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卷尺导管在肠外营养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对56例胃肠癌术后患者采用卷尺导管(外周静脉穿刺植入)肠外营养,并与54例胃肠癌术后患者采用套管针肠外营养进行比较,观察静脉炎和渗漏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静脉炎和渗漏性损伤的发生率经x2检验,x2=9.509,p〈0.01。有显著差异。结论:卷尺导管有效地减少了肠外营养期间静脉炎和渗漏性损伤的发生;选择好血管是置管成功的保证,严格无菌操作和正压封管是预防导管感染和导管堵塞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探讨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长期需要肠外营养支持的危重新生儿中的应用。方法 对2011年3~12月需长期肠外营养支持的98例危重新生儿的PICC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8例危重新生儿均成功置入PICC,一次穿刺成功率为74.5%(73/98),导管留置时间(19.7±2.0) d,成功过渡到肠内营养完全建立并成功拔管的92例(93.9%),发生并发症共10例,发生率为10.5/1000导管日,其中感染0例,静脉炎1例,导管脱落3例,导管堵塞3例,穿刺点渗血3例。因并发症拔管6例,采取对症治疗后继续PICC治疗4例。结论 PICC可作为需要长期肠外营养支持的危重新生儿的静脉通路,掌握正确的PICC方法,可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李惠玲  朱海燕  吴夏云 《广西医学》2003,25(12):2597-2598
20 0 1年 1月至 2 0 0 3年 4月 ,我科收住消化道肿瘤术后病人行肠外营养 6 3例 ,现将肠外营养静脉导管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6 3例 ,其中男 38例 ,女 2 5例 ,年龄最大者 91岁 ,最小者 30岁 ,胃癌 2 6例 ,直肠癌 1 4例 ,结肠癌18例 ,食管癌 5例。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最长者 6 2天 ,最短者 7天。1 .2 静脉置管方式 :颈内静脉置管 4 2例 ,颈外静脉置管 8例 ,股静脉置管 5例 ,经周围静脉插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6例 ,锁骨下静脉置管 2例。1 .3 结果 :置管期间发生穿刺点红、肿、痛 2例 ,发热 3例 ,按无菌操…  相似文献   

4.
PICC是一种从外周浅静脉穿刺导入且末端位于中心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国外90年代初即已应用此技术,国内90年代后期才逐渐使用,目前尚未广泛开展,我科自2006年7月率先在本地开展了PICC技术用于肠癌化疗及肠外营养患者,至2008年4月完成79例,对应用中的操作及维护进行了整理和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我科 1986年 7月至 2 0 0 0年 12月对 6 8例不同疾病患者应用肠外营养支持 ,其中 3例 4次发生导管败血症(5 .88%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6 8例 ,男 40例 ,女 2 8例 ;年龄 2 1~79岁 ;其中胰、十二指肠切除 19例 ,肠瘘 16例 ,胰腺炎 14例 ,胆瘘 11例 ,大面积烧伤 4例 ,胰瘘 2例 ,短肠综合征 2例。经锁骨下静脉置管 5 1例 ,经颈静脉置管 17例 ,肠外营养支持 9~ 115 d。1.2 结果 :因发热而行血培养及导管尖端培养 14次 ,有 3例 4次细菌培养阳性 ,其中 2例血培养及导管尖端培养出表皮葡萄球菌 ,1例 2次培养出金黄色葡…  相似文献   

6.
术后早期肠外营养对胃肠癌病人营养及免疫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胃肠癌术后早期肠外营养支持的临床意义。方法  4 3例胃肠癌病人术后随机分为两组 :营养组 (n =2 2 )术后 1d开始静脉营养支持 ,持续 7d ,对照组 (n =2 1)术后常规补液 ;观察病人术前及术后 7d血浆白蛋白水平、PNI值、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 营养组术后机体血浆白蛋白水平、PNI值与术前相比均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而对照组术后血浆白蛋白水平、PNI值较术前明显下降 (P <0 .0 5 ) ;且营养组术后细胞免疫功能明显改善 (P <0 .0 5 ) ,其CD4+ /CD8+ 比值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 (P <0 .0 5 )。结论 术后早期肠外营养支持能维持病人术后营养状况 ,改善机体免疫功能 ,有助于促进术后病人康复  相似文献   

7.
肠外营养在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胃瘫是指胃大部切除术后出现的以胃排空障碍为主要特征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 [1],临床上容易与机械性梗阻相混淆。传统的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补液及一般的支持疗法 ,以及使用促胃肠动力药 ,如灭吐灵、红霉素等 ,但效果并不佳 ,且常被怀疑为机械性梗阻而剖腹探查 ,甚至多次手术 ,导致患者发生严重并发症或衰竭死亡。对此我们于1997年1月~2001年5月采用完全胃肠外营养 (TPN)治疗胃瘫13例 ,取得良好效果 ,现报道如下。1.1一般资料本组13例 ,其中男8例 ,女5例 ;年龄42~79岁 ,平均60.8岁。原发病为胃癌1…  相似文献   

8.
笔者自 2 0 0 0年 2月至 2 0 0 3年 3月 ,对 319例手术后患者使用了 3升袋营养液 ,对恢复机体抵抗力 ,纠正负氮平衡、促进切口愈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收到良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全组 319例 ,其中男 2 0 8例 ,女10 1例。年龄最小 17岁 ,最大 80岁 ,平均 4 8岁。胃手术 12 6例 ,肠道手术 10 8例 ,胆道手术 98例 ,肝脏手术 5 5例 ,胰腺手术 32例。使用的 3升袋为上海曹杨医药用品厂生产。营养液成分 :葡萄糖、氨基酸制剂、脂肪乳剂、水溶性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微量元素、胰岛素。1.2 方法 在无菌层流台内 ,…  相似文献   

9.
宋冬丽 《中原医刊》2003,30(9):57-58
肠外营养应用于临床以来 ,发展迅速 ,挽救了许多病人 ,但在进行肠外营养治疗过程中 ,仍会发生各种并发症。着重介绍肠外营养在应用中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1 与操作有关的并发症1.1 气胸 :主要是针头损伤了胸膜或肺尖 ,多发生在身体瘦弱 ,营养不良的病人 ,在行锁骨下静脉穿刺时 ,未充分采取垂头仰卧位 ,锁骨下静脉未能充盈所致。病人可以感到穿刺部位突然有刺痛或撕裂样痛 ,呼吸频率增快、呼吸窘迫、心动过速、氧饱和度降低、血压下降。其预防 :①在行锁骨下静脉穿刺时应充分熟悉锁骨下静脉与锁骨之间的解剖关系 ,按解剖关系掌握好穿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肠外营养的护理过程中的效果。方法对96例行肠外营养的病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8例,实验组进行循证护理,由护士长和2名组员组成循证小,应用计算机网络检索关键词,找出相关资料,对证据进行评价,然后采取措施并观察效果。结果实验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技术。方珐:对7例多发性创伤、脑出血、格林-巴利综合征、胃癌患者行PICC技术。结果:6例穿刺顺利成功,1例穿到肩胛骨不能进入,再次穿刺成功。结论:PICC技术是一种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留置时间长、并发症低的置管方法,是实施肠外营养输液新的安全途径。  相似文献   

12.
全肠道外营养(TPN)的配制和输注导管护理,是保证全肠外营养得以实施的重要环节,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静脉置管行肠外营养的护理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60年代后期应用静脉置管行肠外营养支持(TPW)技术以来,挽救了不少危重病人的生命,时至今日,TPW已不再是单纯的提供营养支持,实际上已形成包括治疗学、病理生理学、代谢生理学在内的医用基础学。随着医学科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TPW的认识和概念也在全面深化,了解TPW的有关技术进展,避免和减少由此而致的并发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老年恶性肿瘤患者肠外营养相关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366例术后行肠外营养的老年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集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原发疾病诊断、手术方式、既往史、输血量、输注白蛋白量、体温超过38℃天数以及肠外营养相关指标,包括肠外营养使用时间、总热能、非蛋白热能、脂肪乳剂、蛋白质和葡萄糖用量、非蛋白热能与氮比值以及糖脂比.结果 366例患者的平均年龄(71.8±6.9)岁,肠外营养时间(10.6±6.3)d,总导管留置时间3 336 d.肠外营养相关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发生率为2.5%(9/36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接受肠外营养前白蛋白水平和体温升高天数与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1.257和2.518(均P<0.01).结论 老年恶性肿瘤患者接受肠外营养前白蛋白水平和体温升高天数是肠外营养相关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老年恶性肿瘤患者肠外营养相关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66例术后行肠外营养的老年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集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原发疾病诊断、手术方式、既往史、输血量、输注白蛋白量、体温超过38℃天数以及肠外营养相关指标,包括肠外营养使用时间、总热能、非蛋白热能、脂肪乳剂、蛋白质和葡萄糖用量、非蛋白热能与氮比值以及糖脂比。结果366例患者的平均年龄(71.8±6.9)岁,肠外营养时间(10.6±6.3)d,总导管留置时间3336d。肠外营养相关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发生率为2.5%(9/36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接受肠外营养前白蛋白水平和体温升高天数与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1.257和2.518(均P〈0.01)。结论老年恶性肿瘤患者接受肠外营养前白蛋白水平和体温升高天数是肠外营养相关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徐荣华 《四川医学》2005,26(8):859-860
Wolfe报道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的技术并发症发生率为5.7%。虽然当今TPN技术已十分成熟和普及,但是深静脉穿刺技术目前还难以做到完全避免并发症。所以,经周围静脉进行肠外营养(简称PPN)的应用会越来越受到重视。我院1983年1月至2004年12月采用经周围静脉肠外营养650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梁宗桦  王俭  吴彦  刘洁 《新疆医学》2010,40(11):107-109
目前PICC导管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继中心静脉导管之后的又一种极其重要的输液途径和方式,为医护人员提供了更多种选择。双腔PICC导管,特别适合需要多种药物同时输入治疗的病人,解决了临床上药物配伍禁忌的问题。2009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将ARROW-双腔PICC导管应用于胃肠外营养治疗的通道,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将105例患者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王淑红 《吉林医学》2010,31(2):263-263
<正>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系指通过静脉途径提供人体代谢所需的营养素[1]。凡不能或不宜经口摄食,超过5~7d的患者,都是肠外营养的适应证。复杂手术后应用PN有利于患者康复,特别是腹部大手术后[2]。现对我科120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接受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行性感染(CLABSI)的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1年8月—2012年3月入住我院ICU并经短期中心静脉导管(CVC)进行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患者共190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均采用美国ARROW公司生产的单腔或双腔CVC。对CLABSI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本组190例患者共出现CLABSI患者23例,累积感染率为16.96例/千导管日。共培养出菌株30株,其中G+菌15株、G-菌9株、真菌6株。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导管留置时间、肠外营养时间、拔管时最高体温、多发创伤、导管管腔、肠外营养液中是否添加谷氨酰胺均是发生CLABSI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多发创伤〔OR=5.327,95%CI(1.772,16.013),P=0.003〕、肠外营养时间〔OR=3.185,95%CI(1.073,9.453),P=0.037〕是CLABSI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肠外营养液中添加谷氨酰胺〔OR=0.024,95%CI(0.082,0.716),P=0.01〕是保护性因素。结论肠外营养患者CLABSI发生率较高,且与多发创伤、肠外营养时间、肠外营养液中是否添加谷氨酰胺密切相关,应加强CVC无菌技术操作的规范化培训,选择谷氨酰胺强化的肠外营养,并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早恢复肠内营养。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