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源性猝死患者的病因及防治措施,以预防和减少心源性猝死的发生。方法:对本院急诊科接诊59例心源性猝死病例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59例患者男性高于女性;院内发生猝死抢救成功率远高于院外;猝死发生3分钟之内心肺复苏开始抢救成功率较高;超过10分者存活率极小。结论:冠心病仍是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基础疾病,猝死前多有严重的心律失常和心功能不全,无结构异常的心脏病也同样严重威胁生命健康。现场进行快速及有效心肺复苏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青壮年猝死病理学研究。方法:对内蒙古赤峰地区1980-2005年间猝死病例203例尸体进行病理学解剖,从宏观到微观的病理学研究。结果:203例猝死尸检中,男∶女=1.4∶1,年龄分布20-39岁所占比例较高,138例,占67.98%;其中男性以30-49岁之间猝死比例较高60例,占29.56%,占男性猝死的50.42%;女性以20-39岁的猝死比例较高,54例,占26.60%,占女性猝死的64.29%。各年龄段猝死构成之间的差别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心脏疾病147例,占72.41%,中枢神经系统疾病38例占18.72%。结论:女性猝死的高峰比男性提前一个年龄段(10岁),心肌脂肪浸润在女性猝死中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3.
急诊院前猝死事件的发生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系统分析院前猝死事件的发生特点,了解院前猝死事件的发生规律,以便更好地对于院前猝死事件、特别是心脏性猝死进行有效的救治、降低病死率。方法和结果:分析我院1973~1999年院前急诊救治病例1030例,其中院前发生猝死病例106例;猝死的高发年龄段有两个:一个为66~75岁年龄段(为27.3%),另一为46~55年龄段(非退休年龄,为22.6%);发生猝死病例中,既往有明确心血管病史的病例68例(占64.2%),不明原因23例(占21.6%),其他原因15例(占14.2%);引发猝死的直接原因为:室速、室颤(构成比55.0%)心源性休克(16.7%);结论:院前猝死事件,是目前需要院前急诊救治的主要急危重症之一,而其中以急性心血管事件所致的猝死的救治更为重要。对于已有心血管病基础的患者应注意其发生猝死的高度危险性,同时应注意低年龄组人群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性调查分析大庆市西城区2008-2014年期间发生院前猝死人群的流行病学资料,探讨有效提高我院急诊科猝死综合防治能力的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大庆市西城区2008-2014年期间院前猝死病例150例流行病学资料,分析患者发病的年龄、性别、时间、地点、死因、现场心电图表现、反应时间。结果每日多发时段为4:00-8:00(32%)及8:00-12:00(20%);且约3/4发生在家中(74%);现场心电图多为心室停搏(58%)及室颤(22%);猝死年龄多在40岁以上;发生猝死的病例中,既往有明确心脑血管病史者90例(60%),既往有其他疾病(糖尿病、肾功能不全、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者36例(24%),意外死亡者24例(16%),死因主要是心脑血管疾病;我院急诊科平均反应时间为8 min。结论院前猝死事件中,以心脑血管疾病所致比例最大,救治更为重要。对于已有心脑血管疾病基础的患者,应注意其发生猝死的高度危险性。早期预防与监测,其意义远远大于心肺复苏,这对提高本地区居民院前猝死的综合防治能力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猝死的死亡原因、年龄、性别和诱因等特点。方法:对南通大学医学院法医学教研室2000年1月-2009年10月间的148例猝死尸体解剖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猝死者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年龄高峰为30~59岁;(2)猝死的原因以心血管系统疾病占首位,以肺动脉栓塞多见,其次为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和其它疾病(如过敏、青壮年猝死综合征等);(3)引起医疗纠纷猝死的诱因主要有因轻微感冒、疼痛等症状入院治疗或各种手术治疗后。结论:在医疗过程中发生的猝死引起医疗纠纷的主要原因往往是医方未能对致死疾病作出准确的诊断或未及时察觉严重的并发症并延误了抢救时机。尸体解剖对于明确死亡原因及鉴定医疗纠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安庆斌  马桂清 《吉林医学》2010,(33):6060-6061
目的:通过实例进行临床分析,探讨院前猝死的主要成因以及预防和救治措施,从而提高其生存率。方法:随机收集6年间院前猝死患者200例,其中,男138例(69%),女62例(31%);年龄10~86岁,平均48岁,其中小于30岁4例,31~59岁70例,大于60岁126例,按照国际卫生组织规定的猝死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同时给予相应的救治措施。结果:抢救无效182例(91%),抢救成功18例(9%),在送往医院得以恢复3例,送往医院继续救治1~3h后死亡5例,成功1~24h死亡8例,24~72h死亡6例,1例存活3年,1例至今存活。结论:预防为主,普及救护知识,早期复苏是关键,同时要注重围心搏骤停期的处理,灵活掌握复苏措施,早期高级生命支持。  相似文献   

7.
兰志宏 《中原医刊》2005,32(15):11-12
目的探讨猝死患者的诊断抢救及预防方法.方法对院前急救62例猝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抢救措施进行分析。结果猝死发生以45~65岁为多,且与季节变化有明显关系,诱发疾病主要为冠心病及高血压病(占85.48%),绝大部分病人因失去抢救时机而死于家中、结论猝死多发生在家中.与季节年龄及心血管疾病有明显关系,普及正确的徒手心肺复苏术有助于猝死的救治。  相似文献   

8.
院前急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系统分析院前急诊心脏事件的发病规律,以便更有效地进行心血管疾病的院前急救、降低病死率。方法和结果:分析我院1973~1997年院前急诊心血管事件患者,发病构成比前三位的分别是:急性冠脉事件(51.1%)、心律失常(30.4%)、猝死(8.2%);年龄段特点:急性冠脉事件的高发年龄段为51~70岁,占冠心病总例数的63.8%,心律失常高发年龄段在61~70岁(为35.6)。急性冠脉事件各类型中,发生构成比占第一位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比例为43.4%。其次为急性心肌梗死,比例为30.6%。在1030例总病例数中,发生猝死事件的为100例,其高发年龄段有两个,为51~60岁年龄段(29.0%)及61~70年龄段(27.0%)。在各类心律失常中,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最为多发(占总43.0%);室速、室颤约占室性心律失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成年成年猝死患者的病因和猝死时间,为预防成年患者猝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2008年10月1日-2012年10月30日马鞍山市十七冶医院院257例成年猝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设定三餐就餐时间:早餐时间6:30—8:30,中餐时间11:00-13:00,晚餐时间18:30—20:30;根据猝死时间是否在就餐时间内分2组,并根据不同就餐时间分3组,组间进行比较;猝死年龄以60岁为界分2组,2组间率的比较采用x。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57例猝死患者60岁以上(大于60岁者)183例(71.21%);小于等于40岁者15例(5.84%);有冠心病者124例(48.24%),有糖尿病者88例(34.24%),有高血压者75例(29.18%);有脑卒中者61例(23.74%),不明原因者52例(20.23%),有慢性阻塞性肺病者26例(10.12%),有癫痫者10例(3.89%);小于等于40岁者(总15例)以不明原因死亡者11例;60岁以上组猝死183例,其中猝死时间为就餐时间89例(48.08%),60岁以下组猝死74例,猝死时间为就餐时间29例(39.19%),2组间X。检验,x2=14.77,P〈0.01。结论成年猝死患者以印岁以上多见,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者多见;年青猝死者以不明原因死亡者多见;年老患者猝死时间以就餐时间多见,故就餐可能是猝死的诱发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唐凤华 《中外医疗》2013,32(1):94+96-94,96
目的分析探讨急诊猝死患者的原因,提出预防措施,提高急诊科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方法收集该院自2002年1月-2011年12月。除妇产科外的所有临床科室急诊猝死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急诊猝死患者中,男性是女性的1.75倍.45~60岁年龄组为最多,占全部猝死患者的32.82%。成人组猝死病因以心脑血管疾病最多;未成年组猝死病因以呼吸系统疾病最多。结论应普及人民群众发生猝死的常见病因和相应的急救知识,加强急诊科医务人员急救培训。  相似文献   

11.
韩跃辉  王烁  李潇 《中国病案》2013,14(7):72-74
目的总结本地区急诊死亡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了解急诊危重病人死亡原因,探讨急诊危重病人急救的最佳模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1年12月记录完整的急诊死亡病案。结果急诊死亡患者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男女比例为1.266∶1);60岁以上年龄组死亡原因均以呼吸系统疾病为第一位(占60岁以上年龄组死亡患者的36.52%);脑血管疾病成为31岁~60岁三个年龄组中第1位的死亡原因(占此三个年龄组死亡患者的28.96%);创伤为11岁~30岁两个年龄组死亡第一位的原因(占此两个年龄组死亡患者的33.34%);不明原因猝死死亡患者男女比例为1.45∶1,且有年轻化的趋势(年龄小于60岁者占猝死总例数的36.74%);糖尿病患病率随年龄呈不断上升的趋势;结论呼吸系统疾病占本地区急诊死亡患者的最高百分比,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改善心、脑血管疾病、猝死发生的年轻化趋势,提高创伤病种的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症抢救死亡病例的病因及死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急诊科2009年1月~2010年3月资料完整的76例急诊死亡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急诊76例患者主要死亡原因有心脑血管病30例,占39.47%;严重创伤22例,占28.95%;急性中毒20例,占26.32%;多器官衰竭2例,占2.63%;其他2例,占2.63%。老年组比中青年组死亡率明显增高(P〈0.05)。结论:心脑血管病死亡居首位,占第3位的急性中毒的病例正逐年增多,应普及复苏急救技术,加强心肺复苏的正规培训,以增加急症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慢性心力衰竭(CHF)住院死亡病例的临床特点,为心力衰竭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2002年1月-2009年12月期间于大连市中心医院心内科住院死亡的239例CHF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死亡病例的病因以冠心病和高血压心脏病为主,分别为46.4%、21.3%;心力衰竭后总的生存期为5年(2-10年),男性生存期4年(1-10年),女性生存期5年(2-15年);死亡方式依次为:泵衰竭144例(60.3%),其他并发症死亡44例(18.4%),猝死36例(15.9%),脑梗死8例(3.3%),死因未明3例(1.3%),脑出血2例(0.8%)。结论冠心病和高血压心脏病是心力衰竭住院死亡的主要病因;心力衰竭主要死亡方式为泵衰竭和猝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我院老年患者死亡原因及主要心血管疾病。方法 收集我院老年病区1976 年-2011 年死亡患者病例1 920例,对其进行致死原因分析。结果 1 920 例平均死亡年龄(81.48±7.64) 岁,<60 岁占0.95%,60-70 岁占4.94%,70-80 岁占30.67%,> 80 岁占63.44%。其中男性占95.94%,女性占4.06%。肿瘤(705 例)、心血管疾病(328 例)、呼吸系统疾病(307例) 为死亡原因前三位。冠心病(45%)、心源性猝死(33%)、心衰(12%) 为心因死亡的主要原发疾病。结论 我院老年病区死亡患者多为高龄老年人;肿瘤、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为老年人主要死亡原因;冠心病、心源性猝死、心衰为心血管主要原发疾病。  相似文献   

15.
琚沙  胡雪钟  谭葭 《西部医学》2009,21(4):598-599
目的分析院前急救的死因,并对死亡病例进行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109例院前急救死亡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院前急救中死亡人数最多的集中在70岁以上年龄组;男性:女性为1.74;院前急救最常见死因猝死(32.11%),铁路交通上和其他外伤(32.11%),心脑血管疾病(11.01%),呼吸系统疾病(6.42%),其他(12.84%),不详(5.50%)。死亡时间集中在8:00至12:00(29.36%),18:00至22:00(21.10%)。但各年病死率相近。结论应提高对猝死、创伤、心脑血管疾病的院前急救水平,加强社会预防和宣传,减少急诊死亡。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阿卡波糖治疗稳定性心绞痛合并糖耐量异常对临床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28例稳定性心绞痛合并糖耐量异常患者随机分为阿卡波糖治疗组(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每组各64例。治疗3~4年。结果:两组患者心绞痛的临床改善情况,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8%。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共发生不稳定性心绞痛11例(17.1%),心肌梗死10例(15.6%),心力衰竭2例(3.0%),心源性猝死1例(1.5%),糖尿病2例(3.0%),而对照组发生不稳定性心绞痛18例(28.1%),心肌梗死20例(31.2%),心力衰竭6例(9.3%),心源性猝死4例(6.2%),糖尿病8例(12.5%)。治疗组可明显改善心绞痛症状,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和糖尿病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卡波糖治疗稳定性心绞痛合并糖耐量异常可显著改善预后,降低心血管事件和糖尿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86例异位妊娠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薇 《当代医学》2010,16(19):122-123
目的通过对就诊的宫外孕患者进行相关因素调查及比较分析,以了解宫外孕发病现状。方法对2007年5月~2009年5月在我院就诊、按异位妊娠诊断标准确诊的异位妊娠患者共8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宫外孕患者中怀孕≥3次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怀孕仅1~2次的患者。在不同年龄组中,B组(20~29岁)比例显著高于其他任何组;其次为C组(30~39岁),显著高于A组(〈20岁)与D组(〉39岁);A组(〈20岁)与D组(〉39岁)在宫外孕患者中所占比例无明显差异。宫外孕患者中,已上环人数所占比例明显低于未上环人数。从未分娩的患者占有比例最高,显著高于其他两组;而剖宫产组所占比例显著高于顺产组。结论要加强对异位妊娠的认识,早发现、早治疗,避免死亡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院前死亡患者的死因,提高院前急救能力,降低院前死亡率。方法 回顾性对某院急诊科以及所辖社区医师填写的死亡医学证明书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某城区院前死亡病例635 例中,社区死亡病例505 例,占院前死亡病例的79.53%;男性394 例,占62.05%;女性241 例,占37.95%,男性多于女性;院前死亡高发年龄为70 岁~79 岁,占26.61%;前三位死因分别是心血管疾病(184 例,占28.98%)、脑血管疾病(121 例,占19.06%)、意外伤害(106 例,占16.69%)。结论 院前死亡病例以心脑血管疾病和意外伤害为多,应加强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安全教育和急救工作者技能培训,降低院前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诱因及住院和门诊治疗情况,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改善预后.方法 查阅72份慢性心力衰竭住院病历和门诊病历,统计病因、诱因和药物治疗情况.结果 基本病因以冠心病和高血压性心脏病为主,占73.6%,合并两种以上基础心脏病占47.1%.诱因以快速房颤和血压升高为主,占78.5%.72例住院患者药物使用率:氢氯噻嗪75%,卡托普利71%,地高辛44%、参麦41%,螺内酯41%,美托洛尔和呋塞米均是13.7%,毛花苷C 8%,显效18例(25%),其中:有效22例(30.5%),无效32例(44.5%),其中有3例住院1天自动出院.出院治疗后3个月门诊随访:显效44例(81.5%),有效8例(14.8%),死亡2例(3.7%).结论 本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多种基础心脏病并存,以冠心病和高血压性心脏病引起的心力衰竭最多见,发病以快速房颤和高血压为主要诱因.基层医院大部分患者住院时间短,治疗不彻底,门诊随访继续给予规范有效的治疗,效果理想,预后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