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观察应用刃厚皮片皮囊作为间置物治疗真性颞下颌关节强直的临床效果。方法36例真性颞下颌关节强直患者,经耳前进路,凿除关节区增生和融合的骨质,保持凿开间隙至少1.0 cm,形成的假关节间隙内植入刃厚皮片皮囊。结果36例均痊愈出院。术后28例随访2-7 a,26例恢复良好,张口度平均为3.19±0.43 cm;2例复发,复发率7.14%。结论用刃厚皮片皮囊作为间置物治疗真性颞下颌关节强直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张彦喜  高黎 《海南医学》2004,15(5):31-32
目的 观察刃厚皮片皮囊作为充填物的真性颞下颌关节强直的临床疗效。方法 通过对 2 1例临床病例的随访 ,采用测量术前 ,术后开口度 ,开口型 ,摄x线片等评价疗效 ,以颞合关节的功能为评价标准。结果 全部病例均痊愈出院 ,有 2例出院时开口度分别为 14mm和 18mm ,其余开口度均在 3 0mm以上 ,三个月后复查时 ,咬合关系基本正常 ,所有病例均随访 3年 ,有 1例发生复发 ,两例张口度为 2 1mm ,其余张口度均达到 3 0mm ,手术效果满意。结论 刃厚皮片皮囊作为充填物的真性颞下颌关节强直的治疗是一种简单又比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手术治疗颞下颌关节强直34例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颞下颌关节强直的病因、手术治疗的不同术式及手术年龄与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对34例颞下颌关节强直患者住院手术的临床资料进行随访和回顾性分析。结果34例颞下颌关节强直患者均为创伤所致,术后随访6个月至6年,患者术后平均张口度为3.3cm。复发6例,总体复发率为17.6%。纤维性颞下颌关节强直行关节纤维粘连松解 关节盘复位未见复发。骨性颞下颌关节强直行单纯裂隙关节成形术复发率最高,达30.8%;裂隙关节成形术 颞肌筋膜间置复发率为16.7%;分别以肋骨肋软骨移植和喙突移植 颞肌筋膜间置行关节重建术总的复发率为9.1%;裂隙关节成形术 关节盘复位未见复发。5~9岁组颞下颌关节强直术后复发率为28.6%,高于其他年龄组。结论创伤是颞下颌关节强直的主要原因,骨性颞下颌关节强直术式采用裂隙关节成形术 颞肌筋膜间置或裂隙关节成形术 关节盘复位或关节重建术有助于降低复发率,单纯裂隙关节成形术复发率较高,不宜单独使用;儿童颞下颌关节强直术后易于复发,需密切随访,指导功能训练。  相似文献   

4.
颞下颌关节强直治疗 ,从 182 6年BARTON氏首次提出 :切除关节附着骨质 ,骨间隙填塞肌肉的方法后 ,经过 15 0多年的临床改进 ,术后复发率仍为 30 %左右 ,有的甚至高达 5 0 %以上。如何防止术后复发 ,仍为当今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课题。我科自 1985年初 ,采用自体肋软骨膜游离移植治疗颞下颌关节强直 12例 ,经随访观察 ,此法可较好的防止术后复发。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本组 12例患者均系骨性颞下颌关节强直 ,男性 9例 ,女性 3例。年龄 6~ 40岁。外伤发病 9例 ,化脓性感染 1例 ,风湿性关节炎 2例。其中 ,双侧强直 4例 ,单侧强直 8例…  相似文献   

5.
颞下颌关节真性强直 (骨性强直 )主要采取手术治疗。其目的是解决长期张口困难 ,恢复生理功能。运用截骨间隙插入硅胶间置物 ,增加假关节面接触 ,使之更接近于生理功能及防止断端骨面再次融合复发。本科自 1994~ 1999年间5例 ( 7侧 )颞下颌关节骨性强直的病人采用截骨假关节成形植入硅胶帽治疗 ,获得较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本组 5例 ,男 3例 ,女 2例。年龄 13~ 2 4岁 ,平均 18、5岁。其中 3例为单侧 ,2例为双侧。病因 :年幼时颏部外伤 4例 ,患中耳炎 1例。临床表现为张口困难 ,面下部发育均不同程度畸形。X线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伴关节盘穿孔的颞下颌关节滑膜软骨瘤(TMJSC)患者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辅助检查、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为TMJSC患者的诊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例TMJSC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诊治过程,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患者,女性,53岁,因发现右侧颞下颌关节(TMJ)偶有压痛1年余入院。计算机断层摄影(CT)检查显示上颌窦壁及关节周围改变,磁共振成像(MRI)可见关节腔弥漫性结节状低、等异常信号,关节腔液体信号影增多,关节间隙增宽。对患者采取开放性手术治疗,切除游离体和病变滑膜,手术顺利完成,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为滑膜软骨瘤(SC)。随访6个月未见复发。结论:TMJSC诊断应采用组织病理学检测结合CT和MRI辅助检查,手术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手段,病理诊断为诊断TMJSC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7.
采用氦-氖照射的方法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患者98例。结果:痊愈58例(59%),显效25例,有效12例,经过4年追踪观察,疗效稳定,原有症状无复发。认为,该方法对颞一颌关节早期功能性病变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领颌关节成形术是治疗颗颌关节强直唯一有效的方法而术后复发问题一直为众多学者所关注。尽管近几年来国内外对手术方式进行了各种改进,但复发率仍较高,报道复发率达20~50%[’、”。从1992年至今,作者采用钛合金板再造关节窝、覆盖骨创面治疗领下颌关节直性强直4例。取得满意效果。116床资料本组4例中,男性2例,女性2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31岁。双侧颗颌关节强直3例,单侧1例,病因均为外伤所致。X线片均显示关节区骨性粘连.呈不规则骨球.像突变长,升枝短小,/J’颌畸形。2手术方法2.1麻醉与切口一般采用经鼻腔插管全麻,如…  相似文献   

9.
应用牵引成骨技术治疗颞下颌关节强直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Liang C  Wang X  Yi B  Li Z  Wang X  Chen B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12):807-809
目的:探讨应用牵引成骨技术治疗骨性颞下颌关节强直的方法。方法:应用内置式颌骨牵引器,治疗11例(13侧)颞下颌关节骨性强直患者。9例为单侧,2例为双侧。患者年龄9.51岁,平均年龄20.9岁。手术首先在强直关节区形成15-20mm的骨间隙,然后在残留升支后缘行“L”型截骨,形成一长约2cm,宽约1cm的可移动骨段,然后安置骨牵引器,术后第4-8天开始牵引,牵引速度0.25mm/次。每天4次。直到可移动骨段顶端接近术中制备的假关节窝(保留3-4mm间隙)。术后即行开口训练。稳定期为3-4个月。结果:11例(13侧)患者经牵引成骨关节成形术治疗后,开口度可以达到正常(33-45mm)。牵引间隙内成骨良好。新形成的髁状突经改建变得圆钝,形态接近正常髁状突,无感染及成骨不良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牵引成骨关节成形可有效治愈颞下颌关节强直,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风险小,术后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0.
采用氦_氖激光照射的方法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患者98例。结果:痊愈58例(59%),显效25例(26%),有效12例(12%)。经过4年追踪观察,疗效稳定,原有症状无复发。认为,该方法对颞下颌关节早期功能性病变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内固定式牵引成骨技术在小颌畸形矫治中的应用.方法使用国产内固定式牵引器牵引成骨治疗小颌畸形,其中3例为关节强直致小颌畸形,1例为半侧颜面萎缩,1例为肿瘤切除骨移植失败后形成小颌畸形.结果5例患者均达到了小颌矫正的良好效果.全部病例无感染、成骨不良等并发症.结论牵引成骨技术可成功地用于矫治小颌畸形,对于关节强直患者可在关节成形术的同时进行牵引成骨.  相似文献   

12.
夏超  谭颖徽 《重庆医学》2015,(10):1355-1357
目的:观察自体喙突移植再造髁突关节成形术伴同期颏成形术在颞下颌关节强直伴有小颌畸形矫治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003年7月至2012年1月21例应用自体喙突移植再造髁突关节成形术及同期行颏前徙成形术的颞下颌关节强直伴有小颌畸形的患者进行随访。对其颞下颌关节的功能(下颌侧向运动、前伸运动)、张口度、咬合关系、面部外形、影像学表现进行评价。结果经过24个月至8年的观察随访,19例患者的下颌运动、张口度均得到明显的改善,而2例患者出现关节强直复发。且21例患者面形均较术前均有明显的改善,咬合关系较术前均未发生较大的变化。曲面体层线片显示所有患者移植的喙突与下颌升支达到骨性愈合,且改建良好;头影测量片显示,患者面形轮廓及突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自体喙突移植再造髁突关节成形术伴同期颏成形术可治疗颞颌关节强直伴有小颌畸形。  相似文献   

13.
Objective:To study the effects of temporalis myofascial flap(TMF)transferred to treat the long ankylosis of 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Methods:Seventeen cases with ankylosed condyles received arthroplasly.The degrees of mouth opeing pre-and post-operatium were evaluated,and the spaces of joints in the X-ray films were also measured.The evaluation of the results of the surrgical treatment was based on the TMJ functions.Results:Following up 0.5-3.0 years,in 12 of 17 cases the degree of mouth opening improved up to 27mm.The doctors and the patients were both satisfied with the results.Conclusion:The use of TMF in arthroplasty of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is a good approach in the treatment of TMJ.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性分析大面积Ⅲ度烧伤切痂创面的3种修复方法,探求真皮替代物在提高创面愈合质量的意义和价值。方法:总结笔者单位近15年来收治的大面积烧伤一次切痂面积15%TBSA以上,分别采用大张异体(异种)皮肤打洞小块自体皮嵌植法(简称“嵌皮法”),自体皮肤微粒播散移植外层覆盖异体(异种)皮肤法(简称“微皮法”)和自体皮肤细胞耕耘播种于异体真皮内移植法(简称“皮肤细胞法”),治愈出院,随访2月以上的210例患者病例资料,以术后30d和45d上皮化愈合面积占手术面积百分率及是否需补充植皮作为疗效判定标准,30d达80%以上或45d达95%以上且无需补充植皮者为优;30d在50~80%,或45d在81~94%,且此后可能需补充植皮者为良;30d在50%以下,或45d不足80%且此后需补充植皮者为差。结果:①自体皮扩大比例“嵌皮法”<“微皮法”<“皮肤细胞法”。②3种修复方法总优良率91.4%,3种方法间优良率无差异。③“皮肤细胞法”发现大部分异体真皮长时间无干枯坏死现象,异体真皮表面形成新生上皮,活检切片显示上皮细胞于异体真皮内呈团状增殖分化,14个月切片表明,除不含皮肤附属器外,既有致密的全层表皮结构,又有真皮组织结构,术后随访5年,愈合区皮肤似移植大块自体中厚皮,柔软,光滑和平坦。结论:“嵌皮法”、“微皮法”和“皮肤细胞法”均可作为大面积Ⅲ度烧伤创面的修复方法,以“微皮法”较常使用。“皮肤细胞法”因发现大部分真皮长时间未被排异,值得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一次性创腔引流袋更换频率与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性,以减少医源性导管相关性切口感染几率。方法:选择80例术后置创腔引流管并接一次性血性液引流袋的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A和观察组B、C。A组24 h更换1次引流袋,B组48h更换一次,C组不更换直至拔管。分别留取引流管、引流袋内液体及手术切口分泌物送检细菌培养。观察各组各部位细菌培养阳性结果及术后切口感染率。结果:术后24 h,A、B、C组细菌培养结果均为阴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 h,A组各部位细菌培养阳性结果均为3例,阳性率11.53%,B组均为2例,阳性率7.40%,C组阴性,χ~2值=3.10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72 h,A组各部位细菌培养阳性结果均为5例,阳性率19.23%,B组均为3例,阳性率11.11%,C组阴性,χ~2值=5.49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比较:术后第2天,χ~2值=3.103,P<0.05;术后第3至7天,χ~2值=4.211,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一次性创腔引流袋的护理,直接于每24 h计量后排空引流袋至拔管即可,不必常规每24 h或48 h更换1次创腔引流袋,可显著降低或杜绝医源性导管相关性切口感染几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计算机辅助下虚拟颌位引导儿童关节强直患者同期矫治颌骨畸形的可行性。方法:回顾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颌面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儿童颞下颌关节强直患者。将患者颌骨与牙列的影像数据导入计算机软件,进行虚拟设计,完成肋骨肋软骨移植和颌骨畸形的同期矫治,设计制作数字化咬合导板备用。术中完成关节强直松解后,在数字化咬合导板的引导下使下颌骨就位,并完成肋骨移植。对术前和术后即刻的颏点偏斜程度以及下颌升支高度进行测量,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该方法的可靠性。结果:5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术前设计的虚拟颌位下颏点至面中线的距离平均为(0.58±0.20) mm,术后测量值为(0.70±0.27) mm,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虚拟颌位下患侧下颌升支的长度平均为(48.19±3.20) mm,术后测量值为(48.17±3.62) mm,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虚拟颌位引导下,能够在重建关节的同时实现颌骨畸形的同期矫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内置式颌骨牵引成骨在治疗骨性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 TMJ)强直伴小颌畸形并发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中的应用.方法:应用内置式颌骨牵引成骨,治疗11例(15侧)TMJ强直伴小颌畸形及OSAS患者.患者年龄9~42 岁.4例为双侧颞下颌关节强直伴重度小颌畸形,7例为单侧TMJ强直伴小颌畸形.9例合并重度OSAS,2例伴有轻、中度OSAS.8例患者行双侧下颌骨体延长,3例患者行单侧下颌骨体延长.11例患者15侧TMJ强直均行牵引成骨关节成形术.术后复查10~22 个月,平均复查时间15.3 个月.手术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小颌畸形的牵引成骨治疗;第二阶段,TMJ强直的牵引成骨关节成形术.术后间歇期4~7 d,牵引速度1 mm*d-1,分4次进行.稳定期为3~4个月.术后即行开口训练.每一患者术前、术后均行X线头影测量及睡眠多导图仪(polysomnography, PSG)检查.结果:11例患者19侧下颌骨经牵引延长后,小颌畸形及OSAS得到有效治疗.15侧关节强直经牵引成骨关节成形术矫治后,开口度均恢复正常.牵引间隙内成骨良好,未见感染及成骨不良等并发症发生,无关节强直复发.结论:牵引成骨技术可有效矫治TMJ强直导致的小颌畸形伴OSAS,并为关节成形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手术方法简便,风险小,治愈率高,近期效果稳定.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观察应用内置式颌骨牵引器对单侧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强直伴小颌畸形患者进行同期的牵引成骨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内置式颌骨牵引器,对7例单侧TMJ强直伴小颌畸形的成人患者进行同期的牵引成骨关节成形及下颌骨体(13侧)的牵引成骨治疗.术前经睡眠多导图仪(polysomnography,PSG)检查,7例患者均患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and hypopnea syndrome,OSAHS),其中3例为重度OSAHS,另4例为轻、中度OSAHS.6例患者行双侧下颌骨体延长,1例患者行单侧下颌骨体延长.7例患者的TMJ强直均行牵引成骨关节成形术.手术包括两个术式:TMJ强直的牵引成骨关节成形术和小颌畸形的牵引成骨治疗.术后间歇期5~7天,牵引速度1 mm/d,分4次进行.稳定期为3~5个月.术后即行开口训练.每一患者术前、术后均行X线头影测量及PSG检查.结果:所有患者术后OSAHS症状均减轻或消失.除1例术前重度者术后诊断为轻度外,其余6例患者术后PSG检查结果显示均已达到治愈标准.7侧关节强直经牵引成骨关节成形术矫治后,开口度均恢复正常.牵引间隙内成骨良好,未见感染及成骨不良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复查18~51 个月,平均随访复查时间34.3 个月.无小颌畸形及关节强直复发.结论:同期的牵引成骨治疗可有效矫治成人单侧TMJ强直伴小颌畸形及OSAHS.手术方法简便、风险小,能有效缩短治疗疗程,减少手术次数.术后开口训练对牵引间隙内的骨形成无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