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TR/PatocⅠ型抗原经适当处理后,能与已知的全部致病性钩体抗体产生交叉凝集现象。据此特性,使用TR/PatocⅠ型抗原作快速玻片凝集试验(简称玻凝)诊断钩体病,方法简捷易行。近来,江苏、海南、福建、四川等地先后在钩体病的血清学诊断中使用该法,收到了良好效果。在1991年河南省汝南县钩体病的暴发流行中,我们首次运用此型抗原制成的TR/PatocⅠ诊断抗原试剂盒检测了81份病人血清,结果报告于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TR/Patoc 1玻片凝集试验(SAT)评价钩端螺旋体疫苗免疫效果及应有价值。方法采用TR/Patoc 1玻片凝集试验检测100名健康人钩端螺旋体疫苗免疫后的血清抗体变化,并与显微镜凝集试验比较。结果无论是基础免疫还是加强免疫20 d后,玻凝试验抗体阳性率高达90%以上,与标准的显微镜凝集试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玻片凝集试验检测的抗体持续时间较短,90 d后阳性率已大幅度降低,表明SAT检测的抗体是早期抗体。结论TR/Patoc 1玻片凝集试验操作简易,可以作为基层卫生机构监测钩端螺旋体疫苗近期免疫效果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应用玻片凝集试验快速诊断钩体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以双曲钩体(TR/Patocl)为抗原,采用玻凝法快速诊断钩体病。本法和显凝法、全血培养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较为满意。TR/Patocl 抗原谱广,特异性强,对钩体病诊断具有早期快速诊断价值。本法操作安全,简单,结果容易观察,可以作为基层医疗单位诊断钩体病的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4.
玻片凝集试验和间接血凝试验诊断钩端螺旋体病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间接血凝试验(血凝)和TR/Patocl抗原玻片法凝集试验(玻凝)在钩体病血清学诊断方面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血凝法、玻凝法检测不同人群血清并与显凝法作比较。结果:对30例钩体病患者早期血清检测结果显示:3种试验方法阳性率分别为:玻凝法86.7%,血凝法73.3%,而显凝法仅30.0%,显凝与玻凝、显凝与血凝间有显著性差异,而玻凝与血凝间无显著性差异。对90例非钩体病人3种方法检测结果:玻凝法检出3份阳性,血凝法检出4份阳性,其特异性分别达96.67%和95.56%。对131例钩体病疑似患者血清抗体检测结果:3种方法阳性率分别为显凝40.5%,玻凝35.9%,血凝25.2%。显凝与玻凝总符合率达84.0%,与血凝总符合率达69.2%,3法无显著性差异。对钩体流行地区95份人群血清及60份鼠、57份猪血清检测结果显示:玻凝与血凝试验阳检率低,而显凝试验阳性率显著高于玻凝和血凝两者。结论:玻凝试验和血凝试验早期诊断钩体病都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明显优于显凝试验,但在应用方面,玻凝试验方法更简便快速,数分钟即出结果,值得基层医疗单位推广。  相似文献   

5.
钩体病的早期快速诊断,对及时治疗患者及发现新的疫源地,具有重要意义.对此,国内外学者多有致力于研究、探索钩体病早期、快速、简便、特异的实验诊断方法.暗视野显微镜凝集试验(简称显凝试验)虽然是经典的实验方法,但它操作繁琐,需昂贵仪器和多种型别标准菌株作抗原,又需不断转种培养长期保存,故不适在基层单位应用.我们采用TR/Patocl抗原玻片凝集试验(简称玻凝试验)与显凝试验对72份早期钩体病人血清加以比较,证明两者实验结果基本一致,而玻凝试验结果,较显凝试验更清晰,重复性好,特异性强,敏感性也较高.且阳性反应出现时间早,具有简便、快速、早期、无需特殊设备适宜于基层单位使用等优点.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为了进一步掌握全区钩体病的流行特征和规律 ,提高钩体病防制水平 ,控制本病的流行 ,我们开展了钩体病血清学监测调查。现将近 5年的监测结果分析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  1996~ 2 0 0 0年全区基层卫生防疫站和医院送检的疑似钩体病患者血清 15 99份。所收集血清的患者近 2年均未注射钩体菌苗者。调查用钩体 15型标准菌种及TR/patocⅠ抗原 ,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血清抗体检测采用显凝试验及TR/patocⅠ抗原玻凝试验 ,试验方法及结果判断参照文献进行〔1〕。结果  ( 1)疑似钩体病患者血清检出情况 :检查疑似钩体病患…  相似文献   

7.
<正> 用PatocI株抗原作快速玻片凝集试验诊断钩端螺旋体病(以下简称钩体病)为一简捷易行的方法。近来,江苏、海南、福建、四川等地先后将PatocI株抗原用于钩体病的血清学诊断,收到了良好效果。在去年汝南县钩体病的暴发流行中,我们首次运用该抗原制成的TR/PatocI诊断抗原试剂盒检测了81份血清,结果报告于下: 材料和方法一、血清:39份疑似钩体病人血清系1991年8月汝南县钩体病流行期临床诊断为钩体病的急性期患者血清。22份健康人血清系同期采集的无临床表现的人的血清。20份阴性血清系已经显凝试验(凝溶试验)证实为阴性的血清。  相似文献   

8.
对TR/PatocI玻凝试验的商榷安徽省卫生防疫站(230061)杭恒贵,顾莉莉,俞正楚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缺乏特异性症状和体征,易与其它疾病相混淆,故常需依赖实验室检查进行确诊。血液分离病原体虽可为确诊提供确凿证据,但钩体...  相似文献   

9.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所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类和猪是主要传染源,因接触疫水而感染发病。临床上以高热、软弱无力、眼结膜充血、腓肠肌压痛、表浅淋巴结肿大、出血倾向等为特征。严重者可因早期诊断不明确,进入肺大出血型后而死亡。为了解我县钩体病的流行特征,做好钩体病的防治工作,现对宾阳县1998年24例钩体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如下。1材料与方法材料来源于我县钩体病个案调查资料及传染病年报表和疫情报告。采集病人和疫区内接触同一疫水的人群血清进行玻凝试验和凝溶试验检测,血清学结果由广…  相似文献   

10.
我们用电泳法检测钩体病人血清中抗体时发现在发病7日内,电泳法阳性率(92.7%),远比显凝法(15.4%)高。Myers用动物实验证明,电泳抗体比显凝抗体出现早;但该实验是用钩体死菌作免疫,不符合临床实际,故本研究改为活菌感染,为了区别IgG和IgM,采取2ME处理,用电泳法和显凝法检测。1 材料与方法1.1 家兔:选本站动物室正常家兔(雌或雄)体  相似文献   

11.
钩端螺旋体病 (简称钩体病 )是由多种血清型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所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为了解近年潮汕地区钩端螺旋体病的感染及发病情况 ,为临床的诊断、治疗以及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 ,提供可靠依据 ,现将潮汕地区 1 996~ 1 999年钩体病流行情况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 1 血清标本1 996年 1月至 1 999年 1 0月 ,由汕头市区、澄海市、揭阳市、潮州市等地各综合医院送检的临床凝似钩体病患者血清共 2 1 6份 (例 ) ;健康人群血清采自汕头市区所属单位到我站进行健康检查的无肝炎感染指征的人员。1 2 试剂钩体致敏血球及正常血…  相似文献   

12.
选择恰当的检测方法,客观地反映鼠类携带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状况,对钩体病的宿主动物调查及本病的预防有现实意义。为此,我们对同一鼠体分别进行血清钩体抗体检测和肾组织培养。结果分析如下。材料与方法:固定活鼠采颈动脉血1~2ml,分离血清备检;鼠处死后无菌剖取肾组织,在卡托夫培养基(加5-Fu0.25mg/ml)中培养4周,每周观察1次,发现阳性菌株经传代后鉴定菌群(型)。血清抗体用显凝试验检测,1:20~( )为阳性。  相似文献   

13.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我省广泛分布的人兽共患病。目前常规应用的血清学试验——显微镜凝集试验(简称显凝试验)诊断病人。由于需要一套新鲜的活钩体标准菌种,以及暗视野显微镜,在基层医疗单位难于推广应用。 鲍行豪和时曼华等应用酶免疫斑点试验(EIDT)诊断钩体病取得较好的结果,具有简便、快速的特点。本文报道应用EIDT检测钩体病人血清并与显疑试验的结果比较如下。  相似文献   

14.
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显微镜凝集试验(简称显凝),是目前常用的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的实验诊断方法。虽然发现有检出的抗体型别与分离菌株型别不符的所谓“奇特反应”,以及在两重感染时血清抗体未能全面反映受染钩体型别和存在非特异交又凝集现象,但多数仍能正确反映受感染的型别,且显凝抗体维持时间较长,所以  相似文献   

15.
本文应用日本血吸虫虫卵单克隆抗体及虫卵可溶性抗原,分别致敏新型免疫微球载体重氮基聚苯乙烯乳胶,制备出血吸虫反向乳凝试剂与乳凝试剂,并用于检测血吸虫病患者血清标本中的相应抗原和相应抗体,以此试验检测197份急慢性血吸虫病患者血清标本。结果反向乳凝试剂检出率为90.4%,乳凝试剂检出率为95.2%,均高于反向间接血凝法的85.0%。反向乳凝试验与乳凝试验联合应用,既可早期诊断,又可判断疗效。试验采用玻  相似文献   

16.
用ELISA检测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患者血清抗体与常规显凝、血凝比较,有方法简便、敏感特异的优点。  相似文献   

17.
杨德琴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8):3546-3548
[目的]了解洪雅县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特征及防治效果。[方法]收集1964年至今洪雅县钩端螺旋体病的人群发病及死亡情况、血清学及病原学检测结果、免疫接种资料,将资料整理后导入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洪雅县1964年至今各年均有钩体病发生,1964 ̄1993年期间年发病率波动在5.9 ̄290.1/10万之间(年均发病率56.3/10万)。1970 ̄1977年的流行高峰在每年的8 ̄10月,病人数占全年的88.6%,与水稻收割时间一致;人群分布以农民为主,占82.4%;年龄组以10 ̄39岁组为主,占88.5%。1979 ̄1980年,5种鼠(226只)肾组织培养钩体阳性率为5.3%,其中黑线姬鼠钩体阳性率为18.1%。1979 ̄1984年,132例患者血培养6例阳性(阳性率4.5%)。1979 ̄1985年,206例患者血清显凝试验,阳性率24.3%,收集86份阳性血清进行显凝试验:有黄疸出血群、秋季群、澳洲群等7个血清群。[结论]我县钩体病的流行趋势与全省流行趋势基本一致,主要流行菌群为黄疸出血群,钩体病疫苗接种对降低发病率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8.
视网膜血管炎光凝及玻切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眼底血管造影结果及视力判定单纯光凝及玻切加眼内光凝治疗特发性视网膜血管炎(Eales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单纯光凝67眼及3l眼玻切加光凝者治疗前后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及视力的变化。结果 光凝组无灌注区消退31眼(55.4%)、改善17眼(30.4%)、不变4眼(7.1%)、恶化4眼(7.1%);新生血管消退30眼(50.8%)、改善19眼(32.2%)、不变6眼(10.2%)、恶化4眼(6.8%)。术后第一次造影,光凝组25眼存在无灌注,玻切组仅2眼;光凝组29眼存在新生血管,玻切组为3眼。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0.3者光凝组分别为30眼、47眼,玻切组为0眼和5眼;≥0.05者光凝组分别为54眼、60眼,玻切组为11眼、20眼。结论 玻切后眼底造影情况较好与眼内光凝较充分有关,玻切后残眼数多与大量积血或网脱对黄斑部的损伤以及玻切手术对黄斑部损害有关。故对Eales病患者应早期行眼底造影检查,一旦发现有激光治疗指征,应尽早治疗;治疗后应复查造影、补充治疗,以免治疗不彻底造成玻璃体的反复大量出血对视功能的损伤。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确定致病性问号钩端螺旋体(钩体)属特异性外膜蛋白的抗原性和交叉免疫反应性,为研制通用性钩体基因工程疫苗及检测试剂盒提供依据。方法采用Ni—NTA亲和层析法,提取了4种钩体外膜蛋白主要基因型重组表达产物rLipL21、rLipL32/1和rLipL32/2、rLipL41/1和rLipL41/2、rOmpL1/1和rOmpL1/2,并用SDS-PAGE检测表达及提纯效果。上述重组蛋白常规皮下免疫家兔获得抗血清,显微镜凝集试验(MAT)检测各抗血清交叉凝集效价。采用盐变法提取了我国15群问号钩体参考标准株及非致病的双曲钩体Patoc Ⅰ株的外膜蛋白。以免抗血清为一抗,采用Westernblot检测上述4种外膜蛋白自然表达情况及其免疫反应性。结果 rLipL21、rLipL32/1和rLipL32/2、rLipL41/1和rLipL41/2、rOmpL1/1和rOmpL1/2表达量分别约占细菌总蛋白的10%、40%和35%、15%和10%、30%和15%,各重组蛋白SDS-PAGE提纯后均仅见单一的蛋白条带。重组蛋白兔抗血清在同一基因不同基因型表达产物之间有广泛的交叉免疫反应性.与不同钩体血清群的MAT效价为1:2~1:128。各血清群钩体外膜中均可检出上述4种外膜蛋白,但LipL21仅存在于问号钩体中。结论 LipL21、LipL32、LipL41、OmpL1均为钩体属特异性表面抗原,可作为通用性钩体疫苗及检测试剂盒的候选抗原。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采用用显微镜凝集试验(下简称显凝试验)对成都市肉联厂的250名屠宰工人血清标本进行钩体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阳性率为78.8%,抗体GMT(几何平均滴度)为14.06。血清群以黄疸出血群为主,其阳性率和GMT分别为21.2%和12.76。证实成都市屠宰工人中存在钩体病的自然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