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动脉化静脉皮瓣成活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①目的 直视下观测动脉化静脉皮瓣的血液循环途径,探讨其成活机制。②方法 选用15只中国大白兔30只耳,设计动脉化静脉皮瓣模型,应用微循环显微镜在不同时间(1、2、4、48h)观察皮瓣微循环的血流途径。③结果 皮瓣全部成活。皮瓣组织内毛细血管网是一个“立体”的网状结构,静脉皮瓣早期可见毛细血管床关闭,动脉血在微静脉间快速流动;随毛细血管逐渐开放,动脉血逆流进入微循环,完成微循环重建。④结论 在引流静脉保持通畅的前提下,静脉皮瓣可借助静脉系统重建有效血液循环并保持成活。  相似文献   

3.
单纯静脉皮瓣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实验利用大白鼠证明只保留一条静脉的单纯静脉皮瓣可以成活,成活率和切断所有神经血管束的对照侧皮辩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应用静脉内染料注射实验,皮瓣下造影、硅胶片隔离皮瓣与床面实验、组织学检查和连续皮瓣组织液pH值测定等检查方法,对单纯静脉皮瓣的成活机理进行了研究,认为其成活机理是:皮瓣早期营养来源于受区床面的渗出液,这些渗出液和皮瓣组织发生代谢后经静脉蒂回流;以后,皮瓣和受区床面重建血液循环。  相似文献   

4.
5.
在30只大鼠实验中,用自体股静脉或坐骨神经段桥接60根坐骨神经的缺损。术后15、30、60天,先后检测腓肠肌、比目鱼肌肌肉收缩力,再生轴索通过率、直径,并应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神经再生超微结构。术后60天,静脉桥接组和神经桥接组均有良好功能恢复,两组间的各项数据差异均并不显著。作者等认为,自体静脉是一种良好的移植体,应能应用于修复周围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6.
7.
静脉血营养的静脉皮瓣微血管密度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静脉血营养的静脉皮瓣微血管密度的形态变化过程 .[方法 ]采用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和墨汁灌注透明等方法 ,观察皮瓣微血管密度不同时期的形态变化 .[结果 ]术后第 3日开始 ,A组和B组微血管密度均呈现增加趋势 .于术后第 3,5 ,7,14日 ,A组和B组微血管密度低于同时期的C组 ,A组与C组间、B组与C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结论 ]术后第 2 8日 ,A组、B组及C组微血管密度接近  相似文献   

8.
9.
临床上带血管蒂的轴型皮瓣凶血供可靠、易愈合及抗感染能力强等特点而备受青睐,常用于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但其转移范围易受旋转点位置、血管蒂长度及可切取皮瓣的大小等因素限制.本实验通过移植自体血管对轴型皮瓣的血管蒂进行预延长,二期手术转移皮瓣,以达到扩大皮瓣转移范围、降低手术风险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静脉血营养静脉皮瓣的成活机理。方法:20只成年兔被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制成阻隔式皮瓣。站果:阻隔式静脉皮辩的成活率与原位缝合静脉皮瓣差异无显著性(P>0.05)。站论:受区与静脉皮瓣之间的侧支吻合对静脉皮瓣成活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静脉血营养的静脉皮瓣微血管内径的形态变化过程 .[方法 ]选用家兔 72只 ,将每侧兔耳为 1例 ,共 144例 ,随机分为 3个组 :A组 5 4例 ,切断中央动脉和前后边缘静脉 ,保留中央静脉和耳背神经 ;B组 5 4例 ,切断中央动脉、耳背神经和前后边缘静脉 ,仅保留中央静脉 ;C组 36例 ,保留中央血管和耳背神经 ,切断前后边缘静脉 ,作对照组 .采用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和墨汁灌注透明等方法 ,观察皮瓣微血管内径在不同时期的形态变化 .[结果 ]术后A ,B两个组微血管内径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增粗 ,于术后第 3,5 ,7,14d ,A组与C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B组与C组比较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结论 ]静脉血营养的静脉皮瓣微血管内径需要 2 8d才能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 .  相似文献   

12.
以免为实验动物,设计了5种供血模式的静脉皮瓣和不吻合器原位转移的游离皮瓣,比较皮瓣类型不同与皮瓣存活之间的关系,皮瓣为兔的下腹壁皮瓣,结果是:游离皮瓣(对照组)完全坏死,实验组中顺行静脉皮瓣(DVF)组坏死面积明显高于其它实验组,经精确概率计算法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提示:静脉皮瓣的存活和静脉血流方向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郑俊  陈世新 《海南医学》2020,31(11):1457-1459
随着当今穿支皮瓣发展的应用逐渐增多,对显微外科皮瓣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对穿支皮瓣的研究报道也颇多,关于皮瓣所包含的动脉的走行、分支、分布的规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对其所包含的静脉及有效的微循环的探究不是太多。本文就静脉血管体来源及分布,3D可视化图像在穿支皮瓣静脉的定位、分布及细胞因子促进血管新生提高皮瓣存活率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静脉皮瓣术后早期微循环重建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实验采用兔耳窗活体微循环观察、微循环图像处理、微循环与心跳同步观察等手段,研究了静脉皮瓣术后早期微循环的重建与灌注方式,发现术后2d内静脉皮瓣有两种血流灌注方式:(1)静脉血以潮汐方式,经小静脉、细静脉逆行灌注毛细血管网。(2)静脉血经动,静脉吻合支流入动脉系统,再由小动脉、细动脉端灌注毛细血管网。24h后第一种灌注方式逐渐减弱,48 h后完全依赖第二种方式进行组织灌注,保证了正常组织供血需要。  相似文献   

15.
1989年10月~1992年2月,行吻合血管的微型静脉皮瓣和带血管蒂的微型静脉岛状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20例;皮瓣全部成活18例,边缘小部分坏死2例。该手术保留了手指的长度,恢复了外形;为手指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腺病毒载体携外源基因转染人培养静脉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经腺病毒载体介导的标记基因转染人培养大隐静脉后 ,标记基因表达的效率、转染靶细胞表达时相。方法 :从临床手术患者取得大隐静脉后 ,浸于含AdCMV/LacZ或AdCMV的病毒液中 (5× 10 9pfu) ,孵育 1h ,将静脉剪成静脉片 ,分别培养 2 ,7,14d。对转基因静脉片进行组织学检查。结果 :腺病毒载体可有效地将标记基因 (LacZ基因 )转入培养大隐静脉。转染后 2d内皮细胞和外膜细胞即有表达 ,β 半乳糖苷酶组织化学染色可见胞核蓝染阳性细胞 ,7d时表达最高 ,持续表达到第 14d。对照大隐静脉无β 半乳糖苷酶表达。 结论 :腺病毒载体能高效转染人大隐静脉 ,其靶细胞以内皮细胞为主 ,外源性基因的表达至少维持 2周左右  相似文献   

17.
提高静脉动脉化皮瓣成活率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提高静脉动脉化皮瓣的存活率。方法根据静脉内皮细胞需要的一定时间以适应动脉血流,以及皮肤扩张器可增加血管密度等特点,首先将皮瓣静脉原位动脉化,同时加用皮肤扩张器预制,10周左右行Ⅱ期皮瓣转移。结果 静脉动脉化皮瓣的存活率明显提高,从39.13%提高到86.36%,挛缩率从32.08%下降到8.9%,两者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静脉动脉化后高压、高氧动脉血流可损伤静脉内皮细胞,如先将静脉原位动脉化  相似文献   

18.
用100只Spragne Dawley大鼠分为5组,各组均以右侧腹壁浅动脉为皮瓣的动脉,组1保留同侧伴行的腹壁浅静脉,组2保留同侧腹壁外侧静脉;组3保留对侧腹壁外侧静脉;组4保留对侧腹壁浅静脉;组5保留两侧腹壁外侧静脉及对侧腹壁浅静脉。结果组4和组5皮瓣的成活率最高,溃疡面积最小。作者讨论了回流静脉对游离皮瓣的影响,并认为吻合非伴行静脉有利于术后游离皮瓣内血循环的重新调整。这对临床上作游离皮瓣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皮瓣延迟后对皮瓣预制时间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寻缩短皮瓣预制时间的新方法,作者设计了两组皮瓣预制方法进行比较,A组为皮瓣延迟实验组,B组正常皮瓣预制对照组,皮瓣预制后2周进行血管灌注检查和皮瓣移植,结果:A组皮瓣成活范围大,植入血管与原皮瓣之间的血管吻合支多;B组皮瓣成活面积小,血管网形成范围小,吻合支少,结论:皮瓣延迟后皮瓣预制时间可大大缩短,从而缩短了手术周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报告静脉皮瓣在断指再植血管危象中的应用和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1月至2011年5月,对23例断指再植血管危象的患者采用静脉皮瓣游离移植同时修复栓塞血管及皮肤缺损创面,皮瓣面积为1.5 cm×2 cm~3 cm×4.2 cm,供区直接缝合。结果:断指及皮瓣全部成活,其中4例早期肿胀,有水泡形成,皮瓣为紫红色,经间断拆线后好转。术后随访3~20个月,皮瓣及再植指血运好,优14例,良7例,可2例,优良率为91.3%。结论:在断指再植血管危象探查时因肿胀、感染,皮肤坏死,常伴有皮肤缺损,静脉皮瓣在桥接血管,重建血运的同时还能修复皮肤缺损创面,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