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及中轻年人缺血性脑卒中的因为之一.随着神经放射诊断学的发展和提高,其发现率有了明显的增加.并且我们发现无症状或只有少量非典型症状的患者越来越多.本文结合文献对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病因、发病机制、影像学检查、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颅内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主要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干梗塞。脑血管造影呈“线征”、“串珠征”和“双管腔”等。一旦明确诊断应早期处理,防止发生危及生命的再出血。主要手术方法有椎动脉近端夹闭、椎基底动脉球囊栓塞、动脉瘤孤立及加固术等。  相似文献   

3.
颅内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二例孙林泉,杜子威,松本清,岩田隆信例1男,65岁。入院前二周觉头晕并逐渐加重。体检未见明显阳性体征。头颅平扫CT见右小脑半球订一低密度灶,未见明显占位效应,脑血管造影示右椎动脉呈梭形膨大,提示夹层动脉瘤可能。MRI提示右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血管内方法治疗的31例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23例接受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8例行单纯支架置入术治疗。结果术后即刻DSA复查显示,不显影9例,瘤颈残余6例,部分残余16例。术后2例发生急性脑梗死,2例发生小脑出血,经保守治疗后好转。26例DSA随访3~6个月,其中改善13例,稳定10例,复发3例。31例术后1年随访结果示,预后良好22例;遗留神经功能障碍9例,其中2例预后不佳。结论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有效率高,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5.
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Vertebrobasilar dissecting aneurysm,VBDA)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椎基底动脉的内膜和中膜撕裂,循环血液侵入内膜和中膜之间或中膜和外膜之间形成壁内血肿,引起动脉瘤样扩张,最终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循环缺血及...  相似文献   

6.
颅内段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IVBDAs)是发生于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的以动脉瘤 形成为主要形态学改变的动脉夹层,发病原因及确切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其临床表现不具有特异性,还 可能随时间进展演变转换,影像表现复杂多变,人们对IVBDAs的流行病学、自然病史、病因及发病机制、 诊断方法及治疗策略尚存有争议,现参考近年发表的文献资料,综述IVBDAs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现将我院所见1例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引起延脑软化报告于下:杨××,男,31岁,干部。因腹泻5月而发现上腹部肿块2月余入外科.于剑突下扪及掌大肿物、质硬、随呼吸上下移动,肝右叶未扪及,脾肋下3横指,疑肝硬化脾肿大.血轧血红蛋白70%,红细胞346万,白细胞5,800,中性6/66,淋巴21,单核5,血小板640,100,肝扫描为左叶肝占位性病变。入院后于胸_(9-10)硬膜外麻醉下剖腹探查,术中见肝正常,行脾切除,肝左叶活检,病理为脾郁血贫血性梗死,肝无明显改变。术中出血约400多毫升,输血600毫升,血压90/60~200/120,术终100/80,术后108~124/60~80。  相似文献   

8.
自膨式支架治疗椎-基底动脉巨大夹层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自膨式支架治疗椎-基底动脉巨大夹层动脉瘤的方法及效果。方法10例椎-基底动脉巨大夹层动脉瘤均行血管内治疗并随访。结果术后即刻造影显示6例支架植入处血流发生明显改变,夹层扩张处缩小,4例无明显改变。术中无血栓事件及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出现严重血管痉挛,应用罂粟碱后迅速缓解。临床随访3~30个月,8例头晕病例中有7例症状消失或减轻;7例术前饮水呛咳病例症状消失4例,减轻2例,1例无变化。造影随访10例,其中1例单支架治疗的患者五个月后夹层动脉瘤复发,球囊闭塞椎动脉,8个月后死于脑干衰竭。结论对于椎-基底动脉巨大夹层动脉瘤,采用单支架治疗效果不佳,多支架技术可以缓解症状并可能修复夹层,但其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9.
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VBD)是目前正处于研究和探索阶段的一种脑血管变异性疾病,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VBD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76岁,因"一过性意识不清、右侧肢体无力2d"于 2012年4月15 日入院.患者于2d前由座位站起时突发头晕,继之意识不清,摔倒在地,无抽搐,无尿便失禁,约1 min意识转清,醒后自觉右侧肢体无力,伴言语略不清,病来无视物成双,无饮水呛咳.既往高血压病史10年、左侧面肌痉挛3年.查体:BP 140/90mmHg,神清,言语略不清,眼球运动充分,无眼震,双侧额纹对称,右侧鼻唇沟浅,左侧面肌痉挛,伸舌右偏,右侧肢体肌力4级,腱反射对称,右Babinski(+).  相似文献   

10.
椎-基底动脉系统烟雾病1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烟雾病 ,即 Moyamoya病。发生在椎 -基底动脉者极为罕见 ,现将作者所见 1例报告如下。患者 ,女 ,33岁。自 1998以来 3年间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歇性头痛、复视。头痛为双侧颞部搏动性疼痛 ,一次持续数小时到数日不等 ,严重时伴恶心、呕吐。复视多与头痛同时发生 ,偶可单独出现。发病以来 ,先后到多家医院就诊 ,对症治疗无效。曾以“头痛原因待查”住某医院进行检查 ,包括腰穿及脑脊液常规、生化检验正常 ;颅脑 CT(平扫及增强扫描 )未见异常。出院时未能明确诊断。1991年 1月来本院门诊咨询 ,神经系统查体未见异常。经详细核实病史 ,除患者的主…  相似文献   

11.
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36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椎一基底动脉血栓形成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方法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将6-F导引导管置于C5水平,用Magic 3F/2F或Target溶栓微导管超选椎-基底动脉,尿激酶100万U,分血栓接触性和非接触性溶栓两组。结果 血管再通率100%,其中3l例存活(86.1%),5例死亡,遗留舌咽神经不全麻痹9例,小脑共济失调4例,轻偏瘫5例,缄默症2例,视野缺损2例。结论 两种溶栓方法均可以使椎-基底动脉主干再通并获得显著的临床改善,但非接触性溶栓由于可以延迟这一干流的再通时间这样可以保持血管局部有较高的灌注压和血药浓度,更利于主干的主要分支及脑干穿通支的再通,最大限度地恢复缺血区的血液动力学改变和获得更显著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2.
椎-基底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椎-基底动脉夹层所致后循环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7例经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或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的椎-基底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7例患者均表现为后循环缺血症状。其中1例患者经MRA诊断为椎动脉夹层,1例患者为尸检后确诊为椎-基底动脉夹层,另5例患者经DSA诊断。1例患者进行尿激酶溶栓治疗,3例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3例进行支架成形术合并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除1例溶栓治疗的患者死亡外,其余6例患者随访3~24个月均未发生缺血性卒中。结论 椎-基底动脉夹层是引起后循环缺血的原因之一,正确识别椎-基底动脉夹层对于患者预后至关重要。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和血管内治疗可能为椎-基底动脉夹层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椎基底系统动脉瘤的栓塞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3年10月至2007年7月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收治住院、均经血管内介入治疗的21例椎基底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应用单纯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术11例,弹簧圈+Nenroform支架治疗9例,JOSTENT冠脉覆膜支架治疗1例.结果 21例行栓塞治疗患者预后良好19例,重残1例,死亡1例(心衰),术后发生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4例.结论 应用弹簧圈、支架和覆膜支架是治疗椎基底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椎基底动脉瘤可以通过血管内治疗取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是一种少见的血管异常性疾病。由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对脑神经、脑干的压迫以及供血区域脑缺血性改变,临床症状表现复杂、多样,易致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pipeline栓塞装置(PED)治疗椎-基底动脉未破裂夹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应用PED治疗的38例椎-基底动脉未破裂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38例(38个动脉瘤)共置入40枚PED,均成功释放。38例出院后随访11~33个月,平均(16.1±7.3)个月。术后发生缺血性并发症5例,出血并发症1例,但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6个月随访m RS评分0分30例,1分6例,2分2例。术后3个月完善DSA检查,根据动脉瘤OKM分级进行评估,其中D级28例,C级4例,B级6例。结论 PED治疗椎-基底未破裂动脉夹层动脉瘤短期临床预后良好,安全有效,围手术期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编织支架在未破裂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行介入手术的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病变位于基底动脉1例,左侧椎动脉8例,右侧椎动脉6例。根据病人术前检查及术中造影评估,行单纯双支架重叠2例,单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9例,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4例。结果 本组完全栓塞11例,次全栓塞2例,部分栓塞2例。术后即刻造影未见出血及载瘤动脉闭塞;术后1 d头颅CT无明显出血、脑梗死等异常情况。术后3~6个月,12例复查DSA示夹层动脉瘤处血管重塑良好、血流通畅,均未见复发。电话随访15例,症状完全好转12例,头痛轻度缓解2例,仍有头晕1例。术后3月m RS评分:0分13例,1分1例,3分1例。结论 颅内编织支架(LEO及LVIS支架)在未破裂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治疗中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17.
正椎-基底动脉夹层(vertebrobasilar artery dissection,VAD)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椎动脉或基底动脉内膜撕裂,血液通过破损的内膜进入血管壁而形成血肿,或动脉壁内自发性血肿,致使血管狭窄、闭塞或破裂的一种疾病,它可以引起脑组织血液灌注不足、血栓形成及假性动脉瘤的形成,从而出现颅脑缺血症状、脑干压迫症状及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等[1]。以往认为VAD的发  相似文献   

18.
正患者男性,59岁,主因突发头晕伴行走不稳3 d,于2015年9月20日入院。患者3 d前跑步时无明显诱因突发头晕伴行走不稳,休息后症状加重并出现右眼视物模糊和右侧听力下降,当地医院行头部CT和MRI检查提示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伴动脉瘤,右侧小脑新发梗死(图1a,1b)。为求进一步手术治疗,遂至我院就诊。患者既往有高血压(高血压3级,极高危)20余年,血压最高达180/110 mm Hg(1 mm Hg=0.133 k Pa),规律服用硝苯地平20 mg/d,  相似文献   

19.
<正>患者男,60岁,主因间断头晕8年余,加重1个月于2013年5月23日入住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治疗科。患者于8年前在我院脑血管造影诊断为"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VBD)(图1),患者拒绝行介入治疗。本次入院行CTA提示基底动脉增粗扩张伴夹层动脉瘤形成,行脑血管造影检查显示:基底动脉弥漫性扩张、迂曲,直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VBDAs)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5年8月血管内栓塞治疗的48例(破裂动脉瘤25例,未破裂23例)VBDAs的临床资料,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29例,单纯支架置入术4例,动脉瘤并载瘤动脉闭塞术15例。结果 术后即刻造影示完全栓塞28例,近全栓塞12例,不全栓塞8例。38例术后随访3个月至3年,无再出血或梗死,32例(破裂13例,未破裂19例)预后良好,6例(破裂5例,未破裂1例)不佳;术后复发5例(破裂2例,未破裂3例)。结论 血管内治疗VBDAs是安全有效的,但存在动脉瘤复发可能,长期随访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