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肝细胞癌和胆管细胞癌螺旋CT增强差异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肿瘤血管生成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对肝细胞癌(HCC)和胆管细胞癌(CCC)螺旋CT增强表现特征的影响.资料与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证实且术前行CT增强检杳的50例HCC(54个病灶)和24例CCC(28个病灶)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观察其CT增强表现类型及两者动脉期的强化程度;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肿瘤VEGF的表达水平,用CD34标记微血管并进行微血管密度(MVD)计数.将免疫组织化学的结果与两种肿瘤的CT增强表现特征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HCC与CCC肿瘤组织VEGF的阳性表达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50,P<0.05),HCC和CCC的MVD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t=2.03,P<0.05);HCC动脉期强化类型与VEGF和MVD未显示出相关性(X2=0.10,t=0.63,P>0.05),CCC不同延迟强化类型的MVD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09,P<0.05),HCC和CCC动脉期强化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6,P<0.01).结论 HCC和CCC组织的VEGF蛋白表达率及MVD值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二者CT增强表现.  相似文献   

2.
肝细胞癌螺旋CT增强表现特征与微血管形成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 (hepatocellularcarcinoma ,HCC)的血管形成情况以及双期螺旋CT (spiralcomputedtomography ,SCT)增强表现特征与HCC微血管形成、其它临床和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 5 0例 (男 3 9例 ,女 11例 )共 5 4个经手术病理证实且行SCT动、静脉双期增强扫描的HCC病灶进行回顾性分析 ,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癌组织血管形成情况 ,将SCT的表现特征与免疫组化结果和其它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第Ⅷ因子相关抗原 (FⅧRA)表达部位以间质内皮细胞为主的占2 4.1% ( 13 /5 4) ,以肝窦内皮为主的占 18.5 % ( 10 /5 4) ,混合型占 5 7.4% ( 3 1/5 4)。所有病灶平均微血管密度 (microvesseldensity ,MVD)为 5 2 .2 0± 13 .89,微血管的平均直径为 ( 15 .0 6± 7.76) μm。MVD与Edmondson分级有关 (F =3 .488,Ρ =0 .0 2 3 ) ;微血管直径与AFP值有关 (t =3 .3 0 3 ,Ρ =0 .0 0 2 )。与SCT显示的包膜类型有关的是MVD和病理分级 ;与增强类型有关的是肿瘤的大小和瘤内有无坏死 ;与SCT显示的侵袭转移性有关的是MVD、FⅧRA的表达部位和肿瘤的大小 ;与SCT显示的病灶的大小有关的是AFP值 ;与SCT显示的肝硬化有关的是HBsAg和病灶的大小。 结论 微血管形成决定HCC的某些生物学行为 ,SCT图像表现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螺旋CT(SCT)增强表现特征与TP、TGF-β1及微血管密度(MVD)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4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且行SCT动、静脉双期增强扫描的HCC病灶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SCT表现特征,包括肿瘤大小、包膜、子灶、门静脉癌栓、肝门淋巴结转移和强化类型等.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癌组织中TP、TGF-β1和CD34的表达情况.分析评价SCT表现特征与3种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TP及MVD与SCT图像上的高侵袭性、包膜有关(P<0.05).TGF-β1与高侵袭性有关(P<0.05).3种因子的表达均与肿瘤大小、强化类型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根据HCC的SCT表现特征可在-定程度上反映HCC微血管生成以及TP、TGF-β1的表达情况.  相似文献   

4.
肝细胞癌肿瘤血管生成与螺旋CT增强特征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 (HCC)肿瘤血管生成的调控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VEGFR)表达及其与螺旋CT(SCT)增强表现和特征之间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39例共4 1个HCC病灶 ,观察其SCT表现和特征。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HCC中VEGF、VEGFR 1/Flt 1和VEGFR 2 /KDR/Flk 1蛋白的表达 ,并与SCT增强表现和特征对照。结果 VEGF、Flt 1、KDR/Flk 1阳性率分别为 6 1.0 %、6 8.3%和 70 .7% ;在侵袭高危组、包膜欠完整和 /或无包膜组、小肝癌组中VEGF和KDR/Flk 1的表达均高于侵袭低危组、包膜完整组和大肝癌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但VEGF和KDR/Flk 1的表达与动脉期强化类型之间无相关性。Flt 1的表达在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χ2 检验提示VEGF表达与KDR/Flk 1表达相关 (P <0 .0 0 1) ,而未显示VEGF表达与Flt 1表达、KDR/Flk 1表达与Flt 1表达之间的相关性 (P >0 .0 5 )。结论 VEGF通过结合其特异性酪氨酸激酶受体KDR/Flk 1促进HCC肿瘤血管生成因而促进HCC的生长、浸润和转移 ;且可通过SCT增强表现在一定程度上推测VEGF及其受体KDR/Flk 1和Flt 1的表达情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HCC的CT增强征象与病理特征及VEGF、PLGF表达之间的关系,以期加深对HCC影像改变的认识。资料与方法经病理证实的39例HCC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统计各CT征象与VEGF、PLGF及MVD表达的关系。结果肝动脉供血型、双重供血型、少血供型分别占64.10%、23.08%、12.82%;VEGF、PLGF及MVD阳性表达率在动脉供血型与少供血型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双重供血型与少供血型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HCC假包膜的显示与VEGF阳性表达相关(P<0.05);其浸润转移组的PLGF、MVD高于无转移组(P均<0.05);HCC大小与MVD相关(P<0.05)。结论通过CT影像与病理的对比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HCC的生物学特性、侵袭转移及血供特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双期螺旋CT(SCT)增强表现特征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表达以及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对50例共54个经手术病理证实且行SCT动、静脉双期增强扫描的HCC病灶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其临床和病理特征,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癌组织中VEGF、bFGF的表达情况,将SCT表现特征与上述指标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HCC中VEGF和bFGF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1.5%(44/54)和75.9%(41/54)。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与SCT显示的包膜类型有关的因素是病理分级;与强化类型有关的因素有病灶的大小和瘤内有无坏死;与SCT显示侵袭转移性有关的因素是病灶的大小;与SCT显示的病灶大小有关的因素有AFP水平、VEGF和病理分级。结论 HCC的SCT表现特征受多种不同因素的共同影响,SCT表现特征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VEGF的表达情况。  相似文献   

7.
肝细胞癌CT增强特征与bFGF表达和血管生成关系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 (hepatocellularcarcinoma ,HCC)动脉期CT增强特征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asicfibroblastgrowthfactor ,bFGF)的表达及微血管生成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 13例经病理证实的且行CT动、静脉双期增强扫描的HCC病灶进行回顾性分析 ,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肿瘤组织bFGF的表达以及微血管密度 (microvesseldensity ,MVD) ,微血管直径以及第Ⅷ因子相关抗原(FactorⅧrelatedantigen ,FⅧRA)的表达部位 ,将CT的增强特征分别与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bFGF在HC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 84.6% ,平均的MVD和微血管直径分别为 (3 5 .83± 10 .65 ) μm和 (11.85± 7.88) μm ,FⅧRA表达部位Ⅰ、Ⅱ、Ⅲ型病灶分别占病灶总数的 3 0 .77%、2 3 .0 8%和 46.15 %。MVD在bFGF表达的阳性、阴性组具有显著差异 (Ρ <0 .0 5 )。HCC在CT上动脉期显示的强化程度与MVD成正比 (Ρ <0 .0 5 ) ,而强化类型则与bFGF的阳性表达具有一定的关系 (Ρ <0 .0 5 ) ,强化程度和类型与其它因素未见相关性 (Ρ >0 .0 5 )。结论 CT的动脉期强化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HCC微血管生成以及bFGF的表达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arterialchemoembolization,TACE)后残癌组织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density,MVD)、微血管直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的表达情况及其意义。方法经病理证实的HCC63例,包括单纯手术切除42例(对照组),TACE术后行Ⅱ期手术切除21例(TACE组)。TACE组患者手术前接受1~2次不等的TACE治疗,均按统一规范标准给予化疗药物灌注+栓塞治疗。对手术切除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其中TACE组取病灶边缘残存肿瘤部分,检测肿瘤组织的MVD、微血管直径及肿瘤细胞VEGF的表达。结果对照组MVD值为(5169±1817)条,TACE组MVD值为(5857±1575)条,二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8,P>005);对照组微血管直径为(1762±1054)μm,TACE组微血管直径为(1579±765)μm,二者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071,P>005)。对照组VEGF阳性染色细胞数为13826±6524,TACE组VEGF阳性染色细胞数为24366±8888,二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4,P<001),TACE显著上调了VEGF蛋白的表达;VEGF阳性染色细胞数与MVD明显相关(r=04936,t=44329,P<005)。结论化疗栓塞术后残癌组织存在丰富的肿瘤血供,残癌组织肿瘤细胞VEGF表达明显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CT动态增强表现的强化类型与瘤内MVD及VEGF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 运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5例经手术切除并病理证实的肝细胞癌瘤内MVD及VEGF的表达,所有病例术前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1)病理分级、MVD及VEGF间的关系:Ⅰ、Ⅱ、Ⅲ级和Ⅳ级的MVD分别为22.9±12.6、36.7±16.2、51.1±17.3和67.8±21.4,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8.6%(2/7)、53.3%(8/15)、90.9%(10/11)和100.0%(12/12),Ⅰ级与Ⅲ/Ⅳ级和Ⅱ级与Ⅳ级之间的MVD、VEGF阳性表达率差异显著(P<0.05),Ⅰ级与Ⅱ级、Ⅱ级与Ⅲ级和Ⅲ级与Ⅳ级之间的MVD,VEGF阳性表达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2)动脉供血型、双重供血型及少血供型肝细胞癌的MVD分别为70.6±22.9、65.7±21.6和25.1±13.5,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5.1%(23/27)、63.6%(7/11)和28.6%(2/7).动脉供血型和双重供血型、双重供血型和少供血型之间VEGF阳性表达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动脉供血型或动脉供血型和双重供血型合并组与少供血型之间VEGF阳性表达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动脉供血型和双重供血型的肝细胞癌,其MVD计数均高于少血供型,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动脉供血型与双重供血型MVD计数无显著性差异(P>0.1).结论 MVD及VEGF表达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HCC的分化程度及血供分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的MSCT多期增强扫描与Survivin、VEGF表达及微血管生成之间的关系。方法:对36例病理证实为HCC的患者术前行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术后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测定Survivin、VEGF以及MVD表达情况,将MSCT强化特征与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分析。结果:①36例HCC组织中Survivin表达阳性率为69.4%(25/36),VEGF表达阳性率72.2%(26/36)。26例VEGF表达阳性的HCC中,20例Survivin表达阳性,Survivin表达与VEGF表达呈显著正相关。②HCC的MSCT征象中肿瘤大小及瘤体中心有无坏死与Survivin、VEGF的表达无关(P>0.05)。有静脉癌栓组的Survivin表达明显高于无癌栓组(P<0.05)。边缘不清、有静脉癌栓组的VEGF表达明显高于边缘清楚、无静脉癌栓组(P<0.05)。MVD值表达与VEGF表达相同。结论:Survivin、VEGF及MVD在HCC呈高表达且三者密切相关,HCC的MSCT表现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Survivin、VEGF的表达以及肿瘤微血管生成情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从分子水平判断HCC的侵袭、转移。  相似文献   

11.
白大应  刘杰 《西南军医》2011,13(1):21-23
目的探讨肾盂癌的诊疗方法,提高肾盂癌诊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21例肾盂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21例均行手术治疗,病理检查提示移行细胞癌19例,其中Gl级5例,G2级8例,G3级6例,低分化鳞癌2例;Ruben-stein分期:T1期8例,T2期7例,T3期4例,T4期2例。随防6月-7年,1年生存率80.9%,5年生存率61.9%,平均生存4.2年。结论 肾孟癌诊断主要靠临床表现及放射学检查,早期诊断、及时行根治性肾、输尿管全切除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张华伟  张志文  梁波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2(10):1644-1647,1669
目的 探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283个PTC和526个甲状腺良性结节的超声表现,对2组结节的各项超声表现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分别计算其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结果 边缘毛糙(敏感性65.3%、特异性91.4%、准确性82.3%)、形态不规则(敏感性61.8%、特异性93.3%、准确性82.3%)、结节纵横比≥1(敏感性65.7%、特异性95.4%、准确性85.0%)、结节内部呈低回声或极低回声(敏感性79.5%、特异性.93.0%、准确性88.3%)、结节内部含微钙化(敏感性69.3%、特异性97.5%、准确性87.6%)、伴颈部淋巴结肿大(敏感性20.1%、特异性96.0%、准确性69.5%)以及结节内部血流信号丰富(敏感性26.1%、特异性93.3%、准确性69.8%)在恶性组中的检出率均较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C合并正常甲状腺者32例(17.9%),合并甲状腺腺瘤者12例(6.7%),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者58例(32.4%),合并桥本甲状腺炎者77例(43.0%),合并桥本甲状腺炎者最多.结论 边缘毛糙、形态不规则,结节纵横比≥1、结节内部呈低回声或极低回声及结节内部含微钙化等指标的诊断准确性较高,是诊断PTC的重要指标,伴颈部淋巴结肿大及结节内部血流信号丰富的敏感性、准确性低但特异性较高,可作为鉴别诊断的参考指标,当桥本甲状腺炎合并可疑结节时更应警惕恶性可能.  相似文献   

13.
超声在诊断贲门、胃癌中与X线、胃镜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二维超声在诊断贲门、胃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80例病人进行超声检查 ,91例病人进行胃镜检查 ,72例病人进行X线钡餐检查 ,其中 ,同时进行超声和胃镜检查者共 4 8例 ,进行超声和X线检查者 5 0例。三项检查同时进行者共 4 0例。结果 :超声检查的阳性率 96 .2 5 % (77/ 80 )例 ,胃镜检查的阳性率为 87.91% (80 / 91)例 ,X线检查的阳性率为 84 .72 % (6 1/ 72 )例 ,超声与胃镜检查的阳性率相比较P <0 .0 5 ,超声与X线检查的阳性率相比P <0 .0 2 5 ,此外 ,超声尚可发现肿块附近的淋巴结 ,而另两种方法则不能。结论 :超声在诊断贲门、胃癌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15.
Disease of the parathyroid glands presents most often with hypercalcaemia secondary to excess parathormone (PTH) production. This is due to a solitary functioning parathyroid adenoma. The role of imaging is primarily to localise the functioning adenoma. Disease of the thyroid may present with a neck mass or thyroid dysfunction.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pproach and choice of imaging techniques in the evaluation of hypercalcaemia and thyroid masses.  相似文献   

16.
经病理确诊的527例原发性支气管肺癌(PBC)(1972~1987)中,PBC伴其它部位多原发癌(MPC)25例(4.7%)。其中双原发肺癌(DPBC)、12例(2.3%),PBC伴消化道癌6例(1.14%)。25例中共有原发癌灶52个,其中2例为3原发癌;同期组6例(其中DPBC 4例),后期组19例(其中14例间隔3年以上,内2例分别间隔14年及25年)。组织类型相同者8例,不同者4例。 25例MPC特点如下:1.55岁以上20例(80%);2.24例(96%)第2原发癌为1980年后发现;3.第2原发癌为肺癌者23例(92%);4.双原发肺癌12例(48%)。上述特点说明80年代老年人中MPC,尤其是肺癌发病率增高。 本文着重对第2原发肺癌的影像学表现和鉴别诊断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本组原发性肝、胆、胰及胃癌的上腹部淋巴结转移的CT表现,提高CT对本组原发性肝、胆、胰及胃癌的上腹部淋巴结转移诊断重要性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有上腹部转移的原发性肝、胆、胰及胃癌的CT表现。结果:原发性肝、胆、胰及胃癌的上腹部淋巴结转移及周围结构侵犯的CT征象,主要有上腹部淋巴结转移,邻近脏器的侵犯,血管、腹膜、种植转移及血道转移。结论:原发性肝、胆、胰及胃癌的上腹部淋巴结转移虽有相同的CT征象,但亦有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孙建  史伟民 《武警医学》1996,7(2):66-68
报道了我院10a来收治的40例胰腺癌和壶腹癌,依据病情选择不同术式的治疗结果。其中胰十二指肠切除8例;全胰切除、胰腺体尾部切除各1例;胆道旁路引流术26例;剖腹探查4例。全组共施行6种旁路术,术后存活9~15个月。术前减黄患者术后死亡率和并发症均明显下降(P<0.05)。提示对不同病情的患者,应采用不同术式,以提高其术后生存质量与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前CT检查的意义及价值。材料和方法:分析本院1993-1998年共140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食管癌患者的资料。结果:CT检查能明确食管癌的大小、部位、形状、范围、有无局部外侵、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包括气管、支气管、降主动脉、胸主动脉以及淋巴结的转移。结论:CT检查在估计食管癌能否手术切除方面有重要作用。能协助制定手术的方式,且为治疗设计适宜的方案。  相似文献   

20.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和导管癌X线表现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本文回顾性总结206例浸润性乳腺癌,其中小叶癌24例,导管癌182例.通过对两组资料的分析对比,提出不对称致密影(37.5%),乳腺结构紊乱(25%)为浸润性小叶癌(ILC)的主要X线表现,而浸润性导管癌(IDC)则分别为5.5%和2.1%.结合文献简要讨论了有关小叶癌的X线的病理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