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西洛他唑与氯吡格雷对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的作用及其可能影响因素。方法选择糖尿病患者1153例,随机分为西洛他唑组(n=577)和氯吡格雷组(n=576),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1周后测定血小板聚集率,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差异,以及比较血脂、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使用剂量对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结果(1)西洛他唑组服药前后血小板聚集率变化为(18.77±16.57),氯吡格雷组服药前后血小板聚集率变化为(20.92±14.03),2组血小板聚集率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氯吡格雷与西洛他唑疗效相同。(2)甘油三酯、胰岛素使用剂量均为西洛他唑抵抗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低密度脂蛋白、胰岛素使用剂量为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糖尿病患者使用西洛他唑预防心脑血管事件优于氯吡格雷。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西洛他唑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对行冠状动脉(冠脉)药物涂层支架术患者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 ISR)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31例行冠脉药物涂层支架术且术后1年复查冠脉造影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分为两组,其中214例术后1年内服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组),17例术后服用西洛他唑联合氯吡格雷(西洛他唑组),比较两组术后1年ISR的发生率及再次血运重建率。结果 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分析结果显示,西洛他唑组男性患者比例(88.2% vs 76.6%, P<0.001)及有消化道出血病史比例(35.3% vs 0.9%, P<0.001)明显高于阿司匹林组,其他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术后1年,冠脉造影结果显示: 西洛他唑组与阿司匹林组ISR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9.4% vs 12.1%, P=0.06);西洛他唑组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术与阿司匹林组无统计学差异(5.9% vs 6.1%, P=0.974);两组其他冠脉病变进展需行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的患者比例亦无明显差异(17.6% vs 15.4%, P=0.734)。结论 对于行冠脉药物涂层支架术的患者,使用西洛他唑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与传统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预防ISR效果相当。对于消化道出血高风险或阿司匹林不耐受的人群,可考虑使用西洛他唑替代阿司匹林进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  相似文献   

3.
赵亮 《中外医疗》2021,40(3):30-32
目的 评价西洛他唑加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共同用药方案运用在老年脑血管病变患者给药治疗中的安全性.方法 方便选取2018年3月—2020年1月该院收治的74例老年脑血管病变患者,选用抛硬币方式予以两个组别组建,各个组别纳入37例,试验组选择西洛他唑加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共同用药方案,参照组选择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共同用药方案,...  相似文献   

4.
西洛他唑对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支架术后患者的长期疗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西洛他唑对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普通金属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防治作用及长期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193例接受冠状动脉支架术的患者随机分两组,二联组(阿斯匹林 氯吡格雷)98例,三联组(阿斯匹林 氯吡格雷 西洛他唑)95例.两组均服用阿斯匹林300 mg/d,1 mo后改为100 mg/d长期,以及氯吡格雷75 mg/d,3 mo;三联组术后加用西洛他唑200 mg/d,6 mo.患者于术后6 mo行冠脉造影随访和1a临床随访.结果:二联组和三联组术后6 mo造影再狭窄率分别为33%(17/52)和23%(12/53)(P>0.05).二组术后1a内因心、脑血管事件再住院率分别为26%和16% (P>0.05).两组均无严重出血等副作用,轻微出血亦无明显差异(2% vs 5%,P>0.05).结论:两组造影再狭窄率及1a内因心、脑血管事件再住院率无明显差异,出血等副作用无明显差异.支架术后常规抗血小板治疗基础上合用西洛他唑有降低再狭窄率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西洛他唑对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早期干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西洛他唑(Cilostazol CS)对2型糖尿病(T2DM)下肢动脉病变(PAD)的早期干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54例T2DM合并PAD早期(无伴下肢溃疡发生)患者口服CS治疗3个月,同时严格控制血糖,使糖化血红蛋白(HbAlc)控制在6.5%~7.0%,治疗前后分别检测主观症状及体征、无痛行走距离和最大行走距离、踝肱指数(ABI)、血脂、纤维蛋白原以及血小板聚集率等的变化.结果 CS治疗后,下肢疼痛明显好转,无痛行走距离和最大行走距离显著增加,ABI指数增加,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聚集率降低,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结论 CS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扩张血管平滑肌、调解血脂等途径改善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早期症状,延缓糖尿病足溃疡及坏疽的发生,有较好的安全性,适宜T2DM患者PAD的早期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6.
钱才凤 《医学文选》2000,19(6):872-872
西洛他唑(Cilostazol)为抗血小板聚集药,因其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作用及血管扩张作用而广泛应用于临床。为探讨西洛他唑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血液粘滞度的影响,我们用西洛他唑治疗老年型糖尿病65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按1999年WHO标准诊断的型糖尿病56例,其中男26例,女30例,年龄60~75岁。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口服西洛他唑100mg,每日2次,共4周。1.3 实验室检查 治疗前、后均检查1min血小板聚集率[PAG(1’)%]、最大血小板聚集率[PAG(M)%]和血浆比粘率(100S)、血浆β-TG及血小板第4因子(PF-…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心脑血管病发病率的不断攀升,以阿司匹林为代表的抗血小板药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临床实践证实,在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梗死、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方面,抗血小板药是最有效的药物之一。目前,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主要有3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西洛他唑。那么,这3种抗血小板药的疗效有何不同呢?1.阿司匹林阿司匹林也叫乙酰水杨酸,是目前在临床上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西洛他唑片联合阿司匹林片、氯吡格雷片治疗老年脑血管疾病神经介入后抗血栓作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以80例接受介入治疗的老年脑血管疾病患者为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比两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两组治疗后血浆黏度、全血黏度切变率、相对血液黏度切变度水平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活化部分凝...  相似文献   

9.
西洛他唑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hs-CRP、Ps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刚  李越凡  史春雷 《河北医学》2006,12(10):975-978
目的:比较阿司匹林 西洛他唑、阿司匹林 氯匹格雷和阿司匹林 西洛他唑 氯匹格雷治疗前后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P选择素(Ps)浓度的变化,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分子评价体系,评估西洛他唑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42例诊断明确的UA患者,随机分为阿司匹林、阿司匹林 西洛他唑组、阿司匹林 氯匹格雷组和阿司匹林 西洛他唑 氯匹格雷组;同时设28例健康体检人员为正常对照组。观察各组的疗效,评价其应用。结果:治疗前各组血清hs-CRP、Ps浓度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UA患者的血清hs-CRP、Ps浓度水平高于健康人。各组在治疗后1周、1个月的浓度值均较治疗前下降,且随着时间的延长,血清hs-CRP、Ps水平降低趋势也增加。治疗1周时以阿司匹林 西洛他唑 氯匹格雷组降低幅度最大,阿司匹林组降幅最小,另两组降幅相近。1年内不良临床事件发生率阿司匹林 西洛他唑 氯匹格雷组最低,阿司匹林组最高,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结论:西洛他唑不仅能显著降低UA相关指标的水平,而且对临床常用阿司匹林 氯匹格雷对UA的治疗具有增强/替代作用,西洛他唑同样具有良好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并且还具有稳定斑块的作用,在预防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展为心肌梗死的同时还有治疗作用,是一种安全有效廉价的药物,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西洛他唑对2型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西洛他唑治疗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血压正常伴微量白蛋白尿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予口服西洛他唑片(50mg,2次/d);对照组30例,予口服安慰剂维生素B。(10mg,2次/d),两组均治疗3个月。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尿白蛋白排泄率(UAEK)的变化。结果治疗组较治前,UAEK明显下降(P〈0.01),下降幅度达51.6%,肝肾功能均正常,约3%病人仅有轻微头痛反应。对照组治疗前后UAER无明显变化(均P〉0.05)。结论西洛他唑能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的排泄,对糖尿病早期肾病具有治疗作用,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及影响因素。方法随机分层抽样调查260例2型糖尿病患者,内容包括患者基本情况、治疗依从性、糖尿病知识水平、健康信念和社会支持,并对其进行评分及统计学分析。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得分33.22±5.85分,其中药物治疗依从性得分最高,定期复查依从性最低。影响治疗依从性的因素为就诊医院、糖尿病知识水平、健康信念及社会支持,其中影响最大的因素为健康信念。结论患者治疗依从性影响着2型糖尿病治疗效果。护士应关注患者治疗依从性以及心理、社会因素对依从性的影响,使护理干预措施更加系统化。  相似文献   

12.
何煜  廖婷婷  黄龙  张琰  夏宁 《广西医学》2013,(5):551-553
目的探讨胱抑素C(Cys C)与2型糖尿病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症(CAS)的相关性。方法2型糖尿病患者89例,按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值分为两组:非颈动脉硬化(NCAS)组(CIMT<1.0 mm)36例,颈动脉硬化(CAS)组(CIMT≥1.0 mm伴或不伴斑块)53例,检测两组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 c)、Cys C、血肌酐、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尿酸(UA)等指标,并与正常对照组30例比较。结果CAS组的Cys C、年龄、HbA1 c、LDL-C、TG水平均显著高于NCAS组及对照组(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ys C、年龄、HbA1 c、LDL-C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以CIMT≥1.0 mm 为切点,Cys C、HbA1 c 及LDL-C 的ROC 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4、0.734、0.615,Cys C曲线下面积最大(P均<0.05)。结论Cys C与2型糖尿病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症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及其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酸(UA)、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相关性。方法选择6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CIMT增厚组32例,CIMT正常组28例,另取40名健康老年人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CIMT、HbA1c、UA及LDL-C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型糖尿病CIMT、HbA1c、UA、LDL-C明显高于对照组,2型糖尿病患者中CIMT增厚组较无CIMT增厚组HbA1c、UA升高。相关性分析显示CIMT与HbA1c、UA呈正相关。结论 HbA1c、UA是影响颈动脉CIMT的相关因素,检测这些指标有助于尽早发现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并协助预测心脑血管疾病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门冬胰岛素30强化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T2DM)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及弹性的影响。方法新诊断T2DM患者112例,其中10例受试者于观察过程中出现脱落或失访,余102例患者随机分2组,即强化治疗组48例,采用门冬胰岛素30强化治疗;非强化治疗组54例,不设定严格的治疗控制目标。2组的疗程均为12周。收集2组患者的血压、体质量指数、空腹及餐后血糖、血脂和HbA1c等资料。使用高分辨率彩色血管多普勒超声仪测定治疗前后的cIMT及颈动脉弹性参数。结果强化治疗组cIMT及颈动脉弹性参数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非强化治疗组cIMT较治疗前显著增加,平均厚度超过颈动脉病变的切点1.0 mm水平,颈动脉的弹性系数明显增高,顺应性参数明显下降(P〈0.05)。结论使用门冬胰岛素30短期的强化治疗可能有助于保护T2DM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延缓其动脉粥样硬化过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波动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关系。方法连续纳入2009年7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的T2DM患者64例,所有患者均应用高分辨彩色多谱勒超声诊断仪测定CIMT以及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进行72h血糖监测,并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根据CIMT<0.9mm将患者分为CIMT正常组(A组,n=37)和CIMT增厚组(B组,n=27)。结果①A组患者年龄、收缩压、LN(LDL-c)、LN〔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均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两组患者性别、糖尿病病程、体质量指数(BMI)、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糖尿病家族史、舒张压、TG、TC、HDL-c以及日内血糖波动指标平均血糖的标准差(SD)与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无明显差异(P>0.05)。②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糖尿病患者CIMT与年龄、LN(LDL-c)、LN(MODD)、SD相关,r值分别为:0.370(P=0.005)、0.325(P=0.009)、0.346(P=0.005)、0.251(P=0.045)。③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吸烟、LN(LDL-c)、LN(MODD)是CIMT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 T2DM患者血糖波动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且独立于HbA1c之外。  相似文献   

16.
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述进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17):2352-2353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应用二甲双胍降糖治疗前后CRP水平的变化。方法:用ELISA方法测定CRP水平,在2型糖尿病患者84例用二甲双胍治疗前后的血清CRP水平,以及正常对照组血清CRP水平。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CRP水平明显增高(P<0.05),二甲双胍治疗后CRP水平明显降低(P<0.05)。CRP作为急性炎症时相最敏感的指标之一,不但直接与胰岛素抵抗有关,而且与全身血管病变的危险性密切有关,应用二甲双胍降糖治疗后,随着糖代谢的改善,血清CRP水平也下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与经颅多普勒(TCD)对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及颅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的诊断特点与应用价值。方法 对2型糖尿病患者67例和正常对照人群53例均行颈动脉CDFI及颅底动脉TCD检查。使用CD—FI测量颈动脉内膜一中层厚度(IMT),观察管壁有无斑块、斑块性质、分类及血流动力学变化。使用TCD检测颅底动脉血流参数并记录。结果 67例糖尿病患者中,CDFI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46例,TCD检出颅底动脉血流异常56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颅底动脉与颈动脉均显示异常42例,两者高度相关(P〈0.01)。结论CDFI与TCD联合应用对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病变及颅底动脉的检出预测有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一百多年前,2型糖尿病还被视作是一种少见的疾病,但近年来,其发病呈爆发式增长。大约1,600万美国人患有2型糖尿病,并且至少有相同数量的人糖耐量受损。中国是糖尿病大国,估计现有糖尿病患者4,000万,90%以上为2型糖尿病。80%的糖尿病患者因冠心病而死亡。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不仅是2型糖尿病,也是糖耐量受损人群的特点。这些代谢紊乱,与高血压和血脂异常一起常常出现在2型糖尿病和糖耐量受损的人群中,明显增加了心血管病、周围血管病和脑血管病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 (AIP)与 2型糖尿病 (T2 DM)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MT)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 179例 T2 DM患者与 87例正常对照者 ,所有 T2 DM患者按其 IMT分成三个亚组 :IMT≤ 0 .6 5mm ,0 .6 5 mm 1.1m m;测量身高、体质量、体重指数、AIP等临床指标 ,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 ,T2 DM组呈现出高 TG、低 HDL - c及 AIP值明显升高。 2 ANOVA分析结果示在 T2 DM三亚组间 ,不同 IMT水平的年龄、体重指数 (BMI)、腰臀比 (WHR )、糖尿病病程、血红蛋白 A1C(Hb A1C)、甘油三酯 (TG)、总胆固醇 (TC)、HDL - c、低密度脂蛋白 (L DL - c)、TG/HDL - c、AIP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 ;单因素直线相关分析示 IMT与 HDL - c呈负相关 ,与其它各指标呈正相关 ,其中以 AIP的相关系数值为最大 (r=0 .5 97,P=0 .0 0 0 )。 3以 IMT与 AIP及其它各因素作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结果被选进方程的变量有 WHR(P<0 .0 1) ,糖尿病病程 (P<0 .0 5 ) ,L DL - c(P<0 .0 5 ) ,AIP(P<0 .0 1)。结论  AIP与 T2 DM患者 IMT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可以作为 T2 DM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危险性的一个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2型糖尿病(T2DM)患者胰岛素抵抗(IR)、空腹胰岛素(FINs)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相关性,并探讨应用药物罗格列酮和二甲双胍干预治疗后观察对上述指标的影响,进而探讨两种药物联合对心血管潜在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141例,然后随机分为3组,一组给予罗格列酮(RSG组),另一组给予二甲双胍(Met组),第3组给予罗格列酮和二甲双胍(联合组),进行为期12周的用药观察,并比较治疗前后指标。结果治疗12周后3组患者空腹胰岛素水平(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IRI):混合组优于RSG组(P<0.05)和Met组(P=0.000)。结论两种胰岛素增敏剂都可降低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IR)、空腹胰岛素(FINs),两药联合应用效果更为明显,能延缓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但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短期时间内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