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常成人脾脏大小的CT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测量正常成人脾脏大小的方法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选择无引起脾脏增大因素的CT检查者241例。测量计算正常成人脾脏的体积、最大平面面积和脾门平面面积。对不同性别、年龄组的测量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122例男性和119例女性的脾脏体积分别为139.13±53.64 cm3和122.52±50.46 cm3(P=0.014);最大平面面积分别为27.74±8.22 cm2和25.08±6.75 cm2(P=0.007);脾门平面面积分别为25.67±8.12 cm2和23.34±6.55 cm2(P=0.015)。随着年龄的增大,脾脏的体积、最大平面面积和脾门平面面积均有缩小趋势,但各年龄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脾脏的体积与最大平面面积、脾门平面面积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在0.839和0.758以上。结论:正常成人脾脏的体积与最大平面面积、脾门平面面积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后两者可用于临床评估脾脏的大小。脾脏大小与年龄、性别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脾脏原发性肿瘤的64层螺旋C T表现,提高对其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学证实的35例脾脏原发性肿瘤的64层螺旋C T资料,并复习有关文献。结果35例中血管瘤22例,淋巴管瘤6例,淋巴瘤2例;错构瘤2例,血管肉瘤2例,窦岸细胞血管瘤1例。不同肿瘤具有不同的64层螺旋C T表现。结论64层螺旋C T检查脾脏原发性肿瘤对临床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隐蔽部位肺癌漏误诊的原因。方法 本组经手术病理证实隐蔽部位肺癌10例,常规摄胸部正位像,有6例加摄侧位像;所有病例均经CT扫描检查,平扫6例,平扫加增扫4例,在病灶或肺门区加5mm薄扫。结果 本组病例常规X线检查发现原发病灶1例,胸腔积液3例;CT扫描显示病灶并明确诊断9例,未显示病灶1例。结论(1)CT对隐蔽部位肺癌定位准确、并有助于其定性、定量分析。(2)高千伏摄影有助于减少隐蔽部位肺癌的漏诊。(3)常规摄胸部正侧位像并结合CT扫描是提高隐蔽部位肺癌诊断水平的关键,必要时应结合纤支镜检和MRI。  相似文献   

4.
脾脏病变的CT诊断(附33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CT检查对脾脏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33例脾脏病变的CT表现。33例均行CT平扫,28例行双期CT增强扫描,6例做了延迟扫描。结果33例中,非肿瘤性病变6例(结核2例,血肿3例,炎性假瘤伴局灶性血管瘤1例),良性肿瘤13例(囊肿5例,血管瘤4例,淋巴管瘤1例,脉管瘤3例),恶性肿瘤14例(淋巴瘤8例,转移瘤4例,恶性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血管内皮肉瘤1例)。结论CT对脾脏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正常成人脾脏容积多层螺旋CT测量的方法和正常值,并研究脾脏容积与脾脏各径线长度及肋单元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多层螺旋CT自带的Volume软件对400例正常成人脾容积进行测量。结果:400例检查者脾容积的平均值为(173.94±52.17)cm3,200例男性脾容积平均值为(184.99±51.01)cm3,200例女性脾容积平均值为(162.90±51.08)cm3。脾容积与肋单元相关系数r=0.32,与上下径相关系数r=0.62,与前后径相关系数r=0.64,与脾厚径相关系数r=0.52,P0.01。结论:多层螺旋CT脾容积测量方法简便,结果较其他方法更为准确。脾脏上下径、前后径和脾厚径与脾容积相关性较大,两项以上超过正常上限,可做为判断脾脏增大的初步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脾脏炎性假瘤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脾脏炎性假瘤的临床和CT资料,并结合文献探讨其CT表现。结果:8例患者共9个病灶中CT平扫均表现为低密度灶,其中7个病灶边界清楚,2个病灶边缘稍模糊,较大的病灶其内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动脉期2个病灶无明显强化,7个病灶仅有轻度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扫描8个病灶呈渐进性持续强化,较小的病灶甚至可呈等密度。结论:脾脏炎性假瘤在CT动态增强扫描时具有持续性、渐进性强化和延迟强化的特征性表现,螺旋CT对脾脏炎性假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螺旋CT增强扫描对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例胃癌患者口服800-1200ml水对比剂,肌注654-2注射液10mg,静脉注射80-100ml造影剂作螺旋CT胃客积扫描。结果:25例采用口服水低张静脉增强螺旋CT胃容积扫描见胃腔充盈及扩张度良好,清晰显示肿瘤大小、形态与邻近组织关系,胃癌表现为局限性和广泛性胃壁增厚,肿瘤向腔内、腔外生长形成不规则隆起的软组织肿块。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可以诊断胃癌和了解胃周围淋巴结肿大和邻近器官有无转移,对手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复习20例出血坏死性上颌窦炎的CT表现,笔者认为特征性CT表现为:上颌窦与鼻腔内软组织肿块;窦腔的不均等性膨胀扩大;窦壁骨质吸收或破坏,此外,对出血坏死性上颌窦炎同上颌窦癌的CT鉴别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成人肋软骨骨折的CT诊断(附20例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讨成人肋软骨骨折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 2 0例 3 0处肋软骨骨折的病例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根据骨折部位与CT表现分为 3种类型 :线样骨折 10例 14处 ;局灶样骨折 6例 9处 ;肿块样骨折 4例 7处。结论 CT对肋软骨骨折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脾脏占位性病变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搜集并分析21例经病理和临床证实的脾脏占位性病变的CT资料,包括血管瘤3例、淋巴管瘤1例、神经纤维瘤1例、脾囊肿2例、脾脓肿3例、脾结核2例、恶性淋巴瘤4例、血管内皮肉瘤1例,转移瘤4例。结果:CT检查能清楚地显示脾脏占位性病变的大小、形态、密度以及周围组织及脏器的情况。CT对脾脏占位性病变的检出率为100%,定性诊断准确率为67%。结论:CT对脾脏占位性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作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肺隔离症的CT表现(附9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肺隔离症的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资料与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确诊的肺隔离症9例,全部病例均行CT平扫及薄层增强扫描. 结果 9例均位于肺下叶后基底段,病变呈囊实性5例,囊性及实性各2例,9例均在薄层增强扫描上显示异常体循环供血血管. 结论肺隔离症主要表现为肺下叶后基底段的囊性、实性或囊实性的软组织影,CT增强扫描发现来自体循环的异常供血动脉可以确诊.薄层动态增强扫描能够提高异常供血动脉的显示率.  相似文献   

12.
脾脏疾病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提高对脾脏疾病CT诊断的认识。方法:复习20例经手术和/或病理证实的脾脏病变的CT表现。结果:脾梗塞2例,脾囊肿4例,脾血管瘤2例,恶性淋巴瘤8例,转移瘤4例。结论:CT对脾脏病变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是发现脾脏病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脑动静脉畸形的CT诊断(附10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并分析了100例经脑血管造影及手术证实的脑动静脉畸形的CT表现。CT阳性率为97%,诊断准确度为66%。将CT阳性者分为未破裂AVM和破裂AVM二组,描述了各的CT特征,并与血管造影结果对照。未破裂AVM组中22例有占位效应,破裂AVM多为血 管造影微小AVM。13例血管造影隐性AVM,CT均为阳性。比较了CT和血管造影对脑AVM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外伤性脾破裂的CT诊断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讨外伤性脾破裂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对48例成人闭合性钝性脾破裂的CT、B超表现与外科手术所见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48例中完全性脾破裂39例,中心破裂6例,3例包膜下破裂.48例均行CT检查, 46例确诊, 诊断符合率98.5%; 其中19例同时行B超检查, B超确诊17例, 诊断符合率89.4%.其CT表现为脾内血肿、脾撕裂伤、包膜下血肿、脾周血肿及腹腔积血,同时发现25例合并肝、肾、肋骨、脊柱等损伤. 结论 CT作为一种非损伤性检查手段,能迅速、准确评估脾损伤程度及出血的部位、大小以及腹腔伴随性损伤.肋骨及运动性伪影是CT诊断脾破裂过程中的主要误、漏诊原因,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减少运动性伪影造成的误漏诊;CT能为临床选择非手术病例提供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2个病种共138例脑室内肿瘤的CT特征,及其与发病年龄和病变部位的关系。室管膜瘤62例,星形细胞瘤23例,其它肿瘤53例。结果表明:幕上脑室内室管膜瘤常位于侧脑室体部,大多数(72.7%)瘤内可见斑点状钙化,有助于鉴别诊断;星形细胞瘤呈低~等混合密度,钙化少见,强化不明显;胶样囊肿可表现为低密度。笔者认为脑室内肿瘤的鉴别诊断需结合CT表现、病人年龄和病变部位来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6.
喉癌的CT诊断(附56例分析)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目的 :探讨喉癌的 CT诊断价值。方法 :对 5 6例经证实喉癌的 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并对其中 37例手术病例的 CT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进行对比 ,同时分析了喉癌 CT诊断与分期失误的常见原因。结果 :声门型 2 2例、声门上型 4例、声门下型 2例、跨声门型 2 8例 ,CT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总体符合率为 89.6 %。结论 :CT对判断喉癌病灶的部位与侵犯范围有重要价值 ,但在诊断早期喉癌与向周围侵犯程度较轻时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胸部创伤的CT影像分析(附46例报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CT对胸部创伤的诊断价值及特征。方法:对46例胸部创伤进行回顾分析,并对常规X线表现及CT表现进行比较。结果:单纯肋骨骨折5例,骨折并发气胸15例,纵隔积气5例,胸腔积血25例,胸腔脏器损伤38例,合并腹腔脏器损伤6例。结论:CT可早期发现轻度肺实质改变及细微变化。能清晰显示平片难以发现的少量胸腔积液、积气,对异位积气检出率高,对危重及复合伤病人可减少搬动,并能及时较快完成,检查有助于早期预防ARDS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肾癌的CT诊断(附35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肾细胞癌的CT表现,探讨其诊断,分期及与肾盂癌的鉴别。方法:对35例手术病理证实的肾癌行常规平扫及静脉闭注法增强CT,其中5例行动态CT扫描。观察其CT征象并分期。结果:典型肾癌表现为大小不等肾肿块,混杂密度占多数(16例),含高密度成分11例。增强后其实质及边缘不同程度一过性强化。少见有囊性、脂性和致密性肿块及全肾受累者。根据Robson分法,Ⅰ~Ⅳ期各有9、12、7、7例。诊断正确率91%。结论:依据典型表现可准确诊断及分期,邻近肾盂及广泛浸润者宜与肾盂癌鉴别。  相似文献   

19.
细菌性肝脓肿的CT表现(附28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28例细菌性肝脓肿的CT表现,笔者根据脓腔及腔壁的CT征象归纳为4种形态:(1)腔壁强化(2)腔壁切迹(3)腔内分隔,(4)腔周分叶与多环.本组CT正确诊断率为85.7%,并讨论了病变各种形态的病理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肝脏肉瘤的CT诊断(附6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肉瘤的CT诊断价值。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原发性肝肉瘤作CT平扫和增强扫描,其中血管肉瘤2例,非血管源性肿瘤4例。结果:血管肉瘤的CT特征是多发、病灶增强明显和钙化;而非血管源性肉瘤特点为单发、较大、边界欠清的分叶状混合密度肿块伴有坏死囊变。结论:典型的CT表现结合临床可提示原发性肝肉瘤诊断,确诊需靠活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