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电生理变化和CT成像的临床意义. 方法 对56例发病后即刻入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检测的CT、脑电图(EEG)、脑电地形图(BEAM)、体感诱发电位(SEP)、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ESSS)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I)情况进行对比研究及相关分析. 结果 EEG局限性异常与CT显示病变位置基本一致,但病灶范围存在一定差异.自身患/健侧SEP和ME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不同时间MESSS与入院第28天BI值分析显示两者呈正相关(r=0.58,P<0.05).结论 CT成像与脑电生理检查在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具有较高的早期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急性颅脑损伤病人持续脑电监测27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急性颅脑损伤病人脑电活动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70例急性颅脑损伤病人行持续脑电监护4~24小时(利用长程视频脑电监护系统)结合临床诊断进行分析。结果:270例病人中,有脑电图异常者60例,占22.2%,其中7例出现癫痫大发作。结论:持续脑电监护对急性颅脑损伤病人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对有癫痫发作倾向的病人,为预防和治疗癫痫发作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脑梗死患者常因脑结构的受损而出现功能障碍,对此类患者的预后及脑功能的评估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脑电监测作为代表性的实时、无创电生理监测工具之一,对脑血流及脑代谢改变极其敏感,对于脑梗死患者脑功能评估、预后的预测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回顾了近年来脑电监测技术在脑梗死领域的相关研究,总结了脑梗死后的脑电图改变以及与脑梗死预后相关的特征性脑电图改变,并展望未来脑电监测技术在脑卒中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血性脑卒中又名脑梗死,约占全部脑卒中的80%,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脑部血液供应障碍,使局部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性损害,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及致残率高的特点,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和生活.缺血性脑卒中的致病因素复杂多样,发病后的治疗康复不甚理想,因此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尤为重要.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就要深入研究其危险因素,做到有的放矢.本文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进行简单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脑电图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功能损伤评价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本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8例,均给予改善微循环、抗凝、脑保护等治疗; 经过3、7和14 d治疗后行脑电图、神经功能评分测定。结果 有效组在治疗后3、7和14 d NIHSS评分均低于无效组(P<0.05); 无效组治疗前与治疗后NIHSS评分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同治疗前比较,有效组BSI在治疗后3、7和14 d 均明显改善(P<0.05),而无效组BSI在治疗后3 d出现恶化(P<0.05); 有效组DTABR反应显著迟于BSI,直至治疗后7 d开始改善(P<0.05); 无效组DTABR在治疗后3、7 d发生显著恶化(P<0.05)。有效组在经过3 d治疗后BSI和 DTABR均低于无效组,有效组治疗3 d后BSI出现降低,而DTABR在治疗7 d后才降低,均较无效组提前(P<0.05)。结论 脑电图相关指标能够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功能损害恢复效果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 EEG)分级标准在急性大面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功能损伤评价及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2016年7月-2020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发病5 d内的68例急性大面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电图进行EEG分级判定,记录并使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 GC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随访至90 d进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 GOS),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各项评分系统的预测价值。结果 本组患者的EEG分级标准与预后有显著相关性(P<0.01),EEG分级评分越高,患者的神经功能预后越差。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EG分级标准的转归良好及不良预测准确率、综合预测准确率最高。结论 脑电图分级标准在急性大面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研究中能更客观地反映脑功能损伤的程度,可以作为发病早期预后评估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7.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的脑电图检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脑组织血液供应障碍所导致的神经细胞缺血坏死。尽管CT和MRI等影像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但对于早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仍有一定的局限性。脑电图(EEG)作为脑电生理检查,为早期脑卒中提供了一定的临床信息,EEG所示的波幅和频率的异常程度与脑梗死部位具有良好的对应性,并且为患者预后提供了很大帮助。本文对脑卒中患者早期EEG检查的意义、EEG改变与梗死部位的对应性以及EEG对预后的影响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进展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指标包括生物学、影像学及电生理学。这3项预测指标对进展性缺血脑性卒中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目前,人们对进展性缺血脑卒中机制的认识还有待深化,其在临床上的实际应用价值还很有限。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同样适用于对进展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近年来通过降低进展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指标值,改善预后的报道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3年无发作癫癎患者停药前脑电图异常率,并指导停药.方法 对26例无发作患者在停药前实施录像脑电监护.结果 26例病人中,9例发现异常,而且这些异常大多出现在睡眠期和病史较长、多药联合治疗和全面性发作的患者.结论 癫癎患者停药前实施录像脑电图监护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视频脑电监测在脑卒中后癫(癎)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脑卒中后癫(癎)患者的神经影像学资料、临床发作症状特点和VEEG改变,同时分析脑电图异常放电部位与脑卒中病变部位以及发作类型的对应关系.结果 疑诊脑卒中后癫(癎),视频脑电监测阳性检出率为85.3%,与常规脑电图检出率(30.9%)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脑卒中后癫(癎)的发生率与病变部位有明显相关性,脑叶出血或脑梗死累及大脑皮层的发生率较其他部位的病变明显增高; VEEG的异常放电部位、程度与脑卒中病变部位和范围以及发作类型有一定的关联性.结论 VEEG能提高脑卒中后癫(癎)的阳性检出率,并有助于明确其与癫(癎)发作类型与脑卒中病变部位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后异常脑电发放的临床及脑电图特征。方法回顾分析162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和24 h动态脑电图特征。结果 162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中87例(53.70%)24 h动态脑电图异常,其中24例(27.59%)梗死灶部位与脑电图异常放电部位相一致(一致组)、63例(72.41%)不一致(不一致组)。两组患者缺血性卒中临床分型[英国牛津郡社区脑卒中项目(OCSP)分型]和病因分型(TOAST分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792,0.111),梗死灶部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一致组患者24 h动态脑电图可见背景节律慢化,以及尖波和尖-慢复合波,且与梗死灶部位相一致;不一致组患者各导联背景节律均发生变化,梗死灶位于单侧大脑半球者可见对侧大脑半球异常放电,梗死灶范围局限但脑电图可见异常放电范围广泛,梗死灶仅位于皮质下脑深部结构但可于头皮电极记录到异常放电。两组患者癫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08),而癫发作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梗死灶部位影响异常脑电活动的发放和扩布,其与记录到异常放电的导联部位不一致对缺血性卒中后癫发作类型和预后有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颅外-颅内(EC/IC)搭桥术曾被国际颅外-颅内吻合术搭桥组认为不能预防脑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的发生。随着对脑侧支循环代偿研究的重视和PET、磁共振、放射性核素对脑血流和血氧代谢检测新技术的发展,许多学者认为对于颈动脉系闭塞的患者存在脑侧支循环代偿不良,区域脑血流量下降(rCBF),脑血管储备能力(CVR)下降,脑氧代谢尚处于轻度异常时,作为EC/IC搭桥术的手术指征,可能有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日本和美国已对该项治疗进行重新评估,试验尚在进行中。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基于常规康复的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选取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0例,采用信封法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实施基于常规康复的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步速、步频、左右步幅差变化;并在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脑电图、颅脑弥散张量成像(DTI)检查,对比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患者脑功能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步速、步频、左右步幅差比较无统计学上的差异(P 0. 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步速、步频高于对照组,左右步幅差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前两组患者脑电图δ/α值(DAR)、脑对称指数(BS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DAR、BSI较对照组均有所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大脑患侧各向异性分数(FA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 0. 05),而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健侧大脑半球FA值与治疗前相比提高,与对照组比较也有提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基于常规康复的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可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步行功能,并提高了患者大脑的活跃性、双侧大脑的对称性及健侧大脑半球的代偿作用,从而能够促进患者脑功能的重建。  相似文献   

14.
脑卒中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上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20%~30%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颈动脉狭窄和斑块形成所致[1]。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可有效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卒中,降低其致残率和病  相似文献   

15.
脑囊虫病人的脑电图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囊虫病人的脑电图变化。方法:对381例脑囊虫病人的脑电裂离囊早人的脑电图异常;异常率为62.5%。在异常脑电图中,轻度异常占44.1%、中39.5%、重度异常16.4%;并对治疗2 ̄4个疗程的167例脑囊虫病人进行脑电图复查,脑电图正常和明显好转者占88.1%。结论:脑电图坚脑囊虫病的诊断和评估闻产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常见病、多发病。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尤以非瓣膜性房颤为著。房颤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临床常见,且病情重、出血转化率高、复发率高,给治疗带来一定的难度。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是目前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最有效的药物,可减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口服抗凝药可减少房颤相关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抗血小板治疗对房颤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也有一定的二级预防作用。鉴于房颤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所特有的临床特征,选择适宜的药物治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神经重症监护室(NICU)患者多存在继发性损伤,如脑水肿、颅高压、癫痫及灌注异常,因此,预防、诊断及治疗继发性脑损伤是影响患者临床转归和结局的重要因素。多模态脑监护(MMM)采用多种监护手段,系统性、全面性评估脑生理功能和病理改变,以期实现精准化管理。目前常用的MMM技术包括脑组织氧监测、颅内压监测、脑代谢监测、脑血流监测、脑电监测和多模态影像学,并可分为有创性和无创性,这些监测技术可评估不同角度的脑生理及病理改变。近红外光谱(NIRS)可用于脑组织血氧饱和度,评估颅内灌注情况及血管调节功能。有创颅内压监测可精准监测患者颅内压变化,预测颅内压变化,指导脱水降颅压药物用量。脑微透析(CMD)可对颅内细胞外液进行采样,实时监测颅内代谢产物含量,明确颅内代谢情况。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可用于监测颅内外大血管的血流量。脑电监测可直接反映脑电活动,也可间接反映脑血流量,用于预测继发性损伤中癫痫及脑缺血情况,而其中的连续脑电图(cEEG)监测在神经重症中应用较为多见,脑电波形的改变与患者临床症状及预后密切相关。多模态影像学作为新兴的监测技术,可客观反映脑结构、功能及病理改变。该文系统梳理了目前应...  相似文献   

18.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CTP)因其成本较低、精确性高、操作容易等优点,在判断脑血流、脑代谢方面为临床提供了新的途径,已逐渐成为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诊断方法,对目前指导治疗和观察疗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就CTP检查方法和各项指标意义进行阐述,探讨CTP在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应用,同时与其他灌注成像方法作比较,提出脑卒中"一站式"CT检查方案.  相似文献   

19.
脑电地形图与CT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认知预后的评估价值(摘要)张瑛,陈俊宁,卫国华,姜建东,应薇娜对3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CA)患者进行研究,以探讨BEAM、CT在AICA认知预后评估中的价值。一、资料与方法男19例,女16例。平均年龄62.9±...  相似文献   

20.
<正>脑血管病已经成为危害民众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具有高患病率、高病残率、高病死率和高复发率特点[1]。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我国每年有(1.50~2)×106例新发脑卒中患者,现有脑卒中患者7×106例,其中约85%为缺血性卒中[2]。脑卒中可以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从上述比例看,我们更应加强对缺血性卒中的关注[3]。脑卒中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因此更应重视缺血性卒中的二级预防。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分为可预防性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