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4 毫秒
1.
目的:探讨寻常痤疮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2(TLR2)的表达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变化,为其临床研究提供可参考依据。方法:共纳入120例本院皮肤科门诊的寻常痤疮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时随机抽取无痤疮的健康人群100例作为对照组,详细记录所有受试者的相关信息。均空腹抽取肘静脉血2ml,检测TLR2的表达及IL-8、TNF-α水平,病例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再次检测TLR2表达及IL-8、TNF-α水平。结果:寻常痤疮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LR2表达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前病例组患者TLR2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病例组患者TLR2表达水平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病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寻常痤疮患者血清IL-8、TNF-α水平变化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前病例组患者血清IL-8、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病例组患者血清IL-8、TNF-α水平明显下降,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寻常痤疮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LR2表达明显增加,且痤疮患者血清IL-8、TNF-α水平亦明显升高,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有明显下降,因此认为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窄谱红蓝光与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联合治疗轻中度寻常痤疮的疗效。方法:选择轻中度(Pill sbury分级为I~II度)寻常型痤疮患者120例,分为联合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联合组采用窄谱红蓝光与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联合治疗,对照组单用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治疗,疗程8周。结果:治疗结束8周联合组患者痊愈率为33.33%,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患者痊愈率为16.67%,有效率为66.67%,两组在痊愈率及有效率上差异性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4、6周联合组的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窄谱红蓝光联合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治疗轻中度寻常痤疮疗效明显优于单用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而且起效更快,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3.
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治疗寻常性痤疮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曼莉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20):4326-4327,4333
[目的]探讨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治疗寻常性重度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0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寻常性重度痤疮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口服异维A酸胶丸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口服治疗的基础上,予以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外用治疗,经过3个月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并于治疗结束后6个月进行随访,统计两组患者的复发率,综合评价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对寻常性座疮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经3个月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5%,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后随访,观察组患者复发率为17.6%,对照组患者复发率为16.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均相似于维A过量症状,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异维A酸红霉素胶丸口服结合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外用,对寻常性重度痤疮进行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胡立红 《工企医刊》2008,21(2):11-12
目的:探讨异维A酸胶丸治疗囊肿性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2名囊肿性痤疮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82例,口服异维A酸胶丸为10mg/次,2次/日;对照组40例,口服阿奇霉素,0.5g/d,餐前1h顿服;两组均外用氯雷酊,两组疗程均为8周。结果:治疗组有效率82.92%,对照组有效率52.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5.93,P〈0.05)。结论:异维A酸胶丸治疗囊肿性痤疮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异维A酸胶囊联合丹参酮胶囊治疗中重度寻常型痤疮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 将102例中重度痤疮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2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分别予以异维A酸胶囊联合丹参酮胶囊以及异维A酸胶囊治疗。结果 治疗组中总有效率为67.3%,对照组中总有效率为42.0%,治疗组和对照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59,P=0.010);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临床皮损类型明显好转(均有P<0.05)。结论 异维A酸胶囊联合丹参酮胶囊口服治疗中重度痤疮临床效果较肯定,可作为临床上中重度痤疮治疗的选择用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水平与先兆流产(Threatened abortion)的关系,及其在判断先兆流产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60例先兆流产患者(先兆流产组)、40例正常早期妊娠妇女(正常对照组),以及46例保胎成功患者(保胎成功组)、14例保胎失败患者(保胎失败组)血清中的IL-6、IL-8水平。结果①先兆流产组血清IL-6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IL-8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②先兆流产患者保胎成功组治疗后血清IL-6水平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保胎成功组治疗后血清IL-8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水平(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清IL-6水平降低、IL-8水平升高可能与先兆流产的发生、发展有关;血清IL-6、IL-8可作为判断先兆流产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采用连续性血液净化对脓毒血症患者血清中Pro-ADM的影响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本院ICU收治的脓毒症患者78例,分为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组(CBP治疗组)40例和常规治疗组38例,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2、3、5、7、10 d采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Pro-ADM、TNF-α、IL-6的水平,提取患者入组时及治疗5 d后的Pro-ADM值和SOFA评分值,差值记为d Pro-ADM和d SOFA,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3 d后,CBP治疗组的血清Pro-ADM、TNF-α、IL-6水平较常规治疗组均显著下降(P〈0.05);治疗2 d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d Pro-ADM和d SOF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BP治疗可降低脓毒血症患者血清Pro-ADM、TNF-α、IL-6的水平。Pro-ADM水平动态变化可作为经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后效果的一个重要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消化道肿瘤患者手术前后血清中CRP和IL-6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50例消化道肿瘤患者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和化学比色法测定手术前后血清中IL-6和CRP水平,并与50例正常健康人作比较。结果消化道肿瘤患者手术前血清中IL-6和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P〈0.05)。手术治疗二周后,患者血清中IL-6和CRP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结论对监测消化道肿瘤患者血清中IL-6和CRP水平的变化,能早期诊断及判断肿瘤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抗原特异性免疫治疗花粉症与细胞因子的相关性。方法将蒿草花粉过敏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快速免疫治疗和常规免疫治疗2组,用蒿草花粉变应原进行季节前减敏治疗。分别测定细胞因子白介素4(IL-d)、γ-干扰素(γ-IFN)和总IgE(tIgE)、特异性IgE(slgE)血清中含量。比较治疗前、治疗后、维持治疗1个月后水平变化和临床效果。结果与治疗前比较,花粉症快速组治疗后血清中tIgE、sIgE、IL-4、γ-IFN含量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5)。维持治疗1个月后,sIgE升高差异仍然无统计学意义(P2〉0.05),而IL-4水平明显降低(P2〈0.01),tIgE、γ-IFN水平明显升高(P2〈0.01)。常规免疫治疗组:治疗后血清中tIgE、γ-IFN明显升高(P1〈0.01),sIgE、IL-4没有明显变化(P1〉0.05)。维持治疗1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tIgE、sIgE、γ-IFN明显升高(P2〈0.01),IL-4明显降低(P2〈0.01)。2组抗原特异性免疫治疗均取得了显著临床效果,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特异性免疫治疗能明显改善花粉症的临床症状和相关细胞因子、特异性抗体水平,IL-4、γ-IFN水平变化可以作为免疫治疗疗效观察的有效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进一步探讨清热解毒胶囊联合异维A酸治疗寻常痤疮的的临床实际疗效.方法 本研究选取我院2011年11月至2012年6月间收治的84例寻常痤疮患者为研究对象,针对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针对患者实施不同治疗方法后的相关临床治疗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 两组患者实施不同治疗方法后,总有效率组间比较,联合治疗组显著高于单一用药组,且组间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口干和皮肤干燥发生率组间比较,联合治疗组均显著低于单一用药组,且组间比较,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临床上治疗寻常痤疮的过程中,采用清热解毒胶囊联合异维A酸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是治疗寻常痤疮的可靠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丹参注射液对过敏性紫癜(AP)患儿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8)等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方法选择AP患儿62例,随机分为观察纽和治疗组各31例,选择30例健康儿童作为正常对照组。观察组和治疗组在治疗前和治疗10天后,以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TNF—α,IL-6,IL-8的血清水平。对照组儿童则抽血一次查TNF-α,IL-6.IL-8的水平备对照。结果观察组和治疗组治疗前后TNF—α,IL-6,IL-8的水平比较差异显著(P〈0.05或P〈0.01).观察纽与治疗组治疗前TNF-α,IL-6,IL-8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丹参注射液可调节AP患儿的TNF—α,IL-6,IL-8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白细胞介素(IL) 12在肺结核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80例抗结核治疗前肺结核患者血清IL 12,采用酶联免疫法进行检测,并与30例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20例有效抗结核治疗随访6个月后的患者进行对比,同时依据临床常用结核检测指标分组研究IL 12的临床意义。结果80例肺结核患者血清IL 12均值为(41.49±34.22)pg/mL,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58.12±44.92)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1,P<0.05)。20例随访肺结核患者经6个月有效抗结核治疗后,血清IL 12水平由治疗前的(12.93±12.48)pg/mL上升为(66.26±20.97)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8,P<0.05)。20例随访肺结核患者经6个月有效抗结核治疗后,血清IL 12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0,P>0.05)。肺结核患者血清IL 12水平在不同分组中:单纯肺结核/肺结核合并结核性胸膜炎组、空洞组/非空洞组、肺CT病变累及<3叶组/≥3叶组、痰结核菌阳性组/阴性组、结核试验阳性组/阴性组、血沉升高组/正常组、PPD强阳性组/非强阳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IL 12与肺结核活动性密切相关,其水平可作为临床工作中了解患者免疫状态,判断肺结核活动性和病情转归的临床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孟鲁司特对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白介素–6(IL-6)和白介素–10(IL-10)水平的影响及疗效观察。方法 选择80例RSV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均予以抗病毒、布地奈得雾化吸入及对症支持治疗,症状消失后停药。实验组在此基础上予以孟鲁司特咀嚼片2.5mg,睡前口服,连用3个月。对照组除不使用孟鲁司特咀嚼片外,余治疗同实验组。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的血清IL-6和IL-10水平的变化,并随访观察治疗后半年和1年内喘息复发率。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前血清IL-6和IL-10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9,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血清IL-6水平均显著下降(t值分别为2.95、2.26,均P<0.05),IL-10水平均显著上升(t值分别为2.91、2.35,均P<0.05),且实验组患儿IL-6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t=2.31,P <0.05),IL-10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t=2.21,P<0.05)。实验组治疗后随访观察半年和1年内其喘息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分别为4.50、5.23,均P<0.05)。结论 孟鲁司特治疗RSV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确切,能明显能减少喘息的复发率,作用机制与其降低血清IL-6水平,升高血清IL-10水平,调节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失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的疗效及其对外周血IL-23/Thl7轴的影响,探讨NB-UVB治疗银屑病的作用机制。方法对本院48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采用NB.UVB治疗20次,以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PASI)评分评价疗效;采用三色法流式细胞仪检测健康对照组及患者治疗前后的外周血Thl7细胞,同时采用ELISA法检测IL-17及IL-23的水平。结果患者NB-UVB治疗前后评分明显下降[(8.12±4.05)分vs(3.98±2.03)分,P〈0.0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Th17细胞百分比[(2.78±1.93)%vs(0.98±0.56)%]、IL-17[(23.85±7.98)ps/mlVs(6.53±4.26)pg/m1]及IL-23[(29.73±12.08)pg/ml vs(16.73±8.91)pg/m1]的水平明显增高(P〈0.01),NB.UVB治疗后外周血r111117细胞的百分比[(1.134-0.51)%],血清IL-17的水平[(8.03±5.01)pg/ml]及IL-23的水平[(17.03±9.85)pg/ml]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其水平高低与PASI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NB.UVB照射可能通过调节患者IL-23/Th17轴而发挥治疗银屑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周乃菁  蒲鹏  江洪 《职业与健康》2011,27(18):2157-2160
目的探讨水飞蓟素胶囊对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疗效。方法将100例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的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在常规扩冠、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基础上,A组口服辛伐他汀片10 mg/d(34例),B组口服辛伐他汀片20mg/d(33例),C组口服辛伐他汀片10 mg/d及水飞蓟素胶囊120 mg/d(33例),分别观察治疗前、治疗8周末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测定血中高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脂联素,瘦素(hs-CRP、TNFα-、IL-6、APN、LP)及血脂各项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B、C组的总有效率均高于A组(Ρ〈0.05),3组患者治疗后hs-CRP、TNFα-、IL-6、LP、TC、LDL-C水平明显降低,HDL-C、APN升高(Ρ〈0.05或Ρ〈0.01),A组TG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除TG、HDL-C外,B、C组各指标变化幅度相比A组更明显(Ρ〈0.05),而B、C组间各指标比较,差异不显著(Ρ〉0.05)。结论在冠心病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水飞蓟素可有效降脂、抗炎,其效果与强化降脂组相似。  相似文献   

16.
龚文亮 《现代保健》2013,(11):17-18
目的:研究探讨惠迪粒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治疗效果及血清白介素(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在本院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150例,随机平均分为两组,研究组(75例)采用惠迪粒(美沙拉嗪缓释颗粒)治疗;对照组(75例)采用柳氮磺胺吡磅敢SASP胎疗,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及治疗前后血清IL-6、TNF—α的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IL-6、TNF—α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并且研究组患者IL-6、TNF—α水平降低程度比对照组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惠迪粒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具有良好临床疗效,考虑可能是通过降低血清中IL-6、TNF—α水平而起作用的,其具体机制尚有待进-步研究完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逍遥散加味方联合舍曲林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并探讨其神经免疫内分泌学机制。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中药逍遥散加味方合并舍曲林组、逍遥散加味方组、舍曲林组共三组(每组30例)抑郁症患者治疗前后及正常对照组的血清IL-6、IL-1β、TNF-α的水平并比较;每组在治疗前后分别做地塞米松抑制试验(DST)并检测血浆皮质醇(CORT)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浓度;结合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三组病例组治疗前血清IL-6、IL-1β、TNF-α、CORT、ACTH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三组血清IL-6、IL-1β、TNF-α、CORT、ACTH水平在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逍遥散治疗抑郁症愈显率高,且不良反应小;中西药结合组HAMD评分治疗结束时下降更明显,与其他两组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清IL-6、IL-1β、TNF-α、CORT、ACTH水平升高可能是抑郁症的神经免疫内分泌学机制;逍遥散和舍曲林抗抑郁机制类同,均能降低IL-6、IL-1β、TNF-α水平,从而纠正HPA轴的亢进而达到抗抑郁作用。逍遥散对抑郁症疗效与舍曲林相当,两者结合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川崎病( KD)患儿治疗前后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 Treg)与Th17细胞比例的变化,以指导临床治疗及评估预后。方法 选择KD患儿32例( KD组)及健康幼儿28例(对照组);抽取对照组幼儿和KD组患儿使用免疫球蛋白+阿司匹林治疗前及治疗后热退3天时清晨空腹静脉血,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5( IL-15)、白细胞介素-17(IL-17)和白细胞介素-23(IL-23)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Treg细胞和Th17细胞比例。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KD组患儿治疗前血清中IL-15、IL-17和IL-23水平均显著增高(t值分别为-4.35、-3.98和-4.11,P<0.05);经治疗后,血清中IL-15、IL-17和IL-23水平均有显著降低(t值分别为3.74、2.94和3.06,P<0.05)。 KD组患儿外周血中Treg细胞比例明显降低(t=2.54,P<0.05),经治疗后可基本回升至对照组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t=-2.13,P<0.05);Th17细胞比例明显升高(t=-1.87,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降低(t=2.71,P<0.05)。结论 Treg细胞与Th17细胞之间的失衡可能在川崎病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其比例的变化对指导临床用药及评估病情和预后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