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肖雷  王凤双  吴殚  冯冉  唐莹 《职业与健康》2011,27(18):2119-2121
目的了解2004—2010年北京市顺义区麻疹发病流行病学特征,为控制、消除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使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4—2010年麻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4—2010共发生麻疹536例,发病率9.80/10万;其中,流动人口发病率25.20/10万,高于本市人口。3—5月份为高发季节。流动人口聚集区麻疹高发,天竺镇、顺义城区、仁和镇、李桥镇、后沙峪镇发病占66.92%。<5岁组儿童发病占病例总数的57.25%,15~34岁年龄组占28.26%;其中,此年龄段流动人口发病占62.82%,5岁以下儿童和外来务工人员为麻疹发病主要人群。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患者中,15岁以上人群占49.54%,8月龄~5岁年龄组占39.08%,其中,流动人口病例数分别占64.81%和63.78%。15岁以上成人和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流动人口麻疹疫苗接种率较低是造成麻疹高发的重要因素;近2年来62.11%的5岁内患者病前7-21 d有就医史,院内感染是造成麻疹高发的又一重要因素。结论流动人口聚集区仍是麻疹防控重点区域,相关预防接种工作应继续加强,控制医院内感染,加强麻疹监测是今后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徐汇区2004-2008年控制与消除麻疹工作进展的分析,提出控制流动人口和成人麻疹发病增多的措施。方法对徐汇区麻疹疫情及监测工作进行分析、评价。结果徐汇区常住人口麻疹病例数为38.86%,流动人口麻疹病例为61.14%。2005年发病率最高,为4.05/10万。2005-2006年下降速度最快。4-5月份为麻疹发病高峰。男女发病比为1.5:1。麻疹发病年龄<1岁的为32.7%,>30岁的为47.39%。流动人口病例有免疫史的为13.95%。市辖区常住人口年平均发病率为1.13/10万,城乡结合部年平均发病率为2.43/10万。结论应继续做好麻疹疫苗免疫接种工作,重点控制流动人口麻疹发病,特别是加强外地流动儿童的常规及强化免疫工作。加大强化免疫力度,消除大量积累的易感人群。加强高发地区监测;加强全区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监测及免疫成功率的监测;加强育龄妇女婚前麻风抗体监测。  相似文献   

3.
李晓军  杨佳平  徐慧清  吴铭  朱奇  陈永君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7):4368-4369,4372
目的 分析宝山区2004~2008年麻疹发病情况,为麻疹消除策略和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的数据,对2004~2008年宝山区麻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宝山区2004~2008年共报告麻疹疑似病例621例,确诊443例,年发病率最高13.01/10万,最低2.06/10万,明显高于往年.病例以15~35岁人群为主,时间相对集中于13~24周,发生暴发疫情共12起,呈局灶性暴发.麻疹疫苗免疫后,抗体阳性率为96.46%.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监测,阳性率为88.92%.结论 麻疹发病人群逐渐向大年龄人群转移,病例以外来流动人口为主,要达到消除麻疹目标,应加强儿童(特别是外来流动儿童)麻疹疫苗接种覆盖率和及时率,并提高成人麻疹疫苗的接种覆盖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东莞市长安镇2004-2010年麻疹流行特征,评价消除麻疹措施实施效果。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结果长安镇2004-2010年共报告麻疹病例771例,2004年发病率最高,为39.59/10万,2010年最低,为0.45/10万。发病主要集中在4-8月份,占总病例数的80.54%;以8月~6岁组发病数最多,占48.12%,其次为15~30岁组病例,占31.13%;散居儿童发病最常见,占56.55%,其次为工人、民工,占29.44%;流动人口发病所占比重高达97.92%;无免疫史及免疫史不详的分别占43.24%和37.84%。结论流动人口是长安镇麻疹疫情防控的重点人群。消除麻疹的关键在于提高易感人群的麻疹免疫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汕头市龙湖区2004-2005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2004-2005年龙湖区麻疹发病情况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比较外来流动人口与本地常住人口的发病情况。结果2004-2005年共报告麻疹99例,其中2004、2005年分别为43、56例。病例中外来人口为92例,占总病例数的92.93%。2004、2005年麻疹的发病率分别为9.24/10万和11.83/10万。两年流动人口、常住居民的平均发病率分别为76.67/10万、1.98/10万。病例发病主要集中在3-6月,占全年病例的79.80%(79/99),病例年龄集中在1~、5~岁组,共占总数的65.7%(65/99)。全部麻疹病例中,无MV免疫史者、免疫史不详者分别占35.35%、52.53%。流动人口中无免疫史者、免疫史不详者分别为32、51人,共占90.22%。结论该区麻疹发病以外来流动人口为主,外来流动人口中的麻疹疫苗接种率较低,存在免疫空白和发病隐患,是控制麻疹流行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姜广启  刘晓川  隋宏 《职业与健康》2009,25(12):1275-1277
目的分析天津市西青区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其原因及防治策略。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分析西青区2006—2007年麻疹的的发病情况,揭示其流行病学特征。结果2006与2007年发病率较高,分别为22.1431/10万,34.6634/10万;发病集中在4—6月份,占发病总数的74.64%;〈8月龄和≥15岁为高发年龄段,分别占总发病数的25.84%和47.19%;流动人口占发病总数的58.43%。结论控制医院内感染,在流动人口中开展高质量的MV强化免疫,是控制、消除麻疹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本文旨在了解广州市海珠区麻疹的流行特征,为制定消除麻疹策略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国家麻疹专病报告系统收集麻疹病例资料,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麻疹流行特征及控制策略的实施效果。结果显示广州市海珠区2004-2011年共报告流行性麻疹1 551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1.72/10万,发病率从2007年起总体呈明显下降趋势,发病高峰在3~8月份,发病人群以1岁以下儿童和14岁以上人群为主,分别占39.36%和50.82%。患者中无麻疹成分疫苗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者占89.04%,流动人口发病数占了71.26%。实施计划免疫对控制麻疹疫情效果显著,但还要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适时在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开展麻疹的强化免疫。  相似文献   

8.
山东省1993~2006年麻疹发病年龄变化对消除麻疹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分析山东省1993~2006年麻疹发病年龄变化,为调整免疫和监测策略,实现消除麻疹目标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和麻疹监测系统报告的数据,对山东省不同时期麻疹发病年龄特征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1993~2006年各年麻疹年龄别发病率均以<7岁人群最高,其中<1岁人群近年来增加显著,由1993~1998年的7.68/10万增加到2005~2006年的77/10万;≥15岁人群发病率有逐渐上升趋势,1993~1998、1999~2004、2005~2006年,≥15岁人群发病率分别为0.26/10万、0.31/10万、1.96/10万.1~14岁病例分别占76.63%、57.53%、29.64%,构成比呈减少趋势,而<1岁病例构成明显上升,2005、2006年分别占19.65%、26.77%.爆发病例1993~1998年主要以学龄前和学龄儿童为主,2002年后较大规模的爆发多为成人,流动务工人群麻疹爆发是经济发展较快地区成人麻疹爆发的主要人群.1999~2004年人群抗体监测显示,15~19岁、20~39岁麻疹IgG抗体几何平均滴度低于其他年龄组,分别为1465.20和1∶426.51.结论 山东省麻疹发病年龄由儿童为主逐渐向大年龄和未到免疫年龄人群转移,成人麻疹,特别是流动务工人员麻疹病例的增加给消除麻疹带来挑战,因此要达到消除麻疹目标,除要做好儿童常规免疫外,加强成人特别是流动人口麻疹监测和免疫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江北区2005-2009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了解不同年龄人群麻疹抗体及疫苗接种后的免疫效果,探讨与麻疹疫情的相关性。方法从发病率与病例的三间分布状况来分析2005-2008年江北区疫情发病状况,随机抽取辖区不同人群(孕妇、婴儿、2~4岁、7~9岁、13~15岁、>20岁)600余人次进行麻疹IgG抗体的监测。检验方法采用ELISA定量法。随机抽取初三、大一学生117人次进行疫苗接种后免疫成功率监测。结果 2005-2008年江北区麻疹报告病例321例,年平均发病率17.83/10万,年发病率与年龄构成有统计学意义。以小于8月龄和成人组为主,占总病例数的75.38%。不同人群抗体检测结果:1、6、8月龄婴儿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1.3%、6.3%、0%;GMRT分别为901.3、36.5、7.6;孕妇抗体阳性率为91.18%,GMRT为725.6;2~4岁组抗体阳性率为98.96%,GMRT为1 115.2;7~9岁组抗体阳性率为100%,GMRT为1 003.8;13~15岁组抗体阳性率为96.55%,GMRT为836.8;>20岁组抗体阳性率为92.86%,GMRT为729.9。初三、大一学生免疫成功率监测结果显示,免后抗体平均浓度分别为免前的2.3~2.5倍。2009年江北区麻疹发病率直线下降,年发病率为2.44/10万,比上一年下降了92.78%。结论人群的麻疹抗体水平高低与麻疹发病存在一定的相关性。8月龄婴儿与成人组麻疹抗体水平低下,是引起麻疹发病的主要原因。孕前接种麻疹疫苗可以提高胎传抗体水平。免疫成功率监测显示,加强免疫与应急接种是控制与消灭麻疹的主要措施。建议调整麻疹免疫策略。孕妇与配对婴儿抗体水平存在相关性。建议加强辖区流动人口的免疫接种,消灭免疫空白,减少易感人群,才能控制与减少辖区麻疹疫情,实现WHO西太区提出的2012年消除麻疹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西安市麻疹流行特点,为制定麻疹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4年麻疹监测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年西安市麻疹发病率为4.93/10万,其中常住人口发病率约为2.4/10万,流动人口发病率约为42.62/10万。病例中以流动人口较多,占54.60%,常住人口占45.40%;0~7岁为麻疹高发年龄,最小年龄46d,最大年龄53岁;男女性别比例为1.27:1;3~6月为麻疹高发季节;无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分别占32.59%和40.67%;实验室诊断阳性率51.28%。麻疹流行的主要原因是无免疫和未复种麻疹疫苗人群的聚集;接种技术和冷链管理不当;加之防止院内感染措施不力;麻诊疫情控制不及时。结论加强麻疹疫苗初免和复种工作接种率,加强冷链管理。开展特定人群强化免疫是控制麻疹发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2004-2010年金牛区麻疹发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根据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麻疹监测专报系统及相关的人口资料进行病例分布分析.结果 2004 - 2010年金牛区实验室诊断病例和临床诊断病例共439例,各年均以散发病例为主,4~6月为发病高峰.流动人[1发病比例逐年上升,病例集中于8月~6岁组,占48.06% (211/439),但逐年呈现低龄及大龄病例数增加现象,2008年≤8月龄病例占当年的16.00%,≥14岁的病例占36.00%.439例病例中仅99例有确切免疫史,其中98例为本地人口.发病率由2004年的2.17/10万上升至2007年的12.59/10万,经过2008年强化免疫后,2010年已降至0.21/10万.结论 2004-2010年成都市金牛区麻疹发病率呈先升后降趋势,进行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后,麻疹发病率保持在较低水平,运用麻疹疫苗控制麻疹发病收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贵州省2003-2010年麻疹麻疹监测系统运转状况及麻疹控制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运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对贵州省2003 ~ 2010年麻疹流行病及实验室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3 - 2004年开展麻疹疫苗初始强化免疫后,2005年麻疹发病率下降到0.49/10万,2008年反弹到3.11/10万,再次开展麻疹后续强化后,麻疹发病率再次下降到2010年的0.22/10万.从2005年开始,风疹病例占报告疑是麻疹病例的比例逐渐升高.贵州省麻疹病毒流行的型别未发生改变,2004年分离到5株H1基因型麻疹野病毒,2007 -2010年分离到20株H1a基因亚型麻疹野病毒.结论 加强麻疹疫苗常规免疫接种及成功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麻疹发病率一定会下降到一个较低的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宁强县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消除麻疹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3-2009年麻疹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宁强县2003-2009共报告麻疹病例409例,年平均发病率17.44/10万,病例以10~15岁学生为主,2006年之前年发病率稳定在12.62/10万以下,之后逐年上升并维持在20/10万以上,发病高峰在3~6月份,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以集贸聚集、省县交界乡镇及农村学校为主。结论宁强县近年来麻疹发病逐渐增高,应加强基础免疫、复种免疫,提高易感人群免疫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周口市2005-2011年麻疹流行特征与消除麻疹措施,为制定彻底消除麻疹措施提供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11年,周口市共报告麻疹3 416例,年均发病率为4.88/10万,年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011年发病率下降至0.07/10万,达到消除麻疹标准。3-6月为高发季节,病例主要集中在7岁以下年龄组(81.91%),以0-2岁组发病最高(57.99%)。结论周口市消除麻疹工作取得显著进展。今后应继续保持和巩固高水平儿童基础免疫接种率,加强麻疹疑似病例的监测,做好暴发疫情的预警与控制工作,从而彻底实现消除麻疹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台州市2004-2008年的麻疹流行特征,为制定更科学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描述麻疹流行状况。结果2004-2008年,该市麻疹报告病例数分别为426例、1 734例、189例、677例、2 121例,年报告发病率分别为8.27/10万、33.65/10万、3.67/10万、13.14/10万、41.16/10万,无死亡病例报告;流动人口麻疹病例数分别为208例、484例、75例、278例、607例。2005年开展“消除麻疹专项强化免疫活动”,2006年麻疹发病率最低,为3.67/10万。发病高峰月份为每年的3~5月份。在麻疹高发的2008年,病例年龄集中在2岁以下儿童和10~40岁人群;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者占84.82%(1 799/2 121)。结论开展强化免疫活动,可明显控制麻疹发病率;应继续加强<2岁和10~40岁人群的常规免疫及其查漏补种工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广元市麻疹流行特征,为制定麻疹防控和消除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国家麻疹监测系统中收集2009-2018年广元市麻疹监测病例,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009-2018年广元市共报告麻疹病例135例,年均发病率0.51/10万,3-9月为发病高发月份,发病人群中<1岁儿童和15岁以上成人占65.92%,无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占81.48%,医院内感染接触史占19.26%,实验室确诊率91.11%,排除麻疹风疹病例报告发现率大于2/10万。结论广元市麻疹处于低水平发病状态。应针对性加强宣传,提高适龄儿童常规免疫接种;积极开展育龄期妇女麻疹疫苗接种,降低8月龄以下幼儿发病率;加强医院内院感控制,对职业易感人群进行麻疹疫苗接种保护;继续加强监测,保持麻疹监测系统的良好运转以达到控制和消除麻疹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2004 -2009年攀枝花市麻疹监测系统的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收集攀枝花市2004 -2009年麻疹专病监测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09年麻疹发病呈现为2个高峰,2004年报告麻疹413例,报告发病率38.75/10万,其中225例为暴发病例;2007年麻疹报告643例,报告发病率59.54/10万;2009年发病降到历史最低水平,为0.92/10万.以每年12月至次年2月为发病高峰;病例主要集中在城乡结合部和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总体以巧岁以下儿童发病为主,但小于8月龄和大于15岁病例所占比例有逐年增加趋势;麻疹病例中无免疫史的和免疫史不详的占全部麻疹病例的66.32%,流动人口麻疹病例中有免疫史的占其病例的10.68%.结论 2004-2009年攀枝花市麻疹发病率波动较大,总体呈下降趋势,发病出现明显的季节分布,病例中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永川区2004-2009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针对性地开展防控措施。方法对2004-2009年麻疹发病情况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永川区2004-2009年年平均发病率为5.96/10万。每年2~7月为发病高峰。发病以小年龄组儿童为主,<8月龄儿童占5.91%,7岁及以下儿童占58.35%,15岁以下儿童发病数占发病总数的84.83%。有免疫史的占19.03%,其中接种1剂次的占7.46%,接种2剂次的占7.20%,接种3剂次的占4.37%。结论永川区麻疹发病呈周期性流行模式至今未得到改变;小月龄儿童发病在麻疹控制和消除阶段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为了解2010年麻疹疫情特点,为今后制定科学的、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麻疹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对2010年麻疹疫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0年昌平区麻疹发病239例,发病率为30.87/10万.昌平区麻疹发病有地区聚集性,东小口、北七家等流动人口聚集的城乡结合部发病较高.发病高峰为4~6月份(70.29%).在239例麻疹病例中,>15岁组病例占57.32%,<1岁组病例占28.03%,为成人和小年龄组发病模式.有免疫史者占21.34%,无免疫史者占76.57%,不详者占2.09%.针对是否发生发热、咳嗽、卡他症状、柯氏斑、淋巴结肿大以及关节疼痛,不同免疫史病例间无显著差异.麻疹疑似病例血标本采集率为92.01%.全部麻疹病例中,实验室确诊病例占86.19%.结论 提高麻疹疫苗常规免疫接种率,加强麻疹疫情监测和处置,是今后昌平区控制麻疹的重点工作,严格执行入托、入学儿童接种证查验和大学生麻疹疫苗接种,是消除免疫空白、建立免疫屏障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甘肃省2000——2008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甘肃省2000—2008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消除麻疹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0—2008年麻疹发病情况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甘肃省2000—2008年平均发病率为7.96/10万。发病地区性差异显著,发病数东部、中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发病以小年龄组儿童为主,15岁以下儿童发病数占发病总数的75.33%,近年来0~岁组和≥15岁组发病比例上升明显。无免疫史的占26.84%,接种1剂次的占19.04%,接种2剂次及以上的占10.43%,免疫史不详的占43.69%。每年3~5月为麻疹发病高峰。发病呈散发和局部暴发并存的状态。结论甘肃省麻疹发病有周期性规律,儿童麻疹疫苗接种率低,易感人群积累是发病的主要原因。小月龄儿童和≥15岁成人发病比例增加给消除麻疹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应进一步加强麻疹疫苗常规免疫,并且适时开展麻疹疫苗的强化免疫,加强疫情监测,控制麻疹暴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