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分析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椎弓根钉断裂的原因及预防.方法对应用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治疗的193例胸腰椎骨折中发生椎弓根钉断裂17例的原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发生椎弓根钉断裂17例,爆裂性骨折断钉率22.2%(8/36)显著高于压缩性骨折5.73%(9/157) (P <0.05),未使用横杆组断钉率28.0%(7...  相似文献   

2.
2016 年12 月 ~2019 年3 月,我科采用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21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 1 病例资料 本组21 例,男15 例,女6例,年龄24 ~62 岁.损伤椎体:T127例,L18 例, L23 例, L42 例, L51 例.伤后至手术时间2~11 d.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椎弓根钉棒系统术后出现断裂的原因.[方法]对2006年9月~2011年9月本院收治的胸腰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获随访26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手术类型、植骨融合方式、取内固定时间等因素对椎弓根螺钉的影响进行系统分析.其中胸腰椎骨折109例,腰椎滑脱或不稳症154例.[结果]术后263例患者中12例发生断钉,断钉率4.56%.12例发生断钉者中胸腰椎骨折9例(8.2%),腰椎滑脱或不稳症3例(2%);椎间植骨3例(1.9%),后外侧植骨2例(4%),未植骨7例(11.7%);内固定术后7 ~12个月断钉2例(2.3%),12 ~18个月断钉2例(2.1%),18 ~30个月断钉8例(9.7%).[结论]胸腰椎骨折比腰椎滑脱或不稳症断钉率高;未植骨者的断钉率高于植骨融合者,椎间植骨融合者最少断钉;取内固定时间超过18个月断钉率高.因此,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时机,提高手术操作技巧,仔细规范操作,充分有效植骨融合,避免早期活动负重,以及及时取出内固定,可有效防止椎弓根螺钉断裂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经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后,螺钉断裂的可能原因。方法 38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行经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手术,有24例发生螺钉断裂,对内固定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382例患者经过1~5.6年的随访(平均2.8年),24例发生内固定失败,均表现为椎弓根螺钉断裂。结论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失败的主要原因有:手术适应证和手术入路选择不当;忽视了前柱的重建;骨折节段未作植骨融合或融合不牢;医师操作技术不够熟练;螺钉设计和螺钉选择不当;术后未采用支具保护或是过早负重;内置物取出过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根据置钉方式的不同将8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分为经皮组(40例,采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与开放组(40例,采用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与疗效.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5~29(19.14±6.37)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经皮组短...  相似文献   

6.
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56例,其中Steffee 8例,RF 11例,AF 21例,Tenor 12例,USS 4例,分别对其进行后路减压、植骨融合,比较其神经功能恢复及骨折愈合情况。结果:42例获得随访,时间5~24个月,神经功能按Frankel法除5例A级无恢复外,其他级别有1~3级的恢复。5例骨折复位不满意或固定失败,其余骨折均顺利愈合。结论:椎弓根螺钉能提供短节段脊柱内固定,重建脊柱稳定性,脊柱融合率高,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将本院2010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84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42例。观察组采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对照组采用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对两组围术期参数、手术前后椎体前缘高度和伤椎Cobb角、Frankel脊髓功能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1 d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年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显著高于术前水平(P<0.05),两组术后1年Cobb角显著低于术前水平(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Frankel脊髓功能评定结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效果满意,相比开放手术,该术式具有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1 d疼痛轻、术后功能恢复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8.
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失败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是一项很成熟的技术,随着这项技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也带来一些相关的并发症,例如:椎弓根螺钉断裂、松动、弯曲等导致内固定失败,是脊柱外科医生应引起重视的问题.我院1998年4月~2006年3月应用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242例,其中发生螺钉断裂、松动或弯曲29例,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介绍和总结椎弓根螺钉(PS)在胸腰椎骨折治疗中的应用经验及研究进展。方法应用PS治疗胸腰椎骨折21例。其中T10骨折2例,T11骨折3例,T12骨折5例,L1骨折5例,L2骨折3例,L3骨折2例,L4骨折1例。分离显露损伤椎体及上下各一个椎体行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小关节突及横突间植骨融合。结果21例均获随访,时间6~18个月,骨折均愈合,19例椎体高度完全恢复,压缩性骨折中2例残留10%~30%的压缩未能恢复,20例植骨融合良好,无内固定松动现象。结论椎弓根是脊柱中最坚强的部位,椎弓根螺钉经椎弓根至椎体固定胸腰椎骨折操作简便、固定可靠、骨折复位和胸腰椎正常弧度可以分步骤一次完成,重建的脊椎稳定性好,可早期下床活动,为目前胸腰椎骨折治疗中较好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12—2019-04间在西平县人民医院接受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7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资料。依据不同术式分为经皮微创手术的微创组和开放手术的对照组,各38例。比较2组的疗效。结果 (1)微创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前2组患者的矢状面指数、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及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2组上述指标均较术前显著改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微创和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均有理想效果。但前者切口小、出血量少、创伤小,有利于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1.
椎弓根固定治疗不稳定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估椎弓根固定治疗不稳定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998~2001年,我们对31例T11~L2不稳定胸腰椎骨折患者,行椎弓根固定和横突间植骨治疗,其中男24例,女7例,平均年龄38岁。有或无神经症状的不稳定压缩骨折21例,爆裂性骨折伴不完全截瘫6例,爆裂性骨折伴完全截瘫4例。术前和术后均行X片和CT检查。术后通过平均2年的临床和放射学随访,观察脊柱的稳定性和植骨融合的情况。CT和X片评估标准包括脊柱后突角度、椎体前缘高度的压缩比例和椎管内占位的比例。结果所有椎弓根螺钉在术中的植入过程中都没有出现并发症。术后无1例患者出现内固定的失败或因疼痛原因需要行内固定取出,术后平均4个月出现骨折的愈合和放射学的稳定性。术前平均脊柱后突角度、椎体前缘高度的压缩比例、椎管内占位的比例分别为25°,42%,37%,术后1周平均为9°,10%、13%,术后2年平均为11°,13%、11%。结论后路椎弓根固定是治疗不稳定胸腰椎骨折的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方法。即使在缺乏后方脊柱完整性的情况下,它仍能提供早期坚强固定,从而维持良好的三柱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皮椎弓根钉固定治疗新鲜单椎体A型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3—2013-06诊治的新鲜单一胸腰椎A型骨折(Magerl分型)49例。采用经皮置钉手术23例(A组);传统开放手术26例(B组)。结果切口长度:A组(7.5±0.9)cm,B组(12.7±1.3)cm(P0.01);手术时间:A组(90.9±12.1)min,B组(123.6±16.6)min(P0.01);术中出血量:A组(60.6±21.8)ml,B组(342.7±60.2)ml(P0.01);术后引流量:A组(16.3±4.6)ml,B组(124.2±21.8)ml(P0.01);2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住院时间:A组(15.3±2.7)d,B组(18.0±2.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的术前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术后3周、术后3个月、术后半年,微创组疼痛明显减轻,2组同一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无需减压)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开放手术,具有出血少、手术切口小、住院时间短、术后疼痛轻,术后疼痛恢复快等特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三维重建技术在胸腰椎骨折患者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7年1月~2008年12月,7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在我院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其中38例使用传统置钉法(Weinstein法或AO法)进行椎弓根螺钉置入(A组),40例采用MSCT三维重建设计钉道的置钉方法进行螺钉置入(B组),术后两组均复查胸腰椎正、侧位X线片和CT了解置入螺钉位置情况,应用Lonstein等的方法评判置钉准确率。结果:78例患者共置入椎弓根螺钉436枚,A组38例共置入212枚,12例32枚螺钉穿破椎弓根皮质,其中穿破椎弓根内外皮质21枚,穿破椎弓根上下皮质11枚,置钉准确率84.91%;B组40例共置入224枚,5例6枚螺钉穿破椎弓根皮质,其中穿破椎弓根内外皮质4枚,穿破椎弓根上下皮质2枚,置钉准确率97.33%。两组置钉准确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胸腰椎骨折患者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时应用MSCT三维重建设计钉道的置钉方法较传统置钉方法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以来应用椎弓根螺钉的治疗4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资料。全部患者采用后路椎管减压,椎体植骨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结果全部病例得到随访,平均20个月(6~60个月),其中18例脊髓不全损伤患者Frankel分级提高l~3级(平均2级)。A级10例有2例恢复到B级,1例恢复到C级,其余患者部分术后感觉平面下降或下肢感觉部分恢复,运动功能无明显改善。术后遗留轻度腰背痛3例,1例螺钉松动,无一例发生感染。随访病例均行X线片检查,后凸角由术前平均25°(11°~35°)矫正到术后10°(0°~15°),椎体前缘高度矢状径指数术前30°(15°~55°),恢复到术后85°(72°~100°)。结论后路椎管减压,椎体植骨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是一种较理想的手术方法。此方法操作简单、安全,在解除神经及硬膜囊压迫的同时扩大了椎管,杜绝了继发性椎管狭窄,增加了脊柱稳定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胸腰椎椎弓根螺钉误置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胸腰椎椎弓根螺钉误置的原因及对策。方法 1996-2002年对293例脊柱疾病患者施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发生的螺钉误置情况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293例共置入椎弓根螺钉1256枚,螺钉植入节段错误7例,占2.38%;上胸椎(T2-7)置钉113枚,有11枚螺钉穿破椎弓根皮质,占9.74%;下胸椎(T8-12)置钉261枚,有9枚螺钉穿破椎弓根皮质,占3.45%;腰骶椎置钉882枚,有16枚穿破椎弓根皮质,占1.81%,共计36枚螺钉,占2.87%;螺钉角异常65枚,占5.81%。结论 椎弓根螺钉误置与操作技术,解剖学变异及脊柱病损因素密切相关;良好的手术技巧,术前影像资料的认真观测及术中必要的影像监控是准确置钉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胸腰椎骨折椎弓根内固定治疗的疗效评定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目的 探讨轴形内固定(AF)椎弓根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1996~2000年采用AF系统治疗的60例胸腰椎骨折病例进行回顾总结。随访3~6年,平均4年。结果 神经功能恢复按ASIA分为A、B、C、D、E5级,其中恢复两个级差的27例,恢复一个级差的33例;与正常相比伤椎高度平均矫正95.1%,远期矫正丢失率为19.7%,伤椎固定节段上下椎间隙部分变窄,上间隙较重。结论 后路AF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对于神经功能、伤椎高度的恢复疗效肯定,但存在内固定断裂,矫形丢失等问题,未充分植骨及内固定未及时取出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系统评价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percutaneous pedicle screw fixation,PPSF)与经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mini-open Wiltse approach with pedicle screw fixation,MWPSF)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疗效,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万方数据库(Wangfang Data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关于PPSF与MWPSF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临床对照研究,检索时限为自建库起至2020年3月。纳入文献包含下列参考指标中的两项以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术后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椎体后凸角(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值(VBH)、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手术并发症例数。Meta分析采用Cochrane Library提供的Rev-Man 5.3 软件进行。结果:共纳入17篇文献[3篇随机对照研究(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14篇队列研究]、1057例患者,其中PPSF组519例,MWPSF组538例。MWPSF组手术时间较短[SMD=17.87,95%CI(11.60,24.15),P<0.05],术中透视次数较少[SMD=4.96,95%CI(4.29,5.63),P<0.05];末次随访时,MWPSF组Cobb角矫正较多[SMD=-7.56,95%CI(-10.61,-4.52),P<0.01],矫正丢失较少[SMD=1.76,95%CI(0.41,3.11),P=0.01],VBH矫正丢失较少[SMD=0.90,95%CI(0.30,1.51),P<0.05]; PPSF组术中出血较少[SMD=-62.01,95%CI(-78.84,-45.18),P<0.05],术后1周VAS评分较低[SMD=-0.49,95%CI(-0.87,-0.11),P=0.01]。在末次随访时两组的VAS评分、Cobb角、VBH、ODI、手术并发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PPSF和MWPSF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安全可靠,疗效一致。相较于MWPSF,PPSF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及术后恢复快的优点,但增加手术时间和医源性辐射,且后凸矫形能力不足。  相似文献   

18.
The short segmental pedicle screw device is widely used for the decompression of neural elements and reduction of normal anatomy. Many biomechanical studies concerning proper decompression are available. However, no study has determined the optimal device adjustment for reduction of the burst fracture to the normal anatomy. In this study, cadaveric thoracolumbar spine specimens (T11-L3) with L1 burst fractures were studied. A pedicle screw device was attached to the pedicles of the T12 and L2 vertebrae. Spinal postural changes were determined due to a set of eight clinically relevant adjustments of the device. The adjustments were combinations of axial translation (distraction/compression) and extension. The adjustments caused varying changes in spinal posture. The sequence of applying the translation and extension had no effect on the spinal posture changes. The adjustment combining 5 mm distraction with 6 degrees extension brought the burst fracture closest to the intact state, compared to all other adjustments. With this adjustment, on average the spine became 0.9 mm compressed and 2.0 degrees lordotic, compared to the intact.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how that the device adjustments of axial translation and sagittal angulation can be applied in any sequence, with the same results. The combination of 5 mm distraction with 6 degrees extension was the device adjustment that produced the closest anatomical reduction.  相似文献   

19.
胸腰椎椎弓根螺钉植入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胸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的开展,有力地推动了脊柱外科的发展。该技术的关键是,螺钉的植入必须位于三维空间中唯一的一个正确通道上,即按照正确的矢状面角及水平面角,沿椎弓根的长轴穿过椎弓根这一狭小的骨性管道达惟体内。近年来,胸腰椎椎弓根螺钉植入技术的研究取得了很大发展,尤其是术中监测手段,已从传统的X线透视或摄片监测定位发展到计算机辅助技术进行可视化监测。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对胸腰椎椎弓根螺钉植入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椎弓根螺钉术后断钉的原因。方法分析45例胸腰段骨折患者术后10例发生断钉的骨折类型、术中操作、产品设计、螺钉负荷、椎弓根螺钉置入情况、术后活动情况以及术后预防措施。结果 10例术后断钉患者中,术后1个月复查时发现断钉2例,术后4~6个月复查时发现断钉7例,术后30个月复查时发现断钉1例。T11断钉1例,T12断钉4例,L1断钉3例,L2断钉2例。未减压24例(其中含Chance骨折3例)中断钉4例,减压未植骨5例中断钉3例;减压植骨16例(其中含骨折脱位型4例)中断钉3例。45例中椎弓根螺钉预留骨界面过长4例中断钉3例。结论骨折类型与植骨、术中操作、撑开后螺钉负荷过大、术后活动不当、内固定取出过迟为螺钉断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