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单纯线粒体肌病九例的临床与病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单纯线粒体肌病 (puremitochondrialmyopathy)是选择性累及骨骼肌 ,表现为肌无力症状的一组线粒体肌病[1] 。我科自 1993~ 2 0 0 2年诊断 4 0余例线粒体肌病患者 ,我们对其中 9例单纯线粒体肌病患者的临床和组织病理检查进行了回顾 ,并对其治疗和预后进行了随访。临床资料 :9例患者为 1997~ 2 0 0 2年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 ,均表现为程度不同的四肢肌无力及不能耐受疲劳 ,症状有波动性 ,无肌阵挛、癫、卒中、头痛及视网膜变性 ,无眼外肌麻痹 ;其中 1例患者的哥哥表现有上楼、起立困难及活动耐力差 ;2例患者肌无力症状劳累时加重 ;2例患者… 相似文献
2.
3.
线粒体脑肌病的临床与病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线粒体脑肌病的临床与肌肉病理特点。方法对16例肌活检证实的线粒体脑肌病病例的临床表现、肌肉组织化学及超微结构进行分析。结果16例患者破碎红纤维(RRF)的平均比例为5.9%,11例有中央核增多,13例的SDH/CCO双染示12例有蓝纤维,且与RRF的分布一致。超微结构观察有4例找到典型晶格状包涵体。结论SDH/CCO双染有蓝纤维为线粒体肌病的诊断提供了依据,借此可与其他肌病鉴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线粒体神经胃肠型脑肌病(Mitochondrial Neurogastrointestinal Encephalopathy Disease,MNGIE)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 通过1例临床确诊为线粒体神经胃肠型脑肌病病例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病理检查,系统回顾线粒体神经胃肠型脑肌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病理特点.结果 该患有长期的腹痛、腹泻史,神经系统首发症状为听力障碍,此后出现头晕、走路不稳、记忆力逐渐下降.神经系统检查有眼外肌麻痹、听力障碍、周围神经损害.肌电图:广泛神经源性损害.头部MRI表现为广泛的白质脑病.肌肉活检为HE染色中出现嗜碱的肌纤维,在GT染色中为典型和不典型的RRF,在NADH染色和SDH染色中深染.结论 线粒体神经胃肠型脑肌病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线粒体肌病,具有上述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加上血及(或)脑脊液乳酸水平升高,肌肉活检示组织学线粒体肌病的表现.如果发现血清白细胞中胸苷磷酸化酶活性降低或基因检测发现胸苷磷酸化酶(thymidine phosphorylase,TYMP)基因位点突变更能进一步确诊. 相似文献
5.
线粒体肌病与线粒体脑肌病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系统线粒体病的发病机制、临床与病理特征及诊断。方法对7例确诊为线粒体病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检查、实验室与影像学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该组患者诊断为线粒体肌病3例,线粒体脑肌病4例;其中2例患者血乳酸水平升高;7例患者肌电图均有异常发现,肌肉活检均有特征性的改变;4例线粒体脑肌病患者头部影像学均有异常改变。结论线粒体病主要累及肌肉及中枢神经系统,诊断要求多种手段结合,以临床和病理表现为主,近年来基因方面的研究及影像学诊断发展迅速,目前对本病主要采取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6.
线粒体脑肌病2例临床、影像及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2例线粒体脑肌病临床、影像及病理特点。方法对我院收治的两例线粒体脑肌病患者,行头CT、MRI、CTA及病理检查。结果临床特征及影像学特征支持线粒体脑肌病诊断,经病理证实确诊。结论线粒体脑肌病具有特征临床、影像及病理特点,但早期诊断仍较困难。 相似文献
8.
线粒体肌脑病临床病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玉璞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1998,6(4):193-196
<正> 一、前言 线粒体是人体最重要的产生能量的细胞器,是人体所有细胞的主要能量来源。线粒体的基本功能是氧化可利用的底物,通过呼吸链电子传递合成ATP,因为它含有全套呼吸链酶体系,氧化磷酸化酶体系,三羧酸循环和脂肪酸氧化酶等。线粒体NDA(mtDNA)是人体细胞中唯一的一种核外DNA,是由16、569个碱基对组成的双链环状分子,含有37个基因。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告5例患者,其临床症状、Ach—RAb、重频刺激、单纤维肌电图表现均类似重症肌无力,用新斯的明治疗均无效或加重,改用能量合剂治疗后好转。4例做了肌活检有典型的线粒体肌病组化与电镜表现,2例测了肌肉中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体有改变,从而修正了诊断。 相似文献
10.
貌似肌营养不良症的家族性线粒体肌病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线粒体肌病和线粒体脑肌病在国内已有少数报道,但在临床上貌似肌营养不良症、神经重复电刺激似重症肌无力、经病理证实为线粒体肌病的家族性线粒体肌病在国内尚未见报道,现将我院胞弟二人同患线粒体肌病报道如下。例1,男,30岁;主因四肢无力17年来诊。患者于13岁时无明显诱因出现四肢无力伴有肌肉酸痛感;以后症状渐加重,跑步不能,走路易跌跤,上下楼梯困难,蹲起费力,双上肢抬举费力;近几年来,四肢近端出现轻度肌肉萎缩,疲劳感明显加重。但无明显的朝轻暮重。曾在当地医院应用加兰他敏及新斯的明肌肉注射,症状有所改善。4年前就诊于我院门诊,肌…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总结线粒体肌病(MM)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探讨简易乳酸运动试验在线粒体肌病筛查中的价值。方法分析经临床和病理学明确诊断的15例线粒体肌病患者临床病理学特点。15例线粒体肌病患者、11例其他肌肉疾病(OM)患者和21例正常对照者行简易乳酸运动试验,于运动前、运动后即刻和运动后10 min检测血清乳酸水平。结果线粒体肌病患者主要表现为发作性加重的肌肉酸痛无力,8例组织病理学显示破碎红纤维比例5%。简易乳酸运动试验显示:MM组运动前、运动后即刻和运动后10 min血清乳酸为(3.57±1.88)、(10.98±4.84)和(7.87±4.38)mmol/L,OM组为(1.89±0.98)、(6.05±4.07)和(4.13±3.14)mmol/L,对照组为(1.91±0.53)、(3.37±1.22)和(2.52±0.89)mmol/L。MM组运动前(P=0.000,0.001)、运动后即刻(P=0.000,0.001)和运动后10 min(P=0.000,0.003)血清乳酸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和OM组,OM组仅运动后即刻血清乳酸水平高于对照组(P=0.042);3组运动后即刻(P=0.000,0.000,0.003)和运动后10 min(P=0.000,0.000,0.013)血清乳酸水平均高于运动前,运动后即刻亦高于运动后10 min(P=0.000,0.000,0.003)。3组血清乳酸水平升高趋势尤以MM组最显著,对照组最低平。结论简易乳酸运动试验简单易行,可以作为基层医院对线粒体肌病的初筛试验。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线粒体肌病与脑肌病患者肌肉的超微结构特征,分析该病的病因和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对16例线粒体肌病与脑肌病患者的肌活检组织进行光镜和电镜超微病理观察。结果电镜观察16例,在肌原纤维间和肌膜下可见弥漫的线粒体数目增多,13例表现为形态异常,可见巨大线粒体,嵴结构不清,排列紊乱,呈同心圆样,均可见线粒体内类结晶状包涵体,有的同时伴有糖原颗粒的异常增多、脂滴沉积及溶酶体异常,有的线粒体只能靠双层膜结构及残存的嵴被识别。3例仅线粒体数量增多,未见其他异常。结论电镜观察肌膜下和肌原纤维间线粒体异常增多且形态异常,特别是线粒体内类结晶状包涵体,对本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Summary Respiratory chain enzymes were studied in isolated mitochondria of two patients with mitochrondrial myopathy. Both patients had been suffering from chronic progressive external ophthalmoplegia and abnormal muscular fatigability since late childhood. One of the patients exhibited the complete triad of symptoms characteristic of Kearns-Sayre syndrome. Venous lactate levels at rest and during minimal exercise were increased in both patients. Histochemical examination of muscle revealed ragged red fibres and intermingled fibres negative for cytochrome c oxidase. Biochemical studies showed decreased activities of complex I and complex IV of the respiratory chain in both patients. Reduced minus oxidized spectra of mitochondrial cytochromes revealed a decreased content of cytochrome aa3 in only one patient, but a normal content in the other. A combined deficiency of complexes I and IV in muscle might either be due to a deficiency of a single subunit common to both complexes or to a coincidental deficiency of both complexes expressed either in the same or in different fibres. 相似文献
15.
线粒体肌病与线粒体脑肌病的酶组织化学和超微结构改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原发性线粒体肌病与脑肌病的病理特征及临床特点。方法:对11例原发性线粒体肌病与脑肌病患者的临床表现,酶组织化学及超微结构进行分析,结果:11例MGT染色均发现有不整红边纤维(RRF),其中单纯表现为肌无力的患者7例,合并中构神经系统受累者4例,RRF出现比例为6.4%-10.3%,电镜观察11例,9例表现为线粒体数目增多,形态异常,嵴排列紊乱等。均可见线粒体内类结晶状包涵体。2例线粒体改变只见数量增多,未见其他异常。结论:光镜下酶组化染色发现典型RRF,对线粒体肌病与脑肌病的初步论断有重要价值。电镜观察肌膜下线粒体异常增多且形态异常,特别是线粒体内类结晶状包涵体的出现,对本病的确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感觉性神经元神经病(SND)的临床表现、神经电生理、颈椎核磁共振的影像学特点以及皮肤神经活检、腓肠神经活检和脊髓后索病变的病理学特征。方法分析2例胃肠道感染后死于SND的患者的临床与辅助检查资料,后者包括神经电生理检查、周围神经和脊髓的尸检病理,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患者独特的临床表现为早期出现共济失调,广泛分布的感觉减退和腱反射减低。电生理检查见感觉神经动作电位广泛异常,与神经纤维长度无关。SND患者脊髓后索髓鞘脱失,腓肠神经活检可见以大有髓纤维为主的神经纤维丢失,无再生神经丛。本组2例患者颈椎磁共振检查结果正常。结论SND独特的临床表现与神经电生理检查特点提示周围感觉神经纤维广泛受累。脊髓后索尸检病理证实感觉神经中枢传导纤维变性脱失,支持病变位于脊髓后根神经节。SND早期颈椎磁共振可能正常。 相似文献
17.
伴有炎性改变的腓骨肌萎缩症二例病理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报道2例经基因诊断明确的腓骨肌萎缩症患者的病理特点.方法 对2例经基因诊断明确为连接蛋白32(connexin 32,Cx32)基因突变所致的腓骨肌萎缩症患者进行腓肠神经和腓肠肌活检,肌肉切片采用HE染色,腓肠神经半薄切片采用美蓝染色,另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腓肠神经是否有炎症细胞浸润.所用抗体为抗CD68抗体和抗白细胞共同抗原(LCA)抗体.结果 2例患者腓肠肌活检均可见肌间质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脂肪增生.腓肠神经半薄切片未见明显洋葱球样结构形成,可见有髓纤维密度明显减少,大量薄髓鞘有髓神经纤维和有髓神经纤维再生簇形成.免疫组织化学见2例患者腓肠神经CD68和LCA表达均呈阳性.结论 腓骨肌萎缩症患者可表现为炎性病理改变,临床上要注意与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等鉴别.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氧分析和乳酸测定在有氧前臂运动试验中的应用,及其对于线粒体肌病及脑肌病的筛选诊断意义.方法 对42例确诊的线粒体肌病及脑肌病(MM)、40名健康人(HC)和40例其他肌病患者(PC)进行有氧前臂运动试验,受试者以40%最大收缩力、1 s间隔做反复等长收缩前臂运动4 min,在运动前、运动中及运动后行血氧分析和乳酸测定.结果 运动中,MM组、HC组和PC组静脉PO2(mm Hg,1 mm Hg=0.133 kPa)分别从41.2±12.6降至39.5±16.2,50.5±14.4降至30.8±13.1,50.1±7.9降至44.3±35.5,HC组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其他2组(F=6.34,P<0.01);3组静脉SO2分别从70.5%±15.8%降至64.4%±15.2%,82.4%±10.0%降至47.2%±11.7%,84.6%±6.3%降至51.1%±9.3%,MM组下降幅度明显低于其他2组(F=91.95,P<0.01).运动后,静脉PO2、SO2 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运动中血乳酸(mmol/L)分别由2.7±3.2升至5.1±3.8,1.1±0.5升至3.1±1.9,1.3±0.8升至3.5±1.8.运动后,3组血乳酸分别为3.8±3.5、1.8±1.0、2.3±1.4,MM组高于其余2组(F=8.50,P<0.01).结论 线粒体肌病及脑肌病患者运动时氧摄取能力比健康人及其他肌病患者下降.有氧前臂运动试验运用血氧分析和乳酸测定的方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线粒体肌病及脑肌病筛查试验,对于线粒体肌病及脑肌病的辅助诊断有意义,其敏感性及特异性较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