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研究胆囊腺癌、癌旁组织、腺瘤性息肉和慢性胆囊炎组织中IGF-1和IGF-1R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取108例胆囊腺癌、46例癌旁组织、15例腺瘤性息肉和35例慢性胆囊炎手术切除标本,常规制作石蜡包埋切片,IGF-1和IGF-1R染色方法均为EnVisionTM免疫组化法。结果: 胆囊腺癌IGF-1和IGF-1R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3.7%和51.9%,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的23.9%和26.1%,腺瘤性息肉的13.3%和13.3%和慢性胆囊炎的5.7%和5.7%,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均P<0.01)。高分化腺癌,肿块最大径<2 cm,无淋巴结转移及未侵犯周围组织者IGF-1和IGF-1R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低分化腺癌,肿块最大径≥2 cm,淋巴结转移及侵犯周围组织者(P<0.05或P<0.01)。胆囊腺癌中IGF-1和IGF-1R表达呈高度一致性(χ2=65.32, P<0.01)。结论:IGF-1和IGF-1R表达水平可能是反映胆囊腺癌发生、进展、临床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重要标记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心肌梗死后残存心肌细胞肥大性改变及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的表达,探讨梗死心肌心肌细胞肥大的机制。方法取急性心肌梗死后2周、4周、8周的梗死心肌,制备单心肌细胞悬液,采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Confocal)检测心肌细胞体积,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心肌细胞IGF-1、IGF-1R的表达。结果急性心肌梗死8周梗死区域心肌细胞体积较正常区域心肌细胞增大(37563.93±6176.79μm3vs.28638.61±6890.89μm3,t=4.840,P=0.020),细胞肥大以宽度和厚度为主;梗死区域心肌细胞可见IGF-1染色阳性颗粒,IGF-1表达高于正常区域心肌细胞(79.58±4.57vs.64.12±3.91,t=27.564,P=0.002);IGF-1R主要分布于心肌细胞膜,梗死区域心肌细胞IGF-1R表达高于正常区域心肌细胞(67.02±2.56vs.66.73±3.49,t=3.845,P=0.042),其中以急性心肌梗死4周IGF-1R表达最高。结论心肌梗死后残存心肌细胞分泌IGF-1和IGF-1R,并可能在促使残存心肌细胞肥大中起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构建IGF-1R的siRNA表达载体,并观察其在人肺腺癌A549中对IGF-1R表达抑制及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设计并构建了pENTR/U6-shRNA-1和pENTR/U6-shRNA-2,同时设计并构建了pENTR/U6-shRNA—luc作为对照,转染A549细胞,48h后检测IGF-1R表达及分析细胞凋亡情况。结果相对于对照组,pENTR/U6-shRNA-1和pENTR/U6-shRNA-2转染组IGF-IR mRNA的表达量分别为(22.1±2.5)%和(80.1±3.9)%,蛋白的表达分别为(15.2±3.1)%和(47.1±4.1)%,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NTR/U6-shRNA-1转染组抑制了Akt的磷酸化,增加了3%乙醇诱导的细胞凋亡作用,并使77.5%细胞停留在G0/G1期。结论IGF-1R的siRNA表达载体能有效地抑制IGF-1R的表达和诱导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4.
血管抑制因子METH1基因转染对兔耳瘢痕组织增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血管抑制因子METH1基因转染对兔耳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胶原合成的影响.方法 复制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用微循环显微镜检、瘢痕组织AgNOR染色、苦味酸一天狼星红染色等方法,观察基因重组血管抑制剂Ad-METH1对增生性瘢痕组织血管生成、成纤维细胞增殖、胶原分布的影响.结果 Ad-METH1注射后30 d瘢痕组织血管生成明显减少,成纤维细胞增殖减弱、Ⅰ/Ⅲ型胶原比明显降低.结论 上皮化后早期血管抑制基因治疗可有效抑制增生性瘢痕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IGF 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 3(IGFBP 3)对前列腺癌 (PCa)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放射分析法 (IRMA)检测 32例PCa、33例良性前列腺增生 (BPH)患者和 18例健康人血清IGF 1、IGFBP 3水平。结果 :PCa组血清IGF 1为 (4 89.9± 171.9) μg/L ,明显高于BPH组 (2 81.2±70 .4 ) μg/L和健康组 (2 5 9.6± 6 4 .8) μg/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BPH组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 5 )。PCa组血清IGFBP 3为 (6 8.1± 12 .6 ) μg/L ,明显高于BPH组 (5 1.1± 8.8) μg/L和健康组 (4 8.9± 8.1)μg/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BPH组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IGF 1、IGFBP 3有可能成为临床上检测PCa的新的瘤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IGF-1R硫代反义寡核苷酸(IGF-1R APSODN)对人肝癌裸鼠原位移植瘤的治疗效果及毒性作用。方法构建40只人肝癌裸鼠原位移植瘤模型,设溶剂对照组、IGF-1R APSODN(75,50,25mg/kg)三剂量组及氟尿嘧啶阳性对照组,各组裸鼠静脉给药25次,用药期间监测裸鼠体重变化,实验结束后行全血分析,肝肿瘤体积、重量测量,计算抑瘤率,病理组织学检查。重复实验一次。结果两次实验IGF-1R APSODN各剂量组肝肿瘤体积和重量均小于溶剂对照组,其中75mg/kg组抑瘤率分别为76.36%、71.81%,50mg/kg组抑瘤率分别为55.65%、61.74%,25mg/kg组抑瘤率分别为47.72%、50.34%。结论IGF-1R APSODN是一种高效、低毒的抗肝癌生物学药物。  相似文献   

7.
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建立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李希军  柳大烈  王吉慧 《中国美容医学》2006,15(5):499-500,i0001
目的:探讨手术方法对兔耳瘢痕模型建立的影响。方法:建立三种兔耳皮肤创伤愈合模型,A组在切除兔耳皮肤的同时,切除皮下软骨及软骨膜;B组切除皮肤及软骨膜但保留软骨;C组只切除皮肤,保留软骨及软骨膜。对创伤愈合过程进行形态学和组织学观察,并在镜下测量瘢痕突出皮肤的高度。结果:①A、B、C三组平均创面愈合时间分别为(10.4±1.0)天、(17.8±1.6)天、(11.4±1.3)天,三组之间统计学比较有显著差异;②A、C两组伤后4~5天肉芽组织充满创面,B组在伤后第10天,肉芽组织开始在坏死软骨下向中心生长;③A、B、C三组瘢痕隆起高度为(1.20±0.56)mm、(1.68±0.73)mm、(1.15±0.50)mm,B组与A、C组统计学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保留软骨,切除皮肤和软骨膜能获得较大的瘢痕,可用于瘢痕治疗性实验;切除软骨形成瘢痕较小,可用于观察创面外用药物对瘢痕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Ⅰ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Ⅰ)、Ⅱ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Ⅱ)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受体(IGF-IR)在中国患者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前列腺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IGF-Ⅰ、IGF-Ⅱ和IGF-1R在良性前列腺增生及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实验所得数据用SPSS 12.0统计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直接概率法和四格表x2检验,当n>40 fH有1≤T<5时,用校正的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的标准.Spearman等级相关方法分析免疫组化结果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 IGF-Ⅰ在良性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6.67%(8/30)、65.12%(28/43)(P<0.05);IGF-Ⅱ在良性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36.67%(11/30)、72.09%(31/43)(P<0.05);IGF-IR在良性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43.33%(13/30)、79.07%(34/43)(P<0.05).结论 IGF-Ⅰ、IGF-Ⅱ和IGF-ⅠR与前列腺癌的发生相关,IGF-Ⅰ、IGF-Ⅱ与前列腺癌的发展呈正相关,IGF-ⅠR与前列腺癌的发展不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鲜地龙液外敷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的影响.方法:选用成年新西兰大耳白兔,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造模术后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地龙治疗组和积雪草甙组.各组进行相应的处理50天后,观察鲜地龙液对瘢痕形态及瘢痕增生指数的影响.结果:地龙治疗组与空白组、模型组及积雪草甙组之间相比较,瘢痕增生指数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光镜显示,明显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以及降低胶原纤维的含量.结论:鲜地龙液外敷可以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增生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及其受体(IGF-ⅠR)在肾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1例肾癌组织和12例正常肾组织中IGF-Ⅰ和IGF-ⅠR的表达。结果IGF-Ⅰ和IGF-ⅠR在肾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8.6%、72.5%,均显著高于正常肾组织的33.3%、41.7%(P<0.05)。IGF-Ⅰ和IGF-ⅠR表达与肾癌分期、淋巴结转移和病理分型均无显著性相关(P>0.05),与肿瘤大小密切相关(P<0.05)。结论IGF-Ⅰ分泌异常与肾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但不是有价值的肿瘤生物学行为标记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傣药咪多领(云南琵琶甲)提取物制剂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的影响。方法: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术后28天将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阳性药物(康瑞保)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分别外用琵琶甲制剂、康瑞保或生理盐水,4周后观察各组瘢痕形态、瘢痕增生指数(HI)、成纤维细胞数量、胶原密度及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的表达。结果:实验组、康瑞保对照组瘢痕增生指数(HI)均较空白对照组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组、康瑞保对照组成纤维细胞数量和胶原密度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均减少或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康瑞保对照组转化生长因子TGF-β1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均减少(P0.05)。结论:傣药咪多领(云南琵琶甲)可抑制兔耳瘢痕增生。  相似文献   

12.
己基可可碱对兔耳瘢痕组织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己基可可碱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的影响。方法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21d后瘢痕局部注射不同浓度的己基可可碱或生理盐水,49d后观察药物对瘢痕增生指数(hyper trophicindex,HI)的影响及采用图像系统分析瘢痕组织中成纤维细胞数量和胶原含量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中HI与药物浓度呈负相关(P<0.05),治疗组瘢痕组织中成纤维细胞数量与胶原含量均明显减少,呈剂量效应关系;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己基可可碱能抑制瘢痕组织中成纤维细胞增殖,并使胶原合成减少,从而抑制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增生,有望成为防治增生性瘢痕的新药物。  相似文献   

13.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对体外培养豚鼠肋软骨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1ike growthfactor-1,IGF-1)对体外培养豚鼠肋软骨细胞分裂增殖及功能代谢的影响。方法:体外单层培养豚鼠肋软骨细胞,对照组培养液为无血流清DMEM,实验组在培养液DMEM中加入IGF-1使其终浓度分别为10ng/ml、50ng/ml、100ng/ml,作用6天后,检测细胞DNA含量和培养液中糖醛酸的含量。结果:IGF-1在10~100ng/ml浓度范围能明显增加培养软骨细胞的DNA及糖醛酸的含量,且以50ng/ml作用效果最明显,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擘意义(P<0.01)。结论:IGF-1对体外培养肋软骨细胞有刺激,并以剂量依赖性方式影响细胞的增殖及功能代谢。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光动力学疗法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影响。方法:将实验对象随机分成四组,分别为光动力学治疗组、激光治疗组、单纯光敏剂组及对照组,针对瘢痕愈合过程进行干预,观察并检测干预后1月、2月及6月各组的瘢痕增生情况,病理学变化以及成纤维细胞凋亡情况,就各组对瘢痕的影响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估。结果:各组均经历了一个损伤至愈合的过程,其中光动力学治疗组瘢痕增生最不明显,成纤维细胞及胶原纤维于损伤初期排列最为紊乱,后期恢复最整齐,伴胶原纤维明显增生,该组成纤维细胞凋亡指标变化最为明显。结论:光动力学治疗能有效预防并治疗增生性瘢痕,尤其是激光能量密度为7.5J/cm2~8.0J/cm2的治疗组效果尤为明显,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三苯氧胺在体内环境中对瘢痕形成的影响,为其抑制瘢痕增生提供动物实验依据。方法:新西兰长耳兔共30只,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对照组以正常饲料喂养,实验组加服三苯氧胺溶液。在不同时间点对比创面愈合程度、组织形态学变化、瘢痕组织的厚度、纤维细胞密度及TGF-β2含量的差异。结果:创面愈合时间实验组(12·3±0·6d)较对照组(11·0±0·4d)延长(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瘢痕厚度第30d(153·7±17·1μm,162·1±51·14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60d(173·2±11·97μm,211·2±22·14μm)、第90d(121·1±7·912μm,231·0±32·52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与对照组纤维细胞密度第30d(3679·4±506·2,4749·4±697·56)、60d(3788·4±627·91,4553·0±578·84)、90d实验组(3589·5±554·29,4431·7±632·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瘢痕中TGF-β2含量第30d(37·47±7·5,45·25±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60天(40·69±3·1,56·97±5·02)、第90d实验组(37·76±6·3,54·69±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体内环境中,三苯氧胺可抑制瘢痕的增生,其具体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细菌纤维素(BC)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影响。方法:成年新西兰白兔30只,全麻下建立兔耳腹侧增生性瘢痕模型。在术后第21天(创面上皮化)后,根据每只兔耳5个不同瘢痕面随机给予不同处理方式分为5组,分别为3组实验组(贴敷持水性不同的细菌纤维素(BC)膜,A组BC(1:5)、B组BC(1:6)、C组BC(1:8))和2组对照组(贴敷疤痕贴的为阳性对照D组,未贴任何敷料且瘢痕自然生长的为阴性对照E组)。在给予瘢痕面不同处理方式之后的第0天、第14天、第21天、第28天、第42天、第56天分别切取标本行羟脯氨酸(Hpr)含量检测。结果:A、B、C三组瘢痕Hpr含量高于D组但低于E组(P〈0.01);A、B、C、三组瘢痕Hpr含量分别比较A〉B〉C组(P〈0.05)。结论:兔耳创面愈合后增生性瘢痕贴敷的细菌纤维素抑制了兔耳瘢痕的增生,各组细菌纤维素减轻增生性瘢痕效果比较A组〈B组〈C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青蒿琥酯钠(Art)对兔耳增生性瘢痕中肥大细胞的影响.方法:用新西兰大白兔制作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兔左耳为Art组,用60mg/ml Art 20l/瘢痕作局部注射,每隔2天1次,共5次;右耳作为对照组,用5%NaHCO320μl/瘢痕作局部注射.HE、VG染色观察成纤维细胞和胶原形态,甲苯胺蓝染色作肥大细胞计数.结果:HE和VG染色显示:Art组真皮层较薄,胶原纤维排列较整齐;对照组真皮层较厚,胶原排列紊乱,有漩涡状结构.肥大细胞计数Art组为(5.27土1.27)个/HP,对照组为(10.67±.2.35)个/HP,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青蒿琥酯钠能减少瘢痕中肥大细胞数量,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减少胶原合成.[关键字]青蒿琥酯钠;动物模型;增生性瘢痕:肥大细胞  相似文献   

18.
Vp532nm激光治疗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可调脉宽(Vp)532nm激光对兔耳增生性瘢痕微血管、成纤维细胞、胶原纤维的影响。方法:利用兔耳腹侧面建立增生性瘢痕模型,按不同时间取材,对比研究Vp532nm激光对兔耳增生性瘢痕微血管、成纤维细胞、胶原纤维的影响。结果:激光治疗后微血管、成纤维细胞、胶原纤维较对照组明显减少。结论:Vp532nm激光可明显抑制兔耳增生性瘢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建立兔耳腹侧增生性瘢痕的模型,探讨6-O-羧甲基壳聚糖(carboxyl methyl chitosan,6-O-CM-CH)局部注射对瘢痕的作用.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12只,在兔耳腹侧制备直径约1 cm、深达软骨膜的圆形瘢痕123个,随机将新西兰大白兔分为A、B、C3组,每组4只.分别于术后第30天、第40天瘢痕组织内注射药物,于术后第35天、第45天取瘢痕样本,分析成纤维细胞密度、羟脯氨酸含量和瘢痕增生指数.A组为治疗组,瘢痕内注射6-O-CM-CH(500μg/ml);B组为对照组1,注射曲安奈德(10 mg/ml);C组为对照组2,注射生理盐水.结果 A组与C组相比,瘢痕组织HE染色和胶原染色均可见胶原成纤维细胞密度降低(P<0.05),羟脯氨酸含量降低(P<0.05),瘢痕增生指数降低(P<0.0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与B组相比较,成纤维细胞密度、羟脯氨酸含量、瘢痕增生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O-CM-CH局部注射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抑制作用与曲安奈德相近,局部注射能够抑制兔耳增生性瘢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