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蛋白水解液对大鼠神经胶质细胞间缝隙连接通讯功能的影响。方法由大鼠神经干细胞诱导培养神经胶质细胞至致密单层,分为脑蛋白水解液组、对照组及佛波酯阴性对照组继续培养,利用划痕标记染料示踪技术,以荧光黄染料在细胞间的扩散距离作为评价缝隙连接通讯的指标,测定脑蛋白水解液对大鼠胶质细胞间缝隙连接通讯的影响;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脑蛋白水解液组和对照组细胞Cx43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脑蛋白水解液组荧光黄染料5min扩散距离为(189.80±6.56)μm,对照组扩散距离为(154.70±6.02)μm,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显示脑蛋白水解液组细胞中Cx43mRNA相对表达量为0.89±0.13,高于对照组细胞的0.67±0.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蛋白水解液可通过上调胶质细胞Cx43基因的表达水平,增强大鼠胶质细胞间缝隙连接通讯,这可能是其在机体损伤修复过程中对胶质细胞起保护作用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2.
星形胶质细胞缝隙连接与缺血性脑卒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缝隙连接(gap junction,GJ)是一种在进化上很古老的结构,广泛分布于包括无脊椎动物在内的多个种属和同一种属的多种组织中。它是进行细胞间直接信息交流的基础.这种交流无须借助第二信使途径,因此被称为直接通讯,又称为缝隙连接细胞间通讯(gap junction intercellular communication,GJIC)。在中枢神经系统中,星形胶质细胞间存在大量以  相似文献   

3.
荧光显微镜划痕标记染料示踪技术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划痕标记染料示踪(scrape-loading and dye transfer,SLDT)技术是一种简单快速研究培养细胞间缝隙连接通讯(gap junction intercellular communication,GJIC)的方法。适用于各种培养细胞,具有方法简单、实验周期短、成本低廉的特点,自问世以来即在研究细胞通讯方面得到了广泛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反义miR-221/222上调缝隙连接蛋白43(Cx43)以恢复人胶质瘤细胞系U251细胞间缝隙连接通讯的作用机制.方法 脂质体共转染反义寡核苷酸(AS-miR-221/222),下调U251细胞miR-221和miR-222表达水平,采用Northern blotting法检测U251细胞miR-221和miR-222表达水平;虫荧光素酶活性分析并获得靶基因;Western blotting法和免疫荧光法检测U251细胞Cx43表达水平;划痕标记染料示踪技术检测细胞间缝隙连接通讯.结果 AS-miR-221/222组U251细胞miR-221(t=1312.152,P=0.000)和miR-222(t=1226.031,P=0.000)表达水平明显降低;荧光活性明显高于其他各组(均P=0.000),证实Cx43基因为miR-221和miR-222靶基因;Cx43表达水平亦明显升高,且高于无义序列组(t=735.768,P=0.000)和对照组(t=686.252,P=0.000).对照组和无义序列组U251细胞细胞间缝隙连接通讯缺失,罗氏黄仅传递划痕细胞边缘单列细胞;AS-miR-221/222组U251细胞细胞间缝隙连接通讯明显恢复,罗氏黄传递至划痕细胞邻近7~8列细胞.结论 反义miR-221/222可通过上调Cx43表达水平恢复人胶质瘤细胞系U251细胞间缝隙连接通讯.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体外培养的血脑屏障内皮细胞(blood brain barrier endothelial cells,BBBEC)之间是否存在缝隙连接及在TNF-α和LPS刺激下BBBEC胞间通讯的改变。方法:利用荧光染料CFDA进行负载,在CLSM下用荧光光淬灭恢复技术观察BBBEC间缝隙连接介导的胞间通讯情况,并检测TNF-α和LPS对BBBEC胞间通讯的影响。结果:正常体外培养的BBBEC经荧光淬灭后,30s内出现荧光恢复,至120s达到高峰。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TNF-α刺激BBBEC后,其胞间通讯的降低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但在不同浓度TNF-α之间,胞间通讯的改变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低浓度(1μg/ml)LPS不能显著地降低BBBEC的胞间通讯(P>0.05);但高浓度LPS可显著降低细胞间通讯(P<0.01)。结论:体外培养的BBBEC间存在缝隙连接。TNF-α和LPS均可抑制BBBEC缝隙连接介导的胞间通讯。  相似文献   

6.
<正>缝隙连接(Gap junction,GJ)为细胞膜上的一种特殊结构,构成相邻细胞间的通道,离子及小分子可经其进行细胞间转运,通过缝隙连接可以介导细胞间的通讯和电传导,是电突触的基本结构[1]。缝隙连接蛋白(Connexin,Cx)是缝隙连接的组成部分,缝隙连接蛋白43(Cx43)在哺乳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中数量最多,表达活性最强,其主要在脑组织星形胶质细胞中表达,和细胞信息传导等多个方面关系密切。Cx43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同步化放电、信息传递及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7.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过诱导因素刺激后,能够分化为心肌细胞,同时表达缝隙连接蛋白43,移植后可改善心功能或修复受损的心脏起搏传导系统。而缝隙连接蛋白43在维持心脏正常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的:观察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心肌样细胞过程中缝隙连接蛋白43的表达变化,及诱导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间隙连接通讯功能的改变。 方法:采用Percoll非密度梯度离心法与贴壁法分离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正常组不进行任何干预,诱导组加入5-氮胞苷向心肌样细胞诱导,免疫荧光及流式细胞仪检验细胞诱导前后缝隙连接蛋白43的表达。将原代培养1 d的乳鼠心肌细胞分别接种于上述两组细胞爬片上,免疫荧光观察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心肌细胞形成间隙连接的情况。划痕试验设立正常组、诱导组以及添加甘草次酸的阻滞剂组,观察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前后细胞间隙连接的功能变化。 结果与结论:正常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缝隙连接蛋白43呈弱表达,5-氮胞苷诱导2,4周后缝隙连接蛋白43的表达均显著增加(P < 0.01),细胞间隙连接通讯功能明显增强(P < 0.001),且随诱导时间的延长呈依赖性增强(P < 0.05)。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心肌细胞共培养后,诱导组缝隙连接蛋白43明显呈线状表达在两个相邻细胞的接触面。与诱导4周时比较,阻滞剂组细胞间隙连接通讯功能明显受到抑制(P < 0.001)。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自发表达缝隙连接蛋白43,在移植后早期能与心肌细胞形成间隙连接,从而有利于移植后心肌电传导,并发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旁分泌效应。 关键词:缝隙连接蛋白43;间隙连接;5-氮胞苷;诱导;心肌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相似文献   

8.
韩冬  薛晶  冯加纯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9,17(4):319-320,F0003
缝隙连接蛋白(connexin,Cx)是构成细胞间缝隙连接(gapjunction,GJ)通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的一大类膜蛋白。一个连接蛋白分子包括四个跨膜区域,两个细胞外环和一个细胞内环,其羧基端与氨基端位于细胞内。而在胞浆内的羧基末端区域具有明显的差异,它可以因为胞内信号变化而改变蛋白构象,从而对缝隙连接功能状态有影响。  相似文献   

9.
缝隙连接为细胞膜上的一种特殊结构,构成相邻细胞间的通讯通道,信息离子及小分子可经该通道进行细胞间转运,是神经元电突触的结构基础,在神经元电活动的维持、神经元快速同步化、神经元的发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参与传递第二信使及整合胶质细胞的活动,在癫痫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缝隙连接阻断剂能够抑制细胞自发性放电频率,因此,应用缝隙连接阻断剂有望成为治疗癫痫的新方法,为癫痫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癫痫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临床主要表现为周期性和无法预见性的癫痫样发作。目前认为,癫痫的形成、同步化以及癫痫样放电的维持与细胞间的缝隙连接有关。大量的体内外实验研究表明,缝隙连接抑制剂具有较强的抗癫痫作用,提示缝隙连接可能成为开发新型抗癫痫药物的潜在靶点。此外,选择性药理学研究和基因敲除技术研究表明,神经元间与胶质细胞间的缝隙连接在癫痫中的作用需区别看待。随着条件性基因敲除技术的成熟、高选择性的新型缝隙连接调控药物的出现以及更详细的人类癫痫脑组织样本的研究,人们将更全面地了解缝隙连接在癫痫中的作用。本综述总结了目前关于缝隙连接在癫痫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结果,并对临床和基础研究中癫痫发作导致的缝隙连接蛋白表达的变化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