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至今病因不明确,其发病机制有子宫内膜种植学说、体腔上皮化生学说、免疫学说等多种学说.随着干细胞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多项研究均证明子宫内膜内存在着干/祖细胞,可能来源于胚胎残留干细胞或骨髓来源干细胞,这些干/祖细胞介导了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再生.进一步提出EMs干细胞起源学说,认为子宫内膜干/祖细胞异常分化增殖可能导致EMs发生,即EMs是一种干细胞相关疾病.各种来源的于细胞是"种子",而逆流经血及局部微环境提供"土壤",只要局部组织中同时存在"种子"和"土壤",EMs就会发生.为EMs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诊疗研究提供新思维.  相似文献   

2.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至今病因不明确,其发病机制有子宫内膜种植学说、体腔上皮化生学说、免疫学说等多种学说。随着干细胞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多项研究均证明子宫内膜内存在着干,祖细胞,可能来源于胚胎残留干细胞或骨髓来源干细胞,这些干,祖细胞介导了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再生。进一步提出EMs干细胞起源学说,认为子宫内膜干,祖细胞异常分化增殖可能导致EMs发生,即EMs是一种干细胞相关疾病。各种来源的干细胞是“种子”,而逆流经血及局部微环境提供“土壤”,只要局部组织中同时存在“种子”和“土壤”,EMs就会发生。为EMs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诊疗研究提供新思维。  相似文献   

3.
杨红  朱琰  周华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12,39(3):217-219,238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一种妇科常见的疑难病。其发病机制存在多种学说:子宫内膜种植学说、体腔上皮化生学说、胚胎剩余学说、淋巴血管转移学说、诱导学说以及最近的"在位内膜决定论",但这些学说均不能完全解释临床上多种类型EMs的发病机制。近年,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了EMs的干细胞学说,当经血逆流后,盆腔内环境、雌激素的作用等因素,为种植的内膜碎片中未分化干细胞、胚胎期遗留下的干细胞、骨髓干细胞和种植部位组织中未分化干细胞提供了分化的内环境。综述近年的EMs与干细胞学说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4.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发病是多因素的。越来越多的研究尝试着分离并界定出人类子宫内膜干/祖细胞,且这些干细胞可能定位于基底层的间质中。目前仍未找到独特的鉴定子宫内膜干细胞的标志物。子宫内膜可能存在至少两种干细胞,包括子宫来源或骨髓来源的干细胞,其可经逆流的经血或经循环迁移至异地,并在特定的微环境中形成EMs病灶,这表明EMs可能是一种干细胞疾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子宫内膜中分离、培养子宫内膜干细胞,并鉴定其生物学特性,探索一种简便、高效的分离人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干细胞的方法。方法:诊刮获取2012—2014年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产科住院治疗的14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功能层子宫内膜,从中分离出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克隆形成法从该细胞中分离出具有强克隆形成能力的克隆形成细胞,对比非克隆形成细胞以噻唑蓝(MTT)比色法测定生长曲线检测两种细胞的增殖能力,连续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其克隆形成能力,微球体形成实验检测其微球体形成能力,诱导分化实验检测克隆形成细胞定向分化能力,裸鼠异位病灶形成实验检测其异位病灶形成能力。结果:相较于非克隆形成细胞,生长曲线测定显示克隆形成细胞增殖速度更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连续克隆形成实验显示克隆形成细胞5代以内克隆形成率稳定,分别为(12.30±3.75)%、(13.11±3.23)%、(11.86±2.21)%、(12.08±3.01)%、(11.01±3.98)%,非克隆形成细胞随传代次数增加克隆形成率逐渐降低,至第5代已无克隆形成,分别为(5.57±2.13)%、(4.21±2.12)%、(2.23±1.02)%、(0.12±0.07)%、0%,2组细胞对应代数克隆形成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球体形成实验显示克隆形成细胞3代以内每代成球细胞数量分别为(0.82±0.37)×10~4、(1.45±0.64)×10~4、(3.06±1.73)×10~4,非克隆形成细胞分别为(0.48±0.27)×10~4、(0.37±0.15)×10~4、0,2组对应代数细胞数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分化实验显示克隆形成细胞具有定向分化能力。裸鼠异位病灶形成实验显示克隆形成细胞接种2周后可形成肉眼可见异位病灶,其异位病灶形成率为100%,相较于非克隆形成细胞异位病灶形成率40.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022,P<0.05);克隆形成细胞异位病灶体积为(30.95±12.13)mm^3,对比非克隆形成细胞异位病灶体积(19.12±10.98)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65,P<0.05);HE染色显示:克隆形成细胞及非克隆形成细胞均有间质和腺体样异位病灶形成;进一步行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异位病灶组织中,间质样细胞Vimentin表达阳性,腺体样细胞CK-19表达阳性。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子宫内膜功能层中具有强克隆形成能力的子宫内膜干细胞,应用克隆形成法可以有效收集子宫内膜干细胞,经该法收集的子宫内膜干细胞可以冻存及传代培养,且具有干细胞无限增殖、自我更新、定向分化及异位病灶形成能力。  相似文献   

6.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在育龄妇女中的发病率近15%,其发病机制一直是研究的热点,经典的“经血逆流与种植学说”不断受到挑战,无法解释如盆腔外远处病灶及特殊部位异位病灶的发生等问题,而干细胞学说尝试从“一元论”角度解释所有类型异位病灶的发生。参与EMs异位病灶的干细胞可能来源于子宫内膜、骨髓、卵巢及其他来源。而雌激素、趋化因子、表皮生长因子、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等多种因子参与成体干细胞的分化。微小RNA水平与表观遗传学改变可能参与调控间充质干细胞向子宫内膜样细胞的分化过程。异常定植的干细胞可能改变子宫的容受性,导致不孕、流产等不良生育结局。在形成的不同类型EMs病灶中,腹膜型与深部浸润型病灶干细胞基因表达相似,而与在位内膜干细胞基因表达存在差异。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干细胞在妇产科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在治疗卵巢功能早衰、Asherman综合征、EMs相关性不孕及靶向药物研发方面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7.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多因素疾病,至今病因不明。研究证明,子宫内膜存在干/祖细胞,包括胚胎残留干细胞或骨髓来源干细胞,这些干/祖细胞介导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再生。越来越多的研究通过寻找特异性干细胞标记物以分离并鉴定子宫内膜干/祖细胞,并提出了EMs的干细胞起源学说,认为子宫内膜干/祖细胞异常分化增殖可能导致EMs发生。各种来源的干细胞是"种子",而逆流经血、雌激素治疗及局部微环境是"土壤",只要局部组织同时存在"种子"和"土壤",EMs就会发生。这一学说为EMs发病机制及临床诊疗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恶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已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子宫内膜异位症为良性病变,但具有与恶性病变类似的浸润、转移和复发等分子生物学特征。现将有关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恶变及相关问题作一综述。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涉及不典型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癌、基因异常、细胞凋亡、细胞的单克隆起源及二恶英等因素,故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是卵巢癌的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9.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作为妇科常见病,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清楚,但有关其发病机制的免疫学说一直备受关注,免疫因素在子宫内膜细胞于腹腔中存活、黏附、种植、侵袭并发展为EMs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大量研究表明,EMs与自身免疫病(AID)具有共同的特征。综述该病复杂发病机制,重点强调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异常在该病的发生、发展和维持中的作用及其与AID的共同特征,为EMs的免疫诊治提供可能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是一类可降解细胞外基质和基底膜的蛋白水解酶类,它对胚胎发育、血管新生、子宫复旧、组织修复与重塑以及肿瘤的侵袭与转移等具有重要作用.对MMPs分类、生物活性、部分调节因素及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之间的相关性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子宫内膜异位症疾病相关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寻找并获得内异症患者差异表达基因 ,进行功能分析 ,探讨它与内异症发病的关系。方法 :用荧光标记差异显示技术 (Fluoro DDPCR)克隆测序 ,NorthernBlot杂交验证。结果 :克隆了 33个差异片段 ,大小介于 30 0~ 15 0 0bp之间。根据结果将已测序的差异片段分为 3类 ,第 1类有 15个差异片段的序列 ,与已知基因的同源性高于 98% ,可认为代表着此基因 ;第 2类有 10个差异片段的序列 ,在数据库里有高度同源的EST ,其中有的与其同源EST完全相同 ,但代表基因的全序列尚未找到 ;第 3类有 8个未在数据库中找到高同源序列的克隆 ,可能代表新的基因。在已知基因中 ,PABP ,TPT 1等在内异症组表达显著增强 ,而HIB CoA水解酶则低于非内异症组。并鉴定了 2 0号EST的组织表达特征。结论 :内异症的发生发展涉及到新基因的开启表达或某些已知基因的表达量上调 /下降。Fluoro DDPCR可快速、敏感、经济有效的筛选差异表达基因。  相似文献   

12.
子宫内膜异位症   总被引:85,自引:1,他引:85  
应邀参加“专家座谈会”的专家(依姓氏笔划为序 )卞度宏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一院妇产科 (40 0 0 4 2 )石一复教授浙江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 (杭州 ,310 0 0 6 )史常旭教授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妇产科 (重庆 ,4 0 0 0 38)孙 清主任贵州省人民医院妇产科 (贵阳 ,5 5 0 0 0 2 )庄广伦教授中山医科大学附属一院妇产科 (广州 ,5 10 0 80 )汤春生教授山东省立医院妇产科 (济南 ,2 5 0 0 2 1)朱关珍教授复旦大学妇产科医院 (上海 ,2 0 0 0 11)邢福祺教授第一军医大学附属南方医院妇产科 (广州 ,5 10 5 15 )李大金教授复旦大学医学院妇产科研究所 (…  相似文献   

13.
子宫内膜容受性与子宫内膜异位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女性不孕常见原因之一,该病通过多种途径导致不孕。近年研究发现,EMs致不孕的重要原因之一是EMs使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下降导致胚泡着床障碍.EMs不孕患者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成功率低。因此现针对EMs与子宫内膜容受性相关的研究资料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作为妇科常见病,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清楚,但有关其发病机制的免疫学说一直备受关注,免疫因素在子宫内膜细胞于腹腔中存活、黏附、种植、侵袭并发展为EMs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大量研究表明,EMs与自身免疫病(AID)具有共同的特征.综述该病复杂发病机制,重点强调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异常在该病的发生、发展和维持中的作用及其与AID的共同特征,为EMs的免疫诊治提供可能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输卵管子宫内膜异位症(TEM)的临床特点、发病相关因素,以及其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05至2017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病理诊断为TEM的3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年龄、生育情况、避孕方法、病理特点及合并妇科疾病情况。结果:39例患者均为术后病理确诊,平均年龄41.6岁(18~59岁),平均孕次1.79次(0~6次),平均产次0.82次(0~2)。11例有不孕史,20例有人工流产史,8例有剖宫产史,1例绝育术,10例宫内节育器避孕。术后病理提示,单纯输卵管子宫内膜异位症3例,合并盆腔其他部位子宫内膜异位症26例,合并单侧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者均与输卵管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变同侧。结论:TEM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诊断均需手术病理确诊,其发生可能与输卵管绝育术及放置宫内节育器、流产等宫腔操作等因素相关。TEM可能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因其具有侵袭、易复发等特点被称为类肿瘤性疾病。近年随着EMs病因学研究不断深入,子宫内膜中存在干细胞且这些干细胞参与子宫内膜的周期性活动的观点得以提出并陆续被验证,进而EMs干细胞学说逐渐得到认可。在干细胞研究中随着分子生物学方法的应用,证明了越来越多的基因和信号通路参与了干细胞的周期性调节,其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是干细胞的重要通路之一。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以其高度保守、结构复杂性而在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中通过影响干细胞增殖周期发挥作用,同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参与调节子宫内膜干细胞,这将为EMs的发生、发展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输卵管子宫内膜异位症(TEM)可有痛经、不孕等临床表现。TEM的研究报道非常有限,且发病率报道差异大。术后输卵管组织病理学诊断是TEM确诊的依据。TEM的治疗未引起临床足够重视,往往在引起输卵管阻塞后才想到治疗,且治疗缺乏针对性。应用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药物治疗TEM,可能有助于增加自然受孕率,但仍需要相关研究加以证实。TEM的研究将为输卵管性不孕症等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子宫内膜异位症免疫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一种妇科常见病.以盆腔疼痛、月经失调及不孕为特征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但其发病机理目前尚不清楚。近年大量基础实验和临床检测资料表明免疫学凼素在EMs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对EMs病程中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分子免疫的变化规律做一系统综述.为将来EMs的免疫诊治提供可能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良性病变,但具有恶性行为,近来不断有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的报道.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的发生率约0.7%~1.0%左右,病例中以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最为多见,卵巢外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好发部位依次为:肠道、盆腔、阴道直肠膈、阴道外阴、剖宫产疤痕及会阴切口、膀胱、腹股沟、脐部、胸膜、输尿管等处.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的组织学类型以子宫内膜样癌与透明细胞癌居多.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与卵巢癌相比早期患者较多.  相似文献   

20.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在位内膜病变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子宫在位内膜的异位生长、浸润、周期性出血所致的多种临床病理表现。"在位内膜决定论"提出了在位内膜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的源头,启发我们进一步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在位内膜病变,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子宫内膜疾病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