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水岭梗死指两条主要动脉供血区边缘带之间的局限性梗死,分为两类:一是位于大脑中动脉与大脑前动脉或大脑后动脉的皮层支之间的梗死灶,称作称皮层分水岭梗死。二是大脑中动脉的深穿支及表浅穿支之间或大脑中动脉及大脑前动脉的表浅分支之间边缘带的梗死灶,称作皮层下分水岭梗死(IWI)。本研究应用弥散磁共振成像(DWI)来确定颈动脉系统的急性IWI病灶,并探讨其与相关血管病变及预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正>分水岭脑梗死(cerebral watershed infarction,CWI)是指发生于脑的2条或2条以上主要动脉分布区交界处的脑梗死,这些区域的脑组织也称为边缘带,故又称边缘带脑梗死(borderline infarction),可发生于大动脉和皮质动脉之间、皮质支和深穿支之间以及深穿支和深穿支之间的边缘带,是导致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痴呆)、失语、肢体功能障碍的重要病因。既往研究提示CWI约占所有脑梗死的10%,由于医学及影像检查不断进步,对CWI的认识已发生了新的变化,使得临床对CWI的诊断变得容易,发现其在脑梗死中所占的比例有所增高。现结合国内外最新进展,对CWI病  相似文献   

3.
分水岭脑梗死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水岭脑梗死(CWI)是指发生于脑内较大动脉供血区之间的脑组织缺血性坏死,这些区域的脑组织也称之为边缘带,约占所有脑梗死的10%[1],是导致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痴呆)、失语、肢体功能障碍的重要病症。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所致的颈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是发生CWI的高危因素,它与CWI的发生、发展、复发以及梗死的部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分水岭脑梗死(WI)是两支主要脑动脉分布区边缘带发生的脑梗死,也称边缘带梗死,是缺血性脑梗死的一种特殊类型,发生率占脑梗死的10%左右.其主要发病机制是低灌注或合并栓子清除障碍,WI以幕上型最多见,主要分三型.一是前WI,梗死病灶发生于大脑前动脉与大脑中动脉皮质分支的边缘带;二是后WI,梗死病灶位于大脑中动脉与大脑后动脉的皮质支的边缘带;三是皮质下WI,梗死病灶位于大脑中动脉皮质与深穿支的边缘带[1].本文收集经影像诊断的幕上型WI病例,对其病因、发病机制、分型、神经功能缺损及预后等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脑分水岭梗死(CWI)头部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特征,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临床资料完整的68例脑分水岭梗死患者行MRI平扫、头部及颈部MRA.结果 MRI显示皮质前型18例,皮质后型15例,皮质下型26例,小脑型9例;MRA显示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33处,中动脉狭窄或闭塞26处.结论 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的狭窄、闭塞是脑分水岭梗死的主要发病原因,磁共振成像对脑分水岭梗死能提供更多的影像学信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多模态MRI特点和临床特征及其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选取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60例,全部病例均经头颅MRI及磁共振血管造影术证实为单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或闭塞,并根据MRI脑梗死灶特征进行梗死分型。结果深穿支梗死患者20例中,单发梗死14例,多发梗死6例;皮质支梗死患者14例中,单发梗死8例,多发梗死6例;分水岭梗死患者26例中,单发梗死12例,多发梗死14例。结论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多模态MRI患者中,以分水岭梗死最常见,其次为深穿支梗死和皮质梗死。  相似文献   

7.
分水岭脑梗死(cerebral watershed infarction,CWI)又称边缘带脑梗死或交界区脑梗死,其发病率占缺血性脑血管病的10%.近年来,脑分水岭梗死成为临床备受关注的热点之一.但分水岭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尚未清楚,一般认为最主要的原因为血流动力学紊乱、颈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微栓塞等[1,2].本研究旨在探讨颅内外血管狭窄与CWI的关系,并研究颅内外血管狭窄在CWI发生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脑分水岭梗死(CWI)是指脑内相邻的2条或3条动脉,由于管腔狭窄、闭塞等多种原因引起灌注压降低,使灌注交接区发生严重局限性缺血而导致的梗死。CWI是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失语、肢体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如能及时治疗,预后良好,因此重视CWI的研究具有极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脑分水岭梗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脑分水岭梗死(CWI)的类型和临床特点。方法 分析192例经CT或磁共振成像(MRI)证实的CWI临床资料及影像学改变。结果 皮层前型69例,占35.9%。病灶在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边缘区,呈楔形,临床表现偏瘫、经皮层运动性失语、智能减退等症状,皮层后型74例,占38.5%,病灶在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后动脉边缘区,呈楔形,临床以轻偏瘫、情感淡漠为主要表现。皮层下型49例,占25.5%,病灶在大脑中动脉皮层支与深穿支的边缘带,常位于额角后外方和基底节区,呈长条状、三角形。结论CWI的临床表现复杂,诊断主要依据CT或MRI。  相似文献   

10.
正分水岭脑梗死(CWSI)又称边缘带脑梗死,是指脑内相邻动脉供血区之间的边缘带发生的脑梗死,约占全部脑梗死的10%[1]。依据1986年Bogousslavsky等提出的经典分型法将CWSI分为3种类型:皮质型分水岭脑梗死(CWI);皮质下型分水岭脑梗死(IWI);混合型分水岭脑梗死。Lee等研究发现,CWI的发生率为1.9%,IWI为9.0%。可见IWI的发病率明显高于CWI,其是CWSI最常见的类型。阐明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大脑中动脉(MCA)狭窄程度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显示的脑梗死模式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经磁共振血管成像确诊为MCA狭窄。将MCA狭窄分为轻、中、重度,依据DWI显示的梗死模式,分别观察小穿支动脉梗死(SPAI)、大穿支动脉梗死(LPAI)、皮质支供血区梗死(PI)、分水岭梗死(BZI)和大面积梗死(LTI)。结果①56例MCA狭窄患者中,SPAI 12例,LPAI 4例,PI 9例,LTI 1例,BZI 30例。②在BZI中前BZI 6例,后BZI 4例,内BZI 20例。③MCA轻、中、重度狭窄者中,以BZI最多,分别为39.1%(9/23)、41.2%(7/17),和87.5%(14/16),且在BZI模式中,又以内BZI最多,分别为26.1%(6/23)、29.4%(5/17),和56.3%(9/16)。结论在伴有MCA狭窄的患者中,脑梗死模式以BZI为主。而BZI中,又以内BZI最常见,其中MCA重度狭窄患者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大脑中动脉(MCA)主干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和闭塞所致MCA不同供血区脑梗死的对比研究,为相关治疗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由MCA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狭窄率〉50%)和闭塞所致的新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将患者分为狭窄组(27例)和闭塞组(34例)。根据发病1周内磁共振弥散加权像(DWI)的结果,确定脑梗死的部位并进行对比。结果狭窄组和闭塞组单发性梗死分别为15例(55.6%)和8例(23.5%),多发性梗死分别为12例(44.4%)和26例(76.5%),P〈0.05。狭窄组和闭塞组单发性梗死中,小穿支动脉脑梗死为11例(11/15)和2例(2/8),P=0.039;多发性梗死中,穿支动脉脑梗死(PAI)合并皮质梗死(PI)为7/12和3/26(11.5%),P=0.005;多发性梗死中,PAI+PI+分水岭梗死为1例(1/12)和16例(61.5%),P=0.004;分水岭梗死分别为5例和23例,P〈0.001。结论MCA主干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和闭塞所致的脑梗死部位有显著差异,前者多引起单发性脑梗死,后者多引起多发性脑梗死。提示两者的发病机制存在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分水岭脑梗死(CWI)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特点。方法选52例老年CWI住院患者,男38例,女14例,平均年龄(75.6±5.0)岁。所有患者行头磁共振成像(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及CT血管造影(CTA)检查,将CWI分为皮质型、皮质下型和混合型。采用北美症状性动脉内膜切除术研究协助组(NASCET)狭窄测量标准,根据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狭窄率<50%),中度(狭窄率50%~70%),重度、闭塞(狭窄率>70%)。结果 CTA共检测出104条,颈内动脉37条(37/104,35.6%),大脑中动脉26条(26/104,25%),大脑前动脉9条(9/104,8.6%),大脑后动脉11条(11/104,10.6%),椎动脉(21/104,20.2%)。皮质型CWI血管轻-中度狭窄10例(10/13,76.9%),皮质下型重-闭塞25例(25/29,86.2%)。单支血管病变12例(12/52,23.1%),多支血管病变40例(40/52,76.9%)。结论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椎动脉狭窄与老年CWI关系密切,皮质型CWI血管病变主要以轻-中度狭窄为主,皮质下型主要以重-闭塞为主。  相似文献   

14.
<正>内分水岭脑梗死(IWI)是指梗死发生于皮层动脉和深穿动脉之间的边缘带区域,是基于神经影像学的形态学诊断,故可以分为串珠样、局灶型和融合型。而串珠样IWI是指梗死灶位于内分水岭区,病灶呈串珠样排列,且多发,临床并不常见~[1]。患者可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不自主运动、不完全性运动失语等,双侧病变可致类似脊髓损害的临床症状。临床常见报道局灶型和融合型IWI的发生与颈内动脉(ICA)或大脑中动脉  相似文献   

15.
脑分水岭梗死(CWI)系指发生在2支或3支主要脑动脉末梢交界区的脑梗死,临床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现将我院收治的18例老年CWI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和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重度狭窄(狭窄程度70% ~ 99%)或闭塞患者脑梗死模式和机制,为个体化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显示的相应MCA供血区责任病灶,根据血管检查将患者分为ICA病变组、MCA病变组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或CT血管造影检查结果阴性组(negative results,NR)。将梗死灶分为单发和多发,前者按部位分为穿支动脉梗死(perforating artery infarct,PAI)、皮质支梗死(pial infarct,PI)和分水岭区梗死(border-zone infarct,BZ)。结果 MCA供血区梗死灶形态分为9种;不同病变导致的梗死灶形态存在差异(x2=34.000,P=0.001)。多发性梗死病灶分布模式占所有患者的73.68%( 56/76)。ICA组PAI+ PI梗死模式显著多于NR组(17/42对1/16,x2 =6.837,P=0.009)。动脉狭窄程度与梗死灶形态亦存在一定的关联,重度ICA病变更多呈现为PAI伴PI(7/17对1/16,x2=5.475,P=0.019),而重度MCA病变则多呈PAI伴BZ(3/8对1/17,x2 =4.046,P=0.040)。结论 ICA或MCA重度狭窄或闭塞的脑梗死患者大多呈现为多发梗死模式,提示卒中发病的不同机制,可能与动脉-动脉栓塞或低灌注有关。  相似文献   

17.
分水岭脑梗死(CWSI)是指相邻血管供应区之间的分水岭区域或边缘带的局部缺血。此种梗死约占全部脑梗死的10%,现将14例经头颅CT或/和磁共振成像(MRI)确诊为分水岭脑梗死病例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动脉梗死模式与脑梗死后进展性运动功能缺损(PMD)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4h内入院的大脑中动脉深穿支急性脑梗死患者154例,根据诊断分为PMD组44例和稳定组110例。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将梗死模式分为内分水岭(IBZ)梗死和穿支动脉梗死,穿支动脉梗死再以直径分为大穿支动脉梗死(≥20mm)和小穿支动脉梗死(<20mm)。比较2组患者临床、实验室资料及梗死模式差异,分析梗死模式与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动脉梗死后PMD的相关性。结果 PMD组IBZ梗死和大穿支动脉梗死比例明显高于稳定组,小穿支动脉梗死比例明显低于稳定组(25.0%vs 10.0%,38.6%vs 20.9%,36.4%vs 69.1%,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BZ梗死(OR=4.622,95%CI:1.69712.593,P=0.003)和大穿支动脉梗死(OR=3.283,95%CI:1.42412.593,P=0.003)和大穿支动脉梗死(OR=3.283,95%CI:1.4247.566,P=0.005)是发生PMD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动脉梗死模式与脑梗死后PMD存在显著相关性,IBZ梗死与大穿支动脉梗死是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动脉梗死后PMD的重要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9.
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侧支循环对脑梗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侧支循环的状况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将脑血管造影发现颈内动脉狭窄〉70%的患者62例(6例闭塞)分为有症状组(41例)和无症状组(21例),根据头部MRI上梗死灶的部位、大小和形状,将梗死灶分为小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大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皮质支动脉供血区梗死、大面积梗死及分水岭区梗死。通过观察Willis环的完整性及其他次级侧支循环途径,分析侧支循环与脑梗死的关系。结果 ①有症状组患者在MRI上均有脑梗死灶,表现为小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8例、大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6例、分水岭区梗死10例,大、小穿支动脉供血区同时梗死9例、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合并分水岭区梗死4例、皮质支动脉供血区梗死2例、大面积梗死2例;在无症状组,有分水岭区梗死1例、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合并分水岭区梗死7例,其余13例无梗死灶。②有症状组中,Willis环前、后循环均完整5例、前半循环完整12例、后半循环完整8例、前后循环均不完整16例;无症状组中,Willis环前、后循环均完整14例、前半循环完整4例、后半循环完整2例、前后循环均不完整1例。症状组Willis环的开放程度均低于无症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症状组次级侧支代偿——眼动脉、大脑前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的皮质支侧支代偿分别为3、8和5例,无症状组分别为1、6和3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是否出现脑梗死与Willis环开放的程度有关,可能与次级侧支代偿途径无关。  相似文献   

20.
<正>脑分水岭梗死(WSI)的概念在19世纪被首先提出,是指脑内相邻的、较大的、≥2条的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等原因导致的交界区严重局限性缺血所致的脑梗死。早期尸体解剖检查显示,WSI占全部脑梗死类型的10%。1 WSI的分型与定位WSI的分型存在一定争议,目前,公认的是将WSI分为皮质型分水岭梗死(CWI)和皮质下型分水岭梗死,后者即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