⅵ脑神经麻痹,经治疗后3 d症状消失.结论 经动脉采用微导管嵌顿技术低浓度NBCA栓塞DCCFs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对于经静脉入路栓塞失败或不能经静脉入路治疗的患者,可能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颈动脉海绵窦瘘的血管内栓塞治疗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目的:进一步探讨颈动脉海绵窦瘘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材料与方法:回顾性研究了1992年4月至1995年10月用可脱性球囊技术栓塞治疗颈动脉海绵窦瘘42例。其中有外伤史者39例,自发性者3例;41例球囊充填材料采用浓度为180mgI/ml水溶性非离子型造影剂,1例用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HEMA)。全部病例在神经安定麻醉及全身肝素化下完成。结果:既闭塞瘘口,又保持颈内动脉通畅者36例,占85.7%;闭塞颈内动脉及其瘘口部者6例。全部病例随访观察2个月以上,均无瘘口再通。结论:可脱性球囊栓塞是治疗颈动脉海绵窦瘘最理想的首选方法,在电视监视下细心操作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14.
颈动脉海绵窦瘘球囊栓塞治疗一例龚和平,何成年,叶念祖,李矩,王伟峰,王月华患者女性,29岁。1991年2月2日被汽车撞伤,当时昏迷10分钟,继之头昏、头痛、恶心和呕吐,并自觉颅内隆隆作响、耳鸣和视力减退。神经学检查:左眼球突出,活动受限,视力减退,球...  相似文献   

15.
经血管内栓塞治疗颈动脉海绵窦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经颈动脉和眼上静脉栓塞治疗37例创伤后和发性颈动脉海绵窦瘘。讨论介入技术,栓塞适应证其治疗效果,并介绍保留颈内动脉通畅的方法。本组治愈36便(93.7%),23例保留了颈内动脉(65.7%)。  相似文献   

16.
颈动脉海绵窦瘘的血管内栓塞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的栓塞材料在颈动脉海绵窦瘘 (CCF)的血管内栓塞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分析了 2 3例CCF血管内栓塞治疗病例。其中 2 2例外伤性CCF ,19例使用了可脱性球囊 ,3例使用了金属微弹簧圈作栓塞材料 ;1例自发性CCF ,使用了NB CA胶作栓塞剂。结果 可脱性球囊栓塞 19例 ,均获得临床治愈 ,其中 12例保持了患侧颈内动脉的通畅 ,获得解剖治愈 ;金属微弹簧圈栓塞 3例 ,2例成功 ,1例因弹簧圈异位栓塞于右大脑中动脉的分支 ,导致病人失语和半身不遂 ,1例自发性CCF ,经患侧脑膜副动脉注射NBCA胶 ,部分NBCA进入海绵窦内 ,病人获得临床治愈。结论 CCF首选血管内栓塞治疗 ,而可脱性球囊是一种理想的栓塞材料。由于金属微弹簧圈可控性差 ,不够安全 ,不应再被作为经颈内动脉途径的栓塞材料。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海绵窦瘘血和内球囊栓塞治疗之效果。材料与方法:7例患者均行DSA全脑血管造影明确明确瘘口部位。叙述发现瘘口应注意的造影环节。结果:7例中5例球囊栓塞成功,保留了颈内动脉的通畅。1例行患侧颈内动脉闭塞。另1例属D型,栓塞效果不满意。结论;海绵窦瘘全脑血管造影可明确瘘口部位、大小及分型。单纯性海绵窦瘘大部分为外伤性、首选的治疗方法是血管内球囊栓塞治疗。  相似文献   

18.
19.
经动脉途径血管内治疗51例外伤性直接性颈动脉海绵窦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推介最近5年经动脉途径使用可脱球囊、弹簧圈和Willis覆膜支架血管内治疗外伤性直接性颈动脉海绵窦瘘(TDCCFs)和保留颈内动脉(ICA)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动脉途径血管内治疗的51例患者的54处TDCCFs,均首选可脱球囊作为治疗方法,Willis覆膜支架和弹簧圈作为备选方法,术后3~48个月行脑血管造影和临床随访评价所有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一期单纯性可脱球囊成功治疗46处(85.2%)TDCCFs,并保留了ICA。使用可脱球囊、弹簧圈和Willis覆膜支架合计保留了53处(98.1%)TDCCFs的ICA,同时成功闭塞瘘口,仅1例闭塞了单侧ICA和瘘口。单纯可脱球囊治疗40处TDCCFs,单纯Willis覆膜支架治疗2处TDCCFs,单纯弹簧圈治疗1处TDCCF,可脱球囊联合Willis覆膜支架治疗8处TDCCFs,联合弹簧圈治疗3处TDCCFs,其中1处使用了Willis覆膜支架治疗。12处TDCCFs进行了二期和三期治疗。除外5例患者单侧视力损害和(或)脑神经麻痹无明显改善外,术后1 d~6个月其他病例症状呈阶梯型改善,直到消失。术中无一例患者血管破裂、无远端脑栓塞和新发神经系统症状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作者用多种方法治疗28例侵及横窦与乙状窦的有症状的动静脉瘘(DAVMS)。用枕动脉压迫法者9例,单用栓塞治疗者17例,栓塞加手术治疗者6例。对于没有严重静脉流出梗阻或与瘘有关的神经病学症状者及枕部有易于摸到的大的供养瘘的动脉者,首先以间歇性枕动脉压迫法治疗。令病人以一手紧紧压迫同侧乳突后至瘘的枕动脉30分钟,压迫有效者,其间杂音与耳鸣减轻或消失。间歇性压迫要尽可能经常进行,目的是减慢动脉流入,诱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