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原发性十二指肠良性肿瘤韩庆,高寰,刘效恭原发性十二指肠良性肿瘤较少见,且缺乏典型临床表现,易延误诊治。本文复习了近年来的有关文献,综述报告于下。1.发病与病理:小肠原发性肿瘤较少见,约占整个消化道肿瘤的1~5%[1],而十二指肠原发肿瘤占小肠肿瘤的9...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附25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告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25例,位于球部1例、降部20例、横部和升部各2例;其中腺癌22例,肉瘤3例。十二指肠低张造影和十二指肠镜检查有诊断价值,其预后与肿瘤局部浸润密切相关;提高生存率的关键是对本病的早期诊断和手术;并需高度注意对本病手术中的漏、误诊。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发病率低,临床不易与壶腹癌和胰头癌鉴别。我院自1990~1999年共收治37例,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37例,男16例、女21例,平均年龄57(28~88)岁。良性肿瘤8例(22%),恶性肿瘤29例(78%)。临床表现以腹痛、呕吐、体重下降、黄疸为主,部分有黑便、腹部包块、贫血、发热等。辅助检查包括腹部B超、CT、十二指肠气钡双重造影、十二指肠低张造影、十二指肠内镜、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其中十二指肠造影与内镜检查诊断正确率较高,分别为87%和79%,有7例行十二指…  相似文献   

4.
十二指肠平滑肌肿瘤的诊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十二指肠平滑肌肿瘤的诊治北京协和医院外科(100730)钟守先王一农原发于十二指肠的肿瘤较为少见,而十二指肠平滑肌肿瘤则更为罕见。由于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故早期诊断较为困难。有的十二指肠平滑肌肿瘤可能引起一些严重的并发症,所以,正确的诊断和治疗仍是...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96例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目的 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PTD)的诊断和术式选择。方法 对我院1980-1999年96例PTD的诊断和手术治疗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前十二指肠镜确诊率为90%、气钡造影为85%、磁共振胰胆管造影为84%、B超为30%、CT为43%、核磁共振为80%。肿瘤位于十二指肠第2段占73%。9例原发性十二指肠良性肿瘤全部被切除,5年生存率为100%;87例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中56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5例行十二指肠节段切除、26例行路手术,切除率为70%,切除术后5年生存率为28%。结论 十二指肠镜和气钡双重造影是诊断PTD的主要检查方法。对于良性肿瘤可选用十二指肠节段切除或局部切除,对于恶性肿瘤应首选胰二十指肠切除术。  相似文献   

6.
女性原发性肠系膜肿瘤20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女性原发性肠系膜肿瘤实属少见,临床上又缺乏特异性表现,往往误诊。在过去的30年中,我院收治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女性原发性肠系膜肿瘤20例,术前全部误诊为盆腔妇科肿瘤。本文就其临床特点,病理分类及误诊原因  相似文献   

7.
胆囊十二指肠内瘘是胆道内瘘中最多的一种,占胆道内瘘的70%~95%,我院胆道外科2001年至2006年共收治胆囊十二指肠内瘘患者10例,现将诊治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脾脏肿瘤的临床诊治总结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 总结原发性脾脏肿瘤的临床诊治的经验,以利提高脾脏肿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1例脾脏原发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31例中有25例术前诊断为脾脏占位病变。良性肿瘤19例中14例行脾切除,5例行肿瘤切除或脾部分切除;恶性肿瘤12例中11例行脾切除(其中2例加胰体尾切除),1例活检。术后病检结果:良性肿瘤中各类囊肿11例,海绵状血管瘤4例,炎性假瘤2例,平滑肌瘤囊性变和海绵状淋巴管瘤各1例;恶性肿瘤中恶性淋巴瘤和淋巴肉瘤6例,血管肉瘤3例,纤维肉瘤、平滑肌肉瘤和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各1例。恶性肿瘤中术后生存5年以上3例,均为早期且联用放疗或化疗、免疫治疗。结论 脾脏肿瘤的诊断主要靠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良恶性鉴别可根据CT、血管造影和血清AKP、γ-GT。早期诊断、根治手术和综合治疗是改善脾脏恶性肿瘤预后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小肠肿瘤2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28例原发性小肠肿瘤临床资料,结果显示:早期症状不明显,而且无特异性检测手段,误诊率较高。全组误诊高达53.6%。28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15例良性肿瘤痊愈出院,随访8例无复发;恶性肿瘤13例,行根治性手术5例,随访2例,1例手术后2年1个月复发死亡,另1例于5年4月死亡。非根治性手术8例,随访4例,生存时间最短的为13个月,最长的为3.5年,均死于癌复发。结果提示:良性肿瘤手术效果极佳,恶性肿瘤较差。早期诊断及根治性手术切除原发性恶性小肠肿瘤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要提高小肠肿瘤的诊治水平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小肠占胃肠道全长的 70 %~ 80 % ,其黏膜表面积逾胃肠道总面积的 90 % ,而小肠肿瘤却少见 ,仅占胃肠道肿瘤的 5 %。在胃肠道恶性肿瘤中也仅有 1 .4 %~ 2 %起源于小肠。导致小肠肿瘤发生率低的可能因素 :( 1 )小肠内容物呈流体 ,不仅刺激小而且稀释了内含潜在的致癌物质 ,因小肠蠕动快 ,又减少了致癌物质与黏膜的接触时间 ;( 2 )小肠菌群少 ,减少了由厌氧菌参与胆酸的代谢而使之转化为潜在的致癌物质 ;( 3 )亚硝胺 (nitrosamines)是强烈的致癌物质 ,它须在酸性环境中合成 ,但小肠内容物为碱性 ;( 4)小肠黏膜内含有高浓度苯并芘羟化酶 (benz…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的诊断和术式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1-2007年间124例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良性肿瘤10例,恶性肿瘤114例.结果 本组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常见的临床表现有上腹痛、黄疸、体重下降以及纳差等.肿瘤位于十二指肠球部9例(7.3%),降部107例(86.3%),水平部7例(5.7%),升部1例(0.8%).术前纤维内镜确诊率为90.5%,ERCP确诊率为94.1%,超声内镜确诊率为100%,胃肠气钡双重造影发现率为78.6%,MRI发现率为80.5%,CT发现率为75.7%,B超发现率为40.6%.10例原发性十二指肠良性肿瘤中5例行肿瘤局部切除术,2例行标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行十二指肠节段切除术,2例未手术,5年生存率为100%;114例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中47例行标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例行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5年生存率为35.8%;6例行局部肿瘤切除术,12例行十二指肠节段切除术,5年生存率为16.7%;22例行旁路手术,均死于术后5~16个月;2例行支架介入术,2例行经皮肝胆道穿刺引流术,死于术后3~11个月;其余未手术,死于术后1~11个月.结论 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经内镜、超声内镜以及ERCP等联合检查可提高术前诊断率.对良性肿瘤可行局部肿瘤切除术或十二指肠节段切除术,对恶性肿瘤首选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对晚期肿瘤患者可采用旁路手术以提高生存率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 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7例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类型、诊断和治疗手段。结果 病理类型为腺癌42例、平滑肌肉瘤4例、类癌1例;好发部位为降段(35例),尤其是乳头区(28例)。常见临床表现依次为上腹疼痛、黄疸、消化道出血、肠梗阻、体重减轻。诊断手段为纤维胃十二指肠内镜、胃肠钡餐、逆行性胆胰管造影(ERCP)、B超及CT检查。本组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5例和姑息性手术20例。手术死亡率2.2%(1/45),术后并发症20.0%(9/45)。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对Ⅰ-Ⅲ期腺癌治疗效果好,3,5年生存率分别达50.0%和31.8%,姑息性手术无获得长期生存者。结论 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以腺癌为主,早期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主要依据B超、CT和ERCP诊断,对无远处转移的肿瘤应积极争取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晚期肿瘤可行姑息性手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癌的诊断、治疗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6月至2007年6月间经手术治疗的41例原发性十二指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本组原发性十二指肠癌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可有腹痛、腹胀、黄疸、呕吐以及上消化道出血等表现.术前纤维十二指肠镜确诊率为86%,十二指肠低张造影诊断率为90%,B超检查阳性率为20%,CT扫描诊断正确率为33%.对23例行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6例节段性肠管切除术,9例短路手术,剖腹探查取活检术3例.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为1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方式、病理类型、原发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与预后相关;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方式、原发肿瘤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原发性十二指肠癌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因素.结论 十二指肠低张X线造影和纤维胃十二指肠镜是诊断十二指肠癌的主要手段.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原发性十二指肠癌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收治的14例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结果.依据肿瘤的部位、大小及周边浸润情况选择手术方式,术后根据患者肿瘤危险程度分级标准分为高、中、低危险期,针对性进行化疗.通过电话及门诊随访,每3个月随访1次,随访期间询问患者症状,行体格检查和血生化、胸部X线片、腹部CT等检查了解患者预后.随访时间截至2014年8月.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 临床表现首发症状为反复黑便7例、右季肋区胀痛不适3例、无痛性右季肋区包块2例、急性大出血1例、黄疸1例.术前9例患者行腹部B超检查,其中4例腹腔占位性病变考虑来源于十二指肠区;14例患者行CT检查,其中9例提示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12例患者行内镜及EUS检查,其中11例提示十二指肠壁呈外压性改变或黏膜下隆起;11例患者行活组织病理检查,其中8例确诊为间质瘤.14例患者均达到根治性切除,其中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7例,行局部手术7例(肿瘤局部切除+修补术2例、十二指肠肠段切除术4例、远端胃大部切除术1例).术后发生胰瘘1例、胃瘫2例、吻合口瘘3例,均经非手术治疗后痊愈.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5/7,高于行局部切除术患者的1/7(x2=4.667,P<0.05).术后肿瘤标本直径为2.5~ 10.0 cm,平均肿瘤直径为4.5 cm;其中<5.0 cm者10例,≥5.0 cm者4例,术中未发现肿大可疑的转移淋巴结,术中及术后病理检查淋巴结转移均为阴性.病理诊断均为十二指肠间质瘤.核分裂象数:<5个/50个高倍视野者9例,≥5个/50个高倍视野且<10个/50个高倍视野者3例,≥10个/50个高倍视野者2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CD34阳性12例,CD117阳性13例,平滑肌肌动蛋白阴性14例.4例高危险期患者中,3例使用伊马替尼治疗,1例因为经济原因未使用伊马替尼;4例中危险期患者均使用伊马替尼治疗1年;6例低危险期患者中,3例使用伊马替尼治疗1年,3例未行辅助化疗.14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65个月,3例患者死亡.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与行局部切除术患者生存率分别为72%和84%,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238,P>0.05).结论 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临床表现多不典型,结合B超、腹部CT、内镜及EUS检查是术前诊断十二指肠间质瘤的有效方法.手术切除是十二指肠间质瘤首选治疗方法.对于中、高危险期,肿瘤有种植转移可能的患者,术后应给予辅助化疗,首选伊马替尼,对于伊马替尼耐药的患者,可以考虑舒尼替尼和瑞戈非尼等二线用药.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十二指肠癌的诊断与外科治疗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 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癌 (PDC)的诊断与外科治疗。 方法 回顾分析 1983~1997年间外科手术治疗的PDC 2 2例。腹痛及上腹部不适 11例、黄疸 5例、恶性呕吐 4例、上腹部胀满感 2例 ,内镜、十二指肠低张造影、B超及CT扫描诊断正确率分别为 90 0 % ( 9/ 10 )、86 7% ( 13/ 15 )、33 3% ( 4/ 12 )及 5 8 3% % ( 7/ 12 )。本组 2 2例患者均行开腹手术 ,包括行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 (PD) 12例、节段性肠管切除术 (SR) 4例及短路手术 6例。 结果 PDC无特异临床表现 ,诊断主要依靠内镜及十二指肠低张造影。本组随访率为 86 4% ( 19/ 2 2例 ) ,无肿瘤残留的根治性切除病例 (包括PD 12例及SR 4例 ,1例PD患者失访 )的 1、3、5年生存率分别为 86 7% ( 13/ 15 )、46 7% ( 7/ 15 )及 2 6 7% ( 4/15 )。PD组 5年生存率为 2 7 3% ( 3/ 11)、SR组 4例患者 5年后存活 1例 ,而短路手术者 ( 2例失访 )无一例生存超过 1年 ,2者之间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 χ2 =6 84,P <0 0 1)。 结论 根治性外科切除治疗可提高原发性十二指肠癌的长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十二指肠乳头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乳头肿瘤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原发性十二指肠乳头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64例中十二指肠镜检查38例,发现肿瘤32例(84.2%);ERCP检查51例,确诊49例(96.1%)。良性肿瘤2例,恶性肿瘤6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46例,其中4例存活4年;乳头肿瘤局部切除11例,恶性肿瘤9例中4例存活4-6年。结论:内窥镜和ERCP检查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方法;合理的手术方式是提高十二指肠乳头肿瘤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脾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脾肿瘤临床少见,脾脏良性肿瘤发病率约为0.14%,恶性肿瘤不超过全部恶性肿瘤的0.64%。由于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容易漏诊、误诊.因此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ԭ���Ը�Ĥ�����������β���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 (primaryretroperitonealtumor ,PRT)指起源于腹膜后间隙的肿瘤 ,组织来源包括脂肪、疏松结缔组织、筋膜、肌肉、血管组织、神经、淋巴组织和胚胎残留组织 ,但传统上不包括胰腺、肾、肾上腺等实质性脏器和腹膜后的大血管。PRT临床上比较少见 ,发生率占全身肿瘤的 0 0 7%~ 0 2 % [1] ,及全部恶性肿瘤的 0 5 %以下。由于腹膜后间隙容量很大 ,故在起病早期症状隐匿 ,出现症状时肿瘤往往已经体积很大 ,并侵犯周围器官 ,不易完整切除 ,术后复发比较常见 ,影响病人的预后。因此 ,提高对原…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45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系指原发于腹膜后间隙的非器官性肿瘤,占全身所有肿瘤的0.07%~0.20%,占全部恶性肿瘤的0.5%;由于部位隐匿。早期诊断困难。腹膜后肿瘤大多数是恶性肿瘤,手术切除率低、预后差。我院1993年至1998年收治原发性腹膜后肿瘤45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脾脏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目的 探讨原发性脾脏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原发性脾脏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良性肿瘤13例,恶性肿瘤15例。B超和CT是主要诊断方法。除1例晚期脾脏恶性肿瘤因局部广泛浸润而无法切除外,其余27例采用脾切除术。脾脏恶性肿瘤采用根治性脾切除术,必要时辅以胰体尾切除术。恶性淋巴瘤术后辅以化疗和(或)放疗。结论 原发性脾脏肿瘤的诊断关键在于提高警惕,并选用合适的影像学检查以确诊。其治疗首选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