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首先为《阴阳图》正名,其次列举见于古中之诸种《阴阳图》,最后对《阴阳图》之实质及其生成加以考释。本文以《周易》、古代是家之说、《黄帝内经》等为根据,阐明阴阳之基本概念,即指寒署。寒署往,为自然界之最大变化。其实质便是阴阳二气,阴消阳长,阳极生阴,阳消阴长,阴极生阳,周而复始之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2.
首先为《阴阳图》正名,其次列举见于古籍中之诸种《阴阳图》,最后对《.阴阳图》之实质及其生成加以考释。本文以《周易》、古代阴阳家之说、《黄帝内经》等为根据,阐明阴阳之基本概念。即指寒暑。寒来暑往,为自然界之最大变化。其实质便是阴阳二气,阴消阳长,阳极生阴,阳消阴长,阴极生阳.周而复始之变化过程。人类万物皆遵循其变化而变化。此变化规律,便是天地自然之大道。故曰:“一阴二阳之谓道”。市《阴阳图》则是表现阴阳二气消长变化之动态图。  相似文献   

3.
《内经》是辨证论治之鼻祖。《内经》确定辨证论治的理论原则:“治之要极,无失色脉,用之不惑,治之大则”。《内经》建立了辨证方法的基本模型,以咳嗽为例析脏腑辨证施治;病因辨证,惯称辨证求因,在诊断学中多不论述,《内经》中虽无专论,其实际内容为病因辨证论治奠定了理论基础;《素问·热论》、《灵枢·经脉》篇又是六经和经络辨证的核心。《内经》关于辨证论治的思想异常丰富,不止一次的提出“同病异治”;特别强调“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要求做到“求其属”和“适事为故”等治疗原则、法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大黄黄连泻心汤在《金匮要略》中亦名泻心汤,是由大黄、黄连、黄芩三味药组成,故又名三黄泻心汤。方中以大黄之苦寒泻热通便,泻下焦之火;黄连之苦寒泻火坚阴,泻中焦之火;黄芩之苦寒,清热除烦,泻上焦之火,又可清解少阳腑中之热。三药配伍,最善清泻三焦之火热,以治疗各种火热证。本方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因煎服方法不同,其作用不尽相同。在《伤寒论》中是以“麻沸汤”演之,  相似文献   

5.
《针灸大成》是一部针灸名著。编著者杨继洲是我国明朝杰出的针灸学家。所著《针灸大成》十卷,可谓集明以前针灸学术之大成。由于该书“博大精深,故三百八十年来,凡行针者莫不以此书为本”。可见影响之深远。杨氏学术思想,上溯了《素》、《难》,旁及诸家。他指出“溯而言之,则《素》、《难》为最要。盖《素》、《难》者,医家之鼻祖,济世之心法。垂之万世而无弊也”。不溯其源就不能掌握针灸学发展规律,他崇古而不泥,主张“随时变化而不泥于成教”。1重视脏腑经络理论,强调辩证施治杨氏认为针灸治疗疾病,不能脱离脏腑经络理论。…  相似文献   

6.
中风病名,多源于《素问》衍于《甲乙》,并见于《难经》及《伤寒论》、《金匮要略》,在《内经》中依据不同的症状表现和发病的不同阶段而有着不同记载。如在卒中昏迷期间有仆击、大厥、薄厥等载述,在半身不遂期间有偏枯、偏风、身偏不用、痱风等不同名称;而最早用中风名称的《难经》所谓伤寒有王之一日中风及《伤寒论》所谓太阳中风之桂枝汤实乃外感表虚之症,与猝然昏仆之中风迥不相侔。以后,六朝隋唐等时期所述的中风都与《伤寒》、《难经》不同,然观其用药,又并非治神志昏迷、眩晕暴仆之中风。可以说,古代医学是从广义角度来认识风病,并遂类比而名之为中风。  相似文献   

7.
祛风解表药大多味辛质轻体薄,主要用于治疗外感表证。笔者受《内经》“风气通于肝”“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的启示,学习古人治肝用祛风药的经验如《千金方》之补肝汤、补肝散;《和剂局方》之逍遥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方》之泻肝汤、补肝汤;严用和《济生方》之柏子...  相似文献   

8.
唐初杨上善所撰注之《太素》一书颇具汉儒治经之遗风,熔雠校诂训、发明医理于一炉,实为研习《内经》之所必读。惟憾是书亡佚代远,残缺亦甚,无疑给《太素》研究带来障碍。《太素》舶归迄今虽于佚卷问津者未少,然终因资料匮乏而鲜有成就。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东洋医学研究会将国宝仁和寺宫御藏本《黄帝内经太素》整理影印并公诸于世,从而使《太素》佚卷的范围有所缩减,为佚卷经注考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笔者试图通过对《太素》佚卷的考证和辑校,一则确认佚卷经文,二则汇集散佚杨注,并加以整理使之成为可资参考、方便阅…  相似文献   

9.
考证现存重要本草著作《神农本草经》、《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本草纲目》三书之著者、成书年代、版本及内容所及等问题。可知《神农本草经》非出于一人一时之手,最终成编疑在后汉末期;蒙古定宗钦淑皇后元年平阳府张存惠晦明轩刊印之《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一书,为今存宋本草中之最佳本;明万历年间金陵版《本草纲目》,较好地保存了李时珍著本的原貌,当为诸刊本之祖本。  相似文献   

10.
梁陶隐居序云:“汉献(公元190~220年)迁徙,晋怀(公元307~312年)奔迸,文籍。焚糜,千不遗一,今之所存,有此四卷,是其本经”。由此可知陶弘景所作《本草经集注》依据的是经过战乱后幸存的四卷本《本草经》。从陶本中还可看出,在汉献迁徙之前,和四卷本《本草经》相类似的《本草经》可能还有,只因战乱而遭损失。这些损失的《本草经》,多数是托名之作。所托的名字,都是先秦人物,如神农、黄帝、歧伯、雷公、扁鹊、子仪等。这可从《吴普本草》及汉代郑康成注《周礼》证实之。孙星衍辑《神农本草经》序云:“自梁以前,神农、黄帝…  相似文献   

11.
滑寿,字伯仁,一字伯休,晚号樱宁生。元末明初著名医家,著有《读素问钞》、《难经本叉》、《十四经发挥》、《诊家枢要》等医学著作,为中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读素问钞》是分类整理、择要类编《素问》之作,开节要类编《素问》之先河。《难经本义》则考证《难经》条文出处,详加点校,求其本义,使《难经》医理彰显于世,成为注释《难经》的典范之作。《十四经发挥》为针灸学著作,书中强调了任、督二脉的地位,提出任、督二脉应与十二正经并列,而称十四经。循经考订穴位657穴,首倡循经取穴法,对于针灸学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诊家枢要》则是滑寿的脉诊专著,详述30种脉象,又把30种脉象主病与六部定位结合起来诊断疾病。滑氏之脉学对李时珍的《濒湖脉学》影响甚深。滑寿临床方面无专著传世,然从《名医类案》收录滑氏的47则医案中亦能窥其端倪。滑氏辨证详而精审,精于脉诊,对妇科疾病更为善长,临床治疾,活人无数,有神医之称。  相似文献   

12.
1祖国医学对甘草解毒作用的认识 甘草素有“国老”之称,古人认为甘草善调诸药,可解百毒。《温病条辨》日:“得中和之性,有调补之功,故毒药得之解其毒,刚药得之和其性,下药得之缓其行,助参芪成阴虚之……助地黄疗阴虚之危”。《本经》中有甘草用于解毒的记载。《本草纲目》日:“诸药中甘草为君,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木毒”。章茂森等通过《伤寒论》的研究对甘草配伍解毒的认识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3.
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为历代医家称之谓“群方之祖”。朱丹溪日:“仲景诸方,实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也。后之欲为方圆平直者,必于是而取则焉^[1]”。笔者从事临床虽不多时,但在学习、应用《伤寒论》、《金匮要略》诸方时,深得其益,体会铭心,现略举几例。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方证治法应用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一书,经后世医家整理,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流传于今,它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且最早的临床医学著作,集中反映了中医早期治病用方的理论和思维方式,是中医临床方剂的奠基之作,也是第一次将医学理论和方药冶于一炉,融为一体,创立了临床辨证论治的完整体系。张仲景被后人尊为医圣,其书被誉为“方书之祖”。清喻昌称仲景为“众法之宗,群方之祖”。(《尚论篇》)仲景《伤寒论》立医家之圭臬,方书之正宗。继承仲景之学,有助于临床思维能力和治疗水平的提升,研讨仲景方证治法,有助于中医特色和优势的发扬光大。现就《伤寒论》方证治法应用的特点作以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仲景善用桂枝,在《伤寒杂病论》中可见一斑。《伤寒杂病论》即后世之《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以五版教材为例,《伤寒论》(以下简称《伤》)载方112首,使用桂枝的方剂有40首,比例达35.7%。《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载方205首,含有桂枝的方剂有57首,比例达27.8%。仲景用桂枝,无论表里内外,上中下三焦,脏腑肢节均可灵活配伍使用,经验可概括为温、散、和、降四个字,现分别叙述之。  相似文献   

16.
《伤寒杂病论》不识人证辨析王恒照兰州军区军医学校(730020)考诸《说文》:“识,常也;一曰知也”之义,可知仲景所说之“不识人”,实即目不识平常已识之人之省略语。纵观《伤寒杂病论》,推究斯证之因由,则有根本内绝、腑实失下、伤寒误汗、风邪中腑之四端,...  相似文献   

17.
悬饮病名始见于《金匮要略》,因饮邪停于两胁,属窠囊之水,有悬吊之意,故名悬饮。十枣汤为治疗悬饮之主方,首见于《伤寒论》。但《伤寒论》所论述的十枣汤证与《金匮要略》中之悬饮有何关联?与现代《中医内科学》所讲的悬饮证有何异同?现就此问题及悬饮的治疗等作一探讨和论述。  相似文献   

18.
甲诊的源流与理论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甲诊起源于《内经》,丰富于《脉经》、《中藏经》,扁鹊、华佗曾有贡献;清化诊法专著《望诊遵经》、《形色外诊简摩》有甲诊专论,发展明显。其理论,在生理上将扑甲纳入胆肝系统,甲为筋为之余、肝之华、胆之外候,抓甲的形色能反映禀岍中的胆腑形质;在病理上重视甲下血色观察,以甲下青黑为厥之凶兆。周学海发明按甲观察法,为我国望甲观察微循环变化动态之始,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19.
对《伤寒论》中有关吐法的五个条文,从其理法方药及禁忌证作一探讨,认为仲景之用吐法继承于《内经》而又有所发展。创制瓜蒂散治病应在上“因而越之”、“以苦吐之”正合内经之语,使《内经》的原则具体化。  相似文献   

20.
络病学说形成与发展的三个里程碑(二)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吴以岭 《疑难病杂志》2004,3(3):149-151
东汉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经》、《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在充分吸收《内经》、《难经》等论学术思想的基础上撰《伤寒杂病论》,成为中医学临床证治的奠基之作。该书将经络学说、脏腑理论等与临床实践相结合,首创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并建立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