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惊者平之”情志疗法对广泛性焦虑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惊者平之"情志疗法对广泛性焦虑症的治疗作用。方法将64例广泛性焦虑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1例,对照组采用丁螺环酮口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惊者平之"情志疗法治疗,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治疗1、2、4、6周后,2组HAMA总分平均值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各时间点2组间HAMA总分平均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HAMA评分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惊者平之"情志疗法能够降低广泛焦虑症患者焦虑程度,提高其自身心理抗压能力。  相似文献   

2.
广泛性焦虑症是焦虑症最常见的发作形式,主要表现为精神、躯体焦虑和觉醒度提高等。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心理压力增加,焦虑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现代医学以抗焦虑药和抗抑郁药治疗本病,虽有一定疗效,但有成瘾性、耐药性强、不良反应多等缺点。笔者基于中医情志理论,采用“惊者平之”情志疗法结合辨证用药治疗广泛性焦虑症,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惊,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如《素问.举痛论篇》云:"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至宋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七气叙论》记载"神静则宁,情动则乱,故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七者不同",使"七情理论"日臻完善,其中也包括"惊"。但七情之中的喜、怒、忧、思、悲、恐,  相似文献   

4.
关于“惊”在情志中地位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惊,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如《素问·举痛论篇》云:“晾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至宋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七气叙论》记载“神静则宁,情动则乱,故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七者不同”,使“七情理论”日臻完善,其中也包括“惊”。但七情之中的喜、怒、忧、思、悲、恐,皆可归属于五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只有“惊”不归属于五脏。《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七气叙论》认为“晾伤胆,其气乱”,将惊归属于胆腑。笔者现就“惊”与七情中其他情志异同以及与脏腑之间的联系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5.
《辽宁中医杂志》2017,(6):1146-1147
冠心病心绞痛属于中医学"胸痹"范畴,焦虑症属于中医学"惊悸"范畴,冠心病合并焦虑症使心绞痛症状发作更为频繁,中医学认为此乃《内经》"惊则气乱""因惊致病",病之根本在心,并与肝胆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对心与肝生理病理的联系、病因病机、方药研究等方面的阐述,提出"惊者平之"的治则,并以安神定惊、补血宁心、疏肝理气、泻肝清热、养阴柔肝为基本治法,为冠心病合并焦虑症患者的中医药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素问·至真要大论》日:“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对“有者求之,无者求之”,诸家认识不一.若是针对疾病的症状、体征,为“病机十九条”所论述者,可根据“病机十九条”所述,以探求其病位、病性之归属;若非“病机十九条”所论述者,可根据“病机十九条”而在“病机十九条”之外去寻求.  相似文献   

7.
<正>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各种有害的情志活动每常能导致人体产生疾病,而当疾病产生之后,由于精神情志因素,则常使病情进一步加重。因此结合中医学特点采用相应的心理疗法,常可明显地消除有害情志对机体的损害,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笔者在近年的教学和临证实践中对此略有心得,现不揣荒陋,仅就临床常用的中医心理疗法,从以下几个方面略述如次。1语言开导法具有开导作用的语言是最常见、最方便的心理治疗工具,只  相似文献   

8.
探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结者散之,留者攻之"治则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通过翻阅近几年的文献,对"结者散之、留者攻之"治疗肿瘤的相关资料进行深入研究,它体现了中医攻逐祛邪法(清热解毒法、活血化瘀法、化痰散结法)治疗各种肿瘤疾病的方法。经临床研究显示,在扶正的同时,采用攻邪之法来治疗肿瘤疾病疗效较好,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9.
《内经》中治疗疾病的原则性论述,由于言语古奥,晦涩难明,逐渐被人们所忽略。"结者散之"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意为"血气痰浊郁结的疾病,就用行气、化痰、通络、散结的方法来进行治疗"[1]。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运用逍遥散加减配合心理疗法治疗性病恐怖症的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运用逍遥散为主配合心理疗法治疗,1疗程后随访2月观察疗效。结果:60例患者中痊愈21例,显效10例,有效20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5%。结论:逍遥散加减配合心理疗法是治疗性病恐怖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肾者胃之关”作为一重要的生理学说,是由病理推导而来,首见于《素问·水热穴论》,云:“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歧伯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肾主水司开合,与脾、肺、三焦、膀胱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机体的水液代谢过程,已被上千年的临床实践所支持。而作为六腑之一的“胃”,与肾直接配合并主水液代谢,则既  相似文献   

12.
“惊者平之”再析20002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楚更五“惊者平之”一直作为确定重镇安神、凉肝熄风治则的依据,然而,考医家之论和临床之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的“惊者平之”当是对恐怖症提出的一种心理疗法。考“惊者平之”之“惊”,《说文解字》释“...  相似文献   

13.
TheRulesofInter-ActionoftheFiveElementsandPsychotherapyofEmotionTreatedbyEmotionin“InnerCanon”一、五行概念的提出五行相生相克原理的形成大约是在先秦与秦汉之际,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尚书·洪范)篇中相当明确地阐述了“五行”:“一日水,二日火,三日木,四日金,五日土。水田润下,火日炎上,木回曲直,金日从革,土爱稼稿。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稿作甘。”具体地描述了五种最基本的物质元素以及它们各自的形态与性质。然而,这种描述不是单纯对五种物质作说明,而是从复杂的物质现象中抽象概括…  相似文献   

14.
"肾者,胃之关也"源出《素问·水热穴论篇》,谓"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浮肿.浮肿者,聚水而生病也"."关",在《说文解字》中意为"把守门户",可以理解为"肾者胃之关"即为"肾为胃之门户".肾居下为"至阴之脏",开窍于二阴,与膀胱相表里.肾主水,在人体水液中起极为重要的作用,在通常情况下,水人于胃,由脾上输于肺,肺气肃降,水下流而归于肾,这是水液由体外摄取以后在体内升降的大概过程.  相似文献   

15.
刘熹 《江西中医药》1994,25(2):31-32
“下者举之”治则的临床研究刘熹(江苏省靖江县中医院214500)关键词下者举之,原理,治疗方法,临床应用“下者举之”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意是正气下陷,用升举的方法使其上升,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它对正气下陷病理的各种病证的治疗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肾者胃之关首见于《素问?水热穴论》。后世医家对其解释众说纷纭,借此笔者浅谈自己对肾者胃之关的理解,望各位同道指正。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无症状肺结节检出率日益增加,此病通过影像学确诊,尚无特效药物治疗。中医治疗需要辨证论治,但此病临床表现大多不典型,常导致“无证可辨”。“有者求之,无者求之”就是强调在症状不典型的情况下,推求病机的重要性。肺结节常常症状较少或无证可辨。此时,认识和理解其本虚标实核心病机对探求其防治方案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精索静脉曲张是一种以睾丸坠胀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症,临床发现有因虚失升提致下陷、气机逆乱致下陷、外邪侵袭致下陷等病因,对于不同病因者,当明辨其病机所在而调之。基于“下陷者,升举之”理论,临床上运用升提举陷法治疗此病,以补资升、以疏助升、以通复升,抓主证的同时,兼顾次证,补、疏、通兼施,以复气血运行,临床效果满意,体现了中医整体辨证以及病、证结合的论治思想,也为提高精索静脉曲张等下陷类疾病的论治水平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蛋白尿作为糖尿病肾病的典型临床表现之一,既是糖尿病肾病的病理产物,也是病理因素。“散者收之”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在临床指导疾病治疗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文章通过溯源“散者收之”,阐明“散者收之”的含义,并结合这一理论探讨了糖尿病肾病蛋白尿病因病机和治疗。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20.
<正>中医经典历经久远,其文字早已非现在所能理解,所以要有耐性去翻阅工具书或者各家注解,古文字晦涩难懂,所以还需要悟性。而历史上不同的人,不同的时代可能对同一句话有不同的见解,从而形成了诸多的医家流派。从惊者平之这四个字就可以看出《黄帝内经》中治则的灵活性,其文字言简意赅,字字珠玑。1惊者平之1.1治则出处惊者平之,治则名。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